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30, 2006

1478-云何名為『真實迴向』

標題:云何名為『真實迴向』

舉凡『學佛修道』之最終目的,即是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言之,即是要成就『佛道』。為達此目的,必須要『福慧雙修』,自覺、覺他至覺行圓滿之境地,是故《普賢十願品》之最後一願『普皆迴向』,就顯得非常重要。何以故?蓋所謂『迴向』,即是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以趣向於其他,稱之為迴向。換言之,即是菩薩所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作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至於云何名為『真實迴向』?茲依《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布施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布施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布施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施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二)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淨戒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淨戒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淨戒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戒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三)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忍辱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忍辱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忍辱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忍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四)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精進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精進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精進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有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五)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禪定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禪定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禪定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定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六)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而不作念:「是法有所增減。」作是念:「彼般若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可修可行。」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能修如是『六法』,即名為『真實迴向』。何以故?蓋迴向略說有三:(1)迴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2)迴因向果(將日夜所念之佛號和每日課誦,為眾生迴向往生極樂淨土);(3)迴事向理(從理論上而言,所作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如同《大乘經》云:「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之路。」又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論(1)禮佛、拜懺、念佛、放生,甚至於受持、讀誦經典,並為人演說;(2)誦戒(受菩薩戒者,不論在家或出家,每半個月都要依法誦戒,時時提醒自己)、贊助印經書、供養三寶、齋僧、齋眾;(3)救濟孤兒院、養老院、賑災等種種功德,皆要在佛、菩薩像前(最好能到有供奉『西方三聖』之正信佛教道場,更容易提升自己在西方淨土的『蓮華品位』),並且於迴向後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達到『三輪體空』,而其所得之功德,就能如同東西南北之虛空一樣『無量無邊』(金剛經所示),也才能得到『無漏功德』,而非是人天福報之『有漏福德』,尤其是修淨土宗『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更應迴向,蓋如同淨宗第九祖 藕益大師所開示:「縱使所作功德如『須彌山』之多,若不迴向西方淨土,也不得往生;縱使所作功德如『芝麻』之小,只要將之迴向西方淨土,亦必往生,因其順佛願故,合佛願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3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轉載-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智者不執著世間,不與聞諸愛欲,
不論遭遇苦或樂,智者不憂不樂。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某一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蘭若結夏安居。當他們到達時,這婆羅門受魔波旬的影響,卻不護持佛陀等人。當時又是饑荒,鞞蘭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眾弟子外出化緣時供養極少數的食物。面對這種困境,大目犍連懇求佛陀允許他運用神通前往別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去帶食物回來,但為佛陀所拒絕。儘管情況如此困難,所有的比丘並不頹喪,仍然滿足於馬商每天供養的少許穀物。

  結夏安居結束後,佛陀等人在通知該婆羅門之後,就打道回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的人喜悅地歡迎佛陀和眾多比丘回來,並供養他們。

  這時候,有一群人由於比丘們的慈悲,而留在精舍裡。這群人每次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後,就只知道睡覺,一旦醒來時,又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不管在那裡,他們都行為不檢,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於飢荒,他們還相當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矩。現在食物充足,他們就行為不檢了。」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議論的話題,就說:「愚癡的人在諸事不順遂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癡人的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回目錄
青松集(參、自處超然)


做事勿計勝負,應計是非
  就做事而言,不要在意成果是勝利或者失敗,而應該計量的,是那件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是「是」,還是「非」。

  日本有一位武術第一的武士,他在全國比賽的大決賽中擊敗勁敵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他的武術特別高超,而是因為這位勁敵極佩服他的態度。這位落敗的武士,也是日本著名武士,他說道:「他不但劍術極高超,修養也一流,在他渾身上下,我看不出,感受不到他對競賽有獲勝的慾望,當我發現他沒有絲豪勝負心的時候,我就不得不承認自己輸給他,因為他是學劍術的人,最高超,最理想的人生境界。」

  不存勝負之心,就可以活得悠然自在;能夠降伏勝負心,就是一種修養上的成功,這就是合乎佛法。

處世勿計褒貶,應計心安
  就處世而言,不要太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語到底是褒揚或者貶抑,而應該事事求問心無愧,心安即可。

  別人的評語不一定合乎事實,自己並不會因為別人的褒揚或者貶抑,而令自己變得完美或者有缺失,而應當時時注意自己的良心能不能安定,事事不愧對自己的良心,比起別人褒揚或者貶抑的評語,重要而根本。


‧摘錄自‧《心靈世界‧青松集合刊》如覺法師著

Thursday, June 29, 2006

1477-云何為『般若波羅蜜多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般若波羅蜜多之內涵』

眾所周知:『般若波羅蜜』者,新譯家謂為般若波羅蜜多,於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中,皆為第六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經中,雖說六波羅蜜,然以般若為諸波羅蜜中之最第一、故特標般若波羅蜜之名。般若譯為智慧,波羅蜜譯為度或到彼岸。照了實相之智慧,為度生死此岸而至涅槃彼岸之船筏,故謂之波羅蜜。如同《智度論》曰:「問曰:云何名般若波羅蜜?答曰:諸菩薩從初發心求一切種智,於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蜜。」至於云何為『般若波羅蜜多之內涵』?茲依《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無邊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無邊故。
(二)無等等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得故。
(三)離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畢竟空故。
(四)不可破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不可得故。
(五)無句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名無相故。
(六)無性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來故。
(七)無言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分別故。
(八)無來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蘊不可得故。
(九)無去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來故。
(十)無集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取故。
(十一) 無盡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盡相故。
(十二) 無生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著故。
(十三) 無作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作者不可得故。
(十四) 無知者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主宰故。
(十五) 無所至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無退沒故。
(十六) 不滅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前後中際不可得故。
(十七) 夢幻影響陽焰等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不生故。
(十八) 無煩惱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貪瞋癡等性清淨故。
(十九) 無出世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所依止不可得故。
(二十) 無染污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清淨故。
(二十一) 無戲論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平等故。
(二十二) 無念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念不生故。
(二十三) 無動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常住故。
(二十四) 離欲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性真實故。
(二十五) 無起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疑故。
(二十六) 寂靜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相不可得故。
(二十七) 無過失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具足諸功德故。
(二十八) 無眾生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眾生際不可得故。
(二十九) 無斷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不起故。
(三十) 無二邊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離著故。
(三十一) 無異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諸法無和合故。
(三十二) 無著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分別聲聞緣覺地故。
(三十三) 不分別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分別平等故。
(三十四) 無量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量法平等故。
(三十五) 如虛空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無障礙故。
(三十六) 無常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有為故。
(三十七) 苦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虛空平等故。
(三十八) 空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得故。
(三十九) 無我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我不可得故。
(四十) 無相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不可轉故。
(四十一) 空性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畢竟無邊故。
(四十二) 念處正懃神足根力覺道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三十七菩提分法不可得故。
(四十三) 空無相無願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三解脫門不可得故。
(四十四) 內有色觀外色等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八解脫不可得故。
(四十五) 初禪定等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九先行法不可得故。
(四十六) 苦集滅道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四聖諦法不可得故。
(四十七) 布施等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十波羅蜜多不可得故。
(四十八) 十力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不可破壞故。
(四十九) 四無所畏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不怯不懼不退不沒故。
(五十) 離繫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智智無著無礙故。
(五十一) 如來無量功德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過諸數法故。
(五十二) 如來真如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真如平等故。
(五十三) 自然智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自性平等故。
(五十四) 一切智智波羅蜜多,是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法性一切法相不可得不可知故。
由此觀之,如是『五十四種』,即為『般若波羅蜜多之內涵』,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般若』能度愚痴,般若意譯為淨智妙慧,簡稱勝慧,又名智慧。是從實相般若本體,生起觀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對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把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而至究竟涅槃。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具足般若波羅蜜多,即能去愚痴之障。蓋愚痴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而般若之斷愚痴,則如光明能破黑暗。若能修般若,以觀照而證實智,則德大覺悟,究竟成佛;以實智施用權智,則能出善巧,廣度眾生。初學佛者,固然未能即斷無明,而待人接物,亦當時用理智,不可感情衝動;二六時中,辦一切事,亦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June 28, 2006

1476-何等為『三三摩地』

標題:何等為『三三摩地』

眾所周知:『三摩地』者,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至於何等為『三三摩地』?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諸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三三摩地。何等為三?一者有尋有伺三摩地;二者無尋唯伺三摩地;三者無尋無伺三摩地。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有尋有伺三摩地?謂菩薩摩訶薩離欲惡不善法,有尋有伺離生喜樂,入初靜慮具足安住,是為有尋有伺三摩地。
(二) 云何無尋唯伺三摩地?謂菩薩摩訶薩所有初靜慮、第二靜慮中間定,是為無尋唯伺三摩地。
(三) 云何無尋無伺三摩地?謂菩薩摩訶薩從第二靜慮,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是為無尋無伺三摩地。
由此觀之,如是『三種』三摩地,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當知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大乘之相。何以故?蓋『三摩提』,又名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如同《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大乘義章》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又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成就『三三摩地』,必須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然而身處此末法時期五濁之『娑婆世界』,誠屬不易,縱使出家二眾,亦是困難重重。 倒不如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持名念佛法門』,一門深入,較為簡單易行且有萬全把握。何以故? 蓋持名本是釋迦宣,何苦參誰(參禪)背佛言,莫謂參誰奇特事,絲毫繫念惡緣牽;彌陀垂手立華池,慚愧癡兒猶不知,更欲參誰生淨土,恐辜佛願自糊塗;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末法修行全仗此,大集經中佛自言;將心念佛佛必慰,必定早來攜我歸,但能一見彌陀面,頓開自性放光輝; 以我佛性念佛名,必得早近紫金身,盛華供養他方佛,歷歷展開自己心;不必參禪想奇特,須將自心念彼佛,但憑此行往生去,無邊妙用一時得;抑禪揚佛妙難量,和盤托出自心王,以佛顯心真易易,以參顯心實難難,其餘一切妙法門,雖亦顯心事頗煩,六方諸佛皆因此,所以極口讚西方。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June 27, 2006

1475-云何為『十一智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十一智之內涵』

眾所周知:於小乘以攝一切之智,而立『十智』,即(1)世俗智;(2)法智;(3)類智;(4)苦智;(5)集智;(6)滅智;(7)道智;(8)他心智;(9)盡智;(10)無生智。於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如說智)』而成為『十一智』是也。至於云何為『十一智之內涵』?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諸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十一智。何等十一?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苦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為苦智。
(二) 云何集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為集智。
(三) 云何滅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
(四) 云何道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智。
(五) 云何盡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貪瞋癡盡是為盡智。
(六) 云何無生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諸有不復生是為無生智。
(七) 云何法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五蘊等各別自性是為法智。
(八) 云何類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五蘊等差別之相,謂苦無常空無我等是為類智。
(九) 云何世俗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諸有情修行差別,及知諸法名相等異,是為世俗智。
(十) 云何他心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他有情補特伽羅心心所法,無所疑滯是為他心智。
(十一) 云何如說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一切法如說之相,即是如來一切相智,是為如說智。
由此觀之,如是『十一智』,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大乘之相,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得不知。何以故?蓋於小乘以攝一切之智,而立『十智』,即(1)世俗智,見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與煩惱相應,故稱有漏智;(2)法智,證欲界苦集滅道之智也;(3)類智,證上二界苦集滅道之智也;(4)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5)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6)滅智,知上下界滅諦之智也;(7)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8)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9)盡智,既斷盡一切煩惱,則知我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也;(10)無生智,是限於利根羅漢所有之智也,既知斷證修之事畢,更無知斷證修之事,故云無生,自覺此無生而知我不再知斷證修之智也。於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實正知而無罣礙之智也。其中法智已下之六智,皆無漏智也,是為上之八智,但異其分類之法耳。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而上述十一智之菩薩,是屬已過二大阿僧祇,而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之『八地』以上果位之菩薩摩訶薩,是故證得『佛果』,誠非易事,。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條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June 26, 2006

1474-云何名『世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標題:云何名『世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云何名『世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般若波羅蜜多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世間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雖修般若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般若,我隨佛教於勝般若能正修行,我能悔除自所作惡,我見他惡終不譏凌,我能隨喜他所修福,我能請佛轉妙法輪,我隨所聞能正決擇,我行般若波羅蜜多。」彼修慧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般若(1)自想;(2)他想;(3)般若想,由著此三輪修般若故,名『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二) 云何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1)不執我能修慧;(2)不執所為有情;(3)不著般若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般若時三輪清淨。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般若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般若故,名『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何緣此般若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
由此觀之,如是『兩大類』般若,即所謂『世出世間般若波羅蜜多』,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般若能度愚痴,般若意譯為淨智妙慧,簡稱勝慧,又名智慧。是從實相般若本體,生起觀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對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把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而至究竟涅槃。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具足般若,即能去愚痴之障。蓋愚痴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而般若之斷愚痴,則如光明能破黑暗。若能修般若,以觀照而證實智,則德大覺悟,究竟成佛;以實智施用權智,則能出善巧,廣度眾生。初學佛者,固然未能即斷無明,而待人接物,亦當時用理智,不可感情衝動;二六時中,辦一切事,亦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June 25, 2006

1473-云何名『世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標題:云何名『世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云何名『世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靜慮波羅蜜多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世間靜慮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雖修靜慮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靜慮,我隨佛教於勝等持能正修習,我行靜慮波羅蜜多。」彼修定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靜慮(1)自想;(2)他想;(3)靜慮想,由著此三輪修靜慮故,名『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二) 云何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1)不執我能修定;(2)不執所為有情;(3)不著靜慮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靜慮時三輪清淨。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靜慮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靜慮故,名『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何緣此靜慮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
由此觀之,如是『兩大類』靜慮,即所謂『世出世間靜慮波羅蜜多』,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靜慮能度散亂,而靜慮用功要以修習止觀為起點,到了止觀功夫用到深時,就會得到定、慧。修習止觀必須要兩者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若止過於觀時,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若使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正當參禪時,止觀要調和均等,若坐禪時,發現昏沉,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要用止靜來制止,如是方容易入定,再由入定而發慧,而達到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之學佛修道目的。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精修靜慮,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靜慮,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故終究能去散亂之障,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直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June 24, 2006

1472-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之內涵』

眾所周知:『空相』者,諸法皆空之相狀,謂因緣生之法,無有自性,是空之相狀,亦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何以故?蓋如同《智度論》曰:「因緣生法,是名空相,亦名假名,亦說中道。」又曰:「須菩提常行無諍三昧,與菩薩同事,巧便樂說一種空相法門。」而《般若心經》曰:「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法藏略疏》曰:「辨此空狀,故云空相,或真空體相也。」至於云何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之內涵』?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有性由有性空、無性由無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內空?內謂內法,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當知此中眼由眼空非常非壞,乃至意由意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內空。
(二) 云何外空?外謂外法,即是色聲香味觸法,當知此中色由色空非常非壞,乃至法由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外空。
(三) 云何內外空?內外謂內外法,即內六處及外六處,當知此中內法由外法空非常非壞,外法由內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內外空。
(四) 云何空空?空謂一切法空,此空復由空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空空。
(五) 云何大空?大謂十方,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當知此中東方由東方空非常非壞,乃至下方由下方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大空。
(六) 云何勝義空?勝義謂涅槃,當知此中涅槃由涅槃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勝義空。
(七) 云何有為空?有為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當知此中欲界由欲界空非常非壞,色無色界由色無色界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有為空。
(八) 云何無為空?無為謂無生無滅無住無異,當知此中無為由無為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無為空。
(九) 云何畢竟空?畢竟謂若法究竟不可得,當知此中畢竟由畢竟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畢竟空。
(十) 云何無際空?無際謂無初後際可得,當知此中無際由無際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無際空。
(十一) 云何散無散空?散謂有放有棄有捨可得,無散謂無放無棄無捨可得,當知此中散無散由散無散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散無散空。
(十二) 云何本性空?本性謂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如是一切皆非聲聞獨覺菩薩如來所作,亦非餘所作故名本性,當知此中本性由本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本性空。
(十三) 云何自共相空?自相謂一切法自相,如(1)變礙是色自相;(2)領納是受自相;(3)取像是想自相;(4)造作是行自相;(5)了別是識自相。如是等,若有為法自相,若無為法自相,是為自相。共相謂一切法共相,如(1)苦是有漏法共相;(2)無常是有為法共相;(3)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是等有無量共相,當知此中自共相由自共相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自共相空。
(十四) 云何一切法空?一切法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漏無漏,有為無為,是為一切法,當知此中一切法由一切法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一切法空。
(十五) 云何不可得空?不可得謂此中求諸法不可得,當知此中不可得由不可得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不可得空。
(十六) 云何無性空?無性謂此中無少性可得,當知此中無性由無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無性空。
(十七) 云何自性空?自性謂諸法能和合自性,當知此中自性由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自性空。
(十八) 云何無性自性空?無性自性謂諸法無能和合者性,有所和合自性,當知此中無性自性由無性自性空非常非壞。何以故?本性爾故,是為無性自性空。
(十九) 云何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謂有為法,此有性由有性空。
(二十) 云何無性由無性空?無性謂無為法,此無性由無性空。
(二十一) 云何自性由自性空?謂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非見所作,亦非餘所作,是謂自性由自性空。
(二十二)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謂一切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性,法界法平等性,法離生性,真如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實際皆由他性故空,是謂他性由他性故空。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二種空』,即所謂『菩薩摩訶薩大乘相之內涵』,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空』者,謂因緣所生之法,究竟而無實體曰空;又謂理體之空寂曰空。如同《維摩經弟子品》曰:「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同註「肇曰:小乘觀法緣起,內無真主為空義。雖能觀空,而於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即菩薩摩訶薩大乘相)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無不極,所以究竟空義也。」《大乘義章》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又曰:「空者,理之別目,絕眾相故名為空。」《萬善同歸集》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無實性故,是不斷滅之無。」
總而言之,所謂『佛法』,乃指佛所覺悟之真理,不捨悲願,顯示自內證的如實義,宣示世間一切有情之善巧教法,此種教法可為眾生軌則而成正覺。其內容包括教、理、行、果四種。教法,指佛所說能破無明之名句、文聲及形之所示之種種施設,亦即三藏十二部教典;理法,一切教法所詮之義理,能闡述人生宇宙之真相;行法,依理法起戒定慧諸行;果法,修行滿足所證之聖果。修學佛法則須依信解行證之次第而為,與上述教理行果相對:即信者,信順佛之教法;解者,解悟其義理;行者,依教理起修行;證者,依修行證悟聖果,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June 23, 2006

1471-云何名『世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標題:云何名『世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云何名『世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精進波羅蜜多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世間精進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雖勤精進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勤精進,我隨佛教策勵身心曾無懈怠,我行精進波羅蜜多。」彼精進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勤精進(1)自想;(2)他想;(3)精進想,由著此三輪修精進故,名『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二) 云何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1)不執我能精進;(2)不執所為有情;(3)不著精進及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勤精進時三輪清淨。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修精進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勤精進故,名『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何緣此精進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
由此觀之,如是『兩大類』精進,即所謂『世出世間精進波羅蜜多』,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若能向上努力,志堅不退,而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努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謂『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是必能悲智雙運、福慧兼修,而得早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力行『精進波羅蜜』,即可去除懈怠之障。蓋懈是身行懈廢,怠是心行怠惰,如《八大人覺經》所云: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世間俗人為求功名學問,尚有囊螢映雪,掛角負薪等勤行,況乎為佛門弟子欲尋出要,寧不精進?黃昏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吾人誦此,豈無省思?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June 22, 2006

標題:云何名『世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標題:云何名『世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云何名『世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安忍波羅蜜多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世間安忍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雖修安忍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而修安忍,我隨佛教於勝安忍能正修習,我行安忍波羅蜜多。」彼修忍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修安忍(1)自想;(2)他想;(3)忍想。由著此三輪修安忍故,名『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二) 云何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1)不執我能修忍;(2)不執所忍有情;(3)不著忍及忍果,是為菩薩摩訶薩修安忍時三輪清淨。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忍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修安忍故,名『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何緣此安忍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
由此觀之,如是『兩大類』安忍,即所謂『世出世間安忍波羅蜜多』,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忍辱度瞋恨,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能度脫瞋恨之心。瞋恨心是無明業火,吾等瞋心一發,立即怒火沖天,任何罪惡言行,皆可隨之發生,因而犯了彌天大罪,違反國法人情,造諸惡業。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必須特別注意,每逢可瞋之境界道來,要緊緊抓住此關卡,用最大忍力,不令瞋心妄動放縱。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以能忍故,護戒清淨,則無過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通能成就,如是必能對治瞋恚之病。又『瞋毒』乃為三毒之一,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瞋毒是修行之大障,吾等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即可去之。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June 21, 2006

1469-云何名『世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標題:云何名『世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云何名『世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淨戒波羅蜜多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世間淨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雖受持戒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為饒益一切有情受持淨戒,我隨佛教於淨尸羅能無所犯,我行淨戒波羅蜜多。」彼持戒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受持戒(1)自想;(2)他想;(3)戒想。由著此三輪受持戒故,名『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為世間?以與世間同共行故,不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二) 云何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1)不執我能持戒;(2)不執所護有情;(3)不著戒及戒果,是為菩薩摩訶薩受持戒時三輪清淨。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持戒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受持戒故,名『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何緣此淨戒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
由此觀之,如是『兩大類』淨戒,即所謂『世出世間淨戒波羅蜜多』,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戒法是渡苦海之法囊,渡迷津之寶筏,照暗室之明燈,菩薩修持清淨戒法,自然亦能度脫一切毀戒、犯戒之種種罪惡,是故佛弟子若能持戒修身,決定能斷除煩惱,超越六道輪迴,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總而言之,持戒可去除惡業之障,即戒正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能止身口意三業之惡。學佛修道者若能持戒,當下即得清涼(ㄕ羅又翻清涼),將來必獲解脫(波羅提木叉即翻解脫)。世間凡夫,身口意三業多惡,故身心熱惱,生死疲勞;菩薩持戒,身口意三業清淨,故得清涼,斷煩惱惑,故獲解脫。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June 20, 2006

1468-何等為『十八佛不共法』


標題:何等為『十八佛不共法』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於何等為『十八佛不共法』?茲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終無誤失,是為第一佛不共法。
(二)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卒暴音,是為第二佛不共法。
(三)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忘失念,是為第三佛不共法。
(四)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不定心,是為第四佛不共法。
(五)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種種想,是為第五佛不共法。
(六)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無不擇捨,是為第六佛不共法。
(七)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志欲無退,是為第七佛不共法。
(八)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精進無退,是為第八佛不共法。
(九)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憶念無退,是為第九佛不共法。
(十)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般若無退,是為第十佛不共法。
(十一)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解脫無退,是第十一佛不共法。
(十二)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解脫智見無退,是第十二佛不共法。
(十三)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若智若見,於過去世無著無礙,是第十三佛不共法。
(十四)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若智若見,於現在世無著無礙,是第十四佛不共法。
(十五)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若智若見,於未來世無著無礙,是第十五佛不共法。
(十六)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一切身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是第十六佛不共法。
(十七)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一切語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是第十七佛不共法。
(十八)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一切意業,智為前導隨智而轉,是第十八佛不共法。
由此觀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由如是『十八佛不共法』故,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法輪。何以故?蓋『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即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而欲證得如『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June 19, 2006

1467-云何名『世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標題:云何名『世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佛法是以『探求人生宇宙真諦』為目的,所以是不迷信的。難怪 淨空法師主張『佛教』是佛陀對眾生的教育而不是宗教。眾生煩惱無盡,所以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對治。雖然佛法似是浩瀚無邊,但是大致可以分為『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大類。 世間法即指『人天乘』,出世間法則指『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有將之併在【菩薩乘】)』。『世間法』重在人天福報,講求榮華富貴、高官顯赫、五欲六塵、感官享樂;『出世間法』則重在了脫生死,講求知足常樂、清心寡欲、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至於云何名『世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布施波羅蜜多有二種,一者世間;二者出世間。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世間布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為大施主,能施一切沙門婆羅門貧病孤露道行乞者(1)須食與食,須飲與飲,須乘與乘,須衣與衣,須香與香,須華與華,須嚴飾與嚴飾,須舍宅與舍宅,須醫藥與醫藥,須照明與照明,須坐臥具與坐臥具,如是一切隨其所須,資生什物悉皆施與;(2)乞男與男,乞女與女,乞妻妾與妻妾,乞官位與官位,乞國土與國土,乞王位與王位,乞頭目與頭目,乞手足與手足,乞支節與支節,乞血肉與血肉,乞骨髓與骨髓,乞耳鼻與耳鼻,乞僮僕與僮僕,乞珍財與珍財,乞生類與生類。如是一切隨其所求,內外之物並皆施與,雖作是施而有所依,謂作是念:「我施彼受,我為施主,我不慳貪,我隨佛教一切能捨,我行布施波羅蜜多。」彼行施時,以有所得而為方便,與諸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作是念:「我持此福施諸有情,令得此世他世安樂,乃至證得無餘涅槃。」彼著三輪而行布施(1)自想;(2)他想;(3)施想。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名『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二) 云何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若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1)不執我為施者;(2)不執彼為受者;(3)不著施及施果,是為菩薩摩訶薩行布施時三輪清淨。若菩薩摩訶薩以大悲為上首,所修施福普施有情,於諸有情都無所得,雖與一切有情同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於其中不見少相,由都無所執而行施故,名『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由此觀之,如是『兩大類』布施,即所謂『世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何緣前者名世間?由著此三輪而行施故,與世間同共行故,如是名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而何緣後者名出世間?不與世間同共行故,能超動出世間法故,如是名為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
總而言之,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布施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出世間布施波羅蜜多。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June 18, 2006

1466-何等為『佛十力』

標題:何等為『佛十力』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於何等為『佛十力』?茲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處非處智力】。云何處非處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因果等法處非處相,是為處非處智力。
(二) 【業異熟智力】。云何業異熟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法,受種種因果相,是為業異熟智力。
(三) 【種種界智力】。云何種種界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無量界相,是為種種界智力。
(四) 【種種勝解智力】。云何種種勝解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無量勝解相,是為種種勝解智力。
(五) 【根勝劣智力】。云何根勝劣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根勝劣相,是為根勝劣智力。
(六) 【遍行行智力】。云何遍行行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遍行行相,是為遍行行智力。
(七) 【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雜染清淨智力】?云何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雜染清淨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雜染清淨根力覺支道支等相,是為靜慮解脫等持等至雜染清淨智力。
(八) 【宿住隨念智力】。云何宿住隨念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無量無數宿住事相,是為宿住隨念智力。
(九) 【死生智力】。云何死生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有情類無量無數死生事相,是為死生智力。
(十) 【漏盡智力】。云何漏盡智力?若以無所得為方便,如實了知諸漏永盡,無漏心解脫,無漏慧解脫,於現法中自作證具足住,能正了知,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是為漏盡智力。
由此觀之,如是『十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由十力故,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法輪。何以故?蓋『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即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而欲證得如『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June 17, 2006

1465-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應善修之法』


標題: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應善修之法』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即所謂『三賢菩薩』是也,包括十住、十行、十迴向等三十階位之菩薩。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方能稱為菩薩摩訶薩,即所謂『地上菩薩』是也。至於云何為『菩薩摩訶薩應善修之法』?茲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菩薩摩訶薩住『初極喜地』時,應善修治十種勝業:(1)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淨勝意樂業,勝意樂事不可得故;(2)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一切有情平等心業,一切有情不可得故;(3)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布施業,施者受者及所施物不可得故;(4)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親近善友業,善友惡友無二相故;(5)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求法業,諸所求法不可得故;(6)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常樂出家業,所棄捨家不可得故;(7)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愛樂佛身業,諸相隨好不可得故;(8)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開闡法教業,所分別法不可得故;(9)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破憍慢業,諸興盛法不可得故;(10)以無所得而為方便,修治恒諦語業,一切語性不可得故。
(二) 菩薩摩訶薩住『第二離垢地』時,應於八法思惟修習速令圓滿:(1)清淨禁戒;(2)知恩報恩;(3)住安忍力;(4)受勝歡喜;(3)不捨有情;(4)恒起大悲;(5)於諸師長以敬信心,諮承供養如事佛想;(8)勤求修習波羅蜜多。
(三) 菩薩摩訶薩住『第三發光地』時,應住五法:(1)勤求多聞嘗無厭足,於所聞法不著文字;(2)以無染心常行法施,雖廣開化而不自高;(3)為嚴淨土植諸善根,雖用迴向而不自舉;(4)為化有情,雖不厭倦無邊生死而不自高;(5)雖住慚愧而無所著。
(四) 菩薩摩訶薩住『第四焰慧地』時,應住十法常行不捨:(1)住阿練若常不捨離;(2)少欲;(3)喜足;(4)常不捨離杜多功德;(5)於諸學處未曾棄捨;(6)於諸欲樂深生厭離;(7)常樂發起寂滅俱心;(8)捨諸所有;(9)心不滯沒;(10)於諸所有無所顧戀。
(五) 菩薩摩訶薩住『第五極難勝地』時,應遠離十法:(1)應遠離居家;(2)應遠離苾芻尼;(3)應遠離家慳;(4)應遠離眾會忿諍;(5)應遠離自讚毀他;(6)應遠離十不善業道;(7)應遠離增上慢傲;(8)應遠離顛倒;(9)應遠離猶豫;(10)應遠離貪瞋癡。
(六) 菩薩摩訶薩住『第六現前地』時,應圓滿六法:(1)應圓滿布施波羅蜜多;(2)應圓滿淨戒波羅蜜多;(3)應圓滿安忍波羅蜜多;(4)應圓滿精進波羅蜜多;(5)應圓滿靜慮波羅蜜多;(6)應圓滿般若波羅蜜多。復應遠離六法:(1)應遠離聲聞心;(2)應遠離獨覺心;(3)應遠離熱惱心;(4)見乞者來心不厭慼;(5)捨所有物無憂悔心;(6)於來求者終不矯誑。
(七) 菩薩摩訶薩住『第七遠行地』時,應遠離二十法:(1)應遠離我執有情執乃至知者執見者執;(2)應遠離斷執;(3)應遠離常執;(4)應遠離相想;(5)應遠離因等見執;(6)應遠離名色執;(7)應遠離蘊執;(8)應遠離處執;(9)應遠離界執;(10)應遠離諦執;(11)應遠離緣起執;(12)應遠離住著三界執;(13)應遠離一切法執;(14)應遠離於一切法如理不如理執;(15)應遠離依佛見執;(16)應遠離依法見執;(17)應遠離依僧見執;(18)應遠離依戒見執;(19)應遠離怖畏空法;(20)應遠離違背空性。復應圓滿二十法:(1)應圓滿通達空;(2)應圓滿證無相;(3)應圓滿知無願;(4)應圓滿三輪清淨;(5)應圓滿悲愍有情,及於有情無所執著;(6)應圓滿一切法平等見,及於此中無所執著;(7)應圓滿一切有情平等見,及於此中無所執著;(8)應圓滿通達真實理趣,及於此中無所執著;(9)應圓滿無生忍智;(10)應圓滿說一切法一相理趣;(11)應圓滿滅除分別;(12)應圓滿遠離諸想;(13)應圓滿遠離諸見;(14)應圓滿遠離煩惱;(15)應圓滿奢摩他毘缽舍那地;(16)應圓滿調伏心性;(17)應圓滿寂靜心性;(18)應圓滿無礙智性;(19)應圓滿無所愛染;(20)應圓滿隨心所欲,往諸佛土於佛眾會自現其身。
(八) 菩薩摩訶薩住『第八不動地』時,應圓滿四法:(1)應圓滿悟入一切有情心行;(2)應圓滿遊戲諸神通;(3)應圓滿見諸佛土,如其所見而自嚴淨種種佛土;(4)應圓滿供養承事諸佛世尊,於如來身如實觀察。
(九) 菩薩摩訶薩住『第九善慧地』時,應圓滿四法:(1)應圓滿知諸有情根勝劣智;(2)應圓滿嚴淨佛土;(3)應圓滿如幻等持數入諸定;(4)應圓滿隨諸有情善根應熟故入諸有自現化生。
(十) 菩薩摩訶薩住『第十法雲地』時,應圓滿十二法:(1)應圓滿攝受無邊處所大願,隨有所願皆令圓滿;(2)應圓滿隨諸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異類音智;(3)應圓滿無礙辯說智;(4)應圓滿入胎具足;(5)應圓滿出生具足;(6)應圓滿家族具足;(7)應圓滿種姓具足;(8)應圓滿眷屬具足;(9)應圓滿生身具足;(10)應圓滿出家具足;(11)應圓滿莊嚴菩提樹具足;(12)應圓滿一切功德成辦具足。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應修如是『諸法』,方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若修行『四諦法』『十二因緣法』,只能斷盡『見思惑』,成就『阿羅漢』『辟支佛』之果位,但尚有『法執』;若修行『六波羅蜜』,即能斷盡『塵沙惑』,成就『菩薩摩訶薩』果位;此時雖已破『法執』,但尚有『無明惑』,是故須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方能破一品『無明』而證得一分『法身』,直至破盡『無明惑』,方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至諸佛淨土,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June 16, 2006

1464-何等為『四無所畏』

標題:何等為『四無所畏』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無畏、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於何等為『四無所畏』?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謂四無所畏。何等為四?謂正等覺無畏、漏盡無畏、障法無畏、盡苦道無畏。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正等覺無畏?謂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自稱我是正等覺者,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於是法非正等覺,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見無由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妙梵輪,其輪清淨正真無上,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轉者,是為正等覺無畏。
(二) 云何漏盡無畏?謂若以無所得為方便,自稱我已永盡諸漏,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有如是漏未永盡,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見無由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妙梵輪,其輪清淨正真無上,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轉者,是為漏盡無畏。
(三) 云何障法無畏?謂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為諸弟子說障道法,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習此法不能障道,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見無由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妙梵輪,其輪清淨正真無上,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轉者,是為障法無畏。
(四) 云何盡苦道無畏?謂若以無所得為方便,為諸弟子說盡苦道,設有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依法立難及令憶念,言修此道不能盡苦,我於彼難正見無由,以於彼難見無由故,得安隱住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妙梵輪,其輪清淨正真無上,一切沙門若婆羅門若天魔梵或餘世間,皆無有能如法轉者,是為盡苦道無畏。
由此觀之,如來應供正等正覺,由如是『四無所畏』故,於大眾中,作師子吼,轉大法輪。何以故?蓋『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即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而欲證得如『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June 15, 2006

1463-云何可致『泥洹』

標題:云何可致『泥洹』

眾所周知:『泥洹』者,又名涅槃,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暱縛喃,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至於云何可致『泥洹』?茲依《出曜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食知自節】。多食之人有五苦患。云何為五?(1)大便數;(2)小便數;(3)饒睡眠;(4)身重不堪修業;(5)多患食不消化。多食之人有此五苦,自墜苦際不至究竟,是故佛說食知自節也。
(二) 【悟意令應】。晝夜警悟係意在禪,若睡欲至時當舒一腳垂於床下;若睡纏綿不解,當垂兩腳到於床下;若睡重當經行,經行睡重者以水灑面;若復不解,仰觀星宿以寤其志,初夜中夜後夜令無懈怠,是故說寤意令應
(三) 【意常覺寤】。身口意常得覺寤,婬怒癡至尋能除斷,不遇煩惱所遊安隱,是故說意常覺寤。
(四) 【晝夜力學】。晝習夜亦爾,夜習晝亦爾,初夜中夜後夜亦復如是,持心專一無他異念,唯從於道思惟心所念法,是故說晝夜力學。
(五) 【漏盡意解】。意勇剛強乃能盡漏,持心懈慢者,不能盡漏,不能精勤於行,是故退轉墮於凡夫部,然彼行人晝夜精勤如救頭然,持心勇捍不慮嶮難,志崇斷結滅漏為先,是故說漏盡意解也。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如是『依教奉行』,將是眾行已辦,世患諸惱永不復生,求入泥洹大化諸結,縛著染污人者隱而不起,趣泥洹境無有罣礙,捨現在業入泥洹境,而致泥洹也。何以故?蓋如同肇師之《涅槃無明論》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後異出。蓋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無為,亦名度。無為者,取於虛無寂寞妙滅絕於有為。滅度者,言其大患永滅,超度四流。」《大乘義章》曰:「外國涅槃,此翻為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為滅。離眾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為滅。」《涅槃經》曰:「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者,乃為涅槃。」《圓覺經》曰:「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賢首《心經略疏》曰:「涅槃,此云圓寂。謂德無不備稱圓,障無不盡名寂。」《俱舍論》曰:「通達言唯自見道,是證圓寂初加行故。」《唯識述記》曰:「西域梵音云波利暱縛喃。波利者,圓也。暱縛喃,言寂。即是圓滿體寂滅義。舊云涅槃,音訛略也。今或順古亦云涅槃。」《華嚴大疏》曰:「譯名涅槃,正名為滅。取其義類,乃有多方。總以義翻稱為圓寂。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入『大般涅槃』,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即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況且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善人(往生者皆為阿惟越致菩薩)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蓮花化生、能說法之眾鳥及羅網寶樹等),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June 14, 2006

1462-云何為『三十四瑞應』


標題:云何為『三十四瑞應』

眾所周知: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一期之相狀,謂之『八相』成道,即《大乘起信論》所說者(1)降兜率;(2)入胎;(3)住胎;(4)出胎;(5)出家;(6)成道;(7)轉法輪;(8)入滅。其中之『出胎』時,有所謂『三十四瑞應』出現。至於云何為『三十四瑞應』。茲依《過去現在因果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十方世界,皆悉大明。
(二)三千大千世界,十八相動丘墟平坦。
(三)一切枯木悉更敷榮,國界自然生奇特樹。
(四)園苑生異甘果。
(五)陸地生寶蓮花大如車輪。
(六)地中伏藏,悉自發出。
(七)諸藏珍寶放大光明。
(八)諸天妙服自然來降。
(九)眾川萬流恬靜澄清。
(十)風止雲除,空中明淨。
(十一) 香風芬芳從四方來,細雨潤澤,以[僉*殳]飛塵。
(十二) 國中疾病皆悉除愈。
(十三) 國內宮舍無不明曜,燈燭之光不復為用。
(十四) 日月星辰停住不行。
(十五) 毘舍佉星,下現人間,待太子生。
(十六) 諸梵天王,執素寶蓋,列覆宮上。
(十七) 八方諸仙人師,奉寶來獻。
(十八) 天百味食自然在前。
(十九) 無數寶瓶盛諸甘露。
(二十) 諸天妙車載寶而至。
(二十一) 無數白象子首戴蓮花,列住殿前。
(二十二) 天紺馬寶自然而來。
(二十三) 五百白師子王,從雪山出,息其惡情,心懷歡喜,羅住城門。
(二十四) 諸天伎女,於虛空中,作妙音樂。
(二十五) 諸天玉女執孔雀拂,現宮牆上。
(二十六) 諸天玉女,各持金瓶,盛滿香汁,列住空中。
(二十七) 諸天歌頌,讚太子德。
(二十八) 地獄休息,毒痛不行。
(二十九) 毒蟲隱伏,惡鳥善心。
(三十) 諸惡律儀一時慈悲。
(三十一) 國內孕婦,產者悉男,其有百病自然除愈。
(三十二) 一切樹神,化作人形,悉來禮侍。
(三十三) 諸餘國王,各齎名寶同來臣伏。
(三十四) 一切人天,無非時語。
由此觀之,爾時諸婇女眾,見此『三十四瑞相』,極大歡喜,自相謂言:太子今生,有如此等嘉祥之事,唯願長壽,無諸疾苦,勿令我等生大憂惱。何以故?蓋依《佛本行集經》開示:菩薩初生時,此大地具十八相,六種震動,一切眾生,皆受快樂,當於彼時,無一眾生而生欲心,無復瞋恚及以愚癡,無慢無怖,無一眾生造惡業者,一切病者,皆悉得愈,飢者得食,渴者得飲,皆令飽滿,無所乏少,惛醉眾生,皆得醒寤,狂者得正,盲者得視,聾者得聞,不完具者,皆得具足,貧者得財,牢獄繫閉,皆得解脫,地獄眾生,皆得休息,畜生眾生,除諸恐怖,餓鬼眾生,皆得充足,菩薩初從右脅生時,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希奇之事,未曾有法。
總而言之,所謂『八相』成道,有大小二乘之不同。大乘以《起信論》所言:「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小乘則以天台大師之《四教儀》所言:「從兜率天下、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然此二種八相,僅開合不同耳,非區別二乘也。如同《佛祖統紀》曰:「述曰: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開降魔合住胎於託胎。住胎見起信,降魔見四教儀,此先達之論也。今觀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云:菩薩住母胎已,示現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經云: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為諸天鬼神說法,此小乘住胎也。華嚴離世間品菩薩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等。妙樂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經云: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時,得最正覺,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順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儀二文開合為證。」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62-云何為『三十四瑞應』


標題:云何為『三十四瑞應』

眾所周知: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一期之相狀,謂之『八相』成道,即《大乘起信論》所說者(1)降兜率;(2)入胎;(3)住胎;(4)出胎;(5)出家;(6)成道;(7)轉法輪;(8)入滅。其中之『出胎』時,有所謂『三十四瑞應』出現。至於云何為『三十四瑞應』。茲依《過去現在因果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十方世界,皆悉大明。
(二)三千大千世界,十八相動丘墟平坦。
(三)一切枯木悉更敷榮,國界自然生奇特樹。
(四)園苑生異甘果。
(五)陸地生寶蓮花大如車輪。
(六)地中伏藏,悉自發出。
(七)諸藏珍寶放大光明。
(八)諸天妙服自然來降。
(九)眾川萬流恬靜澄清。
(十)風止雲除,空中明淨。
(十一) 香風芬芳從四方來,細雨潤澤,以[僉*殳]飛塵。
(十二) 國中疾病皆悉除愈。
(十三) 國內宮舍無不明曜,燈燭之光不復為用。
(十四) 日月星辰停住不行。
(十五) 毘舍佉星,下現人間,待太子生。
(十六) 諸梵天王,執素寶蓋,列覆宮上。
(十七) 八方諸仙人師,奉寶來獻。
(十八) 天百味食自然在前。
(十九) 無數寶瓶盛諸甘露。
(二十) 諸天妙車載寶而至。
(二十一) 無數白象子首戴蓮花,列住殿前。
(二十二) 天紺馬寶自然而來。
(二十三) 五百白師子王,從雪山出,息其惡情,心懷歡喜,羅住城門。
(二十四) 諸天伎女,於虛空中,作妙音樂。
(二十五) 諸天玉女執孔雀拂,現宮牆上。
(二十六) 諸天玉女,各持金瓶,盛滿香汁,列住空中。
(二十七) 諸天歌頌,讚太子德。
(二十八) 地獄休息,毒痛不行。
(二十九) 毒蟲隱伏,惡鳥善心。
(三十) 諸惡律儀一時慈悲。
(三十一) 國內孕婦,產者悉男,其有百病自然除愈。
(三十二) 一切樹神,化作人形,悉來禮侍。
(三十三) 諸餘國王,各齎名寶同來臣伏。
(三十四) 一切人天,無非時語。
由此觀之,爾時諸婇女眾,見此『三十四瑞相』,極大歡喜,自相謂言:太子今生,有如此等嘉祥之事,唯願長壽,無諸疾苦,勿令我等生大憂惱。何以故?蓋依《佛本行集經》開示:菩薩初生時,此大地具十八相,六種震動,一切眾生,皆受快樂,當於彼時,無一眾生而生欲心,無復瞋恚及以愚癡,無慢無怖,無一眾生造惡業者,一切病者,皆悉得愈,飢者得食,渴者得飲,皆令飽滿,無所乏少,惛醉眾生,皆得醒寤,狂者得正,盲者得視,聾者得聞,不完具者,皆得具足,貧者得財,牢獄繫閉,皆得解脫,地獄眾生,皆得休息,畜生眾生,除諸恐怖,餓鬼眾生,皆得充足,菩薩初從右脅生時,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希奇之事,未曾有法。
總而言之,所謂『八相』成道,有大小二乘之不同。大乘以《起信論》所言:「隨其願力能現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轉法輪、入於涅槃。」小乘則以天台大師之《四教儀》所言:「從兜率天下、託胎、出生、出家、降魔、成道、轉法輪、入涅槃。」然此二種八相,僅開合不同耳,非區別二乘也。如同《佛祖統紀》曰:「述曰:大乘開住胎合降魔於成道,小乘開降魔合住胎於託胎。住胎見起信,降魔見四教儀,此先達之論也。今觀大小皆有住胎降魔之文,如華嚴云:菩薩住母胎已,示現出家成道等相,此大乘住胎也。因果經云:菩薩在母胎行住坐臥,一日六時,為諸天鬼神說法,此小乘住胎也。華嚴離世間品菩薩出家、成道、降魔、轉法輪等。妙樂云:四德各有四降魔相,此大乘降魔也。因果經云:既降魔已,即便入定,明星出時,得最正覺,此小乘降魔也。今欲順八相之言,且用起信、四教儀二文開合為證。」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June 12, 2006

1460-何等名為『百八法門』

標題:何等名為『百八法門』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訶薩。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何謂三輪體空?三輪即是無布施之我相,無受施之人相,亦無所施之物相。唯有實教菩薩,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至於何等名為『百八法門』?茲依《方廣大莊嚴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信是法門,意樂不斷故。
(二)淨心是法門,除亂濁故。
(三)喜是法門,安隱心故。
(四)愛樂是法門,心清淨故。
(五)身戒是法門,除三惡故。
(六)語戒是法門,離四過故。
(七)意戒是法門,斷三毒故。
(八)念佛是法門,見佛清淨故。
(九)念法是法門,說法清淨故。
(十)念僧是法門,證獲聖道故。
(十一) 念捨是法門,棄一切事故。
(十二) 念戒是法門,諸願滿足故。
(十三) 念天是法門,起廣大心故。
(十四) 慈是法門,超映一切諸福事業故。
(十五) 悲是法門,增上不害故。
(十六) 喜是法門,離一切憂惱故。
(十七) 捨是法門,自離五欲及教他離故。
(十八) 無常是法門,息諸貪愛故。
(十九) 苦是法門,願求永斷故。
(二十) 無我是法門,不著我故。
(二十一) 寂滅是法門,不令貪愛增長故。
(二十二) 慚是法門,內清淨故。
(二十三) 愧是法門,外清淨故。
(二十四) 諦是法門,不誑人天故。
(二十五) 實是法門,不自欺誑故。
(二十六) 法行是法門,依於法故。
(二十七) 三歸是法門,超三惡趣故。
(二十八) 知所作是法門,已立善根不令失壞故。
(二十九) 解所作是法門,不因他悟故。
(三十) 自知是法門,不自矜高故。
(三十一) 知眾生是法門,不輕毀他故。
(三十二) 知法是法門,隨法修行故。
(三十三) 知時是法門,無癡暗見故。
(三十四) 破壞憍慢是法門,智慧滿足故。
(三十五) 無障礙心是法門,防護自他故。
(三十六) 不恨是法門,由不悔故。
(三十七) 勝解是法門,無疑滯故。
(三十八) 不淨觀是法門,斷諸欲覺故。
(三十九) 不瞋是法門,斷恚覺故。
(四十) 無癡是法門,破壞無智故。
(四十一) 求法是法門,依止於義故。
(四十二) 樂法是法門,證契明法故。
(四十三) 多聞是法門,如理觀察故。
(四十四) 方便是法門,正勤修行故。
(四十五) 遍知名色是法門,超過一切和合愛著故。
(四十六) 拔除因見是法門,證得解脫故。
(四十七) 斷貪瞋是法門,不著癡垢故。
(四十八) 妙巧是法門,遍知苦故。
(四十九) 界性平等是法門,由永斷集故。
(五十) 不取是法門,勤修正道故。
(五十一) 無生忍是法門,於滅作證故。
(五十二) 身念住是法門,分析觀身故。
(五十三) 受念住是法門,離一切受故。
(五十四) 心念住是法門,智出障翳故。
(五十五) 四正勤是法門,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故。
(五十六) 四神足是法門,身心輕利故。
(五十七) 信根是法門,非邪所引故。
(五十八) 精進根是法門,善思察故。
(五十九) 念根是法門,善業所作故。
(六十) 定根是法門,由心解脫故。
(六十一) 慧根是法門,智現前證故。
(六十二) 信力是法門,能遍超魔力故。
(六十三) 精進力是法門,不退轉故。
(六十四) 念力是法門,不遺忘故。
(六十五) 定力是法門,斷一切覺故。
(六十六) 慧力是法門,無能損壞故。
(六十七) 念覺分是法門,如實住法故。
(六十八) 擇法覺分是法門,圓滿一切法故。
(六十九) 精進覺分是法門,智決定故。
(七十) 喜覺分是法門,三昧安樂故。
(七十一) 輕安覺分是法門,所作成辦故。
(七十二) 定覺分是法門,平等覺悟一切法故。
(七十三) 捨覺分是法門,厭離一切受故。
(七十四) 正見是法門,超證聖道故。
(七十五) 正思惟是法門,永斷一切分別故。
(七十六) 正語是法門,一切文字平等覺悟故。
(七十七) 正業是法門,無業果報故。
(七十八) 正命是法門,離一切希求故。
(七十九) 正精進是法門,專趣彼岸故。
(八十) 正念是法門,無念無作無意故。
(八十一) 正定是法門,證得三昧不傾動故。
(八十二) 菩提心是法門,紹三寶種使不斷故。
(八十三) 大意樂是法門,不求下乘故。
(八十四) 增上意樂是法門,緣無上廣大法故。
(八十五) 方便正行是法門,圓滿一切善根故。
(八十六) 檀波羅蜜是法門,成就相好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除慳吝故。
(八十七) 尸波羅蜜是法門,超過一切惡道難處教化眾生守禁戒故。
(八十八) 羼提波羅蜜是法門,永離憍慢瞋恚等一切煩惱,教化眾生斷諸結故。
(八十九) 毘離耶波羅蜜是法門,成就引發一切善法,教化眾生除嬾惰故。
(九十) 禪波羅蜜是法門,出生一切禪定神通,教化亂意眾生故。
(九十一) 般若波羅蜜是法門,永斷無明有所得見,教化愚癡暗蔽惡慧眾生故。
(九十二) 方便善巧是法門,隨諸眾生種種意解,現諸威儀及示一切佛法安立故。
(九十三) 四攝事是法門,攝諸群生令求趣證大菩提法故。
(九十四) 成熟眾生是法門,不著己樂利他無倦故。
(九十五) 受持正法是法門,斷一切眾生雜染故。
(九十六) 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
(九十七) 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
(九十八) 奢摩他資糧是法門,證得如來三昧故。
(九十九) 毘缽舍那資糧是法門,獲得慧眼故。
(一百) 無礙解是法門,獲得法眼故。
(一百零一) 決擇是法門佛眼清淨故。
(一百零二) 陀羅尼是法門,能持一切佛法故。
(一百零三) 辯才是法門,巧說言詞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
(一百零四) 順法忍是法門,隨順一切佛法故。
(一百零五) 無生法忍是法門得授記[卄/別]故。
(一百零六) 不退轉地是法門,圓滿一切佛法故。
(一百零七) 諸地增進是法門,受一切智位故。
(一百零八) 灌頂是法門,從兜率天下生,入胎初生出家苦行,詣菩提場降魔成佛,轉正法輪起大神通,從忉利天下現入涅槃故。
由此觀之,如是名為『百八法門』,為菩薩發菩提心後,福慧雙修,成就『佛道』所應修學者。何以故?蓋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要先發大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才能自他兩利、福慧雙修、三學具足、六度齊修、三覺圓滿、萬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是故欲證『佛果』,誠非易事。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60-何等名為『百八法門』

標題:何等名為『百八法門』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訶薩。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何謂三輪體空?三輪即是無布施之我相,無受施之人相,亦無所施之物相。唯有實教菩薩,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至於何等名為『百八法門』?茲依《方廣大莊嚴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信是法門,意樂不斷故。
(二)淨心是法門,除亂濁故。
(三)喜是法門,安隱心故。
(四)愛樂是法門,心清淨故。
(五)身戒是法門,除三惡故。
(六)語戒是法門,離四過故。
(七)意戒是法門,斷三毒故。
(八)念佛是法門,見佛清淨故。
(九)念法是法門,說法清淨故。
(十)念僧是法門,證獲聖道故。
(十一) 念捨是法門,棄一切事故。
(十二) 念戒是法門,諸願滿足故。
(十三) 念天是法門,起廣大心故。
(十四) 慈是法門,超映一切諸福事業故。
(十五) 悲是法門,增上不害故。
(十六) 喜是法門,離一切憂惱故。
(十七) 捨是法門,自離五欲及教他離故。
(十八) 無常是法門,息諸貪愛故。
(十九) 苦是法門,願求永斷故。
(二十) 無我是法門,不著我故。
(二十一) 寂滅是法門,不令貪愛增長故。
(二十二) 慚是法門,內清淨故。
(二十三) 愧是法門,外清淨故。
(二十四) 諦是法門,不誑人天故。
(二十五) 實是法門,不自欺誑故。
(二十六) 法行是法門,依於法故。
(二十七) 三歸是法門,超三惡趣故。
(二十八) 知所作是法門,已立善根不令失壞故。
(二十九) 解所作是法門,不因他悟故。
(三十) 自知是法門,不自矜高故。
(三十一) 知眾生是法門,不輕毀他故。
(三十二) 知法是法門,隨法修行故。
(三十三) 知時是法門,無癡暗見故。
(三十四) 破壞憍慢是法門,智慧滿足故。
(三十五) 無障礙心是法門,防護自他故。
(三十六) 不恨是法門,由不悔故。
(三十七) 勝解是法門,無疑滯故。
(三十八) 不淨觀是法門,斷諸欲覺故。
(三十九) 不瞋是法門,斷恚覺故。
(四十) 無癡是法門,破壞無智故。
(四十一) 求法是法門,依止於義故。
(四十二) 樂法是法門,證契明法故。
(四十三) 多聞是法門,如理觀察故。
(四十四) 方便是法門,正勤修行故。
(四十五) 遍知名色是法門,超過一切和合愛著故。
(四十六) 拔除因見是法門,證得解脫故。
(四十七) 斷貪瞋是法門,不著癡垢故。
(四十八) 妙巧是法門,遍知苦故。
(四十九) 界性平等是法門,由永斷集故。
(五十) 不取是法門,勤修正道故。
(五十一) 無生忍是法門,於滅作證故。
(五十二) 身念住是法門,分析觀身故。
(五十三) 受念住是法門,離一切受故。
(五十四) 心念住是法門,智出障翳故。
(五十五) 四正勤是法門,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故。
(五十六) 四神足是法門,身心輕利故。
(五十七) 信根是法門,非邪所引故。
(五十八) 精進根是法門,善思察故。
(五十九) 念根是法門,善業所作故。
(六十) 定根是法門,由心解脫故。
(六十一) 慧根是法門,智現前證故。
(六十二) 信力是法門,能遍超魔力故。
(六十三) 精進力是法門,不退轉故。
(六十四) 念力是法門,不遺忘故。
(六十五) 定力是法門,斷一切覺故。
(六十六) 慧力是法門,無能損壞故。
(六十七) 念覺分是法門,如實住法故。
(六十八) 擇法覺分是法門,圓滿一切法故。
(六十九) 精進覺分是法門,智決定故。
(七十) 喜覺分是法門,三昧安樂故。
(七十一) 輕安覺分是法門,所作成辦故。
(七十二) 定覺分是法門,平等覺悟一切法故。
(七十三) 捨覺分是法門,厭離一切受故。
(七十四) 正見是法門,超證聖道故。
(七十五) 正思惟是法門,永斷一切分別故。
(七十六) 正語是法門,一切文字平等覺悟故。
(七十七) 正業是法門,無業果報故。
(七十八) 正命是法門,離一切希求故。
(七十九) 正精進是法門,專趣彼岸故。
(八十) 正念是法門,無念無作無意故。
(八十一) 正定是法門,證得三昧不傾動故。
(八十二) 菩提心是法門,紹三寶種使不斷故。
(八十三) 大意樂是法門,不求下乘故。
(八十四) 增上意樂是法門,緣無上廣大法故。
(八十五) 方便正行是法門,圓滿一切善根故。
(八十六) 檀波羅蜜是法門,成就相好淨佛國土教化眾生除慳吝故。
(八十七) 尸波羅蜜是法門,超過一切惡道難處教化眾生守禁戒故。
(八十八) 羼提波羅蜜是法門,永離憍慢瞋恚等一切煩惱,教化眾生斷諸結故。
(八十九) 毘離耶波羅蜜是法門,成就引發一切善法,教化眾生除嬾惰故。
(九十) 禪波羅蜜是法門,出生一切禪定神通,教化亂意眾生故。
(九十一) 般若波羅蜜是法門,永斷無明有所得見,教化愚癡暗蔽惡慧眾生故。
(九十二) 方便善巧是法門,隨諸眾生種種意解,現諸威儀及示一切佛法安立故。
(九十三) 四攝事是法門,攝諸群生令求趣證大菩提法故。
(九十四) 成熟眾生是法門,不著己樂利他無倦故。
(九十五) 受持正法是法門,斷一切眾生雜染故。
(九十六) 福德資糧是法門,饒益一切眾生故。
(九十七) 智慧資糧是法門,圓滿十力故。
(九十八) 奢摩他資糧是法門,證得如來三昧故。
(九十九) 毘缽舍那資糧是法門,獲得慧眼故。
(一百) 無礙解是法門,獲得法眼故。
(一百零一) 決擇是法門佛眼清淨故。
(一百零二) 陀羅尼是法門,能持一切佛法故。
(一百零三) 辯才是法門,巧說言詞令一切眾生歡喜滿足故。
(一百零四) 順法忍是法門,隨順一切佛法故。
(一百零五) 無生法忍是法門得授記[卄/別]故。
(一百零六) 不退轉地是法門,圓滿一切佛法故。
(一百零七) 諸地增進是法門,受一切智位故。
(一百零八) 灌頂是法門,從兜率天下生,入胎初生出家苦行,詣菩提場降魔成佛,轉正法輪起大神通,從忉利天下現入涅槃故。
由此觀之,如是名為『百八法門』,為菩薩發菩提心後,福慧雙修,成就『佛道』所應修學者。何以故?蓋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要先發大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才能自他兩利、福慧雙修、三學具足、六度齊修、三覺圓滿、萬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是故欲證『佛果』,誠非易事。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June 11, 2006

1459-云何得證『如來清淨法身』

標題:云何得證『如來清淨法身』

眾所周知:『清淨法身』者,指清淨之佛身,換言之,即具清淨光明之佛身也。如同《法華經法師品》曰:「若說法之人,獨在空閑處,寂寞無人聲,讀誦此經典。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若忘失章句,為說令通利。」我者釋尊也。至於云何得證『如來清淨法身』?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修習三種祕密成佛妙門早獲如來功德身者,當著『菩薩三十二種大金剛甲』,修此妙觀必證如來清淨法身。云何名為三十二甲?即所謂
(一)於無量劫為眾生故不厭生死受苦大甲。
(二)誓度無量有情乃至螻蟻不捨大甲。
(三)覺悟眾生生死長夢安置三種祕密大甲。
(四)擁護佛法於一切時猶如響應護法大甲。
(五)永滅能起有無二見一切煩惱金剛大甲。
(六)頭目髓腦妻子珍寶有來求者能捨大甲。
(七)家中所受一切樂具永不貪著能施大甲。
(八)能持菩薩三聚淨戒終不捨離頭陀大甲。
(九)著忍辱衣遇諸違緣毀罵鞭打不報大甲。
(十)教化所有一切緣覺聲聞令趣一乘迴心大甲。
(十一) 譬如大風晝夜不歇度諸有情精進大甲。
(十二) 身心寂靜口無過犯修行解脫三昧大甲。
(十三) 生死涅槃無有二見饒益眾生平等大甲。
(十四) 無緣大慈利益群品恒無厭捨與樂大甲。
(十五) 無礙大悲救攝一切無有限量拔苦大甲。
(十六) 於諸眾生無有怨結恒作饒益大喜大甲。
(十七) 雖行苦行不憚劬勞恒無退轉大捨大甲。
(十八) 有苦眾生來菩薩所代彼受苦不厭大甲。
(十九) 如觀掌中阿摩勒果如是能見解脫大甲。
(二十) 見五蘊身如旃陀羅損害善事無著大甲。
(二十一) 見十二入如空聚落常懷恐怖厭捨大甲。
(二十二) 見十八界猶如幻化無有真實大智大甲。
(二十三) 見一切法同於法界不見眾相證真大甲。
(二十四) 掩佗人惡不藏己過厭離三界出世大甲。
(二十五) 如大醫王應病與藥菩薩隨宜演化大甲。
(二十六) 見彼三乘體本不異究竟迴心歸一大甲。
(二十七) 紹三寶種使不斷絕轉妙法輪度人大甲。
(二十八) 佛於眾生有大恩德為報佛恩修道大甲。
(二十九) 觀一切法本性空寂不生不滅無垢大甲。
(三十) 悟無生忍得陀羅尼樂說辯才無礙大甲。
(三十一) 廣化有情坐菩提樹令證佛果一味大甲。
(三十二) 一剎那心般若相應悟三世法無餘大甲。
由此觀之,如是名『菩薩摩訶薩三十二種金剛大甲』,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身被如是金剛甲冑,當勤修習三種祕密,於現世中具大福智,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蓋菩薩若欲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勢必要累劫福慧雙修,所謂『無天生之釋迦,亦無自然之彌陀』。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能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是基於因地菩薩,先發四弘誓願之『菩提心』,精進勇猛地積功累德、福慧雙修,再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漫長歲月,才能達到『覺行圓滿』之佛果,所謂『眾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也。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June 10, 2006

1458-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

標題: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

眾所周知:『性』者,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也。如同《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探玄記》曰:「性是因義。」《大乘義章》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別為性。」《大智度論》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至於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依《佛本行集經》開示:諸菩薩等,凡有四種微妙性行。何等為四?即所謂
(一)【自性行】。云何名為自性行?若諸菩薩本性已來,賢良質直,順父母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尊卑親疏,知已恭敬,承事無失,具足十善,復更廣行其餘善業,是名菩薩自性行。
(二)【願性行】。云何名為願性行?若諸菩薩發如是願,我於何時當得作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十號具足,是名菩薩願性行。
(三)【順性行】。云何名為順性行?若諸菩薩成就具足六波羅蜜。何等為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順性行。
(四)【轉性行】。云何名為轉性行?如我供養然燈世尊,依彼因緣,讀誦則知,是名菩薩轉性行。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名菩薩四種性行,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如同《傳心法要》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同下曰:「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禪源諸詮》曰:「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58-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

標題: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

眾所周知:『性』者,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也。如同《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探玄記》曰:「性是因義。」《大乘義章》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別為性。」《大智度論》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至於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依《佛本行集經》開示:諸菩薩等,凡有四種微妙性行。何等為四?即所謂
(一)【自性行】。云何名為自性行?若諸菩薩本性已來,賢良質直,順父母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尊卑親疏,知已恭敬,承事無失,具足十善,復更廣行其餘善業,是名菩薩自性行。
(二)【願性行】。云何名為願性行?若諸菩薩發如是願,我於何時當得作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十號具足,是名菩薩願性行。
(三)【順性行】。云何名為順性行?若諸菩薩成就具足六波羅蜜。何等為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順性行。
(四)【轉性行】。云何名為轉性行?如我供養然燈世尊,依彼因緣,讀誦則知,是名菩薩轉性行。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名菩薩四種性行,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如同《傳心法要》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同下曰:「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禪源諸詮》曰:「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58-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

標題: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

眾所周知:『性』者,體之義,因之義,不改之義也。如同《唯識述記》曰:「性者體也。」《探玄記》曰:「性是因義。」《大乘義章》曰:「性釋有四義:一者種子因本之義,二體義名性,三不改名性,四性別為性。」《大智度論》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緣。」至於云何為『菩薩四種性行』?依《佛本行集經》開示:諸菩薩等,凡有四種微妙性行。何等為四?即所謂
(一)【自性行】。云何名為自性行?若諸菩薩本性已來,賢良質直,順父母教,信敬沙門及婆羅門,善知家內尊卑親疏,知已恭敬,承事無失,具足十善,復更廣行其餘善業,是名菩薩自性行。
(二)【願性行】。云何名為願性行?若諸菩薩發如是願,我於何時當得作佛,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十號具足,是名菩薩願性行。
(三)【順性行】。云何名為順性行?若諸菩薩成就具足六波羅蜜。何等為六?所謂檀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名菩薩順性行。
(四)【轉性行】。云何名為轉性行?如我供養然燈世尊,依彼因緣,讀誦則知,是名菩薩轉性行。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名菩薩四種性行,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如同《傳心法要》曰:「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相,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一念離真,皆為妄想。」同下曰:「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禪源諸詮》曰:「良由此宗(禪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June 09, 2006

1457-何等為『釋迦種姓六十德』


標題:何等為『釋迦種姓六十德』

『八相成道』者,謂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一期之相狀,謂之八相成道(1)從兜率天下;(2)託胎;(3)出生;(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法輪;(8)入涅槃。其中(2)託胎,即選擇積功累德之『釋迦種姓』而為之。至於何等為『釋迦種姓六十德』?依《普曜經》開示:其國(釋迦族)種姓有『六十德』,一生補處菩薩乃降神託胎。何謂六十?即所謂
(一)國土寬博種姓寂靜。
(二)眾所宗仰。
(三)不生雜姓。
(四)所生微妙。
(五)種姓真正。
(六)應男女行。
(七)志操堅強。
(八)本業丈夫。
(九)尊習上業。
(十)其行堅要。
(十一) 作人惔怕。
(十二) 眾所羨樂。
(十三) 意行勇猛。
(十四) 所在尊豪。
(十五) 志行無極。
(十六) 女行清白。
(十七) 男子無限。
(十八) 所生無畏。
(十九) 無有慳嫉。
(二十) 智慧明達。
(二十一) 有藝多術。
(二十二) 棄捐惡趣。
(二十三) 飯食恣意。
(二十四) 逮得自在。
(二十五) 善友興盛。
(二十六) 雖在蟲獸,無所嬈害。
(二十七) 種姓溫良。
(二十八) 慕修道德。
(二十九) 無有貪欲。
(三十) 無有瞋恚。
(三十一) 不懷愚冥。
(三十二) 在樂無贛。
(三十三) 相好弘普。
(三十四) 所造篤信。
(三十五) 好樂布施。
(三十六) 出家堅固。
(三十七) 力勢超異。
(三十八) 所由殊勝。
(三十九) 人莫不敬。
(四十) 諸天奉之。
(四十一) 鬼神承事。
(四十二) 餓鬼歸仰。
(四十三) 無有怨結。
(四十四) 名聞十方。
(四十五) 種類第一。
(四十六) 性行自在。
(四十七) 其眷屬強。
(四十八) 無亂伴黨。
(四十九) 群類無上。
(五十) 孝順父母。
(五十一) 敬沙門梵志。
(五十二) 財業饒富。
(五十三) 多寶穀藏。
(五十四) 豐於七珍。
(五十五) 象馬熾盛。
(五十六) 獨步由己。
(五十七) 奴客僮使,甚多無數。
(五十八) 利義如意。
(五十九) 無能勝者。
(六十) 仁慈普覆。
由此觀之,釋迦種姓具有如是『六十德』,為一生補處菩薩(指 釋迦牟尼佛前身)乃應降神託胎。何以故?蓋釋迦種姓熾盛,五穀豐熟安隱平賤,快樂無極人生滋茂,殖眾德本,迦維羅衛眾人和順,上下相承心念反復,將護情態積三帑藏,捨眾殃舋棄眾邪見,一切諸釋渴仰一乘,奉敬尊長,居士大臣眷屬和穆,色像第一,其白淨王性行仁賢,夫人姿性溫良,仁慈博愛,容色難倫,心無傾移無有子姓,厭於世俗不倦道訓,是故堪為一生補處菩薩(指 釋迦牟尼佛前身)往降神受彼胞胎。
總而言之,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June 08, 2006

1456-云何得『當為菩薩之母』

標題:云何得『當為菩薩之母』

『八相成道』者,謂佛陀以成道為中心,示現由始至終一期之相狀,謂之八相成道(1)從兜率天下;(2)託胎;(3)出生;(4)出家;(5)降魔;(6)成道;(7)轉法輪;(8)入涅槃。其中(2)託胎,即選擇所謂『菩薩之母』而為之。至於云何得『當為菩薩之母』?依《方廣大莊嚴經》開示:若有女人成就『三十二種』功德,當為菩薩之母。何等名為三十二德?即
(一)名稱高遠。
(二)眾所咨嗟。
(三)威儀無失。
(四)諸相具足。
(五)種姓高貴。
(六)端正絕倫。
(七)名德相稱。
(八)不長不短不麤不細。
(九)未曾孕育。
(十)性戒成就。
(十一) 心無執著。
(十二) 顏色和悅。
(十三) 運動順右。
(十四) 識用明悟。
(十五) 姿性柔和。
(十六) 常無怖懼。
(十七) 多聞不忘。
(十八) 智慧莊嚴。
(十九) 心無諂曲。
(二十) 無所欺誑。
(二十一) 未嘗忿恚。
(二十二) 恒無慳吝。
(二十三) 性不嫉妒。
(二十四) 性無躁動。
(二十五) 容色滋潤。
(二十六) 口無惡言。
(二十七) 於事能忍。
(二十八) 具足慚愧。
(二十九) 三毒皆薄。
(三十) 遠離一切女人過失。
(三十一) 奉天如戒。
(三十二) 眾相圓滿。
由此觀之,如是名為『三十二德』,若有成就如上功德,方乃堪任為菩薩母。何以故?蓋『菩薩』云者,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覺有情有三種解釋:(1)從自利而言,菩薩在因地修行,已是覺悟我空、法空之有情,不同於凡夫之不覺;(2)從利他而言,菩薩得到覺悟之後,就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再來教化一切眾生,覺悟一切有情;(3)從自他兩利而言,菩薩不但上求佛道,而且下化眾生,故若欲『當為菩薩之母』,必然須要具備如是諸多功德,方有資格為之。 總而言之,菩薩為自利化他,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方能證得無上菩提,故勢必要(1)具大根(即世世生生培植無量福德善根);(2)有大智(即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而不著於度眾生之相,處處離相,清淨無染);(3)信大教(即深信般若大教,破除妄想煩惱,斷惑證真,離苦得樂);(4)解大理(即若能返璞歸真,發心修行,決定可以成佛);(5)修大行(即能精修六波羅蜜,發三心,修四攝,離相妙修,中道圓修);(6)經大劫(即三祇修福慧因,百劫成相好果,大願大行,精進不退);(7)證大果(即因圓果滿,福慧雙足,三覺齊備,萬德具足,終究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