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31, 2006

1506-何等為『五種菩提』

標題:何等為『五種菩提』

眾所周知:佛教『大乘』與『小乘』之區別,乃在利他與否,前者為『自利且利他』,而後者只有『自利』。所謂『自利利他』,概括言之,為發『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是也。至於何等為『五種菩提』?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發心菩提】。於無量生死中發心,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名為菩提,此因中說果。
(二)【伏心菩提】。折諸煩惱降伏其心,行諸波羅蜜。
(三)【明菩提】。觀三世諸法,本末總相別相分別籌量,得諸法實相畢竟清淨,所謂般若波羅蜜相。
(四)【出到菩提】。於般若波羅蜜中得方便力故,亦不著般若波羅蜜,滅一切煩惱,見一切十方諸佛,得無生法忍,出三界到薩婆若。
(五)【無上菩提】。坐道場斷煩惱習,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此觀之,如是等『五種菩提』,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首先要發的。何以故?蓋發菩提心之『菩薩』,為一切眾生之(1)『醫生』,醫眾生之心病,減輕眾生之煩惱;(2)『農夫』,教眾生耕耘福田,播種福田;(3)『航海家』,引導眾生脫離六道苦海;(4)『工程師』,籌建清淨國土,供給眾生享用;(5)『教育家』,教化眾生解脫之法。(6)『數學家』,能算出眾生幾億年前是生在何處?幾億年後會如何如何?(7)『占相師』,能由眾生面相,看出心懷善意或惡意,來世將生善道或惡趣;(8)『巧婦』,能善調法味,適應各類眾生需求。(9)『乳母』,能以法乳滋養眾生,長養其法身慧命;(10)『司機』,能帶領眾生趨向正確之人生旅程。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3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July 30, 2006

1505-云何為『金剛心相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金剛心相之內涵』

眾所周知:『金剛心』者,言菩薩之大心(即『菩提心』),堅固不能破壞如金剛也。如同《大智度論》曰:「一切結使煩惱所不能動,譬如金剛山,不為風所傾動。諸惡眾生魔人來,不隨意行,不信受其語。瞋罵謗毀,打擊閉繫,斫剌割截,心不變異。(中略)人來斲鑿毀壞,諸蟲來齧,無所虧損,是名金剛心。」至於云何為『金剛心相之內涵』?依《大智度論》開示:佛自說『金剛心相』,所謂菩薩應作是念,我不應一月一歲、一世二世乃至千萬劫世大誓莊嚴,反而
(一)我應無量無數無邊世生死中,利益度脫一切眾生。
(二)我應捨一切內外所有貴重之物。
(三)我應一切眾生中等心無憎愛。
(四)我當以三乘如應度脫一切眾生。
(五)我應度如是眾生已實無所度,而無其功此中心亦不悔不沒。
(六)我應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垢不淨等諸相。
(七)我應當以清淨無雜心行六波羅蜜,迴向薩婆若。
(八)我應當善知一切世間所作之事,及出世間所應知事皆悉通達了知。
(九)我應當解了諸法一相智門,所謂一切諸法畢竟空,觀一切諸法,如無餘涅槃相,離諸憶想分別。
(十)我應當知諸法二相三相,乃至無量相門通達明了。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即『金剛心相之內涵』,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如同《教行信證》曰:「真實心即是金剛心。」同曰:「光明名號顯因緣,開入本願大智海,行者正受『金剛心』。」[囗@又]謂菩薩之最後心,等覺之位,以觀心最為明利故也。《四教儀》曰:「即是邊際智滿入重玄門,若望法雲,名之為佛。望妙覺,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四教儀》曰:「更斷一品無明入等覺位,亦名金剛心,亦名一生補處。」《四教集解》曰:「所修觀智,純一堅利,喻如金剛,名金剛心。」
總而言之,舉凡學佛而欲證佛果者,首發大心(即『菩提心』),其次尚須有(1)決定心(非成不遷);(2)長時心(常常做去,不可間斷);(3)無間心(如雞孵卵,熱氣一斷,便無生意),有此三心,無不成功。又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然而方便雖有多門,卻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而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又值此末法時期,尤以『念佛法門』最契機,何以故?殊不知淨宗六祖 永明禪師(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師)曾有四料簡開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又學佛者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3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July 29, 2006

1504-何等為『十種事能障智燈』

標題:何等為『十種事能障智燈』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了首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外,更應避免障礙『智燈(智慧之燈)』之因緣,如是方能達成此願望。至於何等為『十種事能障智燈』?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十種事』能障智燈,掩蔽光明不能顯了,增長癡闇無所覺知。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懶惰】。於世事業皆不成就,豈能修行出世妙善?
(二)【近惡知識】。造諸惡業,增長無明。
(三)【耽著睡眠】。身心昏昧,不能修習無上菩提。
(四)【聽聞大乘尋復忘失】。不能身體力行。
(五)【樂習世間一切技藝】。不知如幻而生執著。
(六)【我慢覆藏】。雖遇善友,不能諮問無上正法。
(七)【於大乘教微妙深理不能解悟】。我慢自高便生退屈。
(八)【恥己愚昧】。不能親近有智之人。
(九)【攻乎異端詐謂知見】。有所論難,皆涉邪徒。
(十)【於最上乘不生信樂】。設有所聞,師心邪解。
由此觀之,如是『十事』,將障礙大乘,正法不聞,淪溺生死。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者,若能離此『十事』,而有十勝法,便能悟入無上菩提。何等為十?即(1)精勤樂習禪定;(2)親近善友聽聞正法;(3)損減睡眠恒自覺悟;(4)於大乘法所聞不忘;(5)順世事業常觀如幻無所著故;(6)無所藏隱決眾疑故;(7)不輕己身勤修行故;(8)常樂法施興大會故;(9)恒自謙下不誑眾生故;(10)不自師心深入佛慧故。菩薩摩訶薩以此『十事』,將具足圓滿六波羅蜜,成就法身清淨解脫。
總而言之,身在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之學佛修道者,將遭遇無量無邊之『障道(智慧之燈)因緣』,不如西方極樂世界『但受諸樂無有眾苦』之殊勝,難怪世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地推薦,古今高僧大德亦苦口婆心地勸勉有情眾生,同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淨土。何以故?蓋『念佛法門』乃是最方便、最簡單、最穩當、最疾捷、最圓最頓之無上法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July 28, 2006

1503-何等為『十六種靜慮波羅蜜多』

標題:何等為『十六種靜慮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靜慮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靜慮波羅蜜』,乃因眾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剎剎那那,念念不停,故菩薩修行靜慮,能夠度脫散亂之心,直至了脫生死,登涅槃之彼岸。至於何等為『十六種靜慮波羅蜜多』?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有『十六種』靜慮波羅蜜多,一切聲聞獨覺所不能知。何等為十六種?即
(一)了達生死而無生死是菩薩靜慮,安住如來清淨禪故。
(二)於諸禪定不生味著是菩薩靜慮,不住一切定亂相故。
(三)起大悲心是菩薩靜慮,除諸有情重障故。
(四)增長正定是菩薩靜慮,不如三界見三界故。
(五)成就神通是菩薩靜慮,能了有情諸心行故。
(六)善調伏心是菩薩靜慮,不住調伏不調伏故。
(七)依無相智得淨解脫超諸禪定是菩薩靜慮,於色無色界得自在故。
(八)寂靜極寂靜是菩薩靜慮,勝出一切聲聞獨覺諸禪定故。
(九)無能嬈亂是菩薩靜慮,了心清淨本無動故。
(十)對治毀禁是菩薩靜慮,除諸有情煩惱習故。
(十一) 入智慧門是菩薩靜慮,善達世間如幻夢故。
(十二) 知眾生心是菩薩靜慮,了諸有情本性空故。
(十三) 紹三寶種是菩薩靜慮,能現如來出世間故。
(十四) 得法自在是菩薩靜慮,了一切法皆佛法故。
(十五) 常住不壞是菩薩靜慮,普門示現用恒寂故。
(十六) 遍照一切是菩薩靜慮,法界平等無不鑒故。
由此觀之,如此『十六種』,即名為菩薩摩訶薩,十六種靜慮波羅蜜多,一切聲聞獨覺所未曾有。何以故?蓋『靜慮波羅蜜多』能度散亂,而『靜慮波羅蜜多』用功要以修習止觀為起點,到了止觀功夫用到深時,就會得到定、慧。修習止觀必須要兩者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若止過於觀時,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若使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正當參禪時,止觀要調和均等,若坐禪時,發現昏沉,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要用止靜來制止,如是方容易入定,再由入定而發慧,而達到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之學佛修道目的。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精修『靜慮波羅蜜多』,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靜慮,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故終究能去散亂之障,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直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July 27, 2006

1502-何等為『十六種法不與般若波羅蜜多

標題:何等為『十六種法不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

眾所周知:實教菩薩所修六度,稱為六波羅蜜。菩薩修行六波羅蜜,就能從生死苦海之此岸,渡過煩惱中流,而到達涅槃之彼岸。釋迦牟尼佛花二十二年(一生弘法四十九年)漫長時間,說了六百卷《大般若經》,主要是要用般若波羅蜜,來破除眾生之愚痴;破除外道之邪見,撥無因果;破除二乘之法執;破除權教菩薩之著相。可知『般若波羅蜜』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無論六根、六塵、六識、五蘊、一切諸法,如以『般若波羅蜜』一照,當下萬法皆空,是其餘五度之先導。至於何等為『十六種法不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般若波羅蜜多不與十六種法而為相應。何等為十六?即
(一)不與十二因緣相應,所謂無明乃至老死。
(二)不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而為相應,菩薩摩訶薩離分別心無二相故。
(三)不與身見、邊見乃至六十二見而為相應。
(四)不與世間八風相應,所謂利養、稱讚、譏毀、苦樂、衰損等事而為相應。
(五)不與隨煩惱等忿恨相應。
(六)不與我慢、增上慢等相應。
(七)不與根本貪、瞋、癡等而為相應。
(八)不與煩惱魔、死魔等而為相應。
(九)不與我相人相作者受者養育士夫、補特伽羅意生儒童、業障報障煩惱等障而為相應。
(十)不與妄念分別、見聞覺知而為相應。
(十一) 不與四顛倒法而為相應(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樂計樂樂計無樂、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如是妄計名『顛倒法』),有情心行乃至諸塵勞門而為相應。
(十二) 不與慳吝犯戒、瞋恚懈怠、散亂愚癡而為相應;亦不與有相行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相應。
(十三) 不與不善等法、性罪遮罪、有漏有為而為相應;亦不分別世出世善法、無漏無漏而為相應。
(十四) 不與二十二根相應,所謂眼耳鼻舌身根相應;亦不與苦樂憂喜捨受相應;亦不與男女等根意根命根、信等五根三無漏根而為相應。
(十五) 不與三界五趣,種種有情而為相應;亦不分別大乘小乘、佛法僧寶差別之相而為相應。
(十六) 不分別真諦俗諦、有為無為、有智無智、有識無識、作意無作意、有體性無體性,有相無相心意差別而為相應。
由此觀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無染無著離諸分別,平等清淨一相一味,不與如是『十六種』差別等法而為相應。何以故?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有十:(1)知一切因清淨慧(不壞果報故);(2)知一切緣清淨慧(不違和合故);(3)知不斷不常清淨慧(了達緣起,皆如實故);(4)拔一切見清淨慧(於眾生相,無取捨故);(5)觀一切眾生心行清淨慧(了知如幻故);(6)廣大辯才清淨慧(分別諸法,問答無礙故);(7)一切諸魔外道聲聞獨覺所不能知清淨慧(深入一切如來智故);(8)見一切佛微妙法身見一切眾生本性清淨、見一切法皆悉寂滅見一切剎同於虛空清淨慧(知一切相,皆無礙故);(9)一切總持辯才方便波羅蜜清淨慧(令得一切最勝智故);(10)一念相應金剛智了一切法平等清淨慧(得一切法最尊智故)。若諸菩薩,能安住其中,則得如來無障礙大智慧。
總而言之,具有『般若波羅蜜多』,就如人有眼目,行路、作事才不會有危險;修學佛法,具足『般若波羅蜜多』,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應作不應作等。『般若波羅蜜多』修習至特別增勝之時,才能證見『真理』、斷除『三障』諸煩惱,此種般若波羅蜜多,佛法稱之為『無漏慧(般若妙智)』,細言之,即(1)成所作智【轉眼、耳、鼻、舌、身五識而成】;(2)妙觀察智【轉意識而成】;(3)平等性智【轉末那識而成】;(4)大圓鏡智【轉阿賴耶識而成】;(5)法界體性智【轉庵摩羅識而成】,共稱為『五智』。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July 26, 2006

1501-何等為『八背捨』

標題:何等為『八背捨』

眾所周知:『八背捨』者,新曰八解脫。再加八勝處十一切處,謂之三法,此三法為遠離三界貪愛一具之出世間禪也。如同《智度論》曰:「背舍為初門,勝處為中行,一切處為成就也,三種觀足,即是觀禪體成就。」至於何等為『八背捨』?依《大智度論》`開示:明解脫念慧正憶『八背捨』。何等八?即所謂
(一)色觀色,是『初背捨』。
(二)內無色相外觀色,是『二背捨』。
(三)過一切色相故,滅有對相故,一切異相不念故,入無邊虛空處,是『四背捨』。
(四)過一切無邊虛空處,入一切無邊識處,是『五背捨』。
(五)過一切無邊識處,入無所有處,是『六背捨』。
(六)過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有想非無想處,是『七背捨』。
(七)過一切非有想非無想處,入滅受想定,是『八背捨』。
由此觀之,如是『八種』,即所謂八背捨,又名八解脫,是為棄捨三界染法繫縛之八種禪定。何以故,蓋『解脫』者,即如同《注維摩經》曰:「肇曰:縱任無礙,塵累不能拘,解脫也。」《唯識述記》曰:「解謂離縛,脫謂自在。」《華嚴大疏》曰:「言解脫者,謂作用自在。」《傳心法要》曰:「前際無去,今際無住,後際無來,安然端坐,任運不拘,方名解脫。」《唯識述記》曰:「言解脫者,體即圓寂。由煩惱障縛諸有情恒處生死,證圓寂已能離彼縛,立解脫名。」
總而言之,『八背捨』者,其中之(1)謂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之貪,為除此貪,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貪不起,故名解脫,此初解脫依『初禪』而起,緣欲界之色也;(2)謂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雖無色想之貪,而欲使更為堅牢,觀外之不淨青瘀等色,使不起貪,故名解脫,此依『二禪』而起,緣初禪之色也,以上二者為不淨觀;(3)謂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觀淨色故名淨解脫,於定中除不淨相,唯觀八色等光明清淨光潔妙寶之色也,觀淨色而不生貪,足顯觀之轉勝,證得此性解脫於身中,故名身作證,具足圓滿,而得住於此定,故名具足住,此第三解脫之位,依『三禪』而起,亦緣欲界之色也,所異者上二項為可憎之不淨色,此為可愛之淨色,故是淨觀也;(4)謂空無邊處解脫,(5)識無邊處解脫,(6)無所有處解脫,(7)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此方者依『四無色定』而起,各於所得之定,觀苦空無常無我,生厭心而棄捨之,故名解脫;(8)謂滅受想定身作證具住,滅受想定者,滅盡定也,是亦依『第四禪』棄捨前之非非想即一切之所緣,故名解脫。是故,『八背捨』,即指違背三界之煩惱而捨離之,解脫其繫縛之八種禪定也。即如同《觀無量壽經》曰:「三明六通,具八解脫。」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July 25, 2006

1500-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具足十二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具足十二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具足十二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云何菩薩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十方無量世界中眾生,如諸佛法所應度者而度脫之。
(二)【菩薩得如是願】。云何菩薩得如所願?六波羅蜜具足故。
(三)【知諸天龍夜叉犍闥婆語而為說法】。云何菩薩知諸天龍夜叉犍闥婆?諸辭辯力故。
(四)【處胎成就】。云何菩薩胎生成就?菩薩世世常化生故。
(五)【家成就】。云何菩薩家成就?常在大家生故。
(六)【所生成就】。云何菩薩所生成就?若剎利家生若婆羅門家生故。
(七)【姓成就】。云何菩薩姓成就?如過去菩薩所生姓,從此中生故。
(八)【眷屬成就】。云何菩薩眷屬成就?純諸菩薩摩訶薩為眷屬故。
(九)【出生成就】。云何菩薩出生成就?生時光明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亦不取相故。
(十)【出家成就】。云何菩薩出家成就?出家時無量百千億諸天侍從出家,是一切眾生必至三乘 。
(十一) 【莊嚴佛樹成就】。云何菩薩莊嚴佛樹成就?是菩提樹以黃金為根,七寶為莖節枝葉,莖節枝葉,光明遍照十方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十二) 【一切諸善功德成滿具足】。云何菩薩一切諸善功德成滿具足?菩薩得眾生清淨佛國亦淨。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法』,名菩薩摩訶薩住九地中應具足十二法。何以故?蓋『善慧地』菩薩摩訶薩,色難擁已窮心滯復盡,無礙力說法成就利行故,名善慧地,以加行智斷利益眾生事不由功用無明盡,證智自在依心功德力波羅蜜為增上,自此已前三地,總修賢護三摩提(斷聲聞自利習氣障有生死果報,云得大我果)。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July 24, 2006

1499-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具足諸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具足諸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具足諸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應具足五法。何等五?(1)『順入眾生心』。云何菩薩順入眾生心?菩薩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及心數法;(2)『遊戲諸神通』。云何菩薩遊戲諸神通,以是神通從一佛國至一佛國,亦不作佛國想;(3)『觀諸佛國』。云何菩薩觀諸佛國?自住其國見無量諸佛國,亦無佛國想;(4)『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云何菩薩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住轉輪聖王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以自莊嚴;(5)『如實觀佛身自莊嚴佛身』。云何菩薩如實觀佛身?如實觀法身故。
(二) 復具足五法。何等五?(1)『知上下諸根』。云何菩薩知上下諸根?菩薩住佛十力,知一切眾生上下諸根;(2)『淨佛世界』。云何菩薩淨佛世界?淨眾生故;(3)『入如幻三昧』。云何菩薩如幻三昧?住是三昧能成辦一切事,亦不生心相;(4)『常入三昧』。云何菩薩常入三昧?菩薩得報生三昧故;(5)『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云何菩薩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菩薩知眾生所應生善根,而為受身成就眾生故。
由此觀之,如是兩種『五法』,為菩薩摩訶薩住八地中應具足之諸法。何以故?蓋『不動地』菩薩摩訶薩,報行純熟無明無間故,名不動地,以加行智斷於無明作功用心無明盡,證不咸功德願波羅蜜為增上。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July 23, 2006

1498-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不應著及應具足二十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不應著及應具足二十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不應著及應具足二十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二十法所不應著。何等二十?(1)『不著我』。云何菩薩不著我?畢竟無我故;(2)『不著眾生』。云何菩薩不著眾生?是諸法畢竟不可得故;(3)『不著壽命』。云何菩薩不著壽命?是諸法畢竟不可得故;(4)『不著眾數乃至知者見者』。云何菩薩不著眾數乃至知者見者?是諸法畢竟不可得故;(5)『不著斷見』。云何菩薩不著斷見?無有法斷,諸法畢竟不生故;(6)『不著常見』。云何菩薩不著常見?若法不生是不作常;(7)『不應作相』。云何菩薩不應取相?無諸煩惱故;(8)『不應作因見』。云何菩薩不應作因見?諸見不可得故;(9)『不著名色』。云何菩薩不著名色?名色處相無故;(10)『不著五眾』。云何菩薩不著五眾?是諸法性無故;(11)『不著十八界』。云何菩薩不著十八界?是諸法性無故;(12)『不著十二入』。云何菩薩不著十二入,是諸法性無故;(13)『不著三界』。云何菩薩不著三界?三界性無故;(14)『不作著處』。云何菩薩不應作著心?是諸法性無故;(15)『不作所期處』。云何菩薩不應作願?是諸法性無故;(16)『不作依處』。云何菩薩不應作依止?是諸法性無故;(17)『不著依佛見』。云何菩薩不著依佛見?作依見不見佛故;(18)『不著依法見』。云何菩薩不著依法見?法不可見故;(19)『不著依僧見』。云何菩薩不著依僧見?僧相無為不可依故;(20)『不著依戒見』。云何菩薩不著依戒見?罪無罪不著故。
(二) 復有二十法應具足滿。何等二十?(1)『具足空』。云何菩薩應具足空?具足諸法自相空故;(2)『無相證』。云何菩薩無相證?不念諸相故;(3)『知無作』。云何菩薩知無作?於三界中不作故;(4)『三分清淨』。云何菩薩三分清淨?十善道具足故;(5)『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云何菩薩一切眾生中慈悲智具足?得大悲故;(6)『不念一切眾生』。云何菩薩不念一切眾生?淨佛世界具足故;(7)『一切法等觀,是中亦不著』。云何菩薩一切法等觀?於諸法不損益故;(8)『知諸法實相,是事亦不念』。云何菩薩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無知故;(9)『無生法忍』。云何菩薩無生忍?為諸法不生不滅不作故;(10)『無生智』。云何菩薩無生智?知名色不生故;(11)『說諸法一相』。云何菩薩說諸法一相?心不行二相故;(12)『破分別相』。云何菩薩破分別相?一切法不分別故;(13)『轉憶想』。云何菩薩轉憶想?小大無量想轉故;(14)『轉見』。云何菩薩轉見?於聲聞辟支佛地見轉故;(15)『轉煩惱』。云何菩薩轉煩惱斷?諸煩惱故;(16)『等定慧地』。云何菩薩等定慧地?所謂得一切種智故;(17)『調意』。云何菩薩調意?於三界不動故;(18)『心寂滅』。云何菩薩心寂滅?制六根故;(19)『無礙智』。云何菩薩無礙智?得佛眼故;(20)『不染愛』。云何菩薩不染愛?捨六塵故。
由此觀之,如是兩種『二十法』,名菩薩摩訶薩住七地中應(1)所不應著二十法及(2)具足二十法。何以故?蓋『遠行地』菩薩摩訶薩,照法見空,於有不著,照空見法,於空不證,乃超越有九世二乘世間道故,名遠行地,以加行智斷細相行無明盡,證無分別功德方便波羅蜜為增上。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July 22, 2006

1497-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六地中滿具六法及遠離六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六地中滿具六法及遠離六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六地中滿具六法及遠離六法』
?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當具足六法。何等六?所謂『六波羅蜜』,諸佛及聲聞辟支佛,住六波羅蜜中能度彼岸,是名具足六法。
(二)復有六法所不應為。何等六?(1)『不作聲聞辟支佛意』。云何菩薩不作聲聞辟支佛意?作是念:聲聞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2)『布施不應生憂心』。云何菩薩布施不生憂心?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3)『見有所索心不沒』。云何菩薩見有所索心不沒?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道;(4)『所有物布施』。云何菩薩所有物布施?菩薩初發心時布施。不言是可與是不可與;(5)『布施之後心不悔』。云何菩薩布施之後心不悔?慈悲力故;(6)『不疑深法』。云何菩薩不疑深法?信功德力故。
由此觀之,如是兩種『六法』,名菩薩摩訶薩住六地中應(1)滿具六法(六波羅蜜)及(2)遠離六法。何以故?蓋蓋『現前地』菩薩摩訶薩,大智現前地,以加行智斷麤行相無明盡,證無染淨功德般若波羅蜜為增上,自此已前三地,總修集福德生三摩提(斷外道著我集氣障因緣生死果報,云得大樂果)。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July 21, 2006

1496-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遠離親白衣】。云何菩薩遠離親白衣?菩薩出家所生從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頭著染衣,是名遠離親白衣。
(二)【遠離比丘尼】。云何菩薩遠離比丘尼?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彈指頃亦不生念,是名遠離比丘尼。
(三)【遠離慳惜他家】。何菩薩遠離慳惜他家?菩薩如是思惟:我應安樂眾生,他今助我安樂云何生慳?是名遠離慳惜他家。
(四)【遠離無益談處】。云何菩薩遠離無益談處?若有談處或生聲聞辟支佛心,我當遠離,是名遠離無益談處。
(五)【遠離瞋恚】。云何菩薩遠離瞋恚?不令瞋心惱心鬥心得入,是名遠離瞋恚。
(六)【遠離自大】。云何菩薩遠離自大?所謂不見內法故,是名遠離自大。
(七)【遠離蔑人】。何菩薩遠離蔑人?所謂不見外法故,是名遠離蔑人。
(八)【遠離十不善道】。云何菩薩遠離十不善道?是十不善道能障八聖道,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遠離十不善道。
(九)【遠離大慢】。云何菩薩遠離大慢?是菩薩不見法可作大慢者,是名遠離大慢。
(十)【遠離自用】。何菩薩遠離自用?是菩薩不見是法可自用者,是名遠離自用。
(十一) 【遠離顛倒】。云何菩薩遠離顛倒?顛倒處不可得故,是名遠離顛倒。
(十二) 【遠離婬怒癡】。云何菩薩遠離婬怒癡?婬怒癡處不可見故,是名遠離婬怒癡處。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事』,為菩薩摩訶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事,是為菩薩住五地中遠離十二法。何以故?蓋『難勝地』菩薩摩訶薩,得出世間智方便善功能度難度故,名難勝地,以加行智斷於下乘般涅槃無明盡,證無異功德禪波羅為增上。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July 20, 2006

1495-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於四地中不捨十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於四地中不捨十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於四地中不捨十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不捨阿練若住處】。云何菩薩不捨阿蘭若住處?能過聲聞辟支佛地,是名不捨阿蘭若住處。
(二)【少欲】。云何菩薩少欲?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尚不欲,何況餘欲?是名少欲。
(三)【知足】。云何菩薩知足?得一切種智,是名知足。
(四)【不捨頭陀功德】。云何菩薩不捨頭陀功德?觀諸深法忍,是名不捨頭陀功德。
(五)【不捨戒】。云何菩薩不捨戒?不取戒相,是名不捨戒。
(六)【穢惡諸欲】。云何菩薩穢惡諸欲?欲心不生故,是名穢惡諸欲。
(七)【厭世間心】。云何菩薩厭世間心?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厭世間心。
(八)【捨一切所有】。云何菩薩捨一切所有?不惜內外諸法故,是名捨一切所有。
(九)【心不沒】。云何菩薩心不沒?二種識處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沒。
(十)【不惜一切物】。云何菩薩不惜一切物?於一切物不著不念,是名不惜一切物。
由此觀之,如是『十法』,名菩薩摩訶薩住第四地中不捨十法,是為菩薩於四地中不捨十法。何以故?蓋『炎地』菩薩摩訶薩,定既內明發惠外照妄偽之法於前寂滅,故名炎地,以加行智斷微細煩惱,行共生身見無明盡,證無攝功德精進波羅蜜為增上。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94-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多學問無厭足】。云何菩薩摩訶薩多學問無厭足諸佛所說法?若是此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是名多學問無厭足。
(二)【淨法施亦不自高】。云何菩薩淨法施?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三)【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云何菩薩淨佛世界?以諸善根迴向淨佛世界,是名淨佛世界。
(四)【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云何菩薩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諸善根備具故,能成就眾生亦莊嚴佛界,乃至具足薩婆若終不疲厭,是名受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五)【住慚愧處】。云何菩薩住慚愧處?恥諸聲聞辟支佛意,是名住慚愧處。
由此觀之,如是『五法』,名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應滿足五法,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何以故?蓋『明地』菩薩摩訶薩,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斷心遲苦聞思修忘失無明盡,證勝流功德忍波羅蜜為增上,自此以前三地,總修大乘三摩提(斷闡提不信習氣,障方便生死果報,云得大淨果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94-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多學問無厭足】。云何菩薩摩訶薩多學問無厭足諸佛所說法?若是此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是名多學問無厭足。
(二)【淨法施亦不自高】。云何菩薩淨法施?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三)【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云何菩薩淨佛世界?以諸善根迴向淨佛世界,是名淨佛世界。
(四)【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云何菩薩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諸善根備具故,能成就眾生亦莊嚴佛界,乃至具足薩婆若終不疲厭,是名受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五)【住慚愧處】。云何菩薩住慚愧處?恥諸聲聞辟支佛意,是名住慚愧處。
由此觀之,如是『五法』,名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應滿足五法,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何以故?蓋『明地』菩薩摩訶薩,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斷心遲苦聞思修忘失無明盡,證勝流功德忍波羅蜜為增上,自此以前三地,總修大乘三摩提(斷闡提不信習氣,障方便生死果報,云得大淨果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94-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多學問無厭足】。云何菩薩摩訶薩多學問無厭足諸佛所說法?若是此間世界若十方世界諸佛所說盡欲聞持,是名多學問無厭足。
(二)【淨法施亦不自高】。云何菩薩淨法施?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況餘事?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三)【莊嚴佛國土亦不自高】。云何菩薩淨佛世界?以諸善根迴向淨佛世界,是名淨佛世界。
(四)【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云何菩薩受世間無量勤苦不以為厭?諸善根備具故,能成就眾生亦莊嚴佛界,乃至具足薩婆若終不疲厭,是名受無量勤苦不以為厭。
(五)【住慚愧處】。云何菩薩住慚愧處?恥諸聲聞辟支佛意,是名住慚愧處。
由此觀之,如是『五法』,名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應滿足五法,是為菩薩摩訶薩住三地中滿足五法。何以故?蓋『明地』菩薩摩訶薩,隨聞思修照法顯現,故名明地,以加行智斷心遲苦聞思修忘失無明盡,證勝流功德忍波羅蜜為增上,自此以前三地,總修大乘三摩提(斷闡提不信習氣,障方便生死果報,云得大淨果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July 19, 2006

1493-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滿足八法』?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戒清淨】。云何菩薩戒清淨?若菩薩摩訶薩不念聲聞辟支佛心及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淨。
(二)【知恩報恩】。云何菩薩知恩報恩?若菩薩摩訶薩行菩薩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況多?是名知恩報恩。
(三)【住忍辱】。云何菩薩住忍辱力?若菩薩於一切眾生無瞋無惱,是名住忍辱力。
(四)【受歡喜】。云何菩薩受歡喜?所謂成就眾生以此為喜,是名受歡喜。
(五)【不捨一切眾生】。云何菩薩不捨一切眾生?若菩薩念欲救一切眾生故,是名不捨一切眾生。
(六)【入大悲心】。云何菩薩入大悲心?若菩薩如是念,我為一一眾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獄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如是名為為一切十方眾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七)【信師恭敬諮受】。云何菩薩信師恭敬諮受?若菩薩於諸師如世尊想,是名信師恭敬諮受。
(八)【勤求諸波羅蜜】。云何菩薩勤求諸波羅蜜?若菩薩一心求諸波羅蜜無異事,是名勤求諸波羅蜜。
由此觀之,如是『八法』,名菩薩摩訶薩住二地中應滿足八法,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離垢地』菩薩摩訶薩,妙修中道芸除法垢故,名離垢地,以加行智斷於諸眾生起邪行無明盡,證最勝功德戒波羅蜜為增上。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July 18, 2006

1492-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業』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業』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再從『初地』至『十地』,即佛法所稱『十聖位』之菩薩,如是『三賢位』及『十聖位』,總共『四十階位』,再歷經『等覺』,方能證得『妙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中所謂『十地』,即(1)歡喜地;(2)離垢地;(3)明地;(4)炎地;(5)難勝地;(6)現前地;(7)遠行地;(8)不動地;(9)善慧地;(10)法雲地。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業』?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深心堅固】。是不可得故。云何菩薩摩訶薩深心治地業?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集諸善根,是名菩薩摩訶薩深心治地業。
(二)【於一切眾生中等心】。眾生不可得故。云何菩薩於一切眾生中等心?若菩薩摩訶薩應薩婆若心生四無量心,所謂慈悲喜捨,是名於一切眾生中等心。
(三)【布施】。與人受人不可得故。云何菩薩修布施?菩薩施與一切眾生無所分別,是名修布施。
(四)【親近善知識亦不自高】。云何菩薩親近善知識?能教入薩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識親近諮受恭敬供養,是名親近善知識。
(五)【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云何菩薩求法?若菩薩應薩婆若心求法,不墮聲聞辟支佛地,是名求法。
(六)【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云何菩薩常出家治地業?菩薩世世不雜心,佛法中出家無能障礙者,是名常出家治地業。
(七)【愛樂佛身】。相好不可得故。云何菩薩愛樂佛身治地業?若菩薩見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終不離念佛,是名愛樂佛身治地業。
(八)【演出法教】。諸法分別不可得故。云何菩薩演出法教治地業?菩薩若佛現在若佛滅度後,為眾生說法,初中後善妙義好語淨潔純具,所謂修妒路乃至優婆提舍,是名演出法教治地業。
(九)【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云何菩薩破於憍慢治地業?菩薩破是憍慢故,終不生下賤家,是名破於憍慢治地業。
(十)【實語】。諸語不可得故。云何菩薩實語治地業?菩薩如所說隨說行,是名實語治地業。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初地中住,修治如是『十事治地業』,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業。何以故?蓋『歡喜地』菩薩摩訶薩,始出凡境初登聖境,慶心內融悅情外發,故《地持論》云:「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用聞思修慧為加行智,斷凡夫我性無明,證遍滿功德檀波羅蜜增上。」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歡喜地(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能『分身(因地上菩薩摩訶薩能破一品【無明】,得證一分【法身】)』超越諸佛境界,從一佛國至一佛國,教化眾生淨佛國土,一一分別諸法所趣,以四等(指『慈悲喜捨』)心普潤一切,以漸教授各令得度,而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July 17, 2006

1491-云何為『四不淨食』


標題:云何為『四不淨食』

眾所周知:『八正道』者,總謂之八正道分,《俱舍》作八聖道支,聖者正也,其道離偏邪,故曰正道,又聖者之道,故謂之聖道。其中『正命』,謂清淨身口意之三業,順於正法而活命,離五種之邪活法(謂之五邪命)也,以無漏之戒為體。然而佛陀當年制定『戒律』,禁止出家二眾依『邪命』自活,而有所謂『四不淨食』是也。至於云何為『四不淨食』?茲依《大智度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有出家人合藥種穀殖樹等不淨活命者,是名『下口食』。
(二)有出家人觀視星宿日月風雨雷電霹靂不淨活命者,是名『仰口食』。
(三)有出家人曲媚豪勢通使四方巧言多求不淨活命者,是名『方口食』。
(四)有出家人學種種咒術卜筮吉凶如是等種種不淨活命者,是名『四維口食』。
由此觀之,佛門出家二眾應不墮如是『四不淨食』中,而應用清淨乞食活命。設若比丘不以乞食如法自活,作不如法之事而生活,謂為邪命而非『正命』,將無法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何以故?蓋『正命』者,謂離五邪命,住清淨正命。亦即以正業維持生命,不做不道德之職業,來砧污聖節之生意。五邪命者:(1)為利養故,詐現奇特;(2)為利養故,自說功德;(3)為利養故,占相吉凶,為人說法;(4)為利養故,高聲顯威,令人畏敬;(5)為利養故,稱得功德,以動人心。邪緣活命(如漁、獵、屠宰),名為邪命。衣服飲食如法,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
總而言之,八正道乃以『正見』為首,亦即以『正見』為最重要,因為有正見,對於事理才會有正確之認識,就能破謬妄偏差之俗知俗見,而悟入正道。蓋八正道有『世間八正道』與『出世間八正道』之分,依世間八正道修行,將可成為善人君子;依出世間八正道修行,將可獲得生命之解脫,得小乘之最高果位---阿羅漢。又大乘重於『般若』,小乘重於『正見』,大乘能隨於般若而行,即可得解脫;小乘能依正見而行,亦可得解脫。 佛陀開示之『八正道』,已具有戒、定、慧三學之次第增進,如正語、正業、正命即是戒學;正念、正定即是定學;正見、正思惟即是慧學;而以正精進策勵戒、定、慧三學之完成。是故八正道為聖者解脫之正軌,佛門四眾若能修學八正道,非但可淨化自己身口意三業,尚且可推廣淨化社會,使成為和善、安樂、幸福之人生社會。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July 16, 2006

1490-何等為『五十種大悲心』


標題:何等為『五十種大悲心』

眾所周知,大乘行者欲自利化他,除了外修『六波羅蜜』外,更須內具『四無量心』。何謂『四無量心』?乃指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是也。何故稱『無量』?無量乃是無邊際,亦無人我之領域;當修習此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時,對每個人,甚至於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之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離苦得樂,同時能夠得到無量福報,故名之為『無量』,尤其是『無量大悲』以拔眾生之苦。至於何等為『五十種大悲心』?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大悲心有『五十種』。何等『五十種』?即
(一)云何大悲無諂諛故。
(二)云何大悲身口相應故。
(三)云何大悲無虛誑故。
(四)云何大悲住實際故。
(五)云何大悲不退轉故。
(六)云何大悲了本覺故。
(七)云何大悲無詐偽故。
(八)云何大悲自性清淨故。
(九)云何大悲行質直故。
(十)云何大悲住正性故。
(十一) 云何大悲求佛身故。
(十二) 云何大悲求佛壽故。
(十三) 云何大悲不起一切過故。
(十四) 云何大悲護有情故。
(十五) 云何大悲所度有情無有量故。
(十六) 云何大悲同虛空故。
(十七) 云何大悲不捨貧窮諸眾生故。
(十八) 云何大悲拔諸苦故。
(十九) 云何大悲自性不動荷負一切故。
(二十) 云何大悲行清淨行不誑自他故。
(二十一) 云何大悲能作自利諸善業故。
(二十二) 云何大悲普與樂故。
(二十三) 云何大悲不生疲倦故。
(二十四) 云何大悲能除重擔示勝義故。
(二十五) 云何大悲堅持施忍精勤行故。
(二十六) 云何大悲能忍下劣所輕慢故。
(二十七) 云何大悲不懷一切宿憾恨故。
(二十八) 云何大悲作無上醫故。
(二十九) 云何大悲以大乘慧攝下劣乘等無二故。
(三十) 云何大悲善覆自德讚他善故。
(三十一) 云何大悲能與無漏真法樂故。
(三十二) 云何大悲能捨所愛心無吝故。
(三十三) 云何大悲為諸有情心無悔故。
(三十四) 云何大悲善持淨戒護毀禁故。
(三十五) 云何大悲能忍己苦令諸有情得佛樂故。
(三十六) 云何大悲成就有情住法身故。
(三十七) 云何大悲不惜自身捨支節故。
(三十八) 云何大悲樂修功德不求報故。
(三十九) 云何大悲能調有情修靜慮故。
(四十) 云何大悲了三界空不染著故。
(四十一) 云何大悲積集善根離不善故。
(四十二) 云何大悲能滿一切有情所求願故。
(四十三) 云何大悲不捨普願住無為故。
(四十四) 云何大悲捨有為法故。
(四十五) 云何大悲慳貪有情令行捨故。
(四十六) 云何大悲能令有情住佛戒故。
(四十七) 云何大慈多瞋有情令住忍故。
(四十八) 云何大悲懈怠有情令精進故。
(四十九) 云何大悲散亂有情令住定故。
(五十) 云何大悲愚癡有情令智慧故。
由此觀之,如是『五十大悲』,能令自他一切善根皆得成就,是則名為大悲無量。何以故?蓋所謂『同體大悲』,乃指佛教具大悲心,雖與眾生(包括一切人類,甚至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無緣,但是也發大悲心而救渡之。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亦應如教(本著佛教『同體大悲』之精神)修行,並須具足(1)持戒清淨;(2)衣食不缺;(3)止諸緣務;(4)閑居靜處;(5)近善知識等五緣,方能有助『道行』之提昇。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應時時本著 世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開示,身體力行。所謂『諸惡莫作』,即指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幹;而『眾善奉行』,則指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此兩句合起來,即是戒學中禁止及勒令之旨意。至於『自淨其意』,則是要使意業清淨無染(修清淨心);而禪定正是清淨意業之功夫,智慧卻是清淨意業之效果。是故要『戒定慧』三學普行,『聞思修』三慧並進,方能福慧圓滿。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89-云何為『食施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食施之內涵』

眾所周知:五乘佛法,人、天乘只是世間法,不了生死;聲聞、緣覺乘雖為出世間法,卻惟自了,未能度眾,仍非究竟;真能上弘下化,廣度群生,悲智雙運,福慧齊修,圓滿佛果,即是菩薩乘-修『六度萬行』之法,此即是佛陀說法之真正本義。而六度萬行』之法中,首推『布施度』,梵語檀那,此翻布施,謂布己所有,施與眾生。布施度『慳貪』,略分三種:(1)財布施(2)法布施(3)無畏施。而財布施中,最普遍為『食施』。至於云何為『食施之內涵』?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復次慈氏以食施者,當施『五事』。云何為五?即所謂
(一)『施命』。若人無食難以濟命。
(二)『施色』。因得食故顏色和悅。
(三)『施力』。以是食故增益氣力。
(四)『施樂』。以此食故身心安樂。
(五)『施辯』。若飢餓者身心怯弱,言說謇訥不能辯了,飲食克足身心勇銳,得大辯才智慧無礙。
由此觀之,如是『五事』,即是食施之內涵,而且菩薩摩訶薩施飯食時,應作如是迴向發願:「我施食時施此五事,若施命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壽命長遠無量,一劫二劫隨願而住;施色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色身如紫金色,照曜世間過百千日;施力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十力一一節中,皆有八萬四千六百六十三種那羅延力;施樂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無比涅槃安樂;施辯者願與一切眾生,得佛世尊四無礙辯。」
總而言之,布施度『慳貪』,約功德而言,能行布施,即可除怨;約對治煩惱而言,則可去除貪慳之障。又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布施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具足布施。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July 15, 2006

1488-何謂『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標題:何謂『菩薩摩訶薩摩訶衍』

眾所周知:『摩訶衍』者,具曰摩訶衍那,譯曰大乘。聲聞緣覺二乘之教法為小乘,菩薩之教法為大乘。如同《慧苑音義》曰:「摩訶衍,具云摩訶衍那,言摩訶者此云大也,衍那者云乘也。」《勝鬘經》曰:「摩訶衍者,出世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起信論》曰:「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智度論》曰:「摩訶衍是大乘法。」至於何謂『菩薩摩訶薩摩訶衍』?依《大智度論》所開示:菩薩摩訶薩復有『摩訶衍』,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第一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始空散空性空自相空諸法空不可得空無法空有法空無法有法空。茲分述之如下:
(一) 何等為內空?內法名眼耳鼻舌身意,眼眼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耳耳空、鼻鼻空、舌舌空、身身空、意意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空』。
(二) 何等為外空?外法名色聲香味觸法,色色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聲聲空、香香空、味味空、觸觸空、法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外空』。
(三) 何等為內外空?內外法名內六入外六入,內法內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外法外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內外空』。
(四) 何等為空空?一切法空,是空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空空』。
(五) 何等為大空?東方東方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大空』。
(六) 何等為第一義空?第一義名涅槃,涅槃涅槃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第一義空』。
(七) 何等為有為空?有為法名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欲界空、色界色界空、無色界無色界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為空』。
(八) 何等為無為空?無為法名為無生相、無住相、無滅相,無為法無為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為空』。
(九) 何等為畢竟空?畢竟名諸法至竟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畢竟空』。
(十) 何等為無始空?若法初來處不可得,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始空』。
(十一) 何等為散空?散名諸法無滅,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散空』。
(十二) 何等為性空?一切法性若有為法性若無為法性,是性非聲聞辟支佛所作,非佛所作亦非餘人所作,是性性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性空』。
(十三) 何等為自相空?自相名色壞相、受受相、想取相、行作相、識識相,如是等有為法無為法各各自相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自相空』。
(十四) 何等為諸法空?諸法名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界色界眼識界乃至意界法界意識界,是諸法諸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為『諸法空』。
(十五) 何等為不可得空?求諸法不可得,是不可得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不可得空』。
(十六) 何等為無法空?若法無是亦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空』。
(十七) 何等為有法空?有法名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有法空』。
(十八) 何等為無法有法空?諸法中無法,諸法和合中有自性相,是無法有法空,非常非滅故。何以故?性自爾。是名『無法有法空
(十九) 何等名法法相空?法名五眾五眾空,是名『法法相空』。
(二十) 何等名無法無法相空?無法名無為法,是名『無法無法相空』。
(二十一) 何等名自法自法空?諸法自法空,是空非智作非見作,是名『自法自法空』。
(二十二) 何等名他法他法空?若佛出若佛未出,法住法相法位法性,如實際過此諸法空,是名『他法他法空』。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二種空』,是名菩薩摩訶薩摩訶衍(大乘),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欲得『大乘』成就者,應成就下列十種法,即(1)不著內身不著外身不著內外身不著過去身不著未來身不著現在身;(2)不著內受不著外受不著內外受不著過去受不著未來受不著現在受;(3)不著內想不著外想不著內外想不著過去想不著未來想不著現在想;(4)不著內行不著外行不著內外行不著過去行不著未來行不著現在行;(5)不著內識不著外識不著內外識不著過去識不著未來識不著現在識;(6)不著此世;(7)不著他世;(8)不著欲界;(9)不著色界;(10)不著無色界。換言之,即如《金剛經》所開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大乘成就)』,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July 14, 2006

1487-云何名『靜慮波羅蜜多』

標題:云何名『靜慮波羅蜜多』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布施波羅蜜、持戒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精進波羅蜜、『靜慮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靜慮波羅蜜』,乃因眾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剎剎那那,念念不停,故菩薩修行靜慮,能夠度脫散亂之心,直至了脫生死,登涅槃之彼岸。至於云何名『靜慮波羅蜜多』?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復次慈氏菩薩摩訶薩住此靜慮波羅蜜多時,能入俱胝那庾多百千三昧,今為汝說『小分名字』。即所謂
(一)電光三昧。
(二)月光三昧。
(三)善增長三昧。
(四)毗盧遮那三昧。
(五)增長不思議三昧。
(六)如如光照三昧。
(七)無垢三昧。
(八)海德三昧。
(九)能自在轉一切法輪三昧。
(十)成就禁戒三昧。
(十一) 無憂三昧堅固三昧。
(十二) 蘇迷盧三昧。
(十三) 法炬三昧。
(十四) 法勇三昧。
(十五) 轉法智自在三昧。
(十六) 散積聚法三昧。
(十七) 持一切法三昧。
(十八) 持白法三昧。
(十九) 知他心三昧。
(二十) 莊嚴寶幢三昧。
(二十一) 滅煩惱三昧。
(二十二) 壞四魔三昧。
(二十三) 發起十力三昧。
(二十四) 無著三昧。
(二十五) 斷縛著三昧。
(二十六) 燈手三昧。
(二十七) 聞施名三昧。
(二十八) 持地三昧。
(二十九) 安住心三昧。
(三十) 須彌燈三昧。
(三十一) 摧伏怨敵三昧。
(三十二) 智炬三昧。
(三十三) 發生智三昧。
(三十四) 教授三昧。
(三十五) 自在轉無邊法門三昧。
(三十六) 令心堪任三昧。
(三十七) 知勝妙善三昧。
(三十八) 震日月音三昧。
(三十九) 無所行三昧。
(四十) 壞魔三昧。
(四十一) 無種種想三昧。
(四十二) 善調伏心三昧。
(四十三) 釋師子三昧。
(四十四) 念佛三昧。
(四十五) 念法三昧。
(四十六) 念僧三昧。
(四十七) 不退轉三昧。
(四十八) 不眴三昧。
(四十九) 最勝無我三昧。
(五十) 似空處三昧。
(五十一) 常覺悟三昧。
(五十二) 除煩惱緣三昧。
(五十三) 如虛空三昧。
(五十四) 入功能三昧。
(五十五) 念慧覺三昧。
(五十六) 無盡辯三昧。
(五十七) 大悲聲三昧。
(五十八) 現真諦三昧。
(五十九) 不毀壞三昧。
(六十) 善行三昧。
(六十一) 有情歡喜三昧。
(六十二) 知愛樂三昧。
(六十三) 生愛樂三昧。
(六十四) 勝慈三昧。
(六十五) 性靜三昧。
(六十六) 大悲三昧。
(六十七) 大善三昧。
(六十八) 無所捨著三昧
(六十九) 法義三昧。
(七十) 法悲三昧
(七十一) 慧炬三昧。
(七十二) 智海三昧。
(七十三) 無動三昧。
(七十四) 善調伏身三昧。
(七十五) 解脫智自在三昧。
(七十六) 金剛幢三昧。
(七十七) 勝蓮花道場三昧。
(七十八) 離世間法三昧
(七十九) 勝智三昧。
(八十) 佛觀行三昧。
(八十一) 威光三昧。
(八十二) 威焰三昧
(八十三) 與解脫智三昧。
(八十四) 佛身莊嚴三昧。
(八十五) 光明普遍三昧。
(八十六) 剎土遍淨三昧。
(八十七) 入有情性三昧。
(八十八) 滿一切願三昧。
(八十九) 順菩提路三昧。
(九十) 波羅蜜莊嚴三昧。
(九十一) 寶髻三昧。
(九十二) 覺花三昧。
(九十三) 與解脫果三昧。
(九十四) 甘露音三昧
(九十五) 無滯三昧。
(九十六) 疾風行三昧。
(九十七) 寶冠三昧。
(九十八) 截海流三昧。
(九十九) 金剛峰三昧。
(一百) 大神通三昧。
(一百零一) 出生義三昧。
(一百零二) 見無邊佛三昧。
(一百零三) 憶持一切所聞三昧。
(一百零四) 與剎那智三昧。
(一百零五) 清淨無邊功德三昧。
由此觀之,如是『無量俱胝三昧』,若諸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者,是則名為『靜慮波羅蜜多』。何以故?蓋靜慮(禪定)能度散亂,而靜慮用功要以修習止觀為起點,到了止觀功夫用到深時,就會得到定、慧。修習止觀必須要兩者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若止過於觀時,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若使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正當靜慮時,止觀要調和均等,若靜慮時,發現昏沉,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要用止靜來制止,如是方容易入定,再由入定而發慧,而達到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之學佛修道目的。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精修『靜慮波羅蜜多』,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靜慮,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故終究能去散亂之障,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直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July 13, 2006

1486-何等為『五怖畏』


標題:何等為『五怖畏』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埵。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而初學之菩薩,有所謂『五怖畏』是也。至於何等為『五怖畏』?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開示:猶如大地皆依虛空而得安立,一切眾生(初學之菩薩)執我取相有『五怖畏』。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不活畏』。常積資財恐不活故。
(二)『惡趣畏』。造不善業恐墮三塗恒怖畏故。
(三)『死畏』。愛惜身命恐喪失故。
(四)『惡名畏』。恒作諸惡以自覆藏,恐人聞知常怖畏故。
(五)『大眾威德畏』。於大眾中所發言詞懷怖畏故。
由此觀之,初學之菩薩執我取相有『五怖畏』,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初學之菩薩,不比菩薩摩訶薩(1)智慧觀察具證二空(我空法空),能益自他無『不活畏』;(2)除斷邪行具淨尸羅,必至涅槃無『惡趣畏』;(3)深入緣起了本無生則無『死畏』;(4)住無相理身心寂靜,無自他相離『惡名畏』;(5)成就微妙四無礙辯,處眾無畏猶師子王,是故名為無『大眾畏』。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設若初學之菩薩欲證得『初地』菩薩摩訶薩,必須至少經一大阿僧祇劫,是故證得『佛果』,誠非易事。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條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July 12, 2006

1485-云何為『修十善業之果報』

標題:云何為『修十善業之果報』

俗話說:「生天須造生天業(不是『一神教』所說是某天神或某上帝,要你生天,你就可以生天);未必修仙便成仙。」何謂『生天業』?即十善業是也。換言之,即永離殺生、永離偷盜、永離邪淫、永離妄語、永離兩舌、永離惡口、永離綺語、永離貪欲、永離瞋恚、永離癡見。其實要『永離』十惡業,是要聖人才做得到,不是一般凡夫所能做到的。雖然如此,只要慢慢去學,總有做到永離的一天,所以它是屬『五乘(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佛乘)共法』,是做人之本、是和樂之源、是五乘之基。至於云何為『修十善業之果報』?茲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十善業』一一皆感四種果報。即(1)現在安樂;(2)煩惱怨賊勢力羸劣;(3)於當來世常得尊貴無所乏少;(4)精勤修習當得無上正等菩提。
(二) 『離殺』四種果報。即(1)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不起害心,能施無畏亦不恐怖,以無怖故一切眾生親近供養尊重讚歎,菩薩於彼生憐愍心,由慈心故過去所有,一切怨恨自然心息;(2)瞋恚害心悉皆羸劣,以慈甘露用塗其心,而能蠲除瞋等熱惱,睡眠安隱恒無惡夢,以慈心故藥叉諸鬼,食血肉者捨離害心,及諸惡獸常相守護;(3)於未來世獲三種果(a)壽命長遠常無中夭(b)所生之處常無病苦;(c)大富饒財恒得自在(d)以不殺故得佛法分,於五趣中所生之處,於世自在隨意能住,乃至坐於菩提樹下,諸魔鬼神不能為障成等正覺,無量聖眾之所圍遶,慈氏此即離殺
(三) 『離不與取』四種果報。即(1)於現生中得離貪嫉身心安樂;(2)以離貪嫉,一切眾生之所信向,委寄任用無復疑惑,與諸有情而作伏藏;(3)於未來世得大富饒豪貴自在,所有珍財王賊水火無能侵奪;(4)能與殑伽沙等一切諸佛主功德藏,所謂十八不共法等清淨法財,二乘之人耳尚不聞何況得見。
(四) 『離欲邪行』四種果報。即(1)於現生中一切人天之所稱讚,亦無疑阻人所敬重遠離惡名;(2)六根調善令染欲火勢力微劣;(3)於未來世所生之處,父母宗親妻子眷屬,孝友貞順純一無雜,離於女人所有過失,令諸眾生無復愛染;(4)為離邪行而得馬王陰藏之相,乃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 『離虛誑語』四種果報。即(1)於現在世常行實語離虛誑語,諸天憐念常共守護;(2)既無虛誑一切眾生信受其語,若說法時人皆諦受無勞功力自然信行,設復有人自雖虛誑憎誑語人,見實語者心亦歡喜,以自妄語不信他實,若知真實深生敬重,當知實語為大利益;(3)所生之處口中常出青蓮花香蘇曼那香,一切有情之所愛敬,自實語者不疑他人有虛誑語,亦令他人信己實語,能令眾生永斷疑網;(4)所出言詞人皆信受,能令眾生聞法歡喜,乃至當得無上菩提。
(六) 『不離間語』四種果報。即(1)現在世中能令自他和合無諍所在安樂;(2)以和合故眾人愛敬,過去所有離間語罪悉得銷滅,於三惡趣心無憂懼;(3)於未來世得五種果(a)能獲金剛不壞之身,世間刀杖無能損壞(b)於所生處得善眷屬,無諸乖諍不相捨離;(c)於所生處設不遭遇善友知識為說法者,自然覺悟無二法門,於佛法僧深生信向無有退轉;(d)令諸有情一心一事歡喜相向,速能證得慈三摩地(f)能勸發一切有情修習大乘令不退轉;(4)遠離間語常和合語。得善眷屬隨順調伏,乃至涅槃不相捨離。
(七) 『離麤惡語』四種果報。即(1)現在世中離麤染垢心常清淨,若於塵境妄起貪欲瞋恚風塵集諸藏識,菩薩摩訶薩興大悲雲,降慈心雨滅妄貪欲,止恚風塵令得清淨;(2)軟語之人一切愛樂讚歎隨順,令麤惡者漸令調伏,六根清淨三業無染;(3)以清淨故,於當來世所生之處,永離三塗常生善處;(4)漸次能得無上菩提具梵音聲,說法之時隨其類音各解其義
(八) 『離無義語』四種果報。即(1)現在世中智人讚歎,心無卒暴而得安樂;(2)所出言教人皆信受麤惡微薄;(3)於未來世所生之處,恒聞種種如意音聲;(4)漸次能得無上菩提獲無礙辯,設彼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天龍人非人等,來詣佛所同於一時,各各別問自所疑事,時薄伽梵於一剎那,以一言音悉能詶對,皆契本心斷除疑網。
(九) 『離貪嫉』四種果報。即(1)現在世中見他富貴不生貪嫉,作是思惟彼人富貴皆宿福生,以我貪嫉豈能侵奪,以是因緣應永斷除慳貪嫉妒,若不除斷常受貧窮無復威力,以是義故菩薩觀之除其貪嫉,於他富貴生隨喜心,不捨毫釐獲大功德;(2)一切愛敬身心安樂無復憂惱,威德自在能淨心中,貪欲雲翳猶如夜月眾星圍遶,貪嫉之心由斯微薄;(3)所生之處常得端嚴,六根圓滿財寶豐足,眾人愛敬常行惠施,無礙辯才處眾無畏;(4)乃至證得無上菩提,眾聖圍繞功德最上,一切眾生同受教命。
(十) 『離瞋恚』四種果報。即(1)於現在世六根聰利,儀容可觀人所親附,瞋恚之人猶如枯樹心中火然,所有枝葉悉皆乾盡,眾生亦爾被瞋恚火熏習五根,儀相枯槁人所惡見;(2)心無瞋恚一切惱害,打罵訶責盡皆不起,譬如有人持迦嚕羅咒,一切諸毒無能害之,以無恚怒增長慈心,以慈真言令三十六俱胝天魔鬼神悉皆摧伏,奉慈真言無所損害;(3)於未來世以慈心梯,上生梵天一劫安樂,令諸眾生斷惡修善;(4)漸次能得無上菩提,具足莊嚴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熾然炳著,無量功德蘊集其身。
(十一) 『離邪見』四種果報。即(1)若離邪見修行正見,於現世中離惡知識,親近善友聞法信受,未生不善令永不生,已生不善令盡除斷,未生善法修習令生,已生善法修令增長,此正見者一切善法之根本也;(2)能閉不善行門,於大眾中名稱普聞心無疑悔;(3)於未來世所生之處遇善知識,得善伴侶順於正見,歸佛法僧更無異向,於菩薩行無退轉心,除滅罪愆增長福聚,有漏無漏生死涅槃,過患利益能善分別,了達諸法無我我所無有執著住法性空,。正見力能究竟清淨;(4)所有三乘勝妙功德人不能測,正見之力皆悉圓滿,能為眾生作歸依處,度脫有情出生死苦,悉皆安置無上大乘,乃至處於法王之位。
由此觀之,『十善業』可分身業三(離殺、離盜、離邪淫)、口業四(離妄語、離惡口、離兩舌、離綺語)、意業三(離貪、離瞋、離癡),是『五乘共法』,可細分為五品,所以淨宗祖師 藕益大師認為(1)下品十善是名『修羅業道』(2)中品十善是名『人趣業道』(3)有漏上品十善是名『天趣業道(色界天無色界天須加修『禪定』)(4)無漏上品十善是名『二乘業道(須加修『四諦法』或『十二因緣法』)』(5)亦漏無漏上品十善是名『菩薩業道(須加修『六度波羅蜜』)』(6)非漏非無漏上上品十善是名『佛界業道(須加修十波羅蜜)』。
總而言之,佛教行門以十善法為大宗,以其近為人天樂果之正因,遠可為三乘菩提之基本。一切戒法,雖條陳數十或數百,要其大旨,不出此十善業道。尤其是我們修行『念佛法門』者,若要較高『品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除了要以念『南無 阿彌陀佛』聖號為正行,更要造作『十善業』迴向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佛淨土為助行,如此正、助並行,則『上品上生』,指日可待矣!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July 11, 2006

1484-云何為『菩提句』

標題:云何為『菩提句』

『菩提』者,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然所通所覺之境,有事理之二法,理者涅槃,斷煩惱障而證涅槃之一切智,是通三乘之菩提也,事者一切有為之諸法,斷所知障而知諸法之一切種智,是唯佛之菩提也,佛之菩提,通於此二者,故謂之大菩提。至於云何為『菩提句』?茲依《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妙樂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二)貪欲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三)親法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四)一切富樂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五)見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六)愛樂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七)染法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八)莊嚴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九)悅意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十)明照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十一) 身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十二) 色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十三) 聲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十四) 香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十五) 味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十六) 觸清淨句是即菩提句。
由此觀之,如是『十六種』清淨句,皆是菩提句,而諸法自性清淨亦復如是,諸法自性清淨故,般若波羅蜜多亦清淨。何以故?蓋若人得聞此一切清淨法門般若波羅蜜多者,是人即得『銷除諸障』,謂煩惱障法障業障,諸障道法悉皆銷滅,設造地獄之業亦不復受,所有苦惱於剎那頃滅盡無餘,速能至於菩提道場,若人受持讀誦記念思惟,是人現世得一切法平等三摩地,得一切法自在,獲一切愛樂適悅,歷十六大菩薩生而成『正覺』。
總而言之,所謂『菩提』者,舊譯為道,新譯為覺,道者通義,覺者覺悟之義,如同《智度論》曰:「菩提名諸佛道。」又曰:「菩提,秦言無上智慧。」《注維摩經》曰:「肇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菩提者,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止觀》曰:「菩提者,天竺音也,此方稱道。」《大乘義章》曰:「菩提胡語,此翻名道。果德圓通,名之為道。」《安樂集》曰:「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唯識述記》曰:「梵云菩提,此翻為覺。覺法性故,古云菩提道者非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July 10, 2006

1483-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應當了知之相』


標題: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應當了知之相』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訶薩。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何謂三輪體空?三輪即是無布施之我相,無受施之人相,亦無所施之物相。唯有實教菩薩,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至於何等為『菩薩摩訶薩應當了知之相』?茲依《佛說開覺自性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慈法』。何等為五?(1)攝受正法慈;(2)攝受世間諸樂慈;(3)攝受出世勝妙樂慈;(4)慈;(5)大慈。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二)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悲法』。何等為五?(1)無取著悲;(2)和合悲;(3)離散悲;(4)悲;(5)大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三)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喜法』。何等為五?(1)正法清淨不壞隨喜攝受喜;(2)世間諸樂不壞隨喜攝受喜;(3)出世妙樂不壞隨喜攝受喜;(4)喜;(5)大喜。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四)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捨法』。何等為五?(1)蠲除諸不正見及諸雜染捨;(2)遠離一切過失蠲除諸雜染捨;(3)攝聚一切功德蠲除諸雜染捨;(4)捨;(5)大捨。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五)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布施波羅蜜多』。何等為五?(1)誓願施;(2)財及無畏施;(3)法施;(4)施;(5)大施。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六)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持戒波羅蜜多』。何等為五?(1)饒益有情戒;(2)定法戒;(3)無漏法戒;(4)戒;(5)大戒。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七)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忍辱波羅蜜多』。何等為五?(1)耐怨害忍;(2)安受苦忍;(3)諦察法忍;(4)忍;(5)大忍。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八)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精進波羅蜜多』。何等為五?(1)解說讀誦思惟精進;(2)遠離一切過失精進;(3)攝聚一切功德精進;(4)精進;(5)大精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九)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禪定波羅蜜多』。何等為五?(1)善解不離文字定;(2)善離文字最初清淨世間定;(3)出世間定;(4)定;(5)大定。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十)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何等為五?(1)善解不離文字定所依止慧;(2)善離文字最初清淨世間定所依止慧;(3)出世間定所依止慧;(4)慧;(5)大慧。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十一)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親近『善知識』。何等為五?(1)聽受親近;(2)承事作用學法親近;(3)修行進向親近;(4)親近;(5)大親近。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十二) 菩薩摩訶薩於色法中應當了知有五種相,供養『如來』。何等為五?(1)種種讚歎恭信供養;(2)以清淨利養恭信供養;(3)修行進向供養;(4)供養;(5)大供養。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修行四無量心、六波羅蜜』『親近善知識』以及『供養如來』如理相應者,即能生多福並得無邊世界諸佛菩薩共所稱讚,進而得世間天人阿修羅等利養供給,成熟無量無邊眾生嚴淨佛土,是故將能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果』。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即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況且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善人(往生者皆為阿惟越致菩薩)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蓮花化生、能說法之眾鳥及羅網寶樹等),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July 09, 2006

1482-云何為『布施之目的』

標題:云何為『布施之目的』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布施波羅蜜』,乃指菩薩修布施行,能以種種錢財物質,乃至自己最寶貴之生命、頭目、腦髓,皆可施予一切眾生,滿足眾生之願求。至於云何為『布施之目的』?茲依《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若【施味】時,願與一切眾生,得佛無上甘露法味具足充滿,安置無比清淨涅槃。
(二) 若【施漿】時,願與一切眾生,除其渴愛。
(三) 若【施美飲砂糖石蜜甘蔗蒲萄種種香飲】,得如來口中四牙,所有飲食及諸毒藥,至此牙時變成甘露。
(四) 若【施醫藥】,願與一切眾生,得六度藥療生死病,悉得痊除獲涅槃樂。
(五) 若【施衣服】,願與一切眾生,得慚愧服以覆其身,離諸陋形端嚴殊勝,獲金色身最勝無比。
(六) 若【施塗香種種末香】,願與一切眾生,戒香塗身悉除煩惱臭穢習氣。
(七) 若【施象馬車乘輦輿船筏】,願與一切眾生,皆得如來隨心三昧,遊止自在無所障礙。
(八) 施【橋梁】時,願與一切眾生,得六度橋越生死河至涅槃岸。
(九) 若【施瓔珞】,願與一切眾生,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瓔珞莊嚴。
(十) 若於曠野沙磧之處,往來渴乏為日所曝,【施以井池飲水沐浴】,願與一切眾生離於流轉生死曠野,三毒炎火渴愛之苦,復願我身為法泉池,一切智水充滿其中,隨彼眾生飲水沐浴,竭生死源得真解脫。
(十一) 【施義堂屋】,令諸眾生離風雨怨賊惡獸怖懼身得安樂,願與一切眾生,悉得入於涅槃堂屋,離煩惱賊地獄寒熱,生死風雨永無怖畏。
(十二) 若【施氈褥細軟敷具】,願與眾生坐菩提座,自然覺悟得真平等。
(十三) 若【施種種上妙衣服】,願與一切眾生,得三乘法衣普覆一切苦惱眾生。
(十四) 若【施三寶師僧父母種種燈燭】,願與一切眾生,得一切智眼。
(十五) 若【施音樂】,願與一切眾生得真天耳,十方世界所有音聲皆悉聞知。
(十六) 若【於迥遠無佛法處,建立僧坊及招提舍,置諸資具飲食湯藥】,願與一切眾生,置涅槃城安樂之處,永離流轉生死之苦。
(十七) 若【施湯藥】,願與一切眾生,施以法藥除煩惱病。
(十八) 若【施僕使】,願於一切眾生,悉如阿難奉侍如來。
(十九) 若【救囚繫令得解脫】,願與眾生,遠離一切煩惱囚繫,得真解脫住法王位。
(二十) 若【施金銀及無價寶】,願與一切眾生,得百福相莊嚴其身。
(二十一) 若【施寶冠莊嚴之具,瓔珞環釧耳璫珠鬘種種校飾】,願與一切眾生,獲八十種好莊嚴法身。
(二十二) 若【施阿蘭若修道之處】,願與一切眾生,得四聖種依止之所。
(二十三) 若【施伏藏】,願與一切眾生,得佛無上功德法財。
(二十四) 若【施七寶及轉輪王位自在安樂】,願與一切眾生得大力用,以妙法手拔濟眾生出十惡業;以十善水洗令清淨;以淨戒香用塗其身,除斷一切惡名臭氣;以慚愧衣服而為覆蓋;以佛功德而為瓔珞;以忍辱為花鬘莊嚴其身;以靜慮為床座安處不動;以菩提冠置於頂上,處法王位而受灌頂。
由此觀之,當知如是『二十四種施』者,此即名為菩薩行於小施。何以故?蓋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即是對治眾生慳貪罪惡之心。貪是求其所無,慳是吝己所有,此是煩惱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又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即可廣結善緣而除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財聚則民散,不免結惡緣。且行施者,只要量力而為,並不致因而缺乏,如同《四十二章經》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總而言之,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布施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布施。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July 07, 2006

1481-云何得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標題:云何得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

眾所周知:如來有三身,即法身、報身、應身是也。所謂『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常住不滅,人人本具之真性,只因眾生迷而不顯,佛是覺而證得;所謂『報身』,即由佛之智慧與功德所成,有自受用身及他受用身之分別,自受用報身是佛自己受用內證法樂之身,他受用報身是佛為十地菩薩說法而變現之身;所謂『應身』,又名應化身,或變化身,即應眾生之機緣而變現出來之佛身。至於云何得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依《小品般若波羅蜜經》開示:爾時薩陀波崙即於住處一切法中,生無決定想,入諸三昧門,即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何等諸三昧門?及所謂
(一)諸法性觀三昧。
(二)諸法不可得三昧。
(三)破諸法無明三昧。
(四)諸法不異三昧。
(五)諸法不壞三昧。
(六)諸法照明三昧。
(七)諸法離闇三昧。
(八)諸法不相續三昧。
(九)諸法性不可得三昧。
(十)散華三昧。
(十一) 不受諸身三昧。
(十二) 離幻三昧。
(十三) 如鏡像三昧。
(十四) 一切眾生語言三昧。
(十五) 一切眾生歡喜三昧。
(十六) 隨一切善三昧。
(十七) 種種語言字句莊嚴三昧。
(十八) 無畏三昧。
(十九) 性常默然三昧。
(二十) 無礙解脫三昧。
(二十一) 離塵垢三昧。
(二十二) 名字語言莊嚴三昧。
(二十三) 一切見三昧。
(二十四) 一切無礙際三昧。
(二十五) 如虛空三昧。
(二十六) 如金剛三昧無負三昧。
(二十七) 得勝三昧。
(二十八) 轉眼三昧。
(二十九) 畢法性三昧。
(三十) 得安隱三昧。
(三十一) 師子吼三昧。
(三十二) 勝一切眾生三昧。
(三十三) 離垢三昧。
(三十四) 無垢淨三昧。
(三十五) 華莊嚴三昧。
(三十六) 隨堅實三昧。
(三十七) 出諸法得力無畏三昧。
(三十八) 通達諸法三昧。
(三十九) 壞一切法印三昧。
(四十) 無差別見三昧。
(四十一) 離一切見三昧。
(四十二) 離一切闇三昧。
(四十三) 離一切相三昧。
(四十四) 離一切著三昧。
(四十五) 離一切懈怠三昧。
(四十六) 深法照明三昧。
(四十七) 善高三昧。
(四十八) 不可奪三昧。
(四十九) 破魔三昧。
(五十) 生光明三昧。
(五十一) 見諸佛三昧。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住是『諸三昧』中,即見十方諸佛為諸菩薩說般若波羅蜜。何以故?蓋菩薩摩訶薩雖已破我執之『見思惑』及法執之『塵沙惑』,尚需進而破『無明惑』。否則,此種根本無明,將障蔽中道實相(為諸法非空非有,即空即有,不落二邊,圓融無礙)之理,斷盡方能成佛。學佛修道者,自發菩提心,進而修菩薩道,歷經三大阿僧祇劫,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身,即是『如來法身』,是學佛修道者夢寐以求者。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因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得『如來法身』,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July 02, 2006

1480-何等為『三摩地之內涵』

標題:何等為『三摩地之內涵』

『三摩地』者,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三摩底;新稱三麼地、三昧地;譯曰定、等持、正定、一境性。心念定止故云定,離掉舉故云等,心不散亂故云持。至於何等為『三摩地之內涵』?依《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菩薩摩訶薩思惟般若波羅蜜多時,於一切法中生無所依想,得入『無量無數三摩地門』。所謂觀:
(一)一切法自性三摩地。
(二)一切法自性無所得三摩地。
(三)一切法自性智生三摩地。
(四)破一切法無明三摩地。
(五)一切法不壞見三摩地。
(六)一切法作光明三摩地。
(七)一切法離癡瞑三摩地。
(八)破一切法無智三摩地。
(九)一切法離闇三摩地。
(十)一切法相不可得三摩地。
(十一) 散華三摩地。
(十二) 一切法無我相三摩地。
(十三) 離幻三摩地。
(十四) 如鏡像出生三摩地。
(十五) 一切眾生語言三摩地。
(十六) 離塵三摩地。
(十七) 一切眾生歡喜三摩地。
(十八) 隨一切眾生善巧語言三摩地。
(十九) 種種語言文字章句出生三摩地。
(二十) 無畏三摩地。
(二十一) 自性三摩地。
(二十二) 離障得解脫三摩地。
(二十三) 無染三摩地。
(二十四) 名句文莊嚴三摩地。
(二十五) 等觀一切法三摩地。
(二十六) 一切法離境界相三摩地。
(二十七) 一切法無礙際三摩地。
(二十八) 如虛空三摩地。
(二十九) 金剛喻三摩地。
(三十) 清淨相王三摩地。
(三十一) 無負三摩地。
(三十二) 得勝三摩地。
(三十三) 不退觀三摩地法界決定三摩地。
(三十四) 法界寂靜三摩地。
(三十五) 安隱三摩地。
(三十六) 師子吼三摩地。
(三十七) 勝一切眾生三摩地。
(三十八) 離垢三摩地。
(三十九) 清淨三摩地。
(四十) 蓮華莊嚴三摩地。
(四十一) 斷愛三摩地。
(四十二) 隨一切堅固三摩地。
(四十三) 一切法最上三摩地。
(四十四) 得神通力無所畏三摩地。
(四十五) 一切法通達三摩地。
(四十六) 壞一切法印三摩地。
(四十七) 一切法無差別見三摩地。
(四十八) 離一切見三摩地。
(四十九) 大法光明三摩地。
(五十) 一切法離相三摩地。
(五十一) 解脫一切著三摩地。
(五十二) 一切法無懈三摩地。
(五十三) 甚深法光明三摩地。
(五十四) 等高三摩地。
(五十五) 不可奪三摩地。
(五十六) 破魔境界三摩地。
(五十七) 三界最勝三摩地。
(五十八) 光明門三摩地。
(五十九) 見一切如來三摩地。
由此觀之,如是『五十九種』,即是所謂『三摩地之內涵』,菩薩摩訶薩若入如是等『諸三摩地門』,即能於三摩地中見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諸佛如來,各各為諸菩薩摩訶薩說般若波羅蜜多。何以故?蓋學佛人可通學者有三(1)戒學,戒者禁戒也,能防禁身口意所作之惡業者;(2)定學,定者禪定也,能使靜慮澄心者;(3)慧學,慧者智慧也,觀達真理而斷妄惑者。戒學者律藏之所詮,定學者經藏之所詮,慧學者論藏之所詮。依戒而資定,依定而發慧,依慧而證理斷惡。因位之修學,過此三者,果上則無學也。如同《名義集三學篇》曰:「道安法師云: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二者禪定,三者智慧。斯之三者至道之由戶泥洹之關要,戒乃斷三惡之干將也,禪乃絕分散之利器也,慧乃濟藥病之妙醫也。今謂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惑證真曰慧。」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今生能『明心見性』,甚至於上品上生『西方極樂世界』,必須『福慧雙修』、『定慧等持』,而定由『止(奢摩他)』生,慧由『觀(三摩缽提)』得。若就方法而言,止息妄念名『止』;或觀諸法空,或觀諸法假,或空假雙即,皆名『觀』,換言之,即是看破諸法與放下萬緣,而禪宗即以『參話頭』了知父母未生前之本來面目;淨宗則以『念 阿彌陀佛』聖號至理一心不亂;密宗則以『念咒』至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照而常寂,寂而常照之境地,終究必能達其『成佛』之目的。願與諸仁者共免之!2006年7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July 01, 2006

1479-云何為『受持讀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功德』

標題:云何為『受持讀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功德』

吾人從有生以來,即有業種,由惑造業,再由業招(苦)報。地藏經云:「舉心動念,無非是業。」由種發種,以業積業,六道障緣,輪轉無窮,匪藉誦經禮懺,詎能消除。大凡誦經,尤其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者,無非發菩提心,自利利他為方便,即受持讀誦(自利),並為人演說(利他),以修行六度萬行菩薩道為依歸,福慧雙修圓滿『佛菩提』。至於云何為『受持讀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功德』?茲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一切所求官位富饒。
(二)男女慧解行來隨意。
(三)人天果報皆得滿足。
(四)疾疫厄難即得除愈。
(五)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皆得解脫。
(六)破四重戒作五逆罪、毀諸戒無量過咎悉得消滅。
由此觀之,如上所述『六種』,為受持讀誦《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之功德,吾等學佛修道者應當習學。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唯有如此用心,道業方能有所長進,煩惱方能有所減少,否則所謂『漸漸雞皮鶴髮,光陰密密摧拶,見他老態堪憐,不解自己觀察』;『看看行步龍鍾,咫尺千里難通,回想當年足力,枉自蹭蹬塵中』;『直饒金玉滿堂,日夜打算思量,一旦撒開兩手,都屬別人主張』;『任你千般快樂,豈知樂是苦因,通身都是罪業,永劫不免沉淪』;『無常終是到來,萬般一旦拋開,空占青山片地,徒將白骨深埋』。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等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7月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