Tuesday, January 31, 2006

1347-何等為『八重妄想』


標題:何等為『八重妄想』

眾所周知:『妄想』者,妄分別之想也。如同《大乘義章》曰:「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至於何等為『八重妄想』?依《宗鏡錄》開示:若障薄遮輕,直了直入,緣深機熟,頓悟頓修,如鏡淨明生,雲開月朗;或垢濃習重,觀劣心浮,雖信解一心,行門難立,有『八重妄想』之垢,猶緻網稠林,具六種繫縛之門,若堅冰膠漆,若非大力,曷能解分。何等為八?即所謂:
(一) 【自性妄想】。即執色等法,各有自體。
(二) 【差別妄想】。即執色等,有可見不可見,對無對色差別。
(三) 【攝受積聚妄想】。即於陰中,執我眾生,於軍林等中,起定執實,此一分別,即前執人,後執於法。
(四) 【我見妄想】。無我計我也。
(五) 【我所妄想】。即執我用。
(六) 【有念妄想】。即緣可愛淨境分別。
(七) 【不念妄想】。即緣可增不淨境分別。
(八) 【俱相違妄想】。即緣中容境分別。
由此觀之,如是『八重妄想』之垢,猶緻網稠林,具六種繫縛之門,若堅冰膠漆,若非大力,曷能解分。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謬執不真,妄心取相,將如同《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又曰:「『妄想』自纏,如蠶作繭。」又如《觀無量壽經》曰:「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契經)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又如《菩提心論》曰:「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惱。」又《止觀》曰:「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十二因緣之一,為造可牽當來果之業之位)。」
總而言之,有情眾生之所以生死流轉,窮達壽夭,不是神意創造,不是宿命所定,不是偶然而成,亦不是無因而生,唯是有因有緣(即『妄想』『執著』),才有人生與世界;而吾人之人生與環境,可以由個人及社會眾生之意志與努力,加以改善及淨化,肯定社會道德,肯定個人意志,這就是 釋迦牟尼佛所開示之『緣起論』,不同於其他邪說之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可不知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January 31,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January 30, 2006

1346-云何為『十如』


標題:云何為『十如』

眾所周知:『十如』者,又云十如是。法華之十如,出於《方便品》,天台大師開演其深旨者,有玄義、文句、止觀、別行玄之四書,其中正釋十如之相貌者,玄義與止觀也,有通解與別解二種。至於云何為『十如』?依《宗鏡錄》開示:一切唯心造者,則心具一切法;又一切法者,只是『十如』是也。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如是相】者。夫相以據外,覽而可別。《釋論》云:「易知故,名為相,如水火相異,則易可知,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覽外相即知其內,昔孫劉相顯,曹公相隱,相者舉聲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若言有相,闇者不知,若言無相,占者洞解,當隨善相者,信人面外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眾生相隱,彌勒相顯,如來善知,故遠近皆記;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
(二) 【如是性】者。性以據內,不改名性;又性名性分,種類之義,分分而不同,各各不可改,如火以熱為性,水以濕為性等,不改約理,種類約事;又性是實性,實性即是理性,極實無過,即一心佛性之異名耳。又《無行經》云:「稱不動性,即不改義,今明內性不可改,如竹中火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燧人乾草,遍燒一切。」心亦如是,具一切五陰性,雖不可見,不得言無,以智眼觀,具一切性。
(三) 【如是體】者。體是主質義,此十法界陰入,俱用色心為體質也。
(四) 【如是力】者。堪任義,如王力士,千萬技能,病故謂無,病差有用。心亦如是,具有如來十力,煩惱病故,不能運動,如實觀之,具一切力。
(五) 【如是作】者。運為建立義,若離心者,更無所作,故知心具一切作也。
(六) 【如是因】者。招果為因,亦名為業,十法界業,起自於心,但使有心,諸業具足;若無於心,即無諸業,以一切善惡凡聖等業,唯心造故。
(七) 【如是緣】者。緣名緣由,助業皆是緣義,無明愛等能潤於業,即心為緣,離心緣不起故。
(八) 【如是果】者。克獲為果,若自心造善,克獲樂果,若自心造惡,克獲苦果。
(九) 【如是報】者。酬因為報,一念心正,妙報相酬;一念心邪,劣果潛現,風和響順,形直影端故,則邪正在心,得喪由我。
(十) 【如是本末究竟等】者。相為本,報為末,本末悉入緣生,緣生故空,則空等也。相但有字,報亦但有字,悉假施設,則假等也。又相即無相,無相而相,非相非無相,報亦然,一一皆入如實之際,則中等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如』,為一切法所含,而一切法則為心所具,所謂『一切唯心造』是也。何以故?蓋若三塗以表苦為相,定惡聚為性,摧折色心為體,登刀入鑊為力,起十不善為作,有漏惡業為因,愛取等為緣,惡習果為果,三惡趣為報,本末皆癡為等;乃至菩薩佛類者,緣因為相,了因為性,正因為體,四弘為力,六度萬行為作,智慧莊嚴為因,福德莊嚴為緣,三菩提為果,大涅槃為報,本末皆智為先導為等,故知十界十如,善惡因緣,凡聖果報,皆是一心,終無別法。斯乃發究竟菩提心者之慈父,度虛妄生死野者之導師,轉凡入聖之津梁,會俗歸真之蹊徑矣!譬如天樂,隨眾生念,出種種聲;亦如摩尼,隨意所求雨種種寶,此心無盡,孕法何窮,色法尚然,真靈豈劣?
總而言之,如是『十如』,論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緣,為平等之理,故謂之等,其理有三諦(1)以空諦之故,本末悉為真空;(2)以假諦之故,本末皆為妙假;(3)以中諦之故,本末總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諦即為實相,然則前之九如是為『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為『實相』也,故釋『諸法實相』四字,說此『十如』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January 30,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January 29, 2006

1345-云何為『依四道理觀察』


標題:云何為『依四道理觀察』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都希望能於今生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來世不要再墮落六道輪迴,是故有修『四諦法』者,欲證阿羅漢果;有修『十二因緣法』者,欲證辟支佛果;有修『六波羅蜜』者,欲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尤以後者,更應修『依四道理觀察』之法,方能證得。至於云何為『依四道理觀察』?依《宗鏡錄》開示:思正法者,乃至云何以稱量行相,依正道理,思惟諸蘊相應言教,謂『依四道理觀察』。何等為四?
(一) 【觀待道理】。云何名為觀待道理?謂略說有二種觀待(1)『生起觀待』。謂由諸因諸緣勢力,生起諸蘊,此蘊生起,要當觀待諸因諸緣;(2)『施設觀待』。謂由名身、句身、文身施設諸蘊,此蘊施設,要當觀待名句文身,是名於蘊生起觀待,施設觀待,即此生起觀待,施設觀待,生起施設諸蘊,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是故說為觀待道理。
(二) 【作用道理】。云何名為作用道理?謂諸蘊生已,由自緣故,有自作用,各各差別,謂眼能見色,耳能聞聲,鼻能嗅香,舌能嘗味,身能覺觸,意能了法;色為眼境,為眼所行,乃至法為意境,為意所行,或復所餘如是等類,於彼彼法,別別作用,當知亦爾,即此諸法各別作用,所有道理,瑜伽方便,皆說名為作用道理。
(三) 【證成道理】。云何名為證成道理?謂一切蘊皆是無常,眾緣所生,苦空無我,由三量故,如實觀察,謂(1)由至教量故;(2)由現量故;(3)由比量故,由此三量,證驗道理,諸有智者,心正執受,安置成立,謂一切蘊皆(1)無常性;(2)眾緣生性;(3)苦性;(4)空性;(5)無我性。如是等,名證成道理。
(四) 【法爾道理】。云何名為法爾道理?謂(1)何因緣故?即彼諸蘊如是種類,諸器世間,如是安布;(2)何因緣故?地堅為相,水濕為相,火煖為相,風用輕動,以為其相;(3)何因緣故?諸蘊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4)何因緣故?色變壞相,受領納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識了別相,由彼諸法,本性應爾,自性應爾,法性應爾,即此法爾,說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異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爾為依,一切皆歸法爾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曉了,如是名為法爾道理。
由此觀之,如是名為『依四道理』,觀察諸蘊相應言教,故知法性自爾,一切如然,未有一法而為障礙,了之無過,執之患生,但依觀待、作用、證成、法爾,四種道理觀察,則二諦(『真諦』,真理上之實義,又聖者所見之實義也;『俗諦』,俗事上之實義,又凡夫所知之實義也)雙通,一心無礙。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時間而言,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圓滿福慧至『佛陀』果位,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anuary 29,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aturday, January 28, 2006

1344-云何為『阿賴耶識之種類』


標題:云何為『阿賴耶識之種類』

眾所周知:所謂『八識』,乃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及『阿梨耶識』也。『阿梨耶識』者,又名阿賴耶識,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舊曰阿梨耶,譯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至於云何為『阿賴耶識之種類』?依《宗鏡錄》開示:阿賴耶識,總有十種,所以者何?於契經中別別說故。何等為十?即
(一) 【大攝主阿賴耶識】。所謂即是總相大識。
(二) 【根本無明阿賴耶識】。所謂根本無明,別立以為阿賴耶識,故十種妄想,契經中,作如是說:剎闍只多提王識,直是妄法,不能了達一法界體,一切染法,阿賴耶識以為根本,出生增長,無斷絕時;若無提王識,黑品眷屬,永無所依,不能生長故。
(三) 【清淨本覺阿賴耶識】。所謂自然本智,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本覺契經中,作如是說:自體淨佛阿賴耶識,具足無漏圓滿功德,常恒決定,無受熏相,無變異相,智體不動,具足白品,是故名為獨一淨識。
(四) 【染淨本覺阿賴耶識】。所謂不守自性陀羅尼智,別立以為阿賴耶識,故本因緣起,契經中,作如是說:爾時光嚴童子,即白佛言:「尊者,以何因故?難入未曾有會中,隨他緣起陀羅尼智,名為楞伽王識。」於是尊者告光嚴言:「童子,此楞伽王,常在大海摩羅山中,率十萬六千鬼神之眾,以為眷屬,如是諸眷屬,乘華宮殿,遊於諸剎,皆悉承賴彼楞伽王,方得遊行,所謂諸鬼神眾,作如是言:『我等神眾,無有威德,無有氣力,於諸所作,無有其能,如宜大王,我等眾中,與堪能力。』彼楞伽王,即隨其時,與殊勝力,不相捨離,而共轉,謂楞伽王。雖非分身,而能遍滿諸神眾中,各各令得全身之量,於一切時,於一切處,共轉不離,不守自性智,亦復如是,能受一切無量無邊煩惱染法,鬼神眾熏,不相捨離,而俱轉故。」以此因緣故,契經中,作如是說:隨轉覺智,名為楞伽王識。
(五) 【業相業識阿賴耶識】。所謂根本業相及與業識,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本性智契經中,作如是說:阿賴耶識,無能了作,無所了作,不可分析,不可隔別,唯由精動隱流義故,名為鍵摩。
(六) 【轉相轉識阿賴耶識】。所謂能見境界之相及與轉識,別立以為阿賴耶,故大無量契經中,作如是說:阿賴耶識有見見轉,無見見起,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故。
(七) 【現相識阿賴耶識】。所謂境界之相,及與現識,別立以為阿賴耶,故實際契經中,作如是說:別異別異,現前地轉,相異相,具足行轉,是故名為阿賴耶識;復次此阿賴耶識,真是異熟無記之法,白淨相故。
(八) 【性真如理阿賴耶識】。所謂正智所證清淨真如,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故諸法同體契經中,作如是說:有識,是識,非識識攝,所謂如如阿賴耶識。
(九) 【清淨始覺阿賴耶識】。所謂本有清白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果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自然始覺阿賴耶識,常當不離清淨本覺,清淨本覺常當不離始覺淨識,隨是彼有,隨彼是有,或非同種,或非異種故。
(十) 【染淨始覺阿賴耶識】。所謂隨緣始覺般若,別立以為阿賴耶,故果圓滿,契經中,作如是說:如始覺淨識,及自本覺,說染淨始覺阿賴耶識,不守自性,緣起本覺,亦復如是。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皆屬阿賴耶識,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阿賴耶識』者,此方正翻名為無沒,雖在生死,不失沒故,隨義傍翻,名別有八:(1)『藏識』,如來之藏為此識故,是以經言,如來之藏名為藏識,以此識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為藏,又為空義所覆藏故,亦名為藏;(2)『聖識』,出生大聖之所用故;(3)『第一義識』,以殊勝故,故《楞伽經》說之以為第一義心;(4)『淨識』,亦名無垢識,體不染故,故經說為自性淨心;(5)『真識』,體非妄故;(6)『真如識』,論自釋言,心之體性無所破故,名之為真,無所立故說以為如;(7)『家識』,亦名宅識,是虛妄法所依處故;(8)『本識』,與虛妄心為根本故,名別如是。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超超出三界,不再墮落『六道輪迴』,必須要淨化『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欲達此目的,就要證得『阿羅漢』『僻支佛』『菩薩摩訶薩』或『佛』等果位。然而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aturday, January 28,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January 27, 2006

1343-云何為『阿賴耶識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阿賴耶識之內涵』

眾所周知:所謂『八識』,乃指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及『阿梨耶識』也。『阿梨耶識』者,又名阿賴耶識,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舊曰阿梨耶,譯曰無沒,無沒為不失之義,與藏同意。至於云何為『阿賴耶識之內涵』?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阿賴耶識有二種義。謂(1)能攝一切法;(2)能生一切法。
(二) 阿賴耶識復有二種義。謂(1)『覺』義。言覺義者,謂心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別覺起;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說有始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心原故,非究竟覺。(2)『不覺』義。言不覺義者,謂從無始來,不如實知真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妄念,自無實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迷無自相,不離於方,眾生亦爾,依於覺故,而有不覺,妄念迷生,然彼不覺,自無實相,不離本覺,復待不覺,以說真覺;不覺既無,真覺亦遣,如同古德釋云:「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者,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莫非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若一,即無和合;若異,亦無和合,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即為阿賴耶識之內涵,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阿賴耶識』者,此方正翻名為無沒,雖在生死,不失沒故,隨義傍翻,名別有八:(1)『藏識』,如來之藏為此識故,是以經言,如來之藏名為藏識,以此識中涵含法界恒沙佛法,故名為藏,又為空義所覆藏故,亦名為藏;(2)『聖識』,出生大聖之所用故;(3)『第一義識』,以殊勝故,故《楞伽經》說之以為第一義心;(4)『淨識』,亦名無垢識,體不染故,故經說為自性淨心;(5)『真識』,體非妄故;(6)『真如識』,論自釋言,心之體性無所破故,名之為真,無所立故說以為如;(7)『家識』,亦名宅識,是虛妄法所依處故;(8)『本識』,與虛妄心為根本故,名別如是。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超超出三界,不再墮落『六道輪迴』,必須要淨化『阿賴耶識』成『大圓鏡智』。欲達此目的,就要證得『阿羅漢』『僻支佛』『菩薩摩訶薩』或『佛』等果位。然而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Friday, January 27,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January 26, 2006

1342-云何為『華嚴四觀』


標題:云何為『華嚴四觀』

《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其中所謂『法』者,包括色法、心法二大類。蓋如同《心經》所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即心法之內容)亦復如是。尤其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更應對『一切有為法』,有如是之『觀行』,方能『看破』『放下』,臨命終時,方能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而得『究竟涅槃』,或往生『西方淨土』。至於云何為『華嚴四觀』?依《宗鏡錄》開示:『華嚴四觀』者,此約一心真如法界,就理事行布圓融,成四種法界,對此法界,為四種觀門;此四觀門,法本如是,故依法而觀,故名為觀。何等為四?
(一) 【事觀】。謂迷悟因果,染淨歷然。
(二) 【理觀】。謂我法俱空,平等一相。
(三) 【理事無礙觀】。謂彼此相遍,隱顯成奪,同時無礙。
(四) 【事事無礙觀】。謂觀事法以理融故,相即相入,重重無盡,
由此觀之,若依此一心無礙之觀,念念即是華嚴法界,念念即是毘盧遮那法界。如同《大藏經》云:「若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何以故?蓋菩薩摩訶薩之所以能自在行,令諸眾生得住大乘(修福),具足大願成就戒行(修慧),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畢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乃因能修上述『華嚴四觀』之故。然而欲證得『地上果位』之菩薩摩訶薩,至少須學佛修道,已歷經一大阿僧祇劫,而進入第二阿僧祇劫,方能證得『初地』,是故非一朝一夕可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須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次第,又須冒著『隔陰之迷』之險,方能證得『地上果位』之菩薩摩訶薩,已屬不易,何況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佛果,更是難中加難。難怪古今中外之高僧大德,異口同聲地循循善誘我們要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方有把握不退轉菩提心,直到成就『佛果』。所謂『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千經萬論不須標,共指西方路一條;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hursday, January 26,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1341-云何為『染淨諸法之因緣』


標題:云何為『染淨諸法之因緣』

眾所周知:『染淨』者,愛著之念及所愛著之法,謂之染,解脫之念及所解脫之法,謂之淨,故染者無明之法,淨者法性之法也。如同《十不二門指要鈔》曰:「以在纏心變造諸法,一多相礙,念念住著,名之為染;以離障心應赴眾緣,一多自在,念念捨離,名之為淨。」至於云何為『染淨諸法之因緣』?依《宗鏡錄》開示:染淨諸法,有因有緣,因親緣疏,成其二義,緣義已顯,因理如何?廣略備陳,有『六因』與『十因』兩類。茲分述之如下:
(一) 【六因】者。即(1)『能作因』。除自,餘能作者,除自體外,餘一切法,不障有為法生,總名能作因,因是一切有為無為法,是體,體上有能作之用,能作即因,持業釋,持即任持,業即業用,因是體,能作是用,攝用歸體,名持業釋;(2)『俱有因』。俱有互為果,心,於心隨轉,俱時而有,果與因俱,名俱有因,互為果者,有三(a)四大種,互為俱有因,互為士用果;(b)如能相所相法,能相為因,所相為果,所相為因,能相為果;(c)心心所法,心王為因,心所為果,心所為因,心王為果;(3)『同類因』。即因似果,果似因,如染性五蘊中,色蘊能引色蘊,色蘊引餘四蘊,四蘊引色蘊,雖心色不同,同是染性故;(4)『相應因』。決定心心所,同依,即心王心所具五義(a)同一所依根;(b)同一所緣境;(c)同一時;(d)同一事;(e)同一行相,具足五義,名相應,相應之因,且如心所引起心王時,心王是相應法,是果,即勝,心所是因,即劣,依主釋也;(5)『遍行因』。為同地染因,即十一遍使,遍行即因,遍行即十一遍使,是體上有遍行五部為因之用,持業釋也;(6)『異熟因』。有漏善不善業為異熟因,因通善惡,果唯無記,異熟即因,因即善不善業,是體上有異熟之用,持業釋也。
(二) 【十因】者。《瑜伽論》云:「五明中,諸佛語言名內明。」云何內明?《瑜伽論》云:「顯示正因果相,謂有十種因,當知建立無顛倒因,攝一切因,或為雜染,或為清淨,或為世間彼彼稼穡等無記法轉。」云何十因?即(1)『隨說因』。謂一切法名為先,故想,想為先,故說,是名彼諸法隨說因;(2)『觀待因』。觀待此故,此為因故,於彼彼事若求若取,此名彼觀待因,如觀待手故,手為因故,有親待業,觀待足故,足為因故,有往來業;(3)『牽引因』。一切種子望後自果,名牽引因;(4)『攝受因』。除種子外所餘諸緣,名攝受因;(5)『生起因』。即諸種子望初自果,名生起因;(6)『引發因』。即初種子所生起果,望後種子所牽引果,名引發因;(7)『定異因』。種種異類,各別因緣,名定異因;(8)『同事因』。從隨說因,至定異因,如是諸因總攝為一,名同事因;(9)『相違因』。於所生法能障礙因,名相違因;(10)『不相違因』。此障礙因若闕若離,名不相違因。
由此觀之,如此『一切因』,二因所攝,即(1)能生因;(2)方便因。何以故?蓋當知此中牽引種子,生起種子,名『能生因』,所餘諸因,名『方便因』;又當知此中若『能生因』,是名因緣,若『方便因』,是增上緣;若等無間緣及所緣緣,唯望一切心心法說,由彼一切心及心法,前生開導所攝受故,所緣境界所攝受故,方生方轉,是故當知,等無間緣及所緣緣,攝受因攝。
總而言之,雜染法即指『人天乘』,清淨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雜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清淨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尤其是求【了脫生死】者),在修行過程中,一定要選擇『清淨法』而捨離『雜染法』,才能化煩惱為菩提,遇到境界(困難、病痛、障礙等),不但不會被『境界』所轉而退失道心,而且更能轉『境界』成為道業的助緣。但是要做到『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吹不動』,在此『五濁惡世』,又是『末法時代』,確實很難做到,所以歷代高僧大德都勸我們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再慢慢消除我們的見思惑、塵沙惑以及無明惑,屆時『無上佛道』就可水到渠成了。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January 25,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January 24, 2006

1340-何等為『直心之十心』


標題:何等為『直心之十心』

眾所周知:『直心』者,正直而無諂曲之心也。《維摩經佛國品》曰:「直心是菩薩淨土。」又曰:「直心是道場。」《楞嚴經》曰:「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註維摩》「肇曰:直心者,謂質直無諂,此心乃是萬行之本。什曰:直心,誠實心也,發心之始,始於誠實。」又學佛者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至於何等為『直心之十心』?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廣大心】。謂誓願觀一切法,悉如如故。
(二) 【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要盡原底故。
(三) 【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方便故。
(四) 【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心不捨離故。
(五) 【無間心】。謂觀此真理,盡未來際不覺其久故。
(六) 【折伏心】。謂若失念,煩惱暫起,即便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
(七) 【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故。
(八) 【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無二故。
(九) 【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通不二,還令全理之事,而相即入故。
(十) 【圓明心】。謂頓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由此觀之,即此『十心』,理行具足,且無理不能導行,無行不能成理,可謂即真如之理,成真如之行,無有一法能出唯識之性相矣!何以故?蓋舉凡學佛而欲證佛果者,首發『菩提心』,其次尚須有如是『十心』,將無不成功。又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然而方便雖有多門,卻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而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又值此末法時期,尤以『念佛法門』最契機,何以故?殊不知淨宗六祖 永明禪師(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師)曾有四料簡開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總而言之,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恒河沙,學佛修道者不得不謹慎,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徑中之徑』念佛法門修行,否則『舉古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朝朝暮暮營家計,昧昧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修』;『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況且 釋迦牟尼佛曾在《大集經》開示:末法時代,億億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January 24,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January 23, 2006

1339-何等為『四食』


標題:何等為『四食』

所謂六道輪迴之『六道』,是包括天道、人道、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其中天道分為二十八天,即(1)欲界天包括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2)色界天又分為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初禪分為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等三天;二禪分為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等三天;三禪分為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等三天;四禪分為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等九天,而其後五者又稱為『五淨天』,是三賢位菩薩以及三果(阿那含)所居住之地方;(3)無色界天分為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 非想非非想處天等四天。如是三界六道有情眾生,皆須依『四食』而住。至於何等為『四食』?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段食】。變壞為相,為欲界繫,香味觸三,於變壞時能為食事,由此色處,非段食攝,以變壞時色無用故。
(二) 【觸食】。觸境為相,為有漏觸纔取境時,攝受喜等能為食事,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觸麤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捨,資養勝故。
(三) 【意思食】。希望為相,謂有漏思與欲俱轉,希可愛境能為食事,此思雖與諸識相應,屬意識者,食義偏勝,意識於境希望勝故。
(四) 【識食】。執持為相,謂有漏識,由段觸思勢力增長,能為食事,此識雖通諸識自體,而第八識食義偏勝,一類相續,執持勝故。
由此觀之,如是此『四食』,能持有情身命,令不壞斷,故名為食。何以故?蓋段食唯於欲界有用;觸意思食雖遍三界,而依識轉,隨識有無。眼等轉識有間有轉,非遍恒時能持身命,謂無心定、熟眠、悶絕、無想天中,有間斷故。設有心位,隨所依,緣性界地等有轉易故。於持身命非遍非恒,乃至由此定知,異諸轉識,有異熟識,一類恒遍,執持身命令不斷壞,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釋云:「此觸雖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者,此觸食體,皆通八識,雖通與諸識相應。」屬六識者,食義偏勝,以所觸之境相麤顯故,別能攝受喜樂受故,能生順益身之捨故,是偏勝義,七八俱觸境微細故,全不能生喜樂受故,雖生捨受,但不為損,而非益故,由此義顯觸生憂苦,非順益捨,即非食體,不資養故。
總而言之,契經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若無此識,彼識食體不應有,故謂契經說食有『四種』。世尊依此故作是言:『一切有情皆依食住,唯依取蘊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說為有情依食住者,當知皆依示現而說,既異熟識是勝食性,彼識即是此第八識。』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January 23,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January 22, 2006

1338-云何為『六種無為』


標題:云何為『六種無為』

眾所周知:『無為』者,為者造作之義,無因緣造作,曰無為,又無生住異滅四相之造作,曰無為,即真理之異名也。至於云何為『六種無為』?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虛空無為】。離一切色心諸法障礙,所顯真理,名為虛空無為。虛空有三(1)『識變虛空』。即第六識上作解心,變起虛空相分故;(2)『法性虛空』。即真如體有離諸障礙,故名為虛空;(3)『事虛空』。即所見頑空是也。
(二) 【擇滅無為】。由無漏智起簡擇,滅諸障染,所顯真如理故。
(三) 【非擇滅無為】。有法不由擇力,起無漏智簡擇,而本性淨,即自性清淨涅槃是也,即真如本性,離諸障染,不由起智斷惑,本體淨故。
(四) 【不動無為】。第四禪離八患三災,證得不動無為。
(五) 【想受滅無為】。從第四禪已上,至無所有處已來,捨受不行,并麤想亦無,顯得真如,名想受滅無為。
(六) 【真如無為】。有二(1)約對得名,謂真如理,對事得名;(2)簡法者,即真如簡遍計,離於生滅也;出體者,大乘但約心變相分,假說有虛空故,非是離心外有空也,若說本質無為者,即不離於識變有也。
由此觀之,此無為法有如是『六種』之別,其中之真如無為,是正為聖智所證之真理,曰涅槃,曰法性,曰實相,曰法界,皆無為之異名也。如同《無量壽經》曰:「無為泥洹之道。」《清信士度人經》曰:「棄恩入無為,真實報恩者。」《肇論》曰:「無為者,取乎虛無寂寞,妙絕於有為。」《探玄記》曰:「緣所起法名曰有為,無性真理名曰無為。」《華嚴大疏》曰:「以有所作為,故名有為,有為是無常;無所作為,故名無為,無為即是常也。」《大乘義章》曰:「釋有二:一對法外四相以釋,色心等法為彼法外四相所為,虛空等三不同彼故,名曰無為;二對法體四相以釋,色心等法一切皆有初生次住終異後滅前後集起,評之曰為,虛空等三無彼為故,名曰無為。」
總而言之,此『六種無為』中之前五無為,就一法性所顯之位之差別,而假立為五種之名者也。又前五者為詮法性之相之假名,後一者為詮法性之體之假名也。由是而論,前五無為名體皆為假立;真如無為,體為定在,但『真如』之名為假立也。何以故?蓋『真』者真實之義,『如』者如常之義,諸法之體性離虛妄而真實,故云真,常住而不變不改,故云如。如同《唯識論》曰:「真謂真實,顯非虛妄。如謂如常,表無變易。謂此真實於一切法,常如其性,故曰真如。」或云自性清淨心,佛性,法身,如來藏,實相,法界,法性,圓成實性,皆同體異名也。又《唯識述記》曰:「真以簡妄,如以別倒。初簡所執,後簡依他。或真以簡有漏非虛妄故,如以簡無漏非有為故。真是實義,如是常義,故名真如。」《探玄記》曰:「不壞曰真,無異曰如。前則非四相所遷,後則體無差別,此約始教。又不變曰真,順緣稱如。由前義故,與有為法非一。由後義故,與有為法非異。二義同為一法,名曰真如。」《大乘止觀》曰:「此心即自性清淨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亦名法身,亦名如來藏,亦名法界,亦名法性。」《往生論註》曰:「真如是諸法正體。」《教行信證證卷》曰:「無為法身即是實相,實相即是法性,法性即是真如,真如即是一如。然則彌陀如來從如來生,示現報應化種種身也。」《雜阿含經》曰:「以一乘道,淨眾生,離憂悲,得真如法。」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anuary 22,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337-云何為『世間法之五種難測』


標題:云何為『世間法之五種難測』

眾所周知:人身者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總為因緣生,亦無常一之我體,既無人我,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畢竟無有我,是究竟之真理,所謂『諸法無我(難測)』是也。如同《廣百門論》曰:「世間法有五種難測,所謂世間諸所有,無不皆難測,根境理同然,智者何驚異。」至於云何為『世間法之五種難測(無我)』?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如一思業,能感當來內外無邊果相差別,極善工匠,所不能為,是名『世間第一難測』。
(二) 又如外種,生長芽莖,無量枝條華葉根果,形色間雜,嚴麗宛然,是名『世間第二難測』。
(三) 又如華樹,名曰無憂,婬女觸之,眾華競發,枝條垂拂,如有愛心,是名『世間第三難測』。
(四) 又如華樹,名如樂音,聞作樂聲,舉身搖動,枝條裏娜,如舞躍人,是名『世間第四難測』。
(五) 又如華樹,名好鳥吟,聞鳥吟聲,即便搖動,枝條裏娜,如喜抃人,是名『世間第五難測』。
由此觀之,如是『五種難測』,世事無邊,根境有無,方之甚易,世俗故有,勝義故空,諸有智人,不應驚異。如《中觀論偈》云:「以法知有人,以人知有法,離法何有人?離人何有法?」法者,眼耳苦樂等,人者,是本住,是以有法故知有人,以有人故知有法,今離眼耳等法何有人?離人何有眼耳等法?
總而言之,『無我(難測)』者,又云非我。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執有此,謂之人我,於法執有此,謂之法我,於自己執有此,謂之自我,於他執有此,謂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總為因緣生,亦無常一之我體,既無人我,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畢竟無有我,是究竟之真理也。如同《金剛經》曰:「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十地經論》曰:「無我智有二種,我空法空。」《大乘義章》曰:「法無性實,故曰無我。」又曰:「苦非我體,故名為無我。」《俱舍光記》曰:「違我見故非我。」又曰:「非自在故非我。」又曰:「即蘊自體非我故非我,如言即舍非人。」《止觀》曰:「為無智慧故,計言有我。以慧觀之,實無有我。我在何處?頭足支節,一一諦觀,了不見我。何處有人及以眾生?眾生業力機關,假為空聚。從眾緣生,無有宰主,如宿空亭。」《原人論》曰:「形骸之色,思慮之心,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如水涓涓,如燈焰焰。身心假合,似一似常。凡愚不覺之,執之為我。寶此我故,即起貪瞋痴等三毒。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anuary 22,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1336-『八識』各具幾緣


標題:『八識』各具幾緣

眾所周知:『八識』者,即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與末那識(第七識)及阿賴耶識(第八識)也。末那(第七識)為意,意為思量之義,無始已來無間斷,了別第八識,思量我痴我見我慢我愛,故名意識;此識為識體意,故名意識;前之第六識以此意為所依,故名意識,因而為別二識,存梵名也,是為一切眾生妄惑之根本。即阿賴耶識(第八識),譯曰藏,以含藏一切諸法之種子故,是為有漏、無漏一切有為法之根本,而一切諸法,皆藉緣生,八識亦復如是。至於『八識』各具幾緣成立?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眼識】。具十緣,即(1)『空緣』。謂空疏無物障礙於前境故,謂無障礙,引發生起能緣識故,又離中知故;(2)『明緣』。謂光明,離暗相故,分明顯了,開闢引導能緣識故;(3)『根緣』。謂自眼根為所依故;(4)『境緣』。與能緣識為所緣故,牽生引發能緣識故;(5)『作意緣』。發作心意,能生起故,於心種位,警令生現,於現行位,引心至境;(6)『根本緣』。謂第八識,與其眼等識,而為根株作元本故,與前七識為所依故;(7)『染淨緣』。謂第七識,與前六皆為染淨所依故;(8)『分別緣』。謂第六識,分明了別於前境故;(9)『種子緣』。謂眼識種子,能生現故,亦名親辦自果緣,親實建辦自識現行,名為自果;(10)『等無間緣』。謂於前心與後心之間,無他間隔之物體,縱經若干時前念之心法,直與後念之心法為生緣也。
(二) 【耳識】。緣徑直之聲,唯具前九緣,除前『明緣』,設於暗中,亦能聞故。
(三) 【鼻舌身識】。三識緣香味觸時,唯具八緣,除前『空明二緣』,此三(香味觸)是合中知故,不假空緣。
(四) 【第六意識】。緣一切境時,唯具六緣,即(1)根本緣;(2)根緣;(3)作意緣;(4)種子緣;(5)境緣;(6)等無間緣。除空緣、明緣、分別緣、染淨緣四緣。
(五) 【第七識】。有漏位中,緣第八見分為我之時,唯具四緣,即(1)根本緣(即第八識);(2)作意緣;(3)種子緣;(4)等無間緣。
(六) 【第八識】。緣種子根身器世間時,唯具五緣,即(1)境緣(即前三境);(2)根緣(即第七識);(3)種子緣;(4)作意緣;(5)等無間緣。
由此觀之,八識中之『眼識』具有十緣,隨闕一種必不生故;『耳識』具九緣,謂除光明,以於闇中亦能聞故;『鼻識』『舌識』『身識』三具有八緣,皆除空者,合中知故;第六『意識』唯具六緣,除五色根,不依彼故,除分別根,即自體故;『第八識』具有五緣,除第六識及通依根,第八不依間斷識故,自體不可依自體故;『第七識』唯具四緣,除所緣境,以彼所緣即所依根無別體故,說依彼轉而緣彼故。 總而言之,眼等之八識,各有心王與心所,識之本體為心王,與之相應而起之作意、觸、受等之別作用,為心所有法,略曰心所,而此等有漏之八識,實為煩惱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之根源,設若吾等學佛修道者能化煩惱為菩提。換言之,即是能『轉(八)識成(四)智』,謂(1)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2)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3)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4)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將對『人生(正報)宇宙(依報)』之真諦瞭如指掌,而得證『般若波羅密』,故能心無罣礙;因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故能『究竟涅槃』而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aturday, January 21,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January 20, 2006

1335-云何為『天台四教』


標題:云何為『天台四教』

眾所周知:『天台宗』所立,以五時定釋迦一代說法之次第;以八教分別其(1)說法之儀式(即『化儀之四教』);(2)教法之淺深(即『化法之四教』)。如同《天台四教儀》曰:「天台智者大師,以五時八教判釋東流一代聖教,罄無不盡。」。又『化法之四教』者,謂天台之教判藏通別圓也,自教化之內容而分,故有化法之名。至於云何為『天台四教』?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藏教】。明因緣生滅四諦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薩。
(二) 【通教】。三人同稟,明因緣即空無生四真諦,正為菩薩,傍通二乘教理,智斷行位因果皆空,三人同證,此藏通二教,俱不識常住真心,皆以滅心為極果。
(三) 【別教】。是不共之名,明因緣假名無量四聖諦理,約化菩薩,不共二乘;若教別者,具演恒沙佛法,別為菩薩;若理別者,藏識有恒沙俗諦之理,乃至智斷行位因果,俱與三教事別,雖知一心不空無盡之理,即今未具,猶待次第生起,執教道而不融,據行布而成別。
(四) 【圓教】。明不思議因緣無作四諦教理,正說中道,即一切法圓理不偏,(1)智圓,則一成一切成;(2)斷圓,則不斷而斷;(3)行圓,則一心具足萬行;(4)位圓,則一地具足一切地;(5)因圓,則雙照二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6)果圓,則妙覺不思議三德之果,即一念心圓具法界。
由此觀之,吾人若能觀心明如是『四教』者,即能攝一切經教;又若一念觀心分明,即能分別一念無明因緣所生之心,四辯(法無礙辯、義無礙辯、詞無礙辯、樂說無礙辮)歷然,則一切經教大意,皆約觀心通達。何以故?蓋觀察心性如何,謂之『觀心(心為萬法之主,無一事漏於心者,故觀察心,即觀察一切也,因而凡究事觀理,盡稱為觀心)』;對於是而商量釋迦一代之教法,謂之『教相』,此二者,大乘諸宗,無不具備,『法相宗』三時之判為教相,五重唯識為觀心,乃至『天台宗』之五時八教為教相,一心三觀為觀心,是故《十界二門》曰:「觀心乃是教行樞機。」,又如同《淨名疏》云:「今但論即心行用,識一切教門,皆從初心觀行而起。」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Friday, January 20,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1334-何等為『比量』


標題:何等為『比量』

眾所周知:『比量』者,因明三量之一,又心識上三量之一,比者比類也,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見煙比知於彼有火是也;因而因明法者,以因與喻比知主義之軌式也,總稱為比量者,是八識中唯意識之用也。如同《因明入正理論》曰:「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義。」至於何等為『比量』?依《宗鏡錄》開示:比量者,此復五種,一相;二體;三業;四法;五因果。茲分述之如下:
(一) 【相比量】者。謂隨其所有相貌相屬,或由現在及先所推度境界,如以見幢故,比知有車,以見煙故,比知有火等。
(二) 【體比量】者。由現見彼自體性故,比類彼物不現見體,或現見彼一分自體,比類餘分,如以現在,比類去來等。
(三) 【業比量】者。謂以作用,比業所依,如見遠物無有動搖鳥集其上,如是等事,比知是杌,若有動搖等事,比知是人等。
(四) 【法比量】者。謂於一切相屬著法,以一比餘,如屬無常,比知有故,以屬苦故,比空無我,以屬生故,比有老法,以屬老故,比有死法等。
(五) 【因果比量】者。謂因果相比,如見物行,比有所至,見有所至,比先有行,若見有人如法事王,比知當獲廣大祿位,見大祿位,比知先已如法事王等,三量八識分別者。
由此觀之,如是『五種』,皆屬為比量,而此『比量』,係三量(現量、比量,聖教量)之一,與八識皆有密切關聯。何以故?蓋前『五識(眼耳鼻舌身)』,唯是現量,以前五識顯現證境,不作行解心,得法自性,任運轉故;『第六意識』遍通三量,有二(1)初念得五塵自性,是現量;(2)第二念至作解心時,若量境不謬,是比量。
總而言之,三量有二種,即(1)因明之三量:即現量、比量,聖教量(又名『聖言量』)也;(2)就心心所量知所緣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a)『現量』,如鏡之對於物體,能緣之心,不為些之分別計度,量知現在之境者,如耳識之對於聲,眼識之向於色是也;(b)『比量』,於不現顯之境,比知分別而量知者,如見煙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識之比量智而成也;(c)『非量』,於現在之境與非現在之境,以逆亂之心錯分別取不實之事者,即以似現量似比量,而為非量也。就八識所知而分之,則第八識與眼等之五識唯為現量,第七識唯為非量,第六識通於三量。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hursday, January 19,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1333-云何為『十習因』

標題:云何為『十習因』

眾所周知:所謂『因果律』者,即如是因得如是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此為業力因果律之定理,誰也不能逃避。只有把握純正之意念,使行為純善,具有慈愛、容忍、寬恕、不爭、不執之美德,向利他之善業上去努力,幸福之花果,就從人人自己之心田中培植出來,否則有情眾生若有『習氣』之種子為因,將會招致『生死相續』之果。至於云何為『十習因』?依《宗鏡錄》開示: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何等為十習因?即
(一) 【婬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二) 【貪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
(三) 【慢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四) 【瞋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誅戮。
(五) 【詐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
(六) 【誑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詐,同名劫殺,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七) 【怨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八) 【見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土*冗],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壑。
(九) 【枉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十) 【訟習】。交諠發於覆藏,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由此觀之,有情眾生若造如是『十習因』,將會受六交報。何等為『六交報』?即(1)見報;(2)聞報;(3)嗅報;(4)味報;(5)觸報;(6)思報。何以故?蓋此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各各招引惡果,臨終神識,墮無間獄,即所謂(1)見受明暗二苦相;(2)聞受開閉二苦相;(3)嗅受通塞二苦相;(4)味受吸吐二苦相;(5)觸受合離二苦相;(6)思受不覺覺知二苦相。如是一一受苦無量,具在經文,是以阿難已悟妙覺明心,知宗不昧,方乃重告善逝,密請修行,故知先悟後修,應須理行冥合,若但取一期知解,不慕進修,欲證究竟菩提,無有是處。
總而言之,有情眾生之所以受『六交報』,皆由造如是『十習因』,導致繼續『六道輪迴』。何以故?蓋有情眾生之所以生死流轉,窮達壽夭,不是神意創造,不是宿命所定,不是偶然而成,亦不是無因而生,唯是有因有緣,才有人生與世界;而吾人之人生與環境,可以由個人及社會眾生之意志與努力,加以改善及淨化,肯定社會道德,肯定個人意志,這就是 釋迦牟尼佛所開示之『緣起論』,不同於其他邪說之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可不知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January 18,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January 17, 2006

1332-云何『常生卑賤,為人奴婢』


標題:云何『常生卑賤,為人奴婢』

俗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其實所謂『命』,並不是指玄奧不可知的東西(應避免算命卜卦,免受江湖術士的詐騙,如果他們真有能耐的話,可以自己趨吉避凶,享不盡富貴榮華,不必辛苦地為人算命討生活),而所謂『天』也不是指神聖不可侵的上帝或玉皇大帝(祂們也無法給予福德或災禍,其實是你的『自作【善惡業】自受【樂苦果】』),而是指自己前世所造的善惡業,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至於云何『常生卑賤,為人奴婢』
?依《辯意經》開示:五事常生卑賤,為人奴婢。佛說有五種業因,常受卑賤果報。何等為五?即
(一)【驕慢不敬二親】。二親即父母,不孝敬父母,對父母態度傲慢,來世會得此果報。
(二)【剛強無恪心】。恪是恭恪、恭敬,心無恭敬,自以為是,處處不容人。佛說:「閻浮提眾生,剛強難化」,不接受別人的勸導,會有此果報。
(三)【放逸不禮三尊】。三尊即三寶,輕慢三寶。世出世間大道是孝親尊師。佛法是師道,豈能隨隨便便,絲毫恭敬心都沒有?
(四)【盜竊以為生業】。一生以偷盜為生。偷盜的手法很多,佛法說的「不與取」就是盜竊。中國人講不義之財,取不義之財就犯了這一條。不該得到的將其佔有,是卑賤的業因。
(五)【負債逃避不償】。欠債不肯還,此生不還,來世遇到還要還,躲不過的。欠債還債,欠命償命。今生躲過了,來生、後生躲不過,生生世世遇到時還是要還。《高僧傳》記載,安世高大師到中國來還兩次命債。過去生中,他誤殺了兩個人,這一生特地來還這兩次命債,所以兩次被別人誤殺。
由此觀之,設若有情眾生作叔是『五種惡業』,將常生卑賤,為人奴婢。何以故?蓋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生起種種迷惑,就會造種種的業,有善業也有惡業,其果報也分善報或惡報。如果是造『惡業』,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塗惡道中,受其痛苦的果報;如果是造『善業』,就會感應到富貴人家,或是天上,享受其自在快樂的福報。因為各人所造的業有不同,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故其受報的生命,有長壽也有短命;有的人時常多病,或者少病;有的人長得端正莊嚴,有的人長得非常醜陋;有的人大富大貴,有的人貧窮下賤;有的人聰明智慧,有的人愚痴鈍拙。但是大多數的眾生不知其原因,反而怨天尤人『迷惑』顛倒,因而再造『惡業(殺盜淫妄)』,從此再受『苦報』。所以『惑』、『業』、『苦』輪迴不息。
總而言之,我們若能深信三寶,探知『人生宇宙真諦』,從而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甚至於發菩提心受持『菩薩戒』,如法修行,由『戒』生『定』,再由『定』生『慧』。如此不但能永離三惡道,享受不盡的『人天福報』,甚至於能了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迴』。如果沒把握『即身證果』,也可以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行,俟證『佛果』後,再倒駕慈航來普渡眾生,滿『菩提願』。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January 17,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331-何等為『十無礙門』


標題:何等為『十無礙門』

《大寶積經》云:「若人欲解一切法相,欲知一切眾生心界皆悉同等,當學般若波羅蜜。」故知不歸宗鏡,何以照明?斯即『無礙法門』,無有一毫所隔,約『華嚴宗』言,有十種無礙。此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至於何等為『十無礙門』?茲依《宗鏡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性相無礙】。如經云:此蓮華葉,即同真性,不礙事相宛然。
(二)【廣狹無礙】。即此華葉,其必普周無有邊際,而恒不捨本位分劑,此則分即無分,無分即分。經云:「此諸華葉,普覆法界。」
(三)【一多無礙】。即此華葉,具無邊德,不可言一,融無二相,不可言多。
(四)【相入無礙】。此一華葉,舒已,遍入一切差別法中,復能攝取彼一切法令入己內,是故即舒恒攝,同時無礙。
(五)【相即無礙】。此一華葉,必廢己同他,舉體全是彼一切法,而恒攝他同己,令彼一切即是己體,是故己即是他己不立,他即是己他不存,他己存亡,同時顯現。
(六)【隱顯無礙】。此華葉既遍一切,彼一切法亦皆普遍,此能遍彼,則此顯彼隱,彼能遍此,則彼顯此隱,如是此彼,各有隱顯無礙。
(七)【微細無礙】。此華葉中,悉能顯現微細剎土,炳然齊現,無不具足。經云:「一塵中微細國土,曠然安住。」
(八)【帝網無礙】。此華葉,一一塵中,各有無邊諸世界海,世界海中復有微塵,此微塵內復有世界,如是重重不可窮盡,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九)【十世無礙】。此一華葉,橫遍十方,豎該九世,以時無別體,依華以立,華既無礙,時亦如之。
(十)【主伴無礙】。此華葉,理無孤起,必攝無量眷屬圍繞。經云:「此蓮華,有世界海微塵數蓮華,以為眷屬。」此經所有眷屬,互為主伴,具德圓滿。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無礙』,皆屬『無礙法門』,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吾等若見此華葉,即是見於無盡法界,非是託此別有所表。如同經云:「此華葉等,皆從無生法忍所起,此一華葉,既具十種無礙,餘一切事皆亦如是。」斯等法門,不出事理,若從事理無礙交參,則有因陀羅網門、微細相容門、純雜具德門等;若依事理逆順相融,則有具足相應門、隱顯俱成門、相即自在門等,是以一多相入而非一,以相資不壞自相各各現,故非一;以一多相即而非異,以一多相攝互泯絕,故非異。是故宗鏡之內,凡有一法一塵,悉各具此『十無礙門』。
總而言之,『無礙』者,自在通達而無礙也,自在涉入而無礙也,自在融通而為一體也,如燈光互相涉入,是無礙之相也。如同《維摩經佛國品》曰:「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往生論註》曰:「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即身成佛義》曰:「無礙者,涉入自在義。」《往生要集》曰:「我所有三道,與彌陀佛萬德,本來空寂,一體無礙。」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January 17,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January 16, 2006

1330-何謂『蓮華十對』


標題:何謂『蓮華十對』

《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至於何謂『蓮華十對』?依《宗鏡錄》開示:夫十玄十對,凡舉一事,必具十玄;凡一玄門,必收十對,泛明一法,一一圓收。十對者,一教義;二事理;三境智;四行位;五因果;六依正;七體用;八人法;九逆順;十感應,如一蓮華具茲十對,萬法例爾。何等為十?即
(一) 【教義】。謂見此蓮華,能生解故。
(二) 【事理】。華即是事,舉體同真故。
(三) 【境智】。華是所觀,同智性故。
(四) 【行位】。是萬行華,隨位別故。
(五) 【因果】。因事之華,攬成果故。
(六) 【依正】。全是所依,亦能依故。
(七) 【體用】。體同真性,用應機故。
(八) 【人法】。恒攬為人,攝為法故。
(九) 【逆順】。逆同五熱,順十度故。
(十) 【感應】。遍應一切,亦能感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對』,即所謂『蓮華十對』是也,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如一華既爾,餘一切事,准以知之,如事法既爾,餘教義等一切皆然,准思可見。如同《妙嚴品》喻佛身云:「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此舉佛身具足諸法也。」又《晉經性起品頌》云:「三世一切劫,佛剎及諸法,諸根心心所,一切虛妄法,於一佛身中,此法皆悉現。」是故說菩提,無量無有邊,亦約佛身心具也。
總而言之,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佛之本覺、始覺、究竟覺,與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以及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等種種道理,本來都是相互聯繫,互為因果的。換言之,因為有了本覺,才說始覺,然後就有究竟覺;因為有了自覺,才有覺他,最後達到覺行圓滿;因為有了法身佛,才有報身佛,所以就有化身佛。此即是《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January 16,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329-云何為『五種中道』


標題:云何為『五種中道』

眾所周知:『中道』者,不二之義,絕待之稱,雙非雙照之目也。如同《中論偈》曰:「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前觀雖照二諦,破用不等;次觀亦照二諦,破用平等,既不見中道,但是異時平等;第三觀者,得見『中道』,雙照二諦,即是一時平等也。至於云何為『五種中道』?依《宗鏡錄》開示:今融合(空有)乃有五重,為五種中道。何等為五?即
(一)【有非有無二】。為一幻有者,此是有上二義自合,然取有上不壞相義,非有上離有相義,故合為一幻有,是『俗諦中道』。
(二)【空非空無二】。為一真空者,即空上二義自合,然取空上不壞性義,非空上離空相義,故合為一真空,為『真諦中道』。
(三)【非空與有無二】。為一幻有者,上一對空有自合,此下一對空有四義交絡而合,今此第三,而取真空上非空義,幻有上有義,二義相順,明不二;然是非空上,取即是有義,有上取遮斷滅義,故得共成幻有,為非空非不有,『存泯無礙之中道』。
(四)【空與非有無二】。為一真空者,即第四取真空上空義,幻有上非有義,二義相順,明其不二;然是空上遮定有義,非有上即是空義,故二義相順,得成真空,為非有非不空,『存泯無礙之中道』。然而第三是存俗泯真,此是存真泯俗;又三是空徹於有,今是有徹於空,皆二諦交徹。
(五)【幻有與真空無二】。為一味法界者,即第五總合前四,令其不二;然上各合交徹,並不出於真空幻有,故今合之為一味法界,為『二諦俱融之中道』。
由此觀之,如是『五種中道』,皆為雙照二諦(真諦俗諦),即是一平等也。何以故?蓋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是中道義。換言之,三四雖融二諦(真諦俗諦),而空有別融;五為空有無礙,即是非空非有無礙,舉一全收。若以真同俗,唯一幻有;若融俗同真,唯一真空,空有無二,為『雙照之中道』;非空非有無二,為『雙遮之中道』。
總而言之,因遮照一時,存泯無礙,故云離相離性,無障無礙,無分別法門,以有為相,真空為性;又空有皆相,非空非有為性;又別顯為相,總融為性;今互奪雙融,並皆離也。『法相宗』以唯識為中道,『三論宗』以八不為中道,『天台宗』以實相為中道,『華嚴宗』以法界為中道。若修觀心,還用前二觀雙亡雙照之方便也。雙亡方便者,初觀知俗非俗,即是俗空;次觀知真非真,即是真空;非真非俗,即是中道,因是二空觀,入中道第一義諦觀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January 16,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Sunday, January 15, 2006

1328-云何為『破邪執』


標題:云何為『破邪執』

眾所周知:固執不正之見解曰『邪執』,如同《地藏十輪經》曰:「遠離一切邪執惡見。」《起信論》曰:「對治邪執。」《起信論義記》曰:「一切邪執皆依我見。」《大乘義章》曰:「邪執翻境,名之為倒。」至於云何為『破邪執』?依《宗鏡錄》開示:為破邪執有四,一者,或執有知為常見;二者,或執無知為斷見;三者,亦知亦無知為相違見;四者,非有知非無知為戲論見。茲分述之如下:
(一) 【破有知之常見】者。惑人聞說般若者,智慧也;智則知也,慧則見也,則謂聖人同於凡夫,有心取相,知見墮於常見,不了般若,為破此執,故云般若無知也。斯則照俗不執相,照真不著空,無執無著,以無緣之知,照實相之境;智則雖照而無知,境則雖實而無相,境智冥一故;相與寂然,能所兩亡,故云般若無知也。故云是以真智觀真諦,未嘗取所知,智不取所知,此智何由知?故《中論》云:「若使無有有,云何當有無?有無既已無,知有無者誰?」此上並破有知之常見也。
(二) 【破無知之斷見】者。惑人聞經云,真般若者,無知無見,無作無緣,便謂般若,同於太虛無情之流,墮於斷見。般若靈鑒,無種不知,不同太虛,一向無知也,然則斷見無知,略明有十一種(1)太虛,一向空故;(2)木石,謂無情故;(3)聾瞽,謂根不具,無見聞故;(4)愚癡,謂無智慧,於境不了故;(5)癲狂,惡鬼惑心,失本性故;(6)心亂,境多惑心,不能決斷故;(7)悶絕,心神闇黑,如死人故;(8)惛醉,為藥所迷故;(9)睡眠,神識困熟故;(10)無想定,外道伏惑,心想不行故;(11)滅盡定,二乘住寂,心智止滅故。此上並是惑倒,非般若無知也。
(三) 【破亦有知亦無知】者。則是學人,聞經所明,或說般若有知,或說無知,不能正解,便生異執(1)反照故無知,則是學人謂聖人實是有知,但以知物之時,忘卻知心,不自言我能知,此只成不私自作知解,非都不知也;(2)以般若性空故無知者,則是學人謂言般若實自有知,但以知性空故,則無知,此只成性空故無知,而未是無惑取之無知;(3)真諦境淨故,歎美般若無知。何者?學人則謂般若能知真諦之境,因境淨無相故,則歎美般若無知,此只成境是無知,般若常是有知也。
(四) 【破非有知非無知】者。則是惑人,聞經云,真般若者,非有非無,無起無滅,不可說示,人不能亡言會其玄旨,則謂般若唯是非有非無,便作非有非無之解,此並心量,乖乎真智。言其非有者,言其非是有,非謂是非有,言其非無者,言其非是無;非謂是非無,非有非非有,非無非非無,此絕言之道,知何以傳?此破非有知非無知也。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論見,當知為『破四執』之理昭然。何以故?蓋『斷見』者,執身心斷滅之見,屬於無見;『常見』者,執身心常住之見,屬於有見;『相違見』者,為法將生而障礙之使不生者;『戲論見』者,謂違背正理之虛妄見解也。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智度論》曰:「見有二種:一者常,二者斷;常見者見五眾(五蘊也)常心忍樂;斷見者五眾滅心忍樂;一切眾生多墮此二見中。」又《大日經疏》曰:「戲論者,如世戲人以散亂心動作種種身口,但悅前人而無實義;今妄見者所作者亦同於此,故名戲論也。」《大乘玄論》曰:「戲論是借譬之名;(中略)於道無所剋獲,如小兒戲論為耳。」《嘉祥法華義疏》曰:「無記心中往復言論名為戲論;此有二種:一者愛論,二者見論。」《最勝王經》曰:「實際之性,無有戲論,惟獨如來證實際法;戲論永斷,名為涅槃。」《法華經信解品》曰:「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蠲除諸法戲論之糞。」
總而言之,『破邪執』者,為直顯正道正見也,是為『三論宗』之眼目。該宗破八迷(三論宗之正觀八不所對治,生滅去來一異斷常八種之迷見也),即以八不(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來不出之八句四對也)直顯中道也,是為三論一宗之綱要。如同《三論玄義》曰:「但論雖有三,義唯二轍:一曰顯正,二曰破邪;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anuary 15,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aturday, January 14, 2006

1327-云何為『水之十義』


標題:云何為『水之十義』

俗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乃指『南閻浮提(地球)』之水,若就其有利人類而言,就如同能順水行舟,載運人貨,增益人類方便,造福人群;若就其有害人類而言,就如同能令舟翻覆,淹沒人貨,危害人類生命財物,災禍人群。至於云何為『水之十義』?依《宗鏡錄》開示:夫水喻真心者,以水有『十義』,同真性故。何等為十?即
(一) 水體澄清,喻自性清淨心。
(二) 得泥成濁,喻淨心不染而染。
(三) 雖濁不失淨性,喻淨心染而不染。
(四) 若泥澄淨現,喻真心惑盡性現。
(五) 遇冷成冰,而有硬用,喻如來藏與無明合,成本識用。
(六) 雖成硬用,而不失濡性,喻即事恒真。
(七) 煖融成濡,喻本識還淨。
(八) 隨風波動,不改靜性,喻如來藏隨無明風,波浪起滅而不變自不生滅性。
(九) 隨地高下排引流注,而不動自性,喻真心隨緣流注,而性常湛然。
(十) 隨器方圓,而不失自性,喻真性普遍諸有為法,而不失自性。
由此觀之,水有如是『十義』,同真性故以水喻真心。何以故?蓋上德若水,方圓任器,曲直隨形故。如《小乘俱舍論》亦說:「諸有為法,有剎那盡。」何以知有?後有盡故;既後有盡,知前有滅,故《小乘俱舍論》云:「若此處生,即此處滅,無容從此轉至餘方。」若此生此滅,不至餘方,同不遷義,而有法體是生是滅,故非大乘。大乘之法,緣生無性,生即不生,滅即不滅,故遷即不遷,則其理懸隔。
總而言之,就佛法而言,水之增益或危害人類,乃因『南閻浮提』眾生所造善惡業所成『共業』所致。何以故?蓋若眾生堅守『五戒』,多造『十善業』,就能感應天龍八部護法神之護念,得以『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若眾生破損『五戒』,多造『殺盜淫妄酒』之惡業,就會感遭天龍八部護法神之唾棄,而妖魔鬼怪、魍魎邪魔乘機翻雲覆雨,興風作浪,將是天災連連,人禍不絕。今日之世界動盪不安、社會亂象頻仍,乃是眾生不守『五戒(即儒家之【仁義禮智信】五常)』,多造『殺盜淫妄酒』之惡業所致。但依《彌陀經》開示:西方極樂世界之水與地球之水迥然不同,前者之水具有所謂『八功德』,乃因世自在王佛知 法藏比丘(阿彌陀佛之因地『法號』)高明志願深廣,為宣說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功德嚴淨,廣大圓滿之相,應其心願,悉現與之,再經 法藏比丘於彼天人善惡國土麤妙,思維究竟便一其心,選擇所欲結得大願,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所攝超過於彼之佛國藍圖。再經法藏比丘住真實慧,勇猛精進,一向專志,莊嚴妙土,於無量劫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廣大威德而成之『清淨佛土』。難怪十方諸佛共同稱讚,及古今中外之高僧大德一致認為,求生西方淨土之『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一生就辦』之法門。設若一心發願往生淨土之佛門弟子,對『一世超生』還沒有把握,便應該時時反省自己,平時將心念放在何處?若是到生病或臨命終之前,方知念佛,可能為時已晚,後悔莫及。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aturday, January 14,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January 12, 2006

1326-云何為『空宗性宗十異』


標題:云何為『空宗性宗十異』

眾所周知:『空宗』與『性宗』,此於相宗之外,又於性宗中分別者也。就八宗上而言,則『三論宗』為空宗;『天台宗』為性宗也。就經論上而言,則於《般若經》《四論》等,破諸法,而顯如實際,實相等之真性者,是空宗也;《楞伽經》《起信論》等,初顯示如來藏,而說真妄和合之緣起者,是性宗也。至於云何為『空宗性宗十異』?依《宗鏡錄》開示:空宗性宗,有其『十異』,空宗唯破相,性宗唯顯性,權實有異,遮表全殊,不可以遮詮遣蕩排情破執之言,為表詮直示建立顯宗之教,又不可以逗機誘引一期權漸之說,為最後全提見性真實之門。何等十異?即
(一) 【法義真俗異】者。空宗未顯真性,但以一切差別之相為法,法是俗諦,照此諸法,無為無相無生無滅為義,義是真諦;性宗以一真之性為法,空有等種種差別為義。
(二) 【心性二名異】者。空宗一向目諸法,本原為性;性宗多目諸法,本原為心。如《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從本已來,唯是一心,良由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乃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
(三) 【性字二體異】者。空宗以諸法無性為性;性宗以虛明常住不空之體為性,性字雖同,而體異也。
(四) 【真智真知異】者。空宗以分別為知,無分別為智,智深知淺;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為智,以該於理智,通於凡聖之真性為知,知通智局。《華嚴經》云:「真如照明為性。」《起信論》云:「真如自體。真實識知。」
(五) 【有我無我異】者。空宗以有我為妄,無我為真;性宗以無我為妄,有我為真。故《涅槃經》云:「無我者,名為生死,我者,名為如來。」
(六) 【遮詮表詮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謂顯其所是;又遮者,揀卻諸餘,表者,直示當體。空宗但遮,性宗有遮有表。
(七) 【認名認體異】者。空宗相宗,為對初學及淺機,恐隨言生執故,但標名而遮其非,唯廣義用而引其意;性宗為對久學及上根,令忘言認體故。
(八) 【二諦三諦異】者。空宗唯二諦;性宗攝一切性相及自體,總為三諦,以緣起色等諸法為『俗諦』;緣無自性,諸法即空為『真諦』;一真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為中道『第一義諦』。
(九) 【三性空有異】者。空宗說:有即遍計、依他,空即圓成;性宗即三法皆具空有之義,『遍計』即情有理無,『依他』即相有性無;『圓成』即情無理有。
(十) 【佛德空有異】者。空宗說:佛以空為德,無有少法,是名菩提;性宗一切諸佛自體,皆有常樂我淨,十身十智,相好無盡。
由此觀之,如是『十異』,即所謂『空宗性宗十異』,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性自本有,不待機緣,十異歷然二門奐矣!故須先約三種佛教,證三宗禪心,然後禪教雙亡,佛心俱寂;俱寂則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心,雙亡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如此則自然聞泯絕無寄之說,知是破我執情,聞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斷我習氣,執情破而真性顯,即泯絕是顯性之宗;習氣盡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頓漸互顯,空有相成,若能如是圓通,則為他人說,無非妙方,聞他人說,無非妙藥,藥之與病,只在執之與通矣!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等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hursday, January 12,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January 11, 2006

1325-云何為『本覺遠離之四過』


標題:云何為『本覺遠離之四過』

眾所周知:『本覺』者,眾生之心體,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相,照照靈靈,有覺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爾之性德,故曰本覺,即如來之法身也。然此本心體,無始以來,覆於無明煩惱,隱藏至於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顯其性德,是曰始覺,然覺而觀之,則始覺非別,原為本覺之體,故始覺本覺,咸同一致,本覺之外無始覺,始覺即與本覺同一也。如同《仁王經》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起信論》曰:「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至於云何為『本覺遠離之四過』?依《宗鏡錄》開示:本覺,從無始來,遠離『四種過』,自性清淨,常住一心。何等為四?即
(一) 遠離『不遍之過』,三種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不出本覺清淨鏡故,如論云:「不出故。」
(二) 遠離『雜亂之過』,一切諸法,不入本覺清淨鏡故,如論云:「不入故。」
(三) 遠離『過患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本覺淨功德故,如論云:「不失故。」
(四) 遠離『無常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常住無為智故,如論云:「不壞故。」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遠離如是『四過』,將能圓滿中實(中道實相之略。離二邊曰中,無虛妄曰實。),是故說言:「常住一心,自此已下,顯示因緣。」何因緣故?本覺智中,種種諸法,如彼本覺離諸過耶,種種諸法,皆悉無不真實體故。如論云:「以一切法則真實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緣決疑。」謂有眾生,作如是疑,三世間(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中,眾生世間無明染法,具足圓滿,流轉遷動,無休息時,如是世間現本覺者,不可得言。何以故?蓋『本覺』清淨,遠離諸過故。
總而言之,為一切眾生本性之自性清淨心,本來具照明之德,是名『本覺』,由此本覺之內薰與師教之外緣,始起厭求之心,順本覺而漸漸生覺悟之智,謂之『始覺』。換言之,即本成之四德(常樂我淨)云『本覺』,始成之四德云『始覺』也。而所謂『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以之自覺、覺他、覺行窮滿者,謂之覺者。此三缺一,則非覺者。如同《大乘義章》曰:「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道言自覺,簡異凡夫,云言覺他,明異二乘,覺行究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又『覺』有覺察覺悟之兩義:(1)覺察者察知惡事也;(2)覺悟者開悟真理也。如同《大乘義章》曰:「有兩義:一覺察名覺,如人覺賊。二覺悟名覺,如人睡寤。覺察覺對煩惱障,煩惱侵害,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故名為覺。覺悟覺對其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聖慧一起,翻然大悟,如睡得寤,故名為覺。」《俱舍論》以盡智無生地之二為覺體,《唯識論》以大圓鏡智等四智為覺體,《大智度論》以一切種智等三智為覺體,《密教》以法界體性智等五智為覺體。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January 11,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January 10, 2006

1324-何者是『周遍含容觀十門』


標題:何者是『周遍含容觀十門』

眾所周知:因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佛陀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以對治之。學佛修道者若欲『饒益有情眾生』,亦應『法門無量誓願學』。然而法門無量乃得由多聞能總持,隨義解佛語。學佛修道者若能隨有所聞,便能總一切法,持一切義,便能了知如來隨智隨情所開示之法,而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有所謂『菩薩決定無上行門』者。至於何者是『周遍含容觀十門』?依《宗鏡錄》開示:『周遍含容觀』中事事無礙者,謂使觀(1)全事之理,隨事而一一可見;(2)全理之事,隨理而一一可融,然後一多無礙,大小相含,則能施為隱顯,神用不測矣,乃至欲使學人,冥此境於自心,心慧既明,自見無盡之義,而此周遍含容觀,亦具『十門』。何等為十?即
(一)【理如事門】。謂事法既虛,相無不盡,理性真實,體無不現,此則事無別事,即全理為事,是故菩薩,雖復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釋云:「由此真理全為事故,如事顯現,如事差別,大小一多,變易無量。」又此真理,即與一切千差萬別之事,俱時歷然顯現,如耳目所對之境,亦如芥瓶,亦如真金,為佛菩薩比丘及六道眾生形像之時,與諸像一時顯現,無分毫之隱,亦無分毫不像。今理性亦爾,無分毫隱,亦無分毫不事,不同真空,但觀理奪事門中,唯是空理現也,故菩薩雖復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者,以事虛無體,而不壞相,所以觀眾生見諸佛,觀生死見涅槃,以全理之事恒常顯現,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鑄十法界像,一一像全體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二)【事如理門】。謂諸事法與理非異故,事隨理而圓遍,遂令一塵普遍法界,法界全體遍諸法時,此一微塵,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微塵,一切事法亦爾。釋云:「一一事,皆如理普遍廣大,如理徹於三世,如理常住本然,例一切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及六道眾生,一一皆爾,乃至一塵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無不圓足。」
(三)【事含理事門】。謂諸事法與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為廣容,如一微塵,其相不大,而能容攝無邊法界,由剎等諸法,既不離法界故,俱在一塵中現如一塵,一切法亦爾,此理事融通,非一非異故。總有四句(1)一中一;(2)一切中一;(3)一中一切;(4)一切中一切。各有所由,思之。釋云:「一中一者,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餘三句,一一例知。
(四)【通局無礙門】。謂事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令此事法不離一處,即全遍十方一切塵內;非異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動一位,即遠即近,即遍即住,無障無礙。
(五)【廣狹無礙門】。謂事與理非一即非異故,不壞一塵而能廣容十方剎海;由非異即非一故,廣容十方法界,而微塵不大,是則一塵之事,即廣即狹,即大即小,無障無礙。
(六)【遍容無礙門】。謂此一塵望於一切,由普遍即是廣容故,遍在一切中,時即復還攝一切諸法,全住自中;又由廣容即是普遍故,令此一塵,還則遍在自內一切差別法中,是故此塵,自遍他時,即他遍自,能容能入,同時遍攝無礙,思之。
(七)【攝入無礙門】。謂彼一切望於一法,以入他即是攝他故,一切全入一中之時,即彼全一還復在自一切之內,同時無礙,思之;又由攝他即是入他故,一法全在一切中時,還令一一切恒在一內,同時無礙,思之。釋云:「此上無礙,猶如鏡燈,即十鏡互入,如九鏡入彼一鏡中時,即攝彼一鏡還入九鏡之內,同時交互,故云無礙。」
(八)【交涉無礙門】。謂一望於一切,有攝有入,通有四句,謂(1)一攝一切,一入一切;(2)一切攝一,一切入一;(3)一攝一,一入一;(4)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釋云:「一攝一,一入一者,如東鏡攝彼西鏡,入我東鏡中時,即我東鏡,入彼西鏡中去,一切攝一切,一切入一切者,圓滿常如。」此句,但以言不頓彰故,假前三句句皆圓滿。
(九)【相在無礙門】。謂一切望一亦有攝有入,亦有四句,謂(1)攝一入一;(2)攝一切入一;(3)攝一入一切;(4)攝一切入一切,同時交參無礙。釋云:「此與前四句不同,前但此彼同時攝入,今則欲入彼時,必別攝餘法,帶之將入彼中,發起重重無盡之勢。(1)攝一入一者,如東鏡能攝南鏡,帶之將入西鏡之中,即東鏡為能攝能入,南鏡為所攝,西鏡為所入也,此則釋迦世尊,攝文殊菩薩,入普賢中也;(2)攝一切入一者,如東鏡攝餘八鏡,帶之將入南鏡之中時,東鏡為能攝能入,八鏡為所攝,南鏡為所入,則一佛攝一切眾生帶之同入一眾生中也;(3)攝一入一切者,如東鏡能攝南鏡,帶之將入餘八鏡中;(4)攝一切入一切者,如東鏡攝九鏡,帶之將入九鏡之中時,東一鏡為能攝能入,九鏡為所攝,亦即便為所入也。」此句正明諸法,互相涉入,一時圓滿,重重無盡也,今現見鏡燈,但入一燈當中之時,則鏡鏡中各有多多之燈,無前後也,則知諸佛菩薩,六道眾生,不有則已,有即一剎那中,便徹過去未來現在十方,一切凡聖中也。
(十)【普融無礙門】。謂一切及一普皆同時,更互相望,一一具前兩重四句,普融無礙,准前思之,令圓明顯現,稱行境界,無障無礙,深思之令現在前,是以前九門,文不頓顯故,此攝令同一剎那,既總別同時,則重重無盡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門』,即所謂『周遍含容觀十門』,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且為修行『菩薩道』所應習學。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唯有如此用心,道業方能有所長進,煩惱方能有所減少,否則所謂『漸漸雞皮鶴髮,光陰密密摧拶,見他老態堪憐,不解自己觀察』;『看看行步龍鍾,咫尺千里難通,回想當年足力,枉自蹭蹬塵中』;『直饒金玉滿堂,日夜打算思量,一旦撒開兩手,都屬別人主張』;『任你千般快樂,豈知樂是苦因,通身都是罪業,永劫不免沉淪』;『無常終是到來,萬般一旦拋開,空占青山片地,徒將白骨深埋』。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等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January 10,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January 09, 2006

1323-云何為『無礙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無礙之涵義』

眾所周知:『無礙』者,自在通達而無礙也,自在涉入而無礙也,自在融通而為一體也,如燈光互相涉入,是無礙之相也。如同《維摩經佛國品》曰:「心常安住無礙解脫。」《往生論註》曰:「無礙者,謂知生死即涅槃,如是等入不二門無礙相也。」《即身成佛義》曰:「無礙者,涉入自在義。」《往生要集》曰:「我所有三道,與彌陀佛萬德,本來空寂,一體無礙。」至於云何為『無礙之涵義』?依《宗鏡錄》開示:言無礙者,指歸中有『十義』。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用周無礙】。謂於念劫剎塵等處,遮那佛現法界身雲,業用無邊,悉周遍故。經頌云:「如於此處見佛坐,一切塵中亦如是等。」
(二) 【相遍無礙】。於一一差別用中,各攝一切業用,如在胎中,即有出家成道等類,如是一切自在無礙。
(三) 【寂用無礙】。雖現如是無邊自在,然不作意,不起念,常在三昧,不礙起用。不思議品云:「於一念中,皆能示現一切三世佛,教化一切眾生,而不捨離諸佛寂滅無二三昧,是為諸佛,不可譬喻,不可思議境界,譬如摩尼雨寶,天鼓出聲,皆無功用,任運成就。」
(四) 【依起無礙】。如此所現,雖無功用,皆依海印三昧之力,而得顯現。經頌云:「一切示現無有餘,海印三昧威神力。」
(五) 【真應無礙】。即此應現無盡身雲,即無生滅,即是法身平等一味,不礙業用,無有限量。」
(六) 【分圓無礙】。即此遍法界盧舍那身,一一身,一一支分,一一毛孔,皆亦有自舍那全身,是故分處即圓滿。經頌云:「如來無量功德海,一一毛孔皆悉見。」
(七) 【因果無礙】。謂於身分毛孔處,現自舍那往昔本生,行菩薩行所受之身,及佛眉間出勝音等塵數菩薩。
(八) 【依正無礙】。謂此身雲,即作一切器世間。經頌云:「或作日月遊虛空,或作河池井泉等,又亦潛身入彼諸剎,一一微細塵毛等處,皆有佛身圓滿普遍。」
(九) 【潛入無礙】。謂入眾生界,如如來藏,雖作眾生,不失自性。故出現品云:「佛智潛入眾生。」又云:「眾生心中,有佛成正覺等,又亦攝一切眾生,在一毛孔。」善化天王頌云:「汝應觀佛一毛孔,一切眾生悉在中等。」
(十) 【圓通無礙】。謂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即廣,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無礙,如是無礙,但是一心,若有外塵,絲毫成滯。
由此觀之,如是『十義』,即所謂『無礙之涵義』,乃為如來具有十力四無畏等,所顯現之自在無礙是也。何以故?蓋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其有四種,稱曰『四無畏』,即(1)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也;(2)漏盡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也;(3)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也;(4)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也。如同《大乘義章》曰:「化心不怯,名為無畏。無畏不同,一門說四。」《法華經方便品》曰:「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無量壽經》曰:「善學無畏之網,曉了幻化之法。」是故自在通達而無礙也,自在涉入而無礙也,自在融通而為一體也。
總而言之,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無畏』、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January 09,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January 08, 2006

1322-云何為『唯識差別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唯識差別之涵義』

眾所周知:所謂『唯識』,唯者簡別之義,簡別識外無法,謂之唯;識者了別之義,了別之心略為三種,廣有八種,謂之識。然則唯識者,為三識或八識之複名數,非唯一識之義也。《華嚴經》就集起之義而云唯心,《唯識論》就了別之義而云唯識,其體一也。又唯心之名,通於因果;唯識之稱,唯在因位。所謂(1)『三種』者,初能變(第八識),二能變(第七識),三能變(前五識)也;(2)『八種』者,眼識乃至阿賴耶識也。至於云何為『唯識差別之涵義』?依《宗鏡錄》開示:唯識差別,總攝諸緣及理,有其十種。何等為十?即
(一) 【遣虛存實義】。謂遣為除遣,虛為虛妄,觀遍計所執,唯虛妄起,都無體用,應正除遣,為情有理無故。存者留義,實謂實有,即觀依圓法,體是實有,是本後二智境,應正存留,為理有情無故。良由一切異生小乘,無始時來,妄執我法為有,清辯菩薩等,妄撥理事為空,今於唯識觀中,遣虛者,空觀,對遣有執;存實者,有觀,對遣空執,非有非空,法無分別,離言詮故。
(二) 【捨濫留純義】。謂捨為捨離,濫即相濫,留謂存留,純為無雜,雖觀事理,有境有心,為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識變方起,由境有濫,捨之不稱,唯心體既純,留說唯識,故《唯識論》云:「我唯內有,境亦通外,恐濫外境,但言唯識,非為內境,如外都無。」《華嚴經》云:「三界唯心故。」
(三) 【攝末歸本義】。攝謂綰攝,末即見相二分,歸即向本,謂識自證分,是所依體故,今攝末見相分,歸本自證分體,故言唯識,故《解深密經》云:「諸識所緣,唯識所現。」
(四) 【隱劣顯勝義】。謂王所俱能示現,心所即劣,依他起故,隱劣不取,心王即勝,所依體故,故言唯識,即名顯勝故,《莊嚴論》云:「許心似二現,如是似貪等。」
(五) 【遣相證性義】。謂識言所表,具有事理,事謂相用,遣而不取,理為體性,應求作證,故《攝論偈》云:「依繩起蛇解,見繩知是無,證見彼分明,方知明性亂。」
(六) 【境義】。境謂所觀境,識即能觀心,此所觀境,由識變現,境不離識,立境唯識義,如同《阿毘達磨經》云:「鬼人天等,所見各異。」
(七) 【教義】。即能詮教,說有唯識義故,如同《楞伽經偈》云:「由自心執著,心似外境轉,彼所見非有,是故說唯心。」
(八) 【理義】。道理唯識,如同《唯識頌》云:「是諸識轉變,分別所分別,由此彼皆無,故一切唯識。」
(九) 【行義】。行謂觀行,即菩薩在定位,作四尋伺觀等,即觀行及定,俱不離識故,如同《瑜伽論偈》云:「菩薩於定位,觀境唯是心等。」
(十) 【果義】。謂佛果四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菩薩所有功德,皆不離識,故如同《莊嚴論》云:「真如無境識,是淨無漏界等。」
由此觀之,如上『十義』,性相境智教理行果等,皆唯是識,無有一法而非所標,故稱『唯識』為群經了義中王,諸聖所依之父,若有遇者,頓息希望,無一法而可求,無一事而不足,全獲如來無上之珍寶。何以故?蓋如同六祖慧能大師所云:「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又佛者覺悟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云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
總而言之,佛者覺悟也。所謂『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以之自覺、覺他、覺行窮滿者,謂之覺者。此三缺一,則非覺者。如同《大乘義章》曰:「既能自覺,復能覺他,覺行圓滿,故名為佛。道言自覺,簡異凡夫,云言覺他,明異二乘,覺行究滿,彰異菩薩,是故獨此偏名佛矣。」而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如同《華嚴經》曰:「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槃經》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又『唯識』八種中之『阿賴耶(第八識)』者,為牽引有情眾生『六道輪迴』之種子也,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勢必要將『阿賴耶識』轉為『大圓鏡智』。何以故?蓋『大圓鏡智』能觀照一切事相理性無不明白,而有此智慧洞徹阿賴耶識之『含藏一切法之善惡種子』,並進而轉之,而不為『一切法之善惡種子』所轉,所謂『心能轉境,即是如來』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anuary 08,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January 06, 2006

1321-云何為『明經十益』


標題:云何為『明經十益』

眾所周知,佛門四眾弟子做完早晚課,或每當法會將結束之前,都要念『三皈依文』。其中之『皈依法』,更願望眾生能深入『經藏』,才能得到如海之『智慧』。何以故?蓋(1)法寶為翻邪教典籍而建立;(2)法寶為善治有情煩惱病而建立;(3)法寶為令眾生心存正法求證真如而建立;(4)法寶為三乘道人求證因緣法而建立;(5)法寶為種福人有聞正法生正信而建立,是故深入『法寶』(即【明經】是也)才能得到如海之『智慧』。至於云何為『明經十益』?茲依《華嚴指歸》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見聞益】。謂此見聞如來,及此遺法,所種善根,成金剛種不可破壞,要心成佛。如性起品云:「佛子,乃至不信邪見眾生,見聞佛者,彼諸眾生,於見聞中得種善根,果報不虛,乃至究竟涅槃等。
(二) 【發心益】。謂信位既滿,稱彼佛懷發此大心,此心即是普賢法攝,是故融通,即遍無盡時處等法界,既入彼攝彼,即全諸位,悉皆成滿。故經云:「初發心即是佛故,悉與三世諸如來等。」
(三) 【起行益】。謂若起一普賢行時,即遍一切行,一切位,一切德,一切法,一切處,一切時,一切因,一切果,窮盡法界,具足一切,如帝網等。故經云:「菩薩摩訶薩得聞此法,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四) 【攝位益】。謂信等五位,一一位中攝一切位,然有二門(1)『全位相是門』,即一切位是一位故,十信滿處,即便成佛;(2)『諸位相資門』,則一位中具一切位,如十信中有十住,乃至十地。故經云:「住於一地普攝一切諸地功德,如十玄門。」
(五) 【速證益】。依此普門,一證一切證,如經明地獄眾生,蒙光滅苦,纔從地獄門出,昇兜率天。聞此普法。即得十地者。明是此法之深益。
(六) 【滅障益】。依此普法,亦一斷一切斷,如前兜率天子,非直自身頓得十地,亦乃毛孔香熏,全示眾生,頓滅無量煩惱,並是普法之勝力。
(七) 【轉利益】。普行亦成,即能頓益無邊眾生,悉亦同得此十地法,如前兜率天子,得十地已,毛孔中出蓋雲供養佛。經云:「若有眾生見此蓋雲者,彼諸眾生,種一恒河沙轉輪王所植善根等。」
(八) 【造修益】。如善財依此普法,一得一切得,以前生曾見聞普法,成金剛種,遂令今生頓成解行。
(九) 【頓得益】。如經明六千比丘,頓見如來,得十眼境界,祇洹林中,不可說塵數菩薩,頓得無盡自在法海等。
(十) 【稱性益】。謂依此普法,一切眾生,無不皆悉稱其本性,在佛果海中,即是舊來益,經明於佛身中,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竟,是以此《宗鏡錄》中,並是稱性而談,約本而說,因果皆實,理事俱真,以是圓滿之宗,普門之法,見普法故,名為普眼。
由此觀之,如是『十益』,即所謂『明經十益』是也,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明經』之目的乃在使佛門四眾弟子,得以增加對『菩薩道(自利化他)』之深信與切願,進而發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法寶(三藏十二部經典)之內容甚廣,就法寶之一般內容而言,可攝為教、理、行、果四種:(1)教法,即從能詮之語言、文字而言;(2)理法,即從教法所詮而言;(3)行法,即依教解理,所以起行,五乘學人,各有所行之法;(4)果法,即一切修行,均趣於果,終不虛度。就法寶之勝劣方面而言,可概為三種:(1)涅槃法,即是無住大般涅槃,以常樂我淨而為體性,能盡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甘露解脫,真實安穩;(2)中道法,即戒定慧等諸妙功德,所謂三十七菩提分法: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3)文義法,即如來為調伏有緣眾生,所說八萬四千諸妙法藏。是故佛門四眾弟子欲盡其一生,書寫、受持、讀誦並為人演說,決定不能做到,唯有一門深入修行『淨宗念佛法門』,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進而在『依正莊嚴』之殊勝環境中,面見 阿彌陀佛,何愁不『開悟』?此乃古今高僧大德,不厭其煩地諄諄告誡吾人專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主要原因,所謂『生死事大,輪迴路險;老實念佛,莫換題目』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 Friday, January 06,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1320-云何得知『現約世間之事』


標題:云何得知『現約世間之事』

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雖然『世間法』的仁義禮智信,是修『出世間法』的基礎,但是兩者終究有些差異。至於云何得知『現約世間之事』?依《宗鏡錄》開示:今集此宗鏡,證驗無邊,應念皆通,寓目咸是,今且現約世間之事,於眾生界中,第一比知;第二現知;第三約教而知。茲分述之如下:
(一) 【比知】者。如即今有漏之身,夜皆有夢,夢中所見好惡境界,憂喜宛然,覺來床上安眠,何曾是實?並是夢中意識思想所為,則可比知:覺時所見之事,皆如夢中無實,夫過去未來現在三世境界,元是第八阿賴耶識親相分,唯本識所變,即(1)若現在之境,是明了意識分別;(2)若過去未來之境,是獨散暗意識思惟。夢覺之境雖殊,俱不出於意識,則唯心之旨,比況昭然。
(二) 【現知】者。即是對事分明,不待立,況且如現見青白物時,物本自虛,不言我青我白,皆是眼識見分自性任運分別,與同時明了意識,計度分別為青為白,以意辯為色,以言說為青。皆是意言自妄安置,且如六塵鈍故,體不自立,名不自呼?一色既然,萬法咸爾,皆無自性,悉是意言,故云:「萬法本閑而人自鬧。」是以(1)若有心起時,萬境皆有;(2)若空心起處,萬境皆空。則空不自空,因心故空;有不自有,因心故有;既非空非有,則唯識唯心,若無於心,萬法安寄?又如過去之境,何曾是有?隨念起處,忽然現前,若想不生,境終不現,此皆是眾生日用,可以現知,不待功成,豈假修得?凡有心者,並可證知。故先德云:「如大根人,知唯識者,恒觀自心,意言為境,此初觀時,雖未成聖,分知意言,則是菩薩。」
(三) 【約教而知】者。經云:「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此是所證本理,能詮正宗,廣在下文,誠證非一。如《成實論》云:「佛說內外中間之言,遂即入定,時有五百羅漢,各釋此言。佛出定後,同問世尊,誰當佛意?佛言:『並非我意。』又白佛言:『既不當佛意,將無得罪。』佛言:『雖非我意,各順正理,堪為聖教,有福無罪。』且如說小乘自證法門,尚順正理,何況純引一乘,唯談佛旨乎?」《六行法》云:「諸大智人,欲學道者,莫問大小,皆依理教;若見權教,雖是佛說,知非實語,即不依從;若見凡人說有理者,雖非佛語,亦即依行,以有智人學佛法者,善解如來,教有權實,依佛實教,宣說道理,則過凡愚謬執權者,是以智人若有所說,人雖是凡,法則同佛,如瓶傳水,寫置餘瓶,瓶雖有異,所寫水一,是故凡夫結雖未盡,不妨有解,能說實義,但使解理心數、思量。」此初觀理,則異餘凡,謂思人空,則是二乘;若觀法空。則是菩薩,故《攝論》云:「初修觀則是凡夫菩薩。」以此文證,初學觀者,雖未斷結,即是菩薩,以能解理同大聖故,說則合理,一一可依。
由此觀之,現約世間之事,經由如是『三知』途徑,得以瞭如指掌。此等即如同『因明三量』,即(1)『比量』。比者比類也,以分別之心,比類已知之事,量知未知之事也,如見煙比知於彼有火是也;(2)『現量』。如鏡之對於物體,能緣之心,不為些之分別計度,量知現在之境者,如耳識之對於聲,眼識之向於色是也;(3)『正教量』。又曰至教量、聖言量。發無漏智而證正理之人曰聖者,三乘之見道以上也,又聖者正也,與正理合名為聖,而聖人之所說,謂為聖言量。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知現約世間之事,不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皆能藉由如是『三知(三量)』,得以瞭如指掌。何以故?蓋如同《圓覺經》曰:「聞此聖教,隨順開悟。」《解深密經》曰:「已善奉行如來聖教。」《宗輪論述記》曰:「聖者正也,與正理合。目之為聖,又契理通神,名之為正。此所說教,名為聖教。」又因明法中,以因與喻比知主義之軌式也,總稱為比量者,是八識中唯意識之用也,如同《因明入正理論》曰:「言比量者,謂藉眾相而觀義。」是故因明之三量:即現,比,聖教,三也,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不論是『世間法』,或是『出世間法』,皆能藉由如是『三知(三量)』,得以瞭如指掌,進而戒定慧三學普行,聞思修三慧併進,將能早日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hursday, January 05,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January 04, 2006

1319-云何為『菩提心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菩提心之涵義』

眾所周知:佛教『大乘』與『小乘』之區別,乃在利他與否,前者為『自利且利他』,而後者只有『自利』。所謂『自利利他』,概括言之,為發『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也。至於云何為『菩提心之涵義』?茲依《華嚴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二) 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
(三) 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
(四) 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
(五) 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礙故。
(六) 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七) 菩提心者,猶如淨日,普照一切諸世間故。
(八) 菩提心者,猶如盛月,諸白淨法悉圓滿故。
(九) 菩提心者,猶如明燈,能放種種法光明故。
(十) 菩提心者,猶如淨目,普見一切安危處故。
(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大道,普令得入大智城故。
(十二) 菩提心者,猶如正濟,令其得離諸邪法故。
(十三) 菩提心者,猶如大車,普能運載諸菩薩故。
(十四) 菩提心者,猶如門戶,開示一切菩薩行故。
(十五) 菩提心者,猶如宮殿,安住修習三昧法故。
(十六) 菩提心者,猶如園苑,於中遊戲受法樂故。
(十七) 菩提心者,猶如舍宅,安隱一切諸眾生故。
(十八) 菩提心者,則為所歸,利益一切諸世間故。
(十九) 菩提心者,則為所依,諸菩薩行所依處故。
(二十) 菩提心者,猶如慈父,訓導一切諸菩薩故。
(二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慈母,生長一切諸菩薩故。
(二十二) 菩提心者,猶如乳母,養育一切諸菩薩故。
(二十三) 菩提心者,猶如善友,成益一切諸菩薩故。
(二十四) 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
(二十五) 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願中得自在故。
(二十六) 菩提心者,猶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二十七) 菩提心者,如須彌山,於諸眾生心平等故。
(二十八) 菩提心者,如鐵圍山,攝持一切諸世間故。
(二十九) 菩提心者,猶如雪山,長養一切智慧藥故。
(三十) 菩提心者,猶如香山,出生一切功德香故。
(三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虛空,諸妙功德廣無邊故。
(三十二) 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世間法故。
(三十三) 菩提心者,猶如調慧象,其心善順,不獷戾故。
(三十四) 菩提心者,猶如良善馬,遠離一切諸惡性故。
(三十五) 菩提心者,如調御師,守護大乘一切法故。
(三十六) 菩提心者,猶如良藥,能治一切煩惱病故。
(三十七) 菩提心者,猶如坑阱,陷沒一切諸惡法故。
(三十八) 菩提心者,猶如金剛,悉能穿徹一切法故。
(三十九) 菩提心者,猶如香篋,能貯一切功德香故。
(四十) 菩提心者,猶如妙華,一切世間所樂見故。
(四十一) 菩提心者,如白栴檀,除眾生欲熱使清涼故。
(四十二) 菩提心者,如黑沈香,能熏法界悉周遍故。
(四十三) 菩提心者,如善見藥王,能破一切煩惱病故。
(四十四) 菩提心者,如毘笈摩藥,能拔一切諸惑箭故。
(四十五) 菩提心者,猶如帝釋,一切主中最為尊故。
(四十六) 菩提心者,如毘沙門,能斷一切貧窮苦故。
(四十七) 菩提心者,如功德天,一切功德所莊嚴故。
(四十八) 菩提心者,如莊嚴具,莊嚴一切諸菩薩故。
(四十九) 菩提心者,如劫燒火,能燒一切諸有為故。
(五十) 菩提心者,如無生根藥,長養一切諸佛法故。
(五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龍珠,能消一切煩惱毒故。
(五十二) 菩提心者,如水精珠,能清一切煩惱濁故。
(五十三) 菩提心者,如如意珠,周給一切諸貧乏故。
(五十四) 菩提心者,如功德瓶,滿足一切眾生心故。
(五十五) 菩提心者,如如意樹,能雨一切莊嚴具故。
(五十六) 菩提心者,如鵝羽衣,不受一切生死垢故。
(五十七) 菩提心者,如白[疊*毛]線,從本已來性清淨故。
(五十八) 菩提心者,如快利犁,能治一切眾生田故。
(五十九) 菩提心者,如那羅延,能摧一切我見敵故。
(六十) 菩提心者,猶如快箭,能破一切諸苦的故。
(六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利矛,能穿一切煩惱甲故。
(六十二) 菩提心者,猶如堅甲,能護一切如理心故。
(六十三) 菩提心者,猶如利刀,能斬一切煩惱首故。
(六十四) 菩提心者,猶如利劍,能斷一切憍慢鎧故。
(六十五) 菩提心者,如勇將幢,能伏一切諸魔軍故。
(六十六) 菩提心者,猶如利鋸,能截一切無明樹故。
(六十七) 菩提心者,猶如利斧,能伐一切諸苦樹故。
(六十八) 菩提心者,猶如兵仗,能防一切諸苦難故。
(六十九) 菩提心者,猶如善手,防護一切諸度身故。
(七十) 菩提心者,猶如好足,安立一切諸功德故。
(七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眼藥,滅除一切無明翳故。
(七十二) 菩提心者,猶如鉗鑷,能拔一切身見刺故。
(七十三) 菩提心者,猶如臥具,息除生死諸勞苦故。
(七十四) 菩提心者,如善知識,能解一切生死縛故。
(七十五) 菩提心者,如好珍財,能除一切貧窮事故。
(七十六) 菩提心者,如大導師,善知菩薩出要道故。
(七十七) 菩提心者,猶如伏藏,出功德財無匱乏故。
(七十八) 菩提心者,猶如涌泉,生智慧水無窮盡故。
(七十九) 菩提心者,猶如明鏡,普現一切法門像故。
(八十) 菩提心者,猶如蓮華,不染一切諸罪垢故。
(八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大河,流引一切度攝法故。
(八十二) 菩提心者,如大龍王,能雨一切妙法雨故。
(八十三) 菩提心者,猶如命根,任持菩薩大悲身故。
(八十四) 菩提心者,猶如甘露,能令安住不死界故。
(八十五) 菩提心者,猶如大網,普攝一切諸眾生故。
(八十六) 菩提心者,猶如罥索,攝取一切所應化故。
(八十七) 菩提心者,猶如鉤餌,出有淵中所居者故。
(八十八) 菩提心者,如阿伽陀藥,能令無病永安隱故。
(八十九) 菩提心者,如除毒藥,悉能消歇含愛毒故。
(九十) 菩提心者,如善持咒,能除一切顛倒毒故。
(九十一) 菩提心者,猶如疾風,能卷一切諸障霧故。
(九十二) 菩提心者,如大寶洲,出生一切覺分寶故。
(九十三) 菩提心者,如好種性,出生一切白淨法故。
(九十四) 菩提心者,猶如住宅,諸功德法所依處故。
(九十五) 菩提心者,猶如市肆,菩薩商人貿易處故。
(九十六) 菩提心者,如鍊金藥,能治一切煩惱垢故。
(九十七) 菩提心者,猶如好蜜,圓滿一切功德味故。
(九十八) 菩提心者,猶如正道,令諸菩薩入智城故。
(九十九) 菩提心者,猶如好器,能持一切白淨物故。
(一百) 菩提心者,猶如時雨,能滅一切煩惱塵故。
(一百零一) 菩提心者,則為住處,一切菩薩所住處故。
(一百零二) 菩提心者,則為授行,不取聲聞解脫果故。
(一百零三) 菩提心者,如淨琉璃,自性明潔無諸垢故。
(一百零四) 菩提心者,如帝青寶,出過世間三乘智故。
(一百零五) 菩提心者,如更漏鼓,覺諸眾生煩惱睡故。
(一百零六) 菩提心者,如清淨水,性本澄潔無垢濁故。
(一百零七) 菩提心者,如閻浮金,映奪一切有為善故。
(一百零八) 菩提心者,如大山王,超出一切諸世間故。
(一百零九) 菩提心者,則為所歸,不拒一切諸來者故。
(一百一十) 菩提心者,則為義利,能除一切衰惱事故。
(一百一十一) 菩提心者,則為妙寶,能令一切心歡喜故。
(一百一十二) 菩提心者,如大施會,充滿一切眾生心故。
(一百一十三) 菩提心者,則為尊勝,諸眾生心無與等故。
(一百一十四) 菩提心者,猶如伏藏,能攝一切諸佛法故。
(一百一十五) 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網,能伏煩惱阿脩羅故。
(一百一十六) 菩提心者,如婆樓那風,能動一切所應化故。
(一百一十七) 菩提心者,如因陀羅火,能燒一切諸惑習故。
(一百一十八) 菩提心者,如佛支提,一切世間應供養故。
由此觀之,所謂『菩提心』者,共有如是一一八種涵義,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得不知。何以故?蓋『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故。
總而言之,舉凡學佛而欲證佛果者,首發『菩提心』,其次尚須有(1)決定心(非成不遷);(2)長時心(常常做去,不可間斷);(3)無間心(如雞孵卵,熱氣一斷,便無生意),有此三心,無不成功。又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然而方便雖有多門,卻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而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又值此末法時期,尤以『念佛法門』最契機,何以故?殊不知淨宗六祖 永明禪師(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師)曾有四料簡開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又學佛者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January 04,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January 03, 2006

1318-云何為『法界因果十義門』


標題:云何為『法界因果十義門』

眾所周知:法界之義有多種,以二義釋之:一就事,一約理。就事而言:法者諸法也,界者分界也。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故名法界;約理而言,法相華嚴之釋意,指真如之理性而謂之法界;或謂之真如法性,實相,實際,其體一也。界者因之義,依之而生諸聖道,故名法界。又因者能生,果者所生,有因則必有果,有果則必有因,是謂因果之理。至於云何為『法界因果十義門』?依《宗鏡錄》開示:法界因果,雙融俱離,性相渾然,無礙自在,有『十義』門。何等為十?即
(一) 由離相故,因果不異法界,即因果非因果也,此即相為宗,離相為趣;或離相為宗,亡因果為趣,下九准思。
(二) 由離性故,法界不異因果,即法界非法界也。
(三) 由離性不泯性故,法界即因果時,法界宛然,則以非法界為法界也。
(四) 由離相不壞相故,因果即法界時,因果歷然,則以非因果為因果也。
(五) 離相不異離性故,因果法界,雙泯俱融迥超言慮。
(六) 由不壞不異不泯故,因果法界俱存,現前煥然可見。
(七) 由五六存泯復不異故,超視聽之妙法,無不恒通見聞,絕思議之深義,未嘗礙於言念。
(八) 由法界性融不可分故,即法界之因果,各同時全攝法界,無不皆盡。
(九) 因果各全攝法界時,因果隨法界各互於因果中現,是故佛中有菩薩,普賢中有佛也。
(十) 因果二位,各隨差別之法,無不該攝法界,故一一法,一一行,一一位,一一德,皆各總攝無盡無盡。
由此觀之,如是『十義』,即所謂『法界因果十義門』,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帝網重重諸法門海,是謂華嚴無盡宗趣,以華嚴之實教,總攝群經(三藏十二部經典),標無盡之圓宗,能該萬法,可謂周遍無礙,自在融通,方顯我心,能成宗鏡。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Tuesday, January 03, 2006
妙音書院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January 02, 2006

1317-云何為『十本十覺』


標題:云何為『十本十覺』

眾所周知:『本覺』者,眾生之心體,自性清淨,離一切之妄相,照照靈靈,有覺知之德,是非修成而然,乃本有自爾之性德,故曰本覺,即如來之法身也。如同《仁王經》曰:「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起信論》曰:「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至於云何為『十本十覺』?依《宗鏡錄》開示:本覺各有十,即『十本十覺』是也。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為十本?即(1)『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德,譬如樹根,能善住持一切枝葉,及華果等,不壞不失故;(2)『本字事本』。本有法身,從無始來,自然性有,不從始起故;(3)『遠字事本』。本有法身,其有德時,重重久遠無分界故;(4)『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成我故;(5)『體字事本』。本有法身,為諸枝德作依止故;(6)『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轉之義常建立故;(7)『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於無住無去來故;(8)『常字事本』。本有法身,決定實際無流轉故;(9)『堅字事本』。本有法身,遠離風相,堅固不動若金剛故;(10)『總字事本』。本有法身,廣大圓滿無所不遍,為通體故。
(二) 云何十覺?即(1)『鏡字事覺』。薩般若慧,清淨明白無塵累故;(2)『開字事覺』。薩般若慧,通達現了無障礙故;(3)『一字事覺』。薩般若慧,獨尊獨一無比量故;(4)『離字事覺』。薩般若慧,自性解脫,出離一切種種縛故;(5)『滿字事覺』。薩般若慧,自具足無量種種功德,無所少故;(6)『照字事覺』。薩般若慧,放大光明,遍照一切無量境故;(7)『察字事覺』。薩般若慧,常恒分明無迷亂故;(8)『顯字事覺』。薩般若慧,清淨體中,淨品眷屬悉現前故;(9)『知字事覺』。薩般若慧,於一切法無不窮故;(10)『覺字事覺』。薩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覺照,無一一法而非覺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本覺字義,唯依一種本性法身,隨義釋異,據其自體,無別而已。何以故?蓋『本覺』者,眾生之心體,自性清淨,然此本心體,無始以來,覆於無明煩惱,隱藏至於今日,一旦依修治之功,始顯其性德,是曰始覺,然覺而觀之,則始覺非別,原為本覺之體,故始覺本覺,咸同一致,本覺之外無始覺,始覺即與本覺同一也。
總而言之,《釋摩訶衍論》有本覺下轉、始覺上轉之義,本覺有性淨本覺與隨染本覺二種。『本覺下轉』者,隨染本覺之相也,隨染之本覺,隨眾生之染緣,順眾生之相,現為種種利益也。『始覺上轉』者,依本覺之內熏習,如實修行,發究竟智也。故《釋摩訶衍論》曰:「始覺背凡向聖,上上去去為次第轉,隨染本覺背聖向凡,下下來來為次第轉。(中略)證說經言:『諦聽諸佛子,我從具縛凡,具一切地,圓滿行因海莊嚴大覺果,我從清淨地,具經一切地,將一切萬行,得第一信位,入無明藏海。』如是二大事,一時非前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January 02,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316-何等為『緣慮心之行相』


標題:何等為『緣慮心之行相』

眾所周知:『緣慮心』者,謂攀緣境界,思慮事物之心,即眼耳乃至阿賴耶八種之心識也;又曰慮知心,梵名質多,四種心之一,如同《止觀》曰:「質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慮知之心也。天竺又稱汗栗[馬*太],此方稱是草木之心也。又稱矣栗[馬*太],此方是積集精要者為心也。」又《名義集》曰:「質多耶,或名質帝,或名波荼,此方翻心。黃帝經五藏論,目之為神。西域外道,計之為我。此土佛教,翻緣慮心,此通八識。」至於何等為『緣慮心之行相』?依《宗鏡錄》開示:生滅此緣慮心,有其『五種心』行相。何等為十?即
(一) 【率爾心】。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
(二) 【尋求心】。於境未達,方有尋求。
(三) 【決定心】。審知法體,而起決定。
(四) 【染淨心】。法詮欣厭,而起染淨。
(五) 【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
由此觀之,生滅此緣慮心,具有如是『五種心』行相,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如同《法苑義林》云:「辯五心相者,且如眼識,初墮於境,名率爾墮心。」同時意識,先未緣此,今初同起,亦名率爾,故《瑜伽論》云:「意識任運散亂,緣不串習境時,無欲等生,爾時意識,名率爾墮心。」有欲生時,尋求等攝故。又《解深密》經說:「五識同時,必定有一分別意識,俱時而轉,故眼俱意,名率爾心。」初卒墮境故,此既初緣,未知何境為善為惡,為了知故,次起尋求,與欲俱轉,希望境故。既尋求已,識知先境,次起決定即解境故。決定已,識界差別,取正因等相,於怨住惡,於親住善,於中住捨,染淨心生。由此染淨意識為先,引生眼識,同性善染,順前而起,名等流心,如眼識生,耳等識亦爾。
總而言之,於八識中,『前五識』有四心,除尋求心,無分別故;『第六識』具五心;『第七識』無率爾、尋求二心,有決定、染淨、等流三心,謂第七常緣現在境故,無率爾也;又『第八識』,阿賴耶識之別名,八識中之第八,如同《述記》曰:「攝論第二卷初,亦名第八識。」又《唯識了義燈》曰:「從末向本,數為第八。」願與諸仁者共勉之!Monday, January 02,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famscl.groups.com.tw/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January 01, 2006

1315-云何為『空等四義』


標題:云何為『空等四義』

《中論》云:『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無生亦無滅,寂滅如涅槃。』宇宙實相,正是此種境界,稱之為『中』。換言之,柳綠花紅,宇宙萬象,實無本體之『有』,唯有如是之『中道』境界。中道之妙用,可分兩門,一為空門,二為有門。所謂『空』,依《入楞伽經》開示:『空』者,即是妄想法體句,依執著妄想法體,說『空』無生無體相不二。至於云何為『空等四義』?依《宗鏡錄》開示:若法從緣生,是則無自性,即是前緣生,故為『空等四義』也。何等為四?即
(一)【真空必盡幻有】。是(1)無性故空義;(2)真空上空義。
(二)【真空必成幻有】。是(1)無性故有義;(2)真空上不空義。
(三)【幻有必覆真空】。是(1)緣生故有義;(2)幻有上有義。
(四)【幻有必不礙真空】。是(1)緣生故空義;(2)幻有上非有義。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八義』,『前四』總明空有所以,『後四』正說空有之相。然此空有,二而不二,須知四義,兩處名異。又須知有非有,空非空,各有二義(1)『有上二義』者。一是不壞有相義,二是遮斷滅義,則詺有為非不有;(2)『非有上二義』者。一離有相義,二即是空義;(3)『空上二義』者。一不壞性義,二遮定有義,故詺空為非不空;(4)『非空上二義』者。一離空相義,二即有義,已知名義。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悟達如是『空等四義』,而知能說空者,就須具備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如如不動—不退轉者,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悟達如是『空等四義』,而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至成就『佛道』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anuary 01, 2006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k.groups.yahoo.com/group/famsclnet-1/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