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30, 2006

1556-云何為『仁王』

標題:云何為『仁王』

眾所周知:所謂『三界』者,乃指凡夫生死往來之世界分為三,即(1)欲界,有婬欲與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2)色界,色為質礙之義,有形之物質也,此界在欲界之上,離婬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此色界由禪定之淺深麤妙分四級,稱為四禪天,新曰靜慮,即初禪、二禪、三禪、四禪;(3)無色界,此界無一色,無一物質的物,無身體,亦無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有四空處天。至於云何為『仁王』?仁王者,依《瓔珞經》云:有十四王。何等為十四?即所謂
(一)十善下品【粟散王】。
(二)習種菩薩【銅輪王】。
(三)性種菩薩【銀輪王】。
(四)道種菩薩【金輪王(亦名轉輪王)】。
(五)初地菩薩【四天王】。
(六)二地菩薩【忉利天王】。
(七)三地菩薩【焰魔天王】。
(八)四地菩薩【兜率天王】。
(九)五地菩薩【化樂天王】。
(十)六地菩薩【他化自在天王】。
(十一) 七地菩薩【初禪王】。
(十二) 八地菩薩【二禪王】。
(十三) 九地菩薩【三禪王】。
(十四) 十地菩薩【四禪王】。
由此觀之,今言『仁王』者,即是十善下品粟散王,十四王內最下品也。何以故?蓋仁王者,能請國王,仁者忍也,善惡含忍;王者往也,眾所歸往。故名仁王,即《仁王經》所指當時之十六國國王而言。
總而言之,依《正法念處經》開示:剎利大王(即所謂『仁王』)因具足成就『三十七法(請參照末學之《學佛心得-454》,茲不再贅述)』,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正護世間,護世間故,大富大力,一切餘王不能破壞,能護自身,善人所讚,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天)王』。然而當其『天福』享盡,必再墮落『六道輪迴』,是故當自勉力以求安隱,不應復作放逸之行。何以故?蓋八方上下所生之處,無非有為無常破壞,勿生貪著謂可常保,不淨煩惱後致大苦,是故不應放逸,而能聽聞恒河沙等諸佛之法者,於生死中,當得解脫。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唯有大苦聚集;若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如是大苦聚滅;若能如是見已,生厭離心,煩惱盡故,常不破壞,不生不老,無死無盡,是名『涅槃』。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3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September 29, 2006

1555-云何為『留惑潤生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留惑潤生之內涵』

眾所周知:在家之人,為一身一家之計,以惡緣多故,不易修慈悲。但得優婆塞戒與否,必以能修慈悲與否為斷,即以修慈悲為戒體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以大慈悲心,給予一切眾生快樂,拔除一切眾生痛苦,興起無緣大慈心,和同體大悲心,如同 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二應周塵剎,百千萬劫化閻浮,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楊枝不計秋』來普度眾生;或如同 阿難尊者發『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之大誓願,是故大慈大悲之菩薩皆發願『不住涅槃』,此即所謂『留惑潤生』是也。至於云何為『留惑潤生之內涵』?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開示:至無功用無相住修行不退,任運進修皆求種智廣行利樂,故『留諸惑助願受生』,由此不說斷煩惱相,而生有五種。何等為五?即
(一) 【除災生】。由願自在為大魚等濟諸飢乏,為大醫藥救諸疾病,為大善巧善和諍鬥,為大國王如法息苦,為大天神斷邪見行,為火為水為乘為船,為種種物息除災患。
(二) 【隨類生】。願自在力於傍生等惡類中生,彼所行惡而自不行,彼不行善而自行之,如入酒肆能立其志,入諸婬舍示欲之過,為說正法除彼過失。
(三) 【大勢生】。稟性生時,壽量、形色、族姓、貴富最為殊勝,能除眾生輕慢等過。
(四) 【增上生】。受十王果,自在化導,隨所應生。
(五) 【最後生】。此生資糧已極圓滿,如慈氏等生婆羅門大國師家,如釋迦等生剎帝利大國王家,能現等覺作諸佛事。
由此觀之,菩薩若欲具足『慈悲無量心』,除須如是『五種』留惑潤生外,更須修如是十法,即(1)見諸苦惱無救無依無歸趣者,菩薩見已發起菩提心;(2)發菩提心已求所得法;(3)歷苦勤求得法成已,普為有情作大利益;(4)慳貪有情令行布施;(5)毀戒有情令持淨戒;(6)瞋心有情令修忍行;(7)懈怠有情令發精進;(8)散亂有情令住定心;(9)無智有情令修智慧;(10)菩薩為利有情故,不以艱苦壞失退轉菩提勝行。
總而言之,菩薩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時,對每一個人,甚至於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之眾生,不論是人類或其他五道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之福報。然而佛所成就之『四無量心』,不與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捨心無住著,運心平等,普利眾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September 28, 2006

1554-何等為『三智慧』

標題:何等為『三智慧』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智慧(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智慧波羅蜜』,乃指因眾生無明煩惱,痴迷無知,故應靠智慧光明來度脫,菩薩若修行智慧波羅蜜,即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達到涅槃之彼岸。至於何等為『三智慧』?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開示:慧即於境,如理簡擇,此有三種。何等為三?即
(一)【於所知隨覺真慧】。謂於無我真勝義中,平等明覺。
(二)【於五明三聚妙慧】。謂攝受此,能速圓滿智資糧覺。
(三)【作有情諸義利慧】。謂助伴等俱行妙覺,學內明處淨慧為依,示現愚癡,教導放逸,讚勵怯弱,慶慰勤修。
由此觀之,菩薩若能具有如是『三智慧』,即得般若具足。何以故?蓋般若能度愚痴,般若意譯為淨智妙慧,簡稱勝慧,又名智慧。是從實相般若本體,生起觀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對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把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而至究竟涅槃。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具足般若,即能去愚痴之障。蓋愚痴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而般若之斷愚痴,則如光明能破黑暗。若能修般若,以觀照而證實智,則得大覺悟,究竟成佛;以實智施用權智,則能出善巧,廣度眾生。初學佛者,固然未能即斷無明,而待人接物,亦當時用理智,不可感情衝動;二六時中,辦一切事,亦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September 25, 2006

1553-何等為『九種結』

標題:何等為『九種結』

眾所周知:『結』者,結集之義,繫縛之義,煩惱之異名,為煩惱因而結集生死,故謂之結,又繫縛眾生,而不使解脫,故謂之結,即為生死之因者,如同《大乘義章》曰:「結集生死,目之為結;結縛生死,亦名為結。」又曰:「煩惱闇惑,結縛行人,故名為結;又能縛心,亦名為結,亦能結集一切生死故。」《三藏法數》曰:「結即繫縛之義,謂眾生因煩惱妄惑造諸惡業,而為眾苦繫縛,流轉三界不能出離,故云結也。」至於何等為『九種結』?茲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愛結】。貪愛也;
(二)【恚結】。瞋恚也。
(三)【慢結】。憍慢也。
(四)【無明結】。不了解事理之無明也。
(五)【見結】。身見、邊見、邪見,謂三見也。
(六)【取結】。見取見、戒禁取見二種之取著,謂二取也。
(七)【疑結】。疑惑三寶也。
(八)【嫉結】。嫉妒他榮富也。
(九)【慳結】。慳惜己身命財寶也。
由此觀之,如是『九種結』,將繫縛眾生,不使解脫,而流轉三界不能出離。何以故?蓋『九種結』中,恚嫉慳三唯欲界繫,餘之六種通於三界,即於六隨眠加取嫉慳三者。六隨眠為根本煩惱,繫縛之義強,故特立為結,但五見之中,唯身邊邪三者,立為見結,又四取之中,唯見戒二取,立為取結者,有二義:(1)三見之體十八事,二取之體亦十八事,物相等也;(2)三見為所取,二取為能取,所取能取雖異,而取之義相等也。又十纏之中,唯嫉慳二者,立為結,有七由:(1)由此二者數數現行;(2)由嫉為賤之因,慳為貧之因;(3)由嫉與憂相應,[彳*扁]顯戚之隨惑,慳與喜相應,[彳*扁]顯歡之隨惑;(4)由出家於教法,在家於財寶,為此二者所惱亂;(5)由帝釋天有甘露味,阿修羅有女色,天慳味嫉色,修羅慳色嫉味,互興鬥諍;(6)由此二者惱亂人天二趣;(7)由此二者惱亂自他。
總而言之,『九結』以百事為自性,其中愛、慢、無明三者,各通三界五部,總有四十五事,恚為欲界五部,有五事。又『結』與『使』,皆煩惱之異名。擊縛心身,結成苦果,故云結;隨逐眾生又驅使眾生,故云使。結有九種,使有十使,如同《淨心誡觀發真鈔》曰:「結使。成論云:猶如乳母常隨小兒,能繫縛生死故名為結,常隨生死故名為使,即九結十使。」《大乘義章》曰:「隨逐緊縛,稱之為使。結集生死,目之為結,結縛眾生,亦名為結。」是故『九結十使』將會障礙吾等學佛修道者進趣『佛道』,此乃屬不爭之事實。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September 24, 2006

1552-何等為『六種震動之內涵』

標題:何等為『六種震動之內涵』

眾所周知:『大地震動』者,有三種之六動(1)為動因也;(2)為動相也;(3)為動意也,此即所謂『六種震動之內涵』。至於何等為『六種變動之內涵』?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開示:此大千界六種震動,從此展轉,周遍十方殑伽沙等諸佛世界,以佛神力六種震動,以彼准此,故經說云普佛世界六種震動者,略有三義。何等為三?即
(一) 【動因】者。如《增一阿含》說:「有八因(1)隨風輪上下而動;(2)菩薩入胎出胎;(3)出家道成正覺;(4)轉法輪;(5)入涅槃;(6)神通比丘心得自在;(7)諸天命終還生勝處;(8)眾生福盡手相攻伐,故皆地動。」動有小大(1)若小動者,如《法華》云:「而此世界六動震動。」(2)若大動者,如《文殊偈》云:「一切諸佛土即時大震動。」《智論第十》云:「若菩薩等動閻浮提,動四天下、小中大千,若佛世尊動無量故。」
(二) 【動相】者。如《華嚴》云:「所謂震.動.踊.運.吼.擊。初漸為震;漸大為動;上下為踊;往來為運;大聲為吼;相鼓為擊。」《大般若》云:「所謂動.涌.震.擊.吼.爆。動即搖動;涌即出沒;震聲隱隱;擊即扣擊;吼即發響;爆即聲驚。上六各三即為十八,謂動.遍動.普遍動等。小動名動;諸處皆動名為遍動;遍大傾動名普遍動,餘皆准也。」此經總云六種震動,震動名寬通十八矣!又《大般若初》《華嚴三十六》皆云:「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中涌邊沒,邊涌中沒,經六種言或准此故。」
(三) 【動意】者。如《十地論第十二》云:「依四種眾生(1)不善眾生,不識無常縱心逸蕩,令因地動修諸善故;(2)生天眾生,信現天報,動種傾動令生厭捨起求法故;(3)我慢眾生,恒起種種我慢如山,令因地動知無常故;(4)咒術眾生,少能動地便生高舉,令因大動知己劣故。又如《勝思惟梵天經論》說:「有七因(1)令諸魔生驚怖故;(2)令時眾心不散故;(3)令放逸者生覺悟故;(4)令眾生念法相故;(5)令眾生觀說處故;(6)令成熟者得解脫故;(7)令隨順問正義故。今欲說經治倒生解,故地動矣!」
由此觀之,如是『三種』內涵中,第一為示作動之時,後二種正為六種震動之義也。何以故?蓋如同《長阿含經經》云:有六緣地動,謂入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輪,入滅。又如《大品般若經》曰:爾時世尊故在師子座,入師子遊戲三昧,以神通力感動三千大千國土。六種震動,東涌西沒,西涌東沒,南涌北沒,北涌南沒,邊涌中沒,中涌邊沒。地皆柔軟,令眾生和悅。」《大般若經》曰:「六種變動:謂動,極動,等極動。涌,極涌,等極涌。震,極震,等極震。擊,極擊,等極擊。吼,極吼,等極吼。爆,極爆,等極爆。」是故以上三種中,第一為示作動之時,後二種正為六種震動之義也。
總而言之,世尊曾於《大藏經》多次開示所謂『六種震動』,如同《佛本行集經》云:「菩薩初生時,此大地具十八相,『六種震動』,一切眾生,皆受快樂,當於彼時,無一眾生而生欲心,無復瞋恚及以愚癡,無慢無怖,無一眾生造惡業者,一切病者,皆悉得愈,飢者得食,渴者得飲,皆令飽滿,無所乏少,惛醉眾生,皆得醒寤,狂者得正,盲者得視,聾者得聞,不完具者,皆得具足,貧者得財,牢獄繫閉,皆得解脫,地獄眾生,皆得休息,畜生眾生,除諸恐怖,餓鬼眾生,皆得充足,菩薩初從右脅生時,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希奇之事,未曾有法。」此等『六種震動』皆具有如上所述之『六種震動之內涵』,此為不爭之事實。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aturday, September 23, 2006

1551-何等為『三靜慮』

標題:何等為『三靜慮』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禪定波羅蜜』,乃因眾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剎剎那那,念念不停,故菩薩修行禪定(又名『靜慮』),能夠度脫散亂之心,直至了脫生死,登涅槃之彼岸。至於何等為『三靜慮』?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開示:護己利他『靜慮』,即是聞思為先,心一境性,此有三種。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現法樂住靜慮】。謂離分別惛掉愛相,能生輕安寂靜等持。
(二)【引發神通靜慮】。謂能引住神通等持。
(三)【饒益有情靜慮】。謂為利樂所有等持,由依靜慮能成咒術息災厄,除眾病致甘雨拔怖畏,施財位與飲食,諫誨放逸造應作事,神通記說教誡變現,乃至放光息除眾苦,亦能永斷一切重障。
由此觀之,菩薩若修如是『三靜慮』者,即得靜慮(禪定)具足。何以故?蓋靜慮(禪定)能度散亂,而靜慮用功要以修習止觀為起點,到了止觀功夫用到深時,就會得到定、慧。修習止觀必須要兩者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若止過於觀時,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若使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正當靜慮(參禪)時,止觀要調和均等,若靜慮(坐禪)時,發現昏沉,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要用止靜來制止,如是方容易入定,再由入定而發慧,而達到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之學佛修道目的。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精修禪定,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禪定,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故終究能去散亂之障,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直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September 22, 2006

1550-何等為『四靜慮天』

標題:何等為『四靜慮天』

眾所周知:『四靜慮天』者,其天處也,舊云四禪天。禪者梵語禪那之略,舊譯曰思惟,新譯曰靜慮。靜息心慮之義。易言之,即禪定者得靜息心慮之人之天處,故謂之靜慮。其靜慮有四種之淺深,故生處亦有四處之高下,是色界之四禪四靜慮也,此四靜慮又有諸天之別。至於何等為『四靜慮天』?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開示:色定地中靜慮『有四』,靜謂寂靜,慮者緣慮,慮專一境,故名靜慮。何等為四?即所謂
(一) 【初靜慮天處】。有三(1)『梵眾天』,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2)『梵輔天』,大梵前後行列侍衛故名梵輔;(3)『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行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二) 【第二靜慮天處】。有三(1)『少光天』,自地天內光最小故;(2)『無量光天』,光明轉勝量難測故;(3)『極光淨天』,淨光遍照自地處故。
(三) 【第三靜慮天處】。有三(1)『少淨天』,意地受樂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2)『無量淨天』,此淨轉增量難測故;(3)『遍淨天』,此淨周普故名遍淨,意顯更無樂能過此。
(四) 【第四靜慮天處】。有九(1)『無雲天』,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名無雲;(2)『福生天』,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3)『廣果天』,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勝故;(4)『無想天』,修加行時偏厭於想,想滅為首,名無想天。自上五天名『五淨居』,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1)『無繁天』,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繫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2)『無熱天』,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3)『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4)『善見天』,雜修定障除,品至微見極清徹故;(5)『色究竟天』,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
由此觀之,如是『四者』,名『四靜慮天』,其諸大梵天王,西云梵摩,此云寂靜,又亦清淨清潔之義,即四靜慮俱得梵名。其第四禪主名為大梵,故《大般若五百七十》云:「堪忍世界主大梵天王,即同法華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也。然第四禪等大千界,下三靜慮皆有梵王,自地中尊亦得名大,梵王無量故得云諸。」經但總言『色四靜慮』,諸大梵王明盡來也,亦與眷屬無量天子俱者同欲界來,故復云亦;王來臣從眷屬必俱,數既繁多故云無量
總而言之,『四靜慮天』,係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分別之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1)『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相應,且有覺觀之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之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天有三天;(2)『二禪天』,二禪已上,亦無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之一,因而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麤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此地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光音)之三天;(3)『三禪天』,是亦僅有意識,有樂捨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此地亦有少淨、無量淨、遍淨之三天;(4)『四禪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捨受與之相應,此地『薩婆多部』『經部』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550-何等為『四靜慮天』

標題:何等為『四靜慮天』

眾所周知:『四靜慮天』者,其天處也,舊云四禪天。禪者梵語禪那之略,舊譯曰思惟,新譯曰靜慮。靜息心慮之義。易言之,即禪定者得靜息心慮之人之天處,故謂之靜慮。其靜慮有四種之淺深,故生處亦有四處之高下,是色界之四禪四靜慮也,此四靜慮又有諸天之別。至於何等為『四靜慮天』?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開示:色定地中靜慮『有四』,靜謂寂靜,慮者緣慮,慮專一境,故名靜慮。何等為四?即所謂
(一) 【初靜慮天處】。有三(1)『梵眾天』,大梵所有所化所領故名梵眾;(2)『梵輔天』,大梵前後行列侍衛故名梵輔;(3)『大梵天』,廣善所生故名為梵,此梵即大,故名大梵,由彼獲行中間定故,最初生故,最後歿故,威德等勝故,名為大。
(二) 【第二靜慮天處】。有三(1)『少光天』,自地天內光最小故;(2)『無量光天』,光明轉勝量難測故;(3)『極光淨天』,淨光遍照自地處故。
(三) 【第三靜慮天處】。有三(1)『少淨天』,意地受樂說名為淨,於自地中此淨最劣故;(2)『無量淨天』,此淨轉增量難測故;(3)『遍淨天』,此淨周普故名遍淨,意顯更無樂能過此。
(四) 【第四靜慮天處】。有九(1)『無雲天』,以下空中天所居地,如雲密合故說名雲,此上諸天更無雲,地在無雲首,故名無雲;(2)『福生天』,更有異生勝福,方所可往生故;(3)『廣果天』,居在方所異生,果中此最勝故;(4)『無想天』,修加行時偏厭於想,想滅為首,名無想天。自上五天名『五淨居』,離欲諸聖以聖道水濯煩惱垢,故名為淨,淨身所止,故名淨居(1)『無繁天』,繁謂繁雜或謂繁廣,無繫雜中此最初故,繁廣天中此最劣故;(2)『無熱天』,已善伏除雜修靜慮上中品障,意樂調柔離諸熱惱故;(3)『善現天』,已得上品雜修靜慮,果德易彰故;(4)『善見天』,雜修定障除,品至微見極清徹故;(5)『色究竟天』,更無有處於有色中能過於此,名色究竟。
由此觀之,如是『四者』,名『四靜慮天』,其諸大梵天王,西云梵摩,此云寂靜,又亦清淨清潔之義,即四靜慮俱得梵名。其第四禪主名為大梵,故《大般若五百七十》云:「堪忍世界主大梵天王,即同法華娑婆世界主梵天王也。然第四禪等大千界,下三靜慮皆有梵王,自地中尊亦得名大,梵王無量故得云諸。」經但總言『色四靜慮』,諸大梵王明盡來也,亦與眷屬無量天子俱者同欲界來,故復云亦;王來臣從眷屬必俱,數既繁多故云無量
總而言之,『四靜慮天』,係修四種禪定所生之色界四天處也。分別之以受與觀覺(新曰尋伺):(1)『初禪天』,初禪已上,不須分段食,故無鼻舌二識,唯就眼耳身意四識有喜受,而與意識相應,有樂受而與三識相應,且有覺觀之二者,此地『薩婆多部』立梵眾、梵輔之二天,『經部』與『上座部』,加大梵天為三天(薩婆多以之於梵輔天中攝),故初禪天有三天;(2)『二禪天』,二禪已上,亦無眼耳身之三識,僅有意識之一,因而惟有喜捨二受,與意識相應,無眼等五識,故無樂受,又意識之怡悅麤大,故是喜受而非樂受,但無覺觀二者,此地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光音)之三天;(3)『三禪天』,是亦僅有意識,有樂捨二受與上相應,此地意識怡悅之相,至極淨妙,故立為樂受,此地亦有少淨、無量淨、遍淨之三天;(4)『四禪天』,此亦僅有意識,唯有捨受與之相應,此地『薩婆多部』『經部』二部立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見、善現、色究竟之八天,『上座部』於此加無想天為九天(薩、經二部攝之於廣果中),故『薩婆多部』有十六天,『經部』有十七天,『上座部』有十八天,『大乘唯識』與『上座部』之義同為十八天。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September 21, 2006

1549-何等為『三精進』

標題:何等為『三精進』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精進波羅蜜』,乃指菩薩修行,常行勇猛精進,堅定不移,精進度之作用能使其他五度,都要精進,即對發心布施、持戒修身、修行忍辱、修學禪定、勤求智慧都要精進。況且有了精進勇猛,勇往直前之毅力決心,沒有辦不成之事情,決定能度懈怠心,縱有天大之困難,亦不能阻礙菩薩之精進毅力。至於何等為『三精進』?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開示:精進即是修善品時,勇悍三業,此略有三。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 【加行精進】。謂修善前心生勇悍先擐誓甲,我今為脫一有情苦,以千大劫等一日夜,或復過此百千倍數,常處地獄方證菩提,我之勇悍亦無退屈,何況所經時短苦薄?於此能起少分信解,尚長無量大菩提因,何況成就?故修善位無少怯劣。
(二) 【攝善精進】。謂此能引能滿眾行,一切分別煩惱異論苦觸不動,殷重乃至離慢而行,世尊恒時稱讚精進,故能滿善疾證菩提。
(三) 【饒益有情精進】。謂即前說利樂有情種種策勵,如是遠離身資什想,盡眾同分無間無癈,平等通達功德相應,不緩不急無倒修習,能令染法不生斷滅,亦令白法新生廣大,三業淨三慧增,無捨無退無下無倒勤勇而行,有勢有勤有勇,堅猛不捨善軛,猛利樂欲等修無倦,如滅頭燃,疾斷煩惱,法隨法行。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修行『菩薩道』時,若能具足如是『三種精進』,即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終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若能向上努力,志堅不退,而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努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謂『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是必能悲智雙運、福慧兼修,而得早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力行『精進波羅蜜』,即可去除懈怠之障。蓋懈是身行懈廢,怠是心行怠惰,如《八大人覺經》所云: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世間俗人為求功名學問,尚有囊螢映雪,掛角負薪等勤行,況乎為佛門弟子欲尋出要,寧不精進?黃昏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吾人誦此,豈無省思?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September 20, 2006

1548-何等為『三忍』

標題:何等為『三忍』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忍辱波羅蜜(淨於忍)』,乃指學佛修道者,為護戒法,縱有打罵,亦當默受而不報,換言之,即以內之能忍之心,對待外之所辱之境,終究能從生死苦惱之此岸,度到涅槃安樂之彼岸。至於何等為『三忍』?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開示:忍即於境所有無嗔,精進審慧,此有三種。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 【耐怨害忍】。謂遇他害應作是思:「此我先業,今若不忍更作苦因,便非愛己成自縛害,又自他身性皆行苦,彼無知故增害我身,我既有知寧增彼苦,聲聞自利尚不苦他,我既利他應忍他害。」作此思已應修五想(1)念彼於我無始長時或為親屬或為我友,應捨怨害住親善想;(2)念託眾緣唯行、唯法都無有我,誰為怨害?應捨有情住唯法想;(3)念彼生長自性無常,我極報怨不過斷命,誰有智者於彼身命生死法中而欲更殺,尚不應起染濁之心,況復加害?應捨常堅住無常想;(4)念衰盛者皆為三苦恒所隨逐,我今於彼應設方便令永捨離,何容更苦?應斷有樂住有苦想;(5)念求菩提本為生類,應與義利攝受為親,何容今者返加怨害?應捨於他住攝受想,自無憤勃不報他怨,亦不隨眠流注相續,故於怨害皆能忍受。
(二) 【安受苦忍】。若逄事苦應作是思:「我從無始愚癡過失,為求諸欲尚受眾苦,況求菩提成大事業?縱經百千俱胝大苦亦應忍受,況小苦哉?」若於一切四事什物,尟弊稽侮不生憂惱,世法衰毀乃至病死,住四威儀,為攝受法,正毀形貌,著壞色衣,自兢攝,行乞求,棄非法財,絕婬欲樂,修善利益,如法勤劬,皆能忍受,精進匪懈求大菩提,離異染心勿生退轉。
(三) 【諦察法忍】。於三寶等串習,淨智善安勝解故,於羸劣卑賤有情,自居尊貴臣隸等所,怨親中等皆能忍受,眾前屏處晝夜往來,乃至疾臥三業修習,於有損惱由忍故離,於有所求由忍故與,恒作饒益先後無異,非一益已捨而不益,怨所速謝,怨謝速受,勿令於己生疲極心,不堪忍所起上慚愧,審觀由忍現世安樂,能除不善引安樂因臨終不悔,後生善趣無怨無讎,證無上覺,亦見不忍所有苦果,自作教他讚勵慶慰。
由此觀之,菩薩若修如是『三忍』,即能得忍辱波羅蜜。何以故?蓋忍辱度瞋恨,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能度脫瞋恨之心。瞋恨心是無明業火,吾等瞋心一發,立即怒火沖天,任何罪惡言行,皆可隨之發生,因而犯了彌天大罪,違反國法人情,造諸惡業。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必須特別注意,每逢可瞋之境界道來,要緊緊抓住此關卡,用最大忍力,不令瞋心妄動放縱。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以能忍故,護戒清淨,則無過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通能成就,如是必能對治瞋恚之病。又『瞋毒』乃為三毒之一,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瞋毒是修行之大障,吾等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即可去之。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轉載-人間萬事--要與不要 文/星雲大師

人間萬事--要與不要
星雲大師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世間上的東西,有我們要的,也有我們不要的。有用的、有益的,我們當然要他;無益的、作怪的,我們當然可以不必要他。茲將「要」與「不要」,分述如下:

一、要爭氣,不要生氣:「佛為一爐香,人爭一口氣」,人在平時可以不必與人有太多的計較,但若為了立志而爭一口氣,這是上進之道。「爭氣」就是要立志做好人、做好事,做大人、做大事,做善人、做善事。爭氣才有用,生氣沒有用,我生你的氣,怪你、罵你,對自己有什麼利益呢?有人說,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我生他的氣,他也不知道,所以生氣實在划不來,不如像拾得禪師所說
:對我們不友好的人,何妨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二、要懷恩,不要懷恨:人有一個劣根性,別人對我有千般好,很容易忘記;別人只要一件事情對我不夠周全,就一直耿耿於懷。如同跟別人借錢,很容易忘懷;借錢給別人,則時刻念念於心。懷恩,才是富有;懷恨,表示自己跟別人相比,欠缺很多。甚至有時別人有恩於我,我卻恨他,這個道理無需說明,很容易就能分辨誰是誰非。

三、要感動,不要激動:人生,每天都要活在感動的世界裡。父母養育之恩,能不感動?師長教導之恩,能不感動?社會上士農工商成就我們的因緣,朋友往昔對我們的呵護、關照,能不感動?感動的世界最美麗,我們看到一個好人、看到一件好事,都要心生感動。例如,許多在風雨中救災的善心人士,還有那些在苦難之地獻身獻力的義工,那樣不讓我們感動?我們要養成感動的心理,不要激動;激動是一時的,感動是永遠的。

我感動了,即使現在不能報答你,可以待之於明日;明日不能,可以再待之於他日。所以,激動的情緒是一時的,感動的悲心才是永久的。

四、要立志,不要喪志:世上一切偉大的事業,都要靠吾人立志發願完成。立志向學,就能把書讀好;立志做人,就能把人做好;立志服務,就會有人緣;立志行善,就會為人稱讚,所以要立志才能有所成就。可是立志並不是衝動,也不是一時的,立志以後就不能喪志。即使是發菩提心的人,如果只是露水道心,也是不管用;唯有不氣餒、不喪志、不頹唐、不懈怠,一直鼓起自己的勇氣、毅力,照自己的志願向前、向上,才能有所成。

綜合以上人生「四要」:要爭氣、要懷恩、要感動、要立志;人生「四不要」:不要生氣、不要懷恨、不要激動、不要喪志。人生能如是勵行,還怕前途不能鴻圖大展嗎?

Tuesday, September 19, 2006

1547-何等為『三聚戒』

標題:何等為『三聚戒』

《梵網經》云:『菩薩戒是諸佛之本原,是菩薩之根本。』換言之,菩薩是由於受了『菩薩戒』而來,而三世諸佛也是由於菩薩行『菩薩道』而成,是故『菩薩戒』也是諸佛之本原。是故要證得『佛果』,一定先要受持『菩薩戒』。又『菩薩戒』細分之無所不包,而總歸之,即所謂『三聚戒』是也。至於何等為『三聚戒』?茲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攝律儀戒】。謂即七眾所受律儀,住出家者捨輪王位如棄穢草,不希天欲,況餘財位?尚厭勝果,況卑賤事?勤更修餘,非戒為足,離惡言念,設起速悔,漸為拘撿正理言念,聞難行事心不驚怯恕己勤修,不伺他非常察己過,見諸凶暴悲心攝受,害觸無恚勿行呵擯,有過悔除誓更勿犯,少欲喜足堪忍眾苦,不掉不躁威儀寂靜,離矯誑等諸邪命法。
(二) 【攝善法戒】。謂受戒後為大菩提所集善法,依戒獨處起聞思修,尊所敬事病所慈愍,說施善哉,德施讚嘆,於善隨喜,諸善迴向發願供養,精勤護戒,飲食知量密護根門,初後夜中常生覺寤,親依善友勿顧身財,於惡法中皆不忍受,善知因果乃至捨障,便能漸次住十度中。
(三) 【饒益有情戒】。於諸有情無倒事業皆為助伴,病者供侍,盲者啟導,聾者撝義,啞者曉像,迷示遇途,疲施安息,缺支者惠以荷乘,愚駭者誨以勝慧除彼纏等,解他勝蔑勸斷慳惡,教獲珍財令信聖教盡結離苦,守恩思報見讚善來,歡慰吐誠談謔設座,隨答名利等增非劣,怖者救護,憂者開解,恒備資財隨求即與,初為依御後方濟給,若自匱乏巡覓與之,有眾同用自無隱費,數數應行教授教誡,除無利行餘隨他轉,非訶違犯終不惱他,亦不輕誚令生愧赧,不彰他屈,不自貢高,不極親近,非不親近,亦不非時親近於彼,不毀他愛不讚他憎,非情交者不吐實誠,不屢希求不乖先諾,是名無量大功德藏。
由此觀之,如是『三類』,即所謂菩薩『三聚戒』,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不論在家出家佛門四眾弟子,所受持之『戒律』,總括之皆不出如是『三聚戒』,若諸菩薩先於『菩提發弘願』已,欲勤修學,於能開授如法請受,時彼菩薩令求受者生殷重心專念長養,為正開授,若無授者,於佛像前如法自受,此後數思菩薩應作,非所應作,聽聞解釋契經本母,若雖聰慧廣說乃至謗菩薩藏不應從受,不信謗毀亦勿開示,如住淨戒具大功德;彼誹謗者亦成大罪,言見未捨終不免離,非唯他勸及為勝他,自慧思擇起堅固受,有四他勝處法(1)為名利恭敬自讚毀他;(2)從求財法慳吝不與;(3)害惱歸謝不捨怨結;(4)謗菩薩藏樂宣像法自信隨他。若犯此將不堪增長淨意攝大資糧,名為『相似菩薩』非真菩薩,彼將略由二緣捨此淨戒(1)捨無上菩提大願;(2)上品纏犯他勝處。
總而言之,吾人既已受戒,就應該謹慎守戒,尤其是『三聚戒』及《梵網經》之『十重戒』或《菩薩優婆塞經》之『六重』,不能隨便違犯,至於不適合時代需求,或不容易受持的《梵網經》之『四十八輕戒(例如不能觀看有關殺、盜、淫、妄、酒內容的電視節目)』,或《菩薩優婆塞經》之『二十八輕』則可考慮不受持,就不會有違犯之慮。當然吾人亦可常常禮佛、拜懺(例如拜八十八佛寶懺、大悲懺、三昧水懺等),來發露懺悔,消除業障;或專念『南無 阿彌陀佛(依大乘經典開示,念一句佛號,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六字洪名,不但可積存『往生資糧』,而且亦可懺悔罪障,一舉兩得。是故吾人應該多念佛號,期望能至『一心不亂』,則依《觀無量壽佛經》開示,既已受持『菩薩戒(發菩提心之最佳證明)』,又能讀誦大乘方等經典,又能念佛至一心不亂,則『預知時至』『上品上生』將指日可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September 18, 2006

1546-何等為『十勝德』

標題:何等為『十勝德』

眾所周知:小乘修持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蓋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而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是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而將欲發菩提心者,須先具『十勝德』,方能事半功倍。至於何等為『十勝德』
?依《金剛般若經贊述》開示:言濁世多起如是惡煩惱,時我當發心令餘學我,起菩提願,由此便發大菩提心,將欲發心先具『十勝德』,起三妙觀。何等為十勝德?即
(一) 【親近善友】。謂情同道合雖遠名近,若非同合者雖近不名善友也。故涅槃云:「善知識者,如法而說如說而行,謂自不殺生教他不殺生,乃至自不邪見教他不邪見等,名如說而行也。
(二) 【供養諸佛】。謂行十種供養,謂現前不現前等
(三) 【修集善根】。謂凡所為作,共集善故。
(四) 【志求勝法】。謂好作勝善,好聞勝法,如是等
(五) 【心常柔和】。謂性不穬戾,猶如良馬。
(六) 【遭苦能忍】。謂為菩提,不憚寒熱等苦故。
(七) 【慈悲淳厚】。謂濟拔一切。
(八) 【深心平等】。謂怨親無二,好惡齊故。
(九) 【信樂大乘】。謂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
(十) 【求佛智慧】。謂佛智者,即無障礙解脫智。
由此觀之,如是『十項』,即是所謂『十勝德』,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欲發菩提心前,應先具備之條件也。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唯有先具有如是『十勝德』,於發菩提心後,道業方能有所長進,煩惱方能有所減少,否則所謂『漸漸雞皮鶴髮,光陰密密摧拶,見他老態堪憐,不解自己觀察』;『看看行步龍鍾,咫尺千里難通,回想當年足力,枉自蹭蹬塵中』;『直饒金玉滿堂,日夜打算思量,一旦撒開兩手,都屬別人主張』;『任你千般快樂,豈知樂是苦因,通身都是罪業,永劫不免沉淪』;『無常終是到來,萬般一旦拋開,空占青山片地,徒將白骨深埋』。
總而言之,舉凡學佛而欲證佛果者,首發『菩提心』,其次尚須有(1)決定心(非成不遷);(2)長時心(常常做去,不可間斷);(3)無間心(如雞孵卵,熱氣一斷,便無生意),有此三心,無不成功。又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然而方便雖有多門,卻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而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又值此末法時期,尤以『念佛法門』最契機,何以故?殊不知淨宗六祖 永明禪師(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師)曾有四料簡開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又學佛者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1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September 17, 2006

1545-云何為『十八住』


標題:云何為『十八住』

眾所周知:從初發『菩提心』起,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止,共須經『五十二階位』,如同《仁王般若經》明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妙覺之五十一位,而《華嚴經》《菩薩瓔珞經》等加入等覺,明五十二位。然而若依《金剛經》之開示,則有所謂『十八住』,即有『十八階位』是也。至於云何為『十八住』?茲依《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發心住】。經云: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等。
(二)【波羅蜜相應行住】。不住色布施等。
(三)【欲得色身住】。可以身相等。
(四)【欲得法身住】。法身有二(1)『言說法身』,頗有眾生等因言顯理故;(2)『證得法身』。復有二(1)『智相』,如來得阿耨等;(2)『福相』,若人滿三千等。
(五)【於修道得勝中無慢住】。須陀洹等,從此至十六住,如次對治十二種障,意明欲求色身法身須離是障,障盡故入十七證道住,今當對治第一慢障。
(六)【不離佛世時住】。昔在然燈等離第二少聞障,不離佛世則具多聞。
(七)【願淨佛土住】。菩薩莊嚴佛土不等,離小攀緣作念修道障,緣形相土則小,無緣則大契法界故。
(八)【成熟眾生住】。人身如須彌等,離捨眾生障,若見大小不能濟物。
(九)【遠離隨順外論散亂住】。如恒河中所有沙等,離樂隨外論散亂障,恒沙寶施不及持經,如何外學不修正法。
(十)【色及眾生身摶取中觀破相應行住】。三千世界所有微塵等,離破影像相中無巧便障,既離散亂與定相應,以細末不念二種方便,破麤至細泯細至空,則除影像之相想。
(十一) 【供養給侍如來住】。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等,離福資糧不具障,不以相見常見法身,名為給侍福無邊矣。
(十二) 【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住】。恒河沙身命布施等,離樂味懈怠利養障,恒沙命施猶劣受持,豈為一身耽著利養,身疲心惱而懈怠耶。
(十三) 【忍苦住】。忍波羅蜜割截身等,離不能忍苦障,無我等相累苦能忍。
(十四) 【離寂靜味住】。當來之世若有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等,離智資糧不具障,日三時捨身,一一沙數不及信經,如何唯專禪定耽寂靜味,闕於智慧而不持說。
(十五) 【於證道時遠離喜動住】。云何住降等,離十一不自攝障,我能住降心生喜動,動則不能自攝。
(十六) 【求佛教受住】。於然燈佛所有法得菩提不等,離十二無教授障,欲入初地須佛教授,故約遇佛得無所得而證道矣。
(十七) 【證道住】。人身長大等,攝種性智證遍行真如,成法報身故長大矣。
(十八) 【上求佛地住】。於中復有六種具足(1)『國土淨具足』,我當莊嚴佛土等,此教二地已上諸大菩薩;(2)『無上見智淨具足』,有肉眼不等,此下皆唯佛果故云無上,無上之言貫通下四;(3)『福自在具足』,若人滿三千界七寶等;(4)『身具足』,佛可以具足色身等;(5)『語具足』,汝勿謂如來說法等;(6)『心具足』,佛得阿耨菩提為無所得耶,乃至應作如是觀。
由此觀之,入理般若名為住,住生功德名為地,謂既得信後,進而住於佛地之位也。如是『十八住』略為八種,亦得滿足。何等為八?即(1)攝住處;(2)波羅蜜淨住處(一二次配);(3)欲住處(攝三及四);(4)離障礙住處(即前十二障也,從五至十六);(5)淨心住處;(6)究竟住處(上二次配十七、十八);(7)廣大住處;(8)甚深住處(上二各攝十八住處)。一一住中皆深皆廣。十八住文配位地者,即(1)第一配十住;(2)第二配十行中前六;(3)第三配第七行;(4)第四配後三行。(5)第五至第十四如次配十迴向;(6)第十五配煖頂;(7)第十六配忍世第一;(8)第十七配初地;(9)第十八配從二地乃至佛地。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對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不是夢寐以求,然而就時間言,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就經論言,須修學『無量法門』;就福慧修持言,須至『福慧兩足』;就自覺覺他言,更須至『覺行圓滿』地步,是故想在五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惡世之娑婆世界,於區區數十年,就冀望『見性成佛』或『即身成佛』,真是癡人說夢,此乃 世尊與歷代高僧大德們,諄諄告誡吾等先求生『淨土』,尤其是『西方極樂世界』。蓋如同古德云:「千經萬論不須標(深究),共指西方(極樂世界)路一條;不用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但將六字(南無 阿彌陀佛)出乾坤(三界六道)。」換言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且只要念『南無 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能達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該淨土之『徑中之徑』之法門也。願與諸有緣眾生共勉之!2006年9月1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September 08, 2006

1544-云何為『一切智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一切智之內涵』

眾所周知:『一切智』者,佛智之名,三智之一,知了一切之法,此一切智對於一切種智,有總別二義。若依總義,則總名佛智,與一切種智同;若依別義,則一切種智為視差別界事相之智,一切智為視平等界空性之智也。至於云何為『一切智之內涵』?茲依《仁王護國般若經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法智】。即(1)欲界繫法中無漏智;(2)欲界繫因中無漏智;(3)欲界繫法滅中無漏智;(4)為斷欲界繫法道中無漏智;及(5)法智品中無漏智是也
(二) 【比智】。於(1)上二界道中無漏稱智;(2)中約四諦辨四種無漏智,如上法智中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三) 【他心智】。知欲色二界繫現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名他心智也。
(四) 【世智】。知諸世間有漏智慧也,亦名等智,凡聖同有故。
(五) 【苦智】。觀五陰無常、苦、空、無我也。
(六) 【集智】。有漏法因,因集生緣,觀時無漏智。
(七) 【滅智】。盡滅妙出,觀時無漏智。
(八) 【道智】。道正跡乘,觀時無漏智。
(九) 【盡智】。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等。《大智度論》云:「我見苦已、斷集已、盡證已、修道已也。」
(十) 【無生智】。見苦已不復更見等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即所謂『十智』,此係小乘所立十智,以攝一切之智也。何以故?蓋此『十智』,有異於大乘說如來所具之十智:(1)『三世智』,於三世法通達圓明之智也;(2)『佛法智』,通達一切佛法說法度生之智也;(3)『法界無礙智』,知一切眾生本具法界之體事理融通不相障礙之智也;(4)『法界無邊智』,知眾生色心諸法充滿一切而無邊際也;(5)『充滿一切世界智』,如來從定起廣大妙用周[彳*扁]充滿於世間之智也;(6)『普照一切世間智』,如來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無量世界之智也;(7)『住持一切世界智』,如來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攝化一切眾生之智也;(8)『知一切眾生智』,如來知一切眾生善惡因緣之智也;(9)『知一切法智』,如來既知所化眾生,復知能化諸法之智也;(10)『知無邊諸佛智』,如來出現於無邊諸佛世間而知說法教化一切眾生事之智也(見《華嚴經》)。
總而言之,所謂『一切智』,佛智之名,三智之一,即(1)『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2)『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3)『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天台宗』以之配於空假中三諦之觀智,然三智就人分別,雖如上各別,而就法之勝劣分別之,則以上兼下,於一切種智中容餘二智,猶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餘四眼也。如同《大智度論》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止觀》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儀集註》曰:「三智圓明,五眼洞照。」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1543-何等為『四念處』


標題:何等為『四念處』

眾所周知:『三十七道品』者,乃是學佛修行所必具備之要件,其內容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之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至於何等為『四念處』?依《金剛經纂要刊定記》開示:四念處者,『四』即身、受、心、法;『念』謂念慧;『處』謂身等。即是念慧所安住處,則念是能住,身等四處為所住,於此四處安住念慧,名四念處住,帶數釋也。茲分述之如下:
(一) 【觀身不淨】。即有漏色蘊具有五種不淨(1)『種子不淨』。乘過去業識種子,攬現在父母精血,合成身故,故《淨名》云:「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智論》云:「是身種不淨,非餘妙寶物,不從華間生,唯從穢道出。」(2)『住處不淨』。於母胎中居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常受熏穢,故《智論》云:「是身如臭物,不因華間生,不從薝蔔有,亦不出寶山。」(3)『自體不淨』。合三十六物以成身故,謂外有髮毛爪齒眵淚涕唾垢汗便利等十二,次有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等十二,中有脾腎心肺肝膽腸胃赤痰白痰生藏熟藏等十二,《智論》云:「地水火風質,能盛受不淨,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潔。」(4)『自相不淨』。九孔常流不淨物,故《智論》云:「種種不淨物,充滿於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5)『究竟不淨』。一旦命終[舽-舟+月]脹爛壞臭惡狼藉不堪見,故《淨名》云:「是身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智論》云:「審諦觀是身,終歸於死處,難御無反復,背恩如小兒。」《金光明》亦云:「雖常供給懷怨害,終歸棄我不知恩。」
(二) 【觀受是苦】。受即是心所遍行五中一也,仍有三種,謂苦樂捨(1)苦謂苦苦;(2)樂謂壞苦;(3)捨謂行苦。問:「樂受未壞應非苦耶?」答:「以樂是苦因故,凡夫妄計為樂,元來是苦。」問:「捨非苦樂云何苦耶?」答:「行蘊遷流逼迫常苦,但以苦樂麤相所覆常情不知,此微細苦故,此三法俱名苦也。」
(三) 【觀心無常】。心即緣慮生滅之心,謂心心念念前滅,後生相續不絕,如水流注。故經中說:「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九百生滅。」
(四) 四觀法無我者。法即五蘊。謂五蘊法中一一推求。即蘊離蘊皆無我也。如上觀之。即能對治凡夫四種顛倒。謂凡夫顛倒則造業受生。及此用心自然無咎。以戒為師者。從其軌範。但依戒律作止分明。故菩薩戒序云。波羅提木叉者是汝大師。如來在日無異此也。
由此觀之,如是『四項』,即是所謂『四念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四念處』者,新云四念住。小乘行人於五停心觀之後修四念處觀也。依五停心以止行人之亂心,是為奢摩他,依四念處以發行人之觀慧,是為毘婆舍那,即(1)『身念處』,觀身為不淨也,身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內外,污穢充滿,無些淨處,故觀身為不淨;(2)『受命處』,觀受為苦也,受為苦樂之感,樂從苦之因緣而生,又生苦樂,世間無實樂,故觀受為苦;(3)『心念處』,觀心為無常也,心為眼等之心識,念念生滅,更無常住之時,故觀無為常;(4)『法念處』,觀法為無我也,法為除上三者所餘之一切,法無自主自在之性,故觀為無我。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是就苦之一諦而修『四念處』也。何以故?蓋吾人苦諦之依身,有此身受心法四義,故就身受心法,而觀不淨苦無常無我,次第破常樂我淨之四種顛倒,故僅有四者而不增不減也。此『四念處』以慧為體,慧之力能使念身受心法所觀之處,故名念處,又慧之力能使念住於所觀之處,故名念住。如同《俱舍論》曰:「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毘[金*本]舍那修四念住。」《法華玄義》曰:「念處是觀苦諦上四智,治於四倒。四倒不起,由此四觀。」是故『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又三十七道品是『了脫生死』之基礎,如同建築高樓大廈之地基,不但是修『四諦法』之阿羅漢,或修『十二因緣法』之辟支佛所必備,而且也是修『六波羅蜜』之菩薩,乃至修『十波羅蜜』之佛陀所必備。而三十七道品乃是『八正道』之詳述,難怪世尊曾在大乘經典多次地開示:修外道法不能超出三界,乃因外道無『八正道』,惟有修學佛法,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542-云何為『金剛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金剛之涵義』

《金剛經》者,梵名Vajra-Praja^-Sn~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金剛般若經》,或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在舍衛國,為須菩提等,初說『境空』,次示『慧空』,後明『菩薩空』者,蓋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為詮也。此經不如《大般若經》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經》之太簡,而能說般若之空慧,無有餘蘊,故古來傳持,弘通甚盛。至於云何為『金剛之涵義』?依《金剛般若經贊述》開示:金剛有三義。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 【所破義】。《無著論》云:「正見行、邪見行。」解云:正邪雖異,還作是同,故行該兩種見,即喻金剛雖一,能所有殊,雖曰金剛,亦有物能破之故,如白羊角,即破金剛也。
(二) 【能摧義】。《無著論》云:「一細者是智因故,二牢者不可壞故。」解云:聞思兩慧能伏染故,漸生修慧故,名能摧,稱為智因也。牢者即謂修慧,既是定心,正能破障,故名牢。或修慧中有有漏、無漏二別,以分細牢;或就無漏中,有折伏道、斷惑道,二分亦行。然(1)『煩惱障』,通理、事兩觀,伏以欣上、厭下伏故;(2)『所知』,唯理觀,伏可知也。又約無間解脫亦分細牢者,至佛果位解脫道中名斷者,三種斷(斷法不再起之三種也:(1)『自性斷』。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斷,故名自性斷;(2)『不生斷』。得法空時,使三塗惡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斷;(3)『緣縛斷』。但斷心中之惑,則於外塵之境不起貪瞋,於境雖緣,而不生染著,故名緣縛斷。出《宗鏡錄》)中,斷自性斷,類名斷,而非斷用及斷體,以非所斷,不名為斷體,已斷非正斷,故不名為能斷也。
(三) 【闊狹義】。《無著論》云:「如彩畫金剛形,兩頭寬而腰狹。」解云:地前佛果喻寬,十地喻狹,以地地之中各修一行為首故;或七地已前分是寬,皆隨義准之,應知今若所破名金剛,金剛之般若能破摧,名金剛,金剛即般若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義』,即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金剛』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此經根本,以破相為宗,了空為義,迷性布施,皆不證真,能識四句涅槃之門,演說法身,如如不動,觀有為法,同於夢幻,若能受持讀誦此經並教化眾生,不但可以開慧(明心見性),而且又可以積福(積功累德),難怪禪宗五祖以《金剛經》代替初祖 達摩大師之《楞伽經》,傳之於後,並由六祖 慧能大師加以發揚光大,並因之而『明心見性』的禪師倍增,其來有自。如果我們要明心見性,又要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早日圓滿『菩提願』,非受持讀誦此經並為人演說,自利利他不可。
總而言之,金剛經之旨趣,乃在闡述『至理無言、真空無相』,而不著言說,不著知解,即是無言無相。是以旋立旋破,只要諸人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不被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謂之清境心,亦謂之本來心,亦謂之到彼岸,亦謂之涅槃,亦謂之解脫,其實一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September 05, 2006

1541-云何為『忍辱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忍辱之內涵』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忍辱波羅蜜』,乃指學佛修道者,為護戒法,縱有打罵,亦當默受而不報,換言之,即以內之能忍之心,對待外之所辱之境,終究能從生死苦惱之此岸,度到涅槃安樂之彼岸。至於云何為『忍辱之內涵』依《金剛般若經贊述》開示:如來引己昔事(指忍辱仙人被割截身體之故事),令能忍苦離不忍障也。就此文中有二。何等為二?即
(一)明三種忍以離不忍苦障。何等為三?即(1)『明能忍』。謂達法無我,如經云:「如來說忍辱波羅蜜故。」(2)『明忍相』。謂他於己起惡等時,由無有我等相故不生瞋想,亦不於忍辱波羅蜜中生有想,於非波羅蜜中不生無想,如經云:「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有我等相。」(3)『種類忍』。謂極苦忍相續苦忍,如經云:「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及言:「我念過去五百世中作忍辱仙人等。」
(二)明不忍因緣者有三種苦。何等為三?即(1)『流轉苦忍』。謂由不忍故即流轉生死,為對治此故令離一切相發無上心,若住色等則於流轉苦中疲乏故,菩提心不生故,如經言:「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心等。」(2)『對眾生相違苦忍』。如經云:「如是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等。」謂既為眾生行無住施,云何於彼應生瞋也?(3)『顯示乏受用苦忍因緣對治」。如經云:「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等。」謂若著於果報等施,即便於取用而有乏少,若行無住布施,舉事虛空珍寶無量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種忍以離不忍苦障』與『不忍因緣者有三種苦』等,即所謂『忍辱之內涵』,此為吾等學佛修道所不能不知。何以故?蓋忍辱度瞋恨,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能度脫瞋恨之心。瞋恨心是無明業火,吾等瞋心一發,立即怒火沖天,任何罪惡言行,皆可隨之發生,因而犯了彌天大罪,違反國法人情,造諸惡業。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必須特別注意,每逢可瞋之境界道來,要緊緊抓住此關卡,用最大忍力,不令瞋心妄動放縱。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以能忍故,護戒清淨,則無過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通能成就,如是必能對治瞋恚之病。又『瞋毒』乃為三毒之一,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瞋毒是修行之大障,吾等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即可去之。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September 04, 2006

1540-云何為『護念與付囑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護念與付囑之內涵』

眾所周知:『護念』者,保護憶念也,如同《無量壽經》曰:「無量諸佛咸共護念。」《嘉祥法華義疏》曰:「令外惡不侵為護,內善得生為念。」又『付囑』者,付者付與物也,屬者付托事也,囑者以言語托所思也,如同《法華經見寶塔品》曰:「佛欲以此妙法蓮華經付屬有在。」同《囑累品》曰:「我於無量百千萬億阿僧祇劫,修習是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至於云何為『護念與付囑之內涵』?茲依《金剛般若經贊述》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護念】有六:(1)『時』。謂如來能為現在及未來二時護念也,謂於現在令其安樂之時,即不令作惡,招未來惡果名為利益,非如慈母令兒子現在得樂,故反令造惡也;(2)『差別』。謂善能知機差別為說,故名善護念也;(3)『高大』。謂以般若攝益有情,更無過上故也;(4)『牢固』。謂世間物可有破壞,唯其般若畢竟堅牢也;(5)『普遍』。謂遍能攝益於自他,故非如二乘但自利也;(6)『異相』。謂信行地中凡夫修位有種種別,隨其差別以別異法而為說故也。
(二) 【善付囑】亦有六種:(1)『入處者』。謂所歸投處名為入處,處謂安處也,謂佛付囑根未熟者言:「我涅槃後歸餘菩薩諸佛等,故以諸善友為所歸投也。」(2)『法爾得者』。謂已根熟者於他之所法爾能為攝益,如母於子也;(3)『轉教者』。謂令傳說般若深法,使傳燈紹繼不絕故也;(4)『不失者』。即是入處由有所歸投,故不失正法正道也;(5)『悲者』。即是法爾由有悲,故能法爾攝益他;(6)『尊重者』。即轉授也,由尊重般若故而能展轉傳教也。
由此觀之,如是『諸義』,即是各別護念與付囑之內涵,此為吾等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 釋尊將《金剛經》之般若真諦,善護念與付囑諸菩薩,就如同《阿彌陀經》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諸佛所說名及經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共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信此經(指《阿彌陀經》)者,將為一切諸佛所護念;又 善導大師觀『念佛法門』,明念佛之行者,得五種增上緣,其中第二為『護念』得長命增上緣,謂現生為佛護念,得長壽之強力因緣也。又如同《無量壽經之流通分》,釋尊對 彌勒菩薩,殷勤『付屬』彌陀之名號,告以一念之稱名,有無上大利之功德,命永宜傳持此法門也,此「一念」為行之一,念謂一聲之稱名念也。
總而言之,十方諸佛世尊,尤其是 釋尊為憐憫諸眾生故,令此世界外物清淨故,成熟一切眾生故,顯示菩提行故,退魔黨故,建立法幢故,顯示一切佛事故,三寶種不斷故,滅一切病故,遮一切惡故,擁護一切怖畏故,斷一切惡見故,入菩提道故,滿足如來十力故,盡一切煩惱業故等大事因緣,而出生於世,並為吾人說此希有大希有之『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故吾人更應報著『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之精神,勇猛精進學佛修道,並發起『懺悔七心』,即(1)生大慚愧心;(2)深畏果報心;(3)厭離欲染心;(4)普度眾生心;(5)冤親平等心;(6)念報佛恩心;(7)觀罪性空心,而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非今生今世『明心見性』,或往生『西方淨土』而得一生就辦不可,否則將有『隔陰迷途』之險,而一失足成萬劫恨。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September 03, 2006

1539-云何『財施不及法施』


標題:云何『財施不及法施』

眾所周知: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布施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又布施種類有三,即:(1)財施(2)法施(3)無畏施。至於云何『財施不及法施』?茲依《金剛般若疏》開示:財施不及法施者具有『十義』。何等為十?即
(一) 法施之時,能施之人多是聖人、智人,若使財施能施之者則不爾,愚人無能行施,所以財施則劣法施則勝也。
(二) 受法施之人亦必是智人方能領受,愚者之與畜生不能受,此故明法施為勝。
(三) 財施則但明能施之者得福,受施之者則不得,若使法施則能、所二人並皆得福,是故為勝也。
(四) 法施則能施、所施皆得而不失,若使財施則受施之人得五事果,能施則失也。
(五) 財施則但益肉身,法施則益法身。
(六) 則法施能斷惑,財施正是伏慳。
(七) 法施則出有法,財施則是有流。
(八) 財施果有盡,法施果無盡。
(九) 財施不一時得,法施則一時而得。
(十) 法施具四攝,財施但一攝。
由此觀之,如是『十義』,可知法施勝於財施也。何以故?蓋依《金剛經》開示: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指《金剛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於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功德。又依《金光明最勝王經》開示:若有苾芻苾芻尼,鄔波索迦鄔波斯迦,隨在何處,為人講說是金光明微妙經典,於其國土皆獲四種福利善根。云何為四?(1)國王無病離諸災厄;(2)壽命長遠無有障礙;(3)無諸怨敵兵眾勇健;(4)安隱豐樂正法流通。又若有講讀此妙經典流通之處,於其國中大臣輔相有四種益。云何為四?(1)更相親穆,尊重愛念;(2)常為人王心所愛重,亦為沙門婆羅門大國小國之所遵敬;(3)輕財重法,不求世利,嘉名普暨,眾所欽仰;(4)壽命延長安隱快樂。又若有國土宣說是經,沙門婆羅門,得四種勝利。云何為四?(1)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無所乏少;(2)皆得安心,思惟讀誦;(3)依於山林得安樂住;(4)隨心所願,皆得滿足。又若有國土,宣說是經,一切人民皆得豐樂無諸疾疫,商估往還多獲寶貨,具足勝福,是名種種功德利益。 總而言之,菩薩修行,不單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主要之目的,即是廣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而以四攝法為其方法,更以『法布施』為最,蓋法施能成就眾之法身慧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甚至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修行菩薩道之人,若能以弘揚佛法為職志,無論是用語言、文字或是贊助方式,都是眾生之大施主,此種功德,即如同農夫種田,只要努力耕耘,屆時決定大豐收;功德福報亦是如此,只要能以弘揚佛法為職志,讓眾生能福慧增長,未來之功德福報決定無可限量。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aturday, September 02, 2006

1538-云何為『持缽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持缽之涵義』

眾所周知:『缽』者,比丘六物之一,飯器也,有泥鐵之二種,譯曰應器,又曰應量器,以體色量三者皆應法故也,又以賢聖應受人之供養者用之也。如同《玄應音義》曰:「缽多羅,又云波多羅,此云薄。謂治厚物令薄而作此器也。」《寄歸傳》曰:「波呾囉,缽也。」《玄應音義》曰:「缽和羅飯,獨證身誓經云缽和蘭,亦梵言輕重耳,此譯云自恣食也。」《盂蘭盆經宗密疏》曰:「缽和羅飯者,缽中飯也,梵云缽多羅,此云應器。和字誤也,今時但云缽者,略也。」《六物圖》曰:「二釋名者,梵云缽多羅,此名應器。有云:體量色三皆應法故。若準章服儀云:堪受供者用之名應器,故知缽是梵言,此方語簡省下二字。三明體者,大要有二:泥及鐵也。五分律中用木缽,犯偷蘭遮。僧祇云:是外道標故,又受垢膩故。」至於云何為『持缽之涵義』?茲依《金剛般若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持缽者(1)隨順三世佛法;(2)為破外道手自捧食;(3)顯威儀利物不同下賤乞人;(4)為示永功德器。《無量壽經》云:「貯功德示福田,著袈裟示福田。」律中云:「佛將阿難往南山國,彼土多有良田,鄰壟可愛,仍令傳像之以製衣,表出家之人為世福田,能令施心種子獲無量報,有散種良田收功而萬倍故,衣之條葉擬似田之壟畔,所以經云示福田也。」
(二) 缽姼羅此云『應量器』,即表出家人體具智斷內外相應,即是應受人天供養之器也,佛初受二女乳糜,即是金器盛之,廣於一尋,此是未成道時食器也
(三) 三世諸佛無有手捧食法,是以四王奉以四缽,佛以手案之合成一缽,而四重文現。又《三藏》云:「淨居天還將過去四王石缽以付四王,四王各用奉佛,此缽今在罽賓國,有塔盛之,至像法滅四王還將付淨居天,淨居天待彌勒出,令四王送與彌勒。」
(四) 然缽之大小三品不同(1)上品容三缽他(譯曰一升)飯,一缽他(譯曰一升)羹,餘可食物者半羹;(2)下品則容一缽他(譯曰一升)飯,半缽他(譯曰一升)羹,餘可食物半羹;(3)若大於少,少於大是為中品缽。
(五) 缽他(譯曰一升)是外國六舛器(1)上品缽則容三升,可盛二升七舛食,須空上三舛,以示少欲;(2)下品缽容一升半,可盛一升二舛食,須空上三舛,則是一升升二舛;(3)兩盈之間名中品缽也。《大智論》云:「明缽有八種,不許弟子畜金銀缽,恐生貪故;不許畜木缽,受垢故;但許畜二種,謂鐵、瓦等也;佛畜石缽也。」
由此觀之,如是『五項』,即是比丘『持缽之涵義』,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能不知。何以故?蓋世尊當時制定僧伽應『持缽』以養色身,或作[犮/皿]盂。缽為梵語,盂為漢語,梵漢雙舉之名。《[束*力]修清規辨道具》曰:「梵云缽多羅,此云應量器,今略云缽,又呼云缽盂,即華梵兼名。」《演繁露》曰:「東方朔傳注:盂,食器也。若[犮/皿]而大,今之所謂[犮/皿]盂。[犮/皿]音撥,今僧家名其食器為缽,則中國古有此名,而佛徒用之。」按《說文》云:「[犮/皿]食器也,盂屬,然則以缽多羅為[犮/皿]盂者,音義兼譯也。參照缽多羅條。缽為梵語[金*本]多羅之略。譯曰應器,或應量器,比丘之飯器也,世云鐵持缽是也。」《無量壽經》曰:「七寶缽器自然在前。」《正字通》曰:「托同拓,手承物也。」手承缽而乞食之義也。《續傳燈錄惟正禪師章》曰:「聞持缽乞食,未聞安生以享。」
總而言之,世尊當時制定『持缽(乞食)』制度,乃有其深刻用義。然而出家弟子在末法時代之今日,由於未落實此制度,故素質差異甚巨,有(1)勝道沙門(通常指開悟證果之法師,大多數是佛菩薩示現);(2)說道沙門(通常指已調伏貪瞋癡三毒,能夠弘宗說教之法師);(3)活道沙門(通常指雖不會弘宗說教,但能安心立命,老實修行,亦能調伏貪瞋癡三毒者);(4)壞道沙門(通常指破禁戒、行惡法,以算命、占卜、趕經懺等邪命維生者)。前三者,乃上至諸佛,下至凡夫,括無不盡,雖優劣懸殊,同名僧寶,同名福田僧,為吾等供養(積功累德)之對象;然最後者,或因出家意圖(如逃債、失業)而可議,或因貪圖利養(如占卜、算命)而邪命,或因非梵行(如已婚、有事業)而自稱梵行,皆屬『偽作沙門』,如同《地藏經》所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在家學佛者),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難怪古德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之最佳註解者)曾大聲疾呼:若要紹榮佛種、延續法運,惟有落實世尊之『持缽(乞食)』制度,方能建其功,實是至理名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