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7, 2006

1585-何者為『如來七覺分相』

標題:何者為『如來七覺分相』

眾所周知:『七覺分』者,又曰七菩提分,七覺支,《俱舍論》謂之七等覺支,三十七道品中之第六也。覺有覺了覺察之義,此為使定慧均等之法,故名等覺。覺法分七種,故曰支,或曰分。至於何者為『如來七覺分相』?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何者為『如來七覺分相』?答言,大王,七覺分者,所謂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倚覺分、定覺分、捨覺分茲分述之如下:
(一) 【念覺分】。謂如來能觀諸法能分別法,亦能觀察諸法自相。云何自相?觀一切法自性皆空,念如是等一切覺了,名『念覺分』。
(二) 【擇法覺分】。謂如來若能分別曉了八萬四千法聚,如所了法,了義是了義,不了義是不了義,世諦是世諦,第一義諦是第一義諦,假名是假名,正了無疑,分別選擇如是等法,是名『擇法覺分』。
(三) 【精進覺分】。謂如來若念法擇法喜法倚法定法捨法,以智攝取精進勇猛,欲不退轉勤修進趣,不捨本意行於正道,是名『精進覺分』。
(四) 【喜覺分】。謂如來於所修行無量清淨勝樂法中,心生悅豫無有懈怠,是喜踊躍,能除身心所有煩惱,是名『喜覺分』。
(五) 【倚覺分(又名『輕安覺支』)】。謂如來若除身心諸煩惱垢,離於諸蓋,入定境界,令心正住,是名『倚覺分』。
(六) 【定覺分】。謂如來如所入定悉能覺了,非不入定是覺了法,又了諸見煩惱結縛,其心平等,一切諸法無別異相,能如是覺,是名『定覺分』。
(七) 【捨覺分】。若法憂喜其心不沒,亦復不為世法所牽,無高無下正住不動無有諸漏,無喜無著無諸障礙,隨順真諦正直正道,是名『捨覺分』。
由此觀之,如是『七覺分』,如來畢竟成就。何以故?蓋擇法等之七覺支,即指(1)『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2)『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3)『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4)『輕安覺支』,止觀及法界次第名為除覺分,斷除身心麤重,使身心輕利安適;(5)『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6)『定覺支』,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7)『行捨覺支』,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平心坦懷,更不追憶,是行蘊所攝之捨之心所,故名行捨。此七法,若行者之心浮動時,可用除捨定之三覺支攝之,若心沈沒時可用擇法精進喜之三覺支起之。念覺支常念定慧,不可廢退,是故除念覺外,他六覺隨行人之要而用之,以此七事得證無學果。如同《止觀》曰:「心浮動時以除覺除身口之麤,以捨覺觀智,以定心入禪,若心沈時以精進擇喜起之,念通緣兩處。」同《輔行》曰:「定慧各三,隨用一得益便止,無假[彳*扁]修,若全無益,方趣後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於兩處。」
總而言之,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都是不出『八正道』。如『四念處』即正念之內容;『四正勤』即正經進之內容;『四神足』即正定起通之內容;『五根』『五力』中之『信根』『信力』是正見.正思惟相應之淨心,『精進根』『精進力』是含攝戒學之正精進,『念根』『念力』是正念,『定根』『定力』是正定,『慧根』『慧力』是依定而得解脫之正見;『七菩提分』是偏於定慧之說明。如是共『三十七項』,即所謂三十七道品是也。此三十七道品是『了脫生死』之基礎,如同建築高樓大廈之地基,不但是修『四諦法』之阿羅漢,或修『十二因緣法』之辟支佛所必備,而且也是修『六波羅蜜』之菩薩,乃至修『十波羅蜜』之佛陀所必備。而三十七道品乃是『八正道』之詳述,難怪世尊曾在大乘經典多次地開示:修外道法不能超出三界,乃因外道無『八正道』,惟有修學佛法,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November 26, 2006

1584-何者為『如來五力之相』

標題:何者為『如來五力之相』

眾所周知:『五力』者,三十七道品之一,能令信、精進、勤念、定、慧之五根增長,有治五障之勢力者,如同《大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是名為力。」至於何者為『如來五力之相』?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何者如來五力之相?答言,大王,五力相者,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茲分述之如下
(一) 【信力】。謂如來信一向不可沮壞,乃至天魔變為佛身,示現出入禪定解脫,不能傾動,是名『信力』。
(二) 【精進力】。謂如來於諸善法得堅固門,如所得力修諸禪定,諸天及人所不能壞,如本所願皆悉成就,是名『精進力』。
(三) 【念力】。謂如來於所住諸法,不為煩惱之所破壞。何以故?是正念力能摧伏故,如是念力無能壞者,是名『念力』。
(四) 【定力】。謂如來遠離憒鬧常獨行,雖有所說言語音聲不礙初禪,善住覺觀不礙二禪,心生歡喜不礙三禪,雖樂教化一切眾生,不捨佛法而亦不礙第四禪心,行四禪時,諸妨定法無所障礙,不捨諸定,亦不隨定,而能自在處處受生,是名『定力』。
(五) 【慧力】。謂如來知世間法出世間法,無有一法能壞是智,在在生處一切伎藝,不從師受悉自然知,一切世間外道苦行,為化眾生悉能受行是出世間法,能過世間者,慧力所成,是名『慧力』。
由此觀之,如是『五力』,如來畢竟成就。何以故?蓋信等之五力,即指(1)『信力』,信根增長,破諸邪信者;(2)『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者;(3)『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者;(4)『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者;(5)『慧力』,慧根增長,能破三界諸惑者,故名為『五力』。如同《大智度論》曰:「五根增長,不為煩惱所壞,是名為力。」又曰:「天魔外道不能阻壞,是名為力。」
總而言之,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都是不出『八正道』。如『四念處』即正念之內容;『四正勤』即正經進之內容;『四神足』即正定起通之內容;『五根』『五力』中之『信根』『信力』是正見.正思惟相應之淨心,『精進根』『精進力』是含攝戒學之正精進,『念根』『念力』是正念,『定根』『定力』是正定,『慧根』『慧力』是依定而得解脫之正見;『七菩提分』是偏於定慧之說明。如是共『三十七項』,即所謂三十七道品是也。此三十七道品是『了脫生死』之基礎,如同建築高樓大廈之地基,不但是修『四諦法』之阿羅漢,或修『十二因緣法』之辟支佛所必備,而且也是修『六波羅蜜』之菩薩,乃至修『十波羅蜜』之佛陀所必備。而三十七道品乃是『八正道』之詳述,難怪世尊曾在大乘經典多次地開示:修外道法不能超出三界,乃因外道無『八正道』,惟有修學佛法,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November 24, 2006

1583-何者為『如來五根之相』


標題:何者為『如來五根之相』

眾所周知:『根』者,能生之義,增上之義,草木之根,有增上之力,能生幹枝,因而眼之眼根,有強力,能生眼識,則名為眼根;信有生他善法之力,則名為信根(此外又有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共有五種,名為『五根』)。又人性有生善惡作業之力,則名為根性。如同《俱舍論》曰:「根者是何義?最勝自在光顯名根,由此總成根增上義。」《大乘義章》曰:「能生名根,」《俱舍光記》曰:「勝用增上,故名為根。」至於何者為『如來五根之相』?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何者如來五根之相?答言,大王,五根相者,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茲分述之如下:
(一) 【信根】。謂如來信於四法。何等四法?即(1)於生死中,行施正見,信於業報,乃至奪命,終不作惡故;(2)信菩薩行,不隨諸見,專求菩提,不求餘乘故;(3)信解諸法,同空無相無願,同第一義,同於了義甚深因緣,無我無人無眾生,無有分別故;(4)信一切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如是信已,除諸網,集一切佛法,是名『信根』。
(二) 【精進根】。謂若法信根所攝,是法即為精進根修,是名『精進根』。
(三) 【念根】。謂若法精進根所攝,是法終不忘失,是名『念根』。
(四) 【定根】。謂若法念根所攝,是法不忘不失,一心不亂,是名『定根』。
(五) 若法定根所攝。是慧所觀。是慧體性。內自照了。不從他知。自住正行。是名慧根。
由此觀之,如是『五根』,如來畢竟成就。何以故?蓋信等之五根,即指(1)信根,信三寶四諦者;(2)精進根,又名勤根,勇猛修善法者;(3)念根,憶念正法者;(4)定根,使心止於一境而不散失者;(5)慧根,思惟真理者。此五法為能生他一切善法之本,故名為『五根』。如同俱舍論曰:「於清淨法中,信等五根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此勢力伏諸煩惱,引聖道故。」
總而言之,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都是不出『八正道』。如『四念處』即正念之內容;『四正勤』即正經進之內容;『四神足』即正定起通之內容;『五根』『五力』中之『信根』『信力』是正見.正思惟相應之淨心,『精進根』『精進力』是含攝戒學之正精進,『念根』『念力』是正念,『定根』『定力』是正定,『慧根』『慧力』是依定而得解脫之正見;『七菩提分』是偏於定慧之說明。如是共『三十七項』,即所謂三十七道品是也。此三十七道品是『了脫生死』之基礎,如同建築高樓大廈之地基,不但是修『四諦法』之阿羅漢,或修『十二因緣法』之辟支佛所必備,而且也是修『六波羅蜜』之菩薩,乃至修『十波羅蜜』之佛陀所必備。而三十七道品乃是『八正道』之詳述,難怪世尊曾在大乘經典多次地開示:修外道法不能超出三界,乃因外道無『八正道』,惟有修學佛法,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November 23, 2006

1582-何等為『如來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


標題:何等為『如來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

眾所周知:大乘行者欲自利化他,除了外修『六波羅蜜』外,更須內具『四無量心』。何謂『四無量心』?乃指慈、悲、喜、捨四種無量心是也。何故稱『無量』?無量乃是無邊際,亦無人我之領域;當修習此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時,對每個人,甚至於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之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離苦得樂,同時能夠得到無量福報,故名之為『無量』。其中之『悲無量心』,對於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眾生,更顯其重要性。至於何等為『如來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如來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三十二種』大悲觀心。何等三十二?即
(一)如來見諸眾生墜墮癡闇大黑處故,起大悲心。
(二)如來見諸眾生墜墮無明所纏窟故,起大悲心。
(三)如來見諸眾生墜墮世間大險處故,起大悲心。
(四)如來見諸眾生離寂靜處墮世間故,起大悲心。
(五)如來見諸眾生墮大瀑水隨漂流故,起大悲心。
(六)如來見諸眾生墮在顛倒險難大苦處故,起大悲心。
(七)如來見諸眾生墮在惡道離聖道故,起大悲心。
(八)如來見諸眾生為大煩惱能縛所縛,常為種種煩惱羅網所纏裹故,起大悲心。
(九)如來見諸眾生於諸境界常不可足不可滿故,起大悲心。
(十)如來見諸眾生屬諸愛主不自在故,起大悲心。
(十一) 如來見諸眾生常為老死大苦劫害不生厭故,起大悲心。
(十二) 如來見諸眾生不離諸疹,為諸一切種種病苦所逼惱故,起大悲心。
(十三) 如來見諸眾生三火常然,晝夜常燒常不滅故,起大悲心。
(十四) 如來見諸眾生下業所纏增長世間諸苦惱故,起大悲心。
(十五) 如來見諸眾生常懷驚怖無安隱心故,起大悲心。
(十六) 如來見諸眾生少利所纏忘大過故,起大悲心。
(十七) 如來見諸眾生為諸種種放逸所醉,無始睡蛇常睡在心,在曠野道常為五陰怨家逐故,起大悲心。
(十八) 如來見諸眾生常為諸蓋劫善財故,起大悲心。
(十九) 如來見諸眾生無明覆眼常曀不見善知識故,起大悲心。
(二十) 如來見諸眾生常為種種事亂其心,猶如亂絲無理者故,起大悲心。
(二十一) 如來見諸眾生常在憒鬧離寂靜故,起大悲心。
(二十二) 如來見諸眾生常在難處離無難故,起大悲心。
(二十三) 如來見諸眾生云何云何邪見纏故,起大悲心。
(二十四) 如來見諸眾生隨逐貪餌,依止種種邪見使故,起大悲心。
(二十五) 如來見諸眾生長夜執在想倒心倒,無常法中生於常想,於苦法中生於樂想,不淨法中生於淨想,無我法中生我想故,起大悲心。
(二十六) 如來見諸眾生無始世來,常負生死諸惡重擔,受大苦惱不疲厭故,起大悲心。
(二十七) 如來見諸眾生依止世間,羸薄少力非堅固中謂堅固故,起大悲心。
(二十八) 如來見諸眾生為染所染,常在無量諸垢中故,起大悲心。
(二十九) 如來見諸眾生為有貪縛不厭捨故,起大悲心。
(三十) 如來見諸眾生為諸供養恭敬降伏,常求資生諸供養故,起大悲心。
(三十一) 如來見諸眾生常為種種境界,纏心生憂惱故,起大悲心。
(三十二) 如來見諸眾生墜墮憍慢我慢地故,起大悲心。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二種大悲觀心』,是如來於諸眾生畢竟成就。何以故?蓋如來因之能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能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能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能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能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此是如來發大心、行大道所必具有之心量。 總而言之,如來修習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時,對每一個人,甚至於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之眾生,不論是人類或其他五道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得樂,同時得到無量之福報。然而佛所成就之『四無量心』,不與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眾生之樂為樂,能大悲以眾生之苦為苦,能大喜以眾生離苦得樂而喜,能大捨心無住著,運心平等,普利眾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581-何者為『如來不共之法』

標題:何者為『如來不共之法』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諸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於何者為『如來不共之法』?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何者如來不共之法?答言,大王,如來不共法者,所謂
(一)無有一切過,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身業無失故。
(二)無一切過,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口業無失故。
(三)無一切妄,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意業無失故。
(四)無種種相,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若得供養不生高心,若得毀辱不生下心故。
(五)無不定心,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若行若住若坐若臥若語若默,常在定故。
(六)無不住心捨心,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修身故、修戒故、修心故、修慧故、斷癡故。
(七)捨欲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大慈大悲說法度人,安住寂靜無增減故。
(八)精進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為一切眾生,於無量劫。受大苦惱,不生疲厭故。
(九)念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初得道時,遍觀一切去來現在眾生之心,後為說法不須更觀,不失先念故。
(十)智慧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於三世中憶念不忘故。
(十一) 解脫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不從師學自然覺悟,不同二乘從他聞故,因緣生故。
(十二) 解脫知見無休息,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得無礙智,知一切義一切字一切句,於一句法無量劫說義無窮盡故。
(十三) 一切身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所有身業隨智行故。
(十四) 一切口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所有口業隨智行故。
(十五) 一切意業智,為本智展轉,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所有意業隨智行故。
(十六) 知過去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具宿命明故。
(十七) 知未來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得天眼明故。
(十八) 知現在世無障無礙,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得漏盡明故。
(十九) 無見頂者,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無邊身故。
(二十) 無能勝者,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過諸天人聲聞辟支佛故。
(二十一) 眾生各各見在己前,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身不可思議故。
(二十二) 所有言說聞者生善,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成就一切諸功德故。
(二十三) 說法之音隨受者聞,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善知餘者聞無益故。
(二十四) 出言清淨,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口常不說非義語故。
(二十五) 出口所說麤言軟語聞者歡喜,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其心平等離怨親故。
(二十六) 所說言音聞者無厭,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說微妙故。
(二十七) 處眾無畏,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清淨一切諸智障故。
(二十八) 於眾言說不生弱,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畢竟成就四無畏故。
(二十九) 隨意言說,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善知一切眾生心故。
(三十) 弟子寂靜,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所有徒眾隨順受教故。
(三十一) 見者離惱除諸不善,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常願其身如藥樹王故。
(三十二) 觀者無厭,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能令見者覺一切法故。
(三十三) 動身迴顧如大象王,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視如龍王威儀清淨故。
(三十四) 在於四眾能師子吼,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具足十力善決眾疑故。
(三十五) 常受上供,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無上福田故。
(三十六) 功德無盡,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所修諸行不求果報故。
(三十七) 一切天人魔王梵眾無能壞者,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一一節中有那羅延力故。
(三十八) 所記之事無有虛謬,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善知一切諸根使故。
(三十九) 知一切行,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覺一切法故。
(四十) 所有智慧無有疑濁,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善知三世智清淨故。
(四十一) 煩惱習,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善能清淨煩惱因故。
(四十二) 於諸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眾中,而為師首,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通達一切諸法相故。
(四十三) 所得法身,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壽命無盡故。
(四十四) 見聞親近得大利益,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成就善法三業不空故。
(四十五) 出身血者犯於逆罪,名不共法。何以故?如來成就無上勝善根故。
由此觀之,如是『四十五種不共法』,如來畢竟成就之。何以故?蓋『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即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而欲證得如『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November 22, 2006

1580-何者為『如來四無所畏』

標題:何者為『如來四無所畏』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無畏、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於何者為『如來四無所畏』?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何者如來四無所畏?答言,大王,所謂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障道無畏、盡苦道無畏。茲分述之如下:
(一) 【一切智無畏】。謂如來悉以覺知一切諸法,是故名為平等正覺。所謂凡夫法聖人法、聲聞法緣覺法、佛法菩薩法、學法無學法、世間法出世間法、善法不善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覺如是法,故名正覺。言平等者,見(1)空平等,法真實故;(2)無相平等,壞諸相故;(3)無願平等,不著三界故;(4)不生平等,無生性故;(5)無行平等,無行性故;(6)無出平等,無出性故;(7)無至處平等,無至處性故;(8)真實平等,無三世故;(9)解脫平等,無無明性故;(10)涅平等,無生死性故。是故如來悉能覺一切諸法,至無畏處,以大悲心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一切智無畏』。
(二) 【漏盡無畏】。謂如來諸漏,於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心得解脫諸習氣滅,是故如來諸漏已盡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是轉者,是名『漏盡無畏』。
(三) 【說障道無畏】。謂如來知諸欲法能障聖道。障道法者。謂十不善業能障聖道,如來能如實知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說障道無畏』。
(四) 【盡苦道無畏】。謂如來修習聖道能苦際得無上解脫,已證無上解脫盡諸苦故。云何名為真實聖道?所謂一乘。復有二種,謂(1)舍摩陀;(2)毘婆舍那。復有三種,謂(1)空三昧(2)無相三昧;(3)無願三昧。復有七法,謂四念處乃至八聖道,是名畢竟真實聖道。畢竟道者,無增無減、無取無捨、無執無放、非正非邪、非一非二,是名真實畢竟正道。是故如來如實能知至無畏處,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轉梵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未曾有能如法轉者,是名『盡苦道無畏』。
由此觀之,如是『四無畏智』,如來畢竟成就之,能師子吼。何以故?蓋『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即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而欲證得如『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November 21, 2006

1579-何者是『如來十種智力』


標題:何者是『如來十種智力』

眾所周知: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於何者是『如來十種智力』?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何者是如來十種智力?答言,大王,十力者,所謂知是處非處智力、知業集智力、知欲智力、知性智力、知根智力、知至處道智力、知定智力、知宿命智力、知天眼智力、知漏盡智力。茲分述之如下:
(一) 【知是處非處智力】。謂決定了知因果中智,知從是因能生是果不生是果,知行不善定得苦報不生樂報,修行善因定得樂果不生苦果,是處者有是報,非處者無是報,是名『知是處非處智力』。
(二) 【知業集智力】。謂如實能知過去未來現在諸業所得果報,知處知事知因知果,或謂過去事滅皆無,如來說於過去雖無現相,是業能得未來世報,若有作業,是聲聞因,是辟支佛因,是菩薩因,是如來因,如來悉能了知,是名『知業集智力』。
(三) 【知欲智力】。謂如實能知一切眾生種種欲樂,知是眾生樂於五欲,知是眾生樂於修道,知是眾生住邪定聚,知是眾生住正定聚,知是眾生住不定聚,知是眾生樂聲聞道,知是眾生樂辟支佛道,知是眾生樂無上道,如是知已,隨宜說法,廣度一切諸眾生等,是名『知欲智力』。
(四) 【知性智力】。謂如實能知一切眾生無量種性,有漏種性,無漏種性,世間性,出世間性,常性,無常性,法界性,無差別性,又知眾生所樂習成難改之性,從性起欲,知其所樂,及知所起善性不善性,起聲聞性辟支佛性無上菩提性,皆如實知,隨宜說法,是名『知性智力』。
(五) 【知根智力】。謂如實能知一切眾生諸根差別,知有漏根無漏根利根鈍根,知增知減,能知貪欲瞋恚愚癡,有無量種各有輕重,悉如實知;知有根能增長生死,知有根能損減生死,知善根不善根,知非善非不善根,知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男根女根命根,苦根樂根憂根喜根捨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已根,知眼根因乃至意根因;知耳根因作眼根緣,知鼻根因作舌根緣,知舌根因作身根;知戒莊嚴能修於施,知施莊嚴能修於戒,能知誰可說施說戒,乃至智慧亦復如是,能知誰可說四念處乃至八正道分,知誰可為說聲聞乘辟支佛乘無上佛乘,知緣覺根學聲聞乘,知正覺根學聲聞乘辟支佛乘,知下根人能修上根、上根之人修於下根,知眾生根未可調者,則生捨心,可調伏者,為說正法,知根熟不熟相,不熟熟相,不熟不熟相,熟有熟相,知生死根,知解脫根,知莊嚴根,知具足根,如是知已。而為說法,是名『知根智力』。
(六) 【知至處道智力】。謂如實能知行是道者墮於地獄乃至生天,行是道者得至涅槃,是業皆從根欲性生;知有漏業故生於五道,無漏業故得至涅槃,如是能知正定聚邪定聚及不定聚;知於因力及果報力,知過去世福德因緣,知現在世莊嚴因緣,難調易調,略說廣解,廣說略解;知是眾生能得解脫,知是眾生不得解脫,知不定者,遇善知住正定聚,不得善友則無解脫,如是知已,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是名『知至處道智力』。
(七) 【知禪定智力】。謂如實能知禪定解脫三昧三摩拔提,知垢知淨知住知增,知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以是因緣貪樂涅槃。云何名因?云何名緣?知諸眾生思惟不善是生死因緣,因不善思惟故生長無明,是故不善為因無明為緣,因無明故則生於行,是故無明為因諸行為緣,如是乃至因生則有老死等苦,是故生則為因老死為緣,煩惱為因諸業為緣,諸見為因愛結為緣,煩惱為因五蓋為緣,是名為因是名為緣。而諸眾生,以是因緣貪樂生死。何因緣故貪樂涅槃?有二因二法,令諸眾生樂於涅槃(1)喜樂聽法;(2)樂正思惟。復有二法(1)舍摩他;(2)毘婆舍那。又知說法因緣得聲聞三昧、緣覺三昧、菩薩三昧,如是知已而為說法,是名『知禪定智力』。
(八) 【知宿命智力】。謂如實能知自身過去一切生處,有色無色種性名字,飲食色貌形相苦樂壽命長短,念他有滅生他有,如知自身知他亦爾,知是眾生所有業因,是諸眾生造是業因得他有身,知諸眾心及因緣,如是滅已次第生心,悉知三世無有始終,勸諸眾生,觀諸過去所作善惡果報苦樂,如是知已,隨所應聞而為說法,是名『知宿命智力』。
(九) 【知天眼智力】。謂如實知見一切眾生生滅墮落,若受善色,若受惡色,若生善有,若生惡有,知諸業因皆悉明了,知是眾生身口意惡,誹謗聖人增長邪見,以惡業故,捨此身已,即墮地獄;知是眾生身口意善,不謗聖人增長正見,以是業緣捨此身已,即生善有;能見十方諸佛世界無有邊際,猶如虛空無有限量,悉見眾生生時滅時,見諸世界成時壞時,亦知眾生發菩提心生時滅時,見一切佛始成正覺轉正法輪入涅槃時,見諸聲聞證解脫已取涅槃時,見諸緣覺以神通力報諸眾生信施恩時,如是等事,一切五通聲聞緣覺及諸菩薩,所不能見。如來天眼,成就如是功德,以天眼故,觀諸眾生,誰應為佛之所化度,誰復應為聲聞緣覺之所化度,如是見已,隨應度者示現其身而為說法,是名『知天眼智力』。
(十) 【知漏盡力】。謂諸漏已盡畢竟解脫,是故唱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無後有。」佛漏盡智清淨微妙,言清淨者,無習氣故,聲聞之智有邊有量。何以故?有習氣故。辟支佛智亦有邊量。何以故?無大悲故。佛漏盡智無量無邊。何以故?知一切行故,具足成就一切智故,永斷一切諸習氣故,攝取大慈大悲莊嚴四無所畏於一切法無取相習,一切世間所不能勝,行住坐臥無諸過失,猶如虛空清淨無礙不雜煙雲,佛漏盡智亦復如是,不雜一切煩惱習故,能為一切眾生說法,令彼聞者斷諸煩惱,是名『知漏盡智力』。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智力』如來畢竟成就。何以故?蓋『佛寶』,乃三寶之一。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即如同《大乘妙法蓮華經》所云之『由本垂跡,開跡顯本,廢跡立本,為實施權,開權顯實,廢權立實』之道理,恰如蓮華一樣,為蓮故華,華開蓮現,華落蓮成是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而欲證得如『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578-何者為『如來四無量心』

標題:何者為『如來四無量心』

眾所周知:大乘行者欲自利化他,除了外修『六波羅蜜』外,更須內具『四無量心』。無量乃是無邊際,亦無人我之領域;當修習此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之時,對每個人,甚至於整個國家,整個世界之有情眾生,都希望他們能夠得到離苦得樂,同時能夠得到無量福報,故名之為『無量』。又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至於何者為『如來四無量心』?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何者如來四無量心?答言,大王,四無量者,所謂慈心無量;悲心無量;喜心無量;捨心無量。茲分述之如下
(一) 【慈心無量】。有十種無量大慈之心(1)『平等大慈』,不選擇一切眾生故;(2)『饒益大慈』,能開天人善道涅槃閉諸惡趣故;(3)『救護大慈』,畢竟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故;(4)『哀愍大慈』,不捨一切眾生長養諸根故;(5)『解脫大慈』,滅諸眾生煩惱熱故;(6)『出生菩提大慈』,示諸眾生無上涅槃大菩提故;(7)『於諸眾生無礙大慈』,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眾生界故;(8)『虛空等大慈』,救護一切諸眾生故;(9)『法緣大慈』,覺悟一切諸眾生等知真實法故;(10)『無緣大慈』,證離生死實法性故
(二) 【悲心無量】。有十種無量大悲之心(1)『不共大悲』,性大悲故;(2)『不厭大悲』,代一切眾生受大苦故;(3)『入一切惡道大悲』,處在生死度眾生故;(4)『於諸天人受生大悲』,示現諸法悉無常故;(5)『不捨一切邪』,眾生大悲於無量劫起大誓心莊嚴成就故;(6)『不著己樂大悲』,為與一切眾生樂故;(7)『不求報大悲』,自心清淨故;(8)『除滅一切眾生倒心大悲』,說實法故;(9)『說真法性大悲』,知諸法界自性清淨故;(10)『說空空無所有大悲』不為諸客塵煩惱染故。
(三) 【喜心無量】。有十種無量大喜之心(1)大喜,慶諸眾生發菩提心故;(2)大喜。念諸眾生捨諸有故;(3)大喜,於犯戒者不生惡心教化成就故;(4)大喜,於諸一切諍訟眾生悉令和合得無上智故;(5)大喜,為諸眾生常護正法故;(5)大喜,遠離世間出世間故;(7)大喜,令諸眾生不著一切資生之具常樂正法故;(8)大喜,不共一切難摧伏故;(9)大喜,不壞法界令諸眾生常樂禪定解脫三昧相續不斷故;(10)大喜,令諸眾生專求寂靜,除滅亂心得無上慧,遠離邪見滿足諸願故
(四) 【捨心無量】。有十種無量大捨之心(1)大捨,一切眾生恭敬供養心不加喜,一切眾生輕慢毀辱不生惱故;(2)大捨,常行世間,不為世間八法所染故;(3)大捨,知器知時,於器非器心行平等故;(4)大捨,不與眾生聲聞辟支佛學無學法故;(5)大捨,遠離一切煩惱習氣故;(6)大捨,不歎修行二乘菩提厭生死故;(7)大捨,遠離世間涅槃語,非離欲語、戲笑語、惱他語,聲聞緣覺乃一切障菩提語故;(8)大捨,若有眾生待時受化,如來於中暫時放捨故;(9)大捨,若有眾生應受佛化,隨彼應見種種色像即能現故;(10)大捨,遠離二法無上無下,無取無捨,無虛無實,觀察平等,安住真實,得淨忍故。
由此觀之,如是『四無量心』,如來畢竟成就。何以故?蓋與一切眾生樂,名慈無量心;拔一切眾生苦,名悲無量心;見人行善或離苦得樂,深生歡喜,名喜無量心;如上三心,捨之而不執著,或怨親平等,不起愛憎,名捨無量心。因此四心普緣無量眾生,引生無量之福,故名無量心。是如來發大心、行大道所必具有之心量。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要證得『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果位時,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三、十四』之月亮,將圓未圓;而欲證得如『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者,則須三大阿僧祇劫,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如同『初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菩提心』,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果)』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November 20, 2006

1577-云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標題:云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眾所周知:小乘修持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蓋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而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是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三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何以故?蓋成佛是以說法度眾生為目標,不度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而且也要幫眾生斷其煩惱方能畢竟,故再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斷煩惱,決不是盲目的衝動,須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眾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此智慧之獲得必賴廣學佛陀所說法門,故再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至於云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茲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菩薩),畢竟成就『十二法』者,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即(1)自性信大乘法,為離小乘狹劣心故,發菩提心;(2)自性成就大悲,為欲具足諸白法故,發菩提心;(3)直心本行堅固,為厭生死向彼岸故,發菩提心;(4)善集一切功德,為欲修滿諸願行故,發菩提心;(5)能善供養諸佛,為欲善起諸白法故,發菩提心;(6)身口意業清淨,為離一切諸惡行故,發菩提心;(7)遠離諸惡知識,為欲親近善知識故,發菩提心;(8)聞法如說修行,為不虛妄誑眾生故,發菩提心;(9)為欲利益一切畜諸資生不貪不慳故,發菩提心;(10)以得諸佛加護,為離一切諸魔加故,發菩提心;(11)於諸眾生常起大悲,能捨內外一切諸物,為離慳嫉故,發菩提心;(12)具法行力,為能成就諸功德故,發菩提心。
(二) 又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菩薩),畢竟成就如是『十二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即(1)『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2)『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3)『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4)『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5)『清淨心』。能於餘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6)『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7)『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淨光明照故,發菩提心;(8)『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9)『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10)『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11)『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12)『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四妙法』,若善男子、善女人能成就之,乃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以故?蓋發『菩提心』之菩薩,為一切眾生之(1)醫生,醫眾生之心病,減輕眾生之煩惱;(2)農夫,教眾生耕耘福田,播種福田;(3)航海家,引導眾生脫離六道苦海;(4)工程師,籌建清淨國土,供給眾生享用;(5)教育家,教化眾生解脫之法;(6)數學家,能算出眾生幾億年前是生在何處?幾億年後會如何如何?(7)占相師,能由眾生面相,看出心懷善意或惡意,來世將生善道或惡趣;(8)巧婦,能善調法味,適應各類眾生需求;(9)乳母,能以法乳滋養眾生,長養其法身慧命;(10)司機,能帶領眾生趨向正確之人生旅程。而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是故若能成就如是『二十四妙法』,必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終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舉凡學佛而欲證佛果者,首發『菩提心』,其次尚須有(1)決定心(非成不遷);(2)長時心(常常做去,不可間斷);(3)無間心(如雞孵卵,熱氣一斷,便無生意),有此三心,無不成功。又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然而方便雖有多門,卻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而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又值此末法時期,尤以『念佛法門』最契機,何以故?殊不知淨宗六祖 永明禪師(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師)曾有四料簡開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又學佛者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November 19, 2006

1576-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境界修行方便波羅蜜』


標題: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境界修行方便波羅蜜』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而十地菩薩摩訶薩則須修行『十波羅蜜』,即能成佛。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又何謂『十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此十波羅蜜是唯識論所立,稱為十勝行,為菩薩摩訶薩所修行之道法。其實十波羅蜜中之方便波羅蜜、願波羅蜜、力波羅蜜、智波羅蜜,是由『般若波羅蜜』延伸而出。所謂『方便波羅蜜』,乃指菩薩能以通達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來教化眾生,饒益一切有情,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登涅槃之彼岸。至於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境界修行方便波羅蜜』?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菩薩復有『十二種』境界修方便行得大利益,是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何等十二?即
(一) 方便不離涅槃清淨境界,而現世間垢濁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二) 方便不離一處寂靜境界,而現世間憒鬧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三) 方便不離禪定甚深境界,而現世間王宮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四) 方便不離清淨無功用境界,而現世間功用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五) 方便不離無生真實境界,而現世間生此退彼、退此生彼諸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六) 方便能過一切四魔境界,而現世間降魔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七) 方便不離一切聖人境界,而現世間凡夫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八) 方便不離能出世間境界,而住世間諸有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九) 方便不離一切智慧境界,而現世間無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 方便不離菩薩實際境界,而現聲聞緣覺境界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一) 方便力能善知一切諸法無相,而能示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教化眾生故,菩薩應修方便波羅蜜。
(十二) 方便力能入諸一切平等境界,而能示現諸魔境界故,菩薩應住方便波羅蜜。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種』,是名菩薩十二種住方便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菩薩若能通達利益他人之方法和手段,即能隨方因便,以利導人,實行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等四攝法,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滿『菩提』願。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既發『菩提心』已,即須精進勇猛地修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一切善行,若細說不勝其繁,統收不離四大綱要,即(1)度無邊眾生;(2)斷無盡煩惱;(3)學無量法門;(4)成無上佛道。此四大綱要,即名『四弘誓願』,是一切菩薩想要圓滿佛道,必發之通願。菩薩既發廣大心,又能普修菩薩行,以行山而填願海,漸漸福德日增,智慧日長,經三大阿僧祇劫,終究能福慧兩足,圓滿成佛。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575-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

標題: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般若波羅蜜』,乃指因眾生無明煩惱,痴迷無知,故應靠智慧光明之般若來度脫,菩薩若修行般若波羅蜜,即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達到涅槃之彼岸。至於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菩薩復有『十二種』觀,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何等十二?即
(一) 般若遠離諸垢能發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離諸黑闇法故。
(二) 般若悉能覺了諸闇障礙,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照除煩惱稠林故。
(三) 般若能放一切智慧光明,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離一切諸無智故。
(四) 般若如犁耕地除諸草穢,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拔諸無明根本故。
(五) 般若如利鐵鉤隨意琢斫,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鉤斷諸愛網故。
(六) 般若如金剛杵不為一切諸物所壞,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破碎煩惱山故。
(七) 般若如大日輪離諸雲翳,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乾竭一切煩惱諸淤泥故。
(八) 般若如大火聚燒諸穢草,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能焚燒業煩惱樹故。
(九) 般若如摩尼珠能照一切,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闇心不迷諸法故。
(十) 般若能住寂滅究竟實際,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所有故。
(十一) 般若能滅有相心無分別,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無相故。
(十二) 般若能成無願心無求樂,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以過三界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種』,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般若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慧波羅蜜。何以故?蓋勝慧(般若)能度愚痴,般若意譯為淨智妙慧,簡稱勝慧,又名智慧。是從實相般若本體,生起觀照般若妙智。因有智慧,故對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曉,能把前五識轉成『成所作智』,把第六識轉成『妙觀察智』,把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把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而至究竟涅槃。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具足般若,即能去愚痴之障。蓋愚痴無明,為一切煩惱之根本;而般若之斷愚痴,則如光明能破黑暗。若能修般若,以觀照而證實智,則德大覺悟,究竟成佛;以實智施用權智,則能出善巧,廣度眾生。初學佛者,固然未能即斷無明,而待人接物,亦當時用理智,不可感情衝動;二六時中,辦一切事,亦要念念在道,毋忘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aturday, November 18, 2006

1574-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

標題: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禪定波羅蜜』,乃因眾生是心性散亂,妄想紛飛,心猿意馬,到處奔馳,剎剎那那,念念不停,故菩薩修行禪定(靜慮),能夠度脫散亂之心,直至了脫生死,登涅槃之彼岸。至於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菩薩復有『十二種』觀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何等十二?即
(一) 禪定能滅一切諸煩惱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常無分別心故。
(二) 禪定心住寂靜念不散亂,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取諸境界故。
(三) 禪定心無所著能滿諸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能過三界故。
(四) 禪定能出世間不著諸有,菩薩應修禪波羅蜜,過世間故。
(五) 禪定能觀勝法心無疲惓,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不以為足故。
(六) 禪定柔軟自在不隨禪生,菩薩應修禪波羅蜜,自在轉諸禪故。
(七) 禪定得無相心不見諸物,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離諸相故。
(八) 禪定心淨能照無量境界,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過有量諸三昧等呵責過故。
(九) 禪定能滅觀心不見能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寂靜心故。
(十) 禪定證柔軟心滅諸覺觀,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調伏心故。
(十一) 禪定心能寂滅一觀諸根不動,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得降伏不善根故。
(十二) 禪定心能於諸法中有大方便,菩薩應修禪波羅蜜,以能不捨大菩提心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種』,是名菩薩十二種修行禪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禪定能度散亂,而禪定用功要以修習止觀為起點,到了止觀功夫用到深時,就會得到定、慧。修習止觀必須要兩者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若止過於觀時,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若使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正當參禪時,止觀要調和均等,若坐禪時,發現昏沉,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要用止靜來制止,如是方容易入定,再由入定而發慧,而達到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之學佛修道目的。而且以諸菩薩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憍慢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邪見心;住禪波羅蜜故,不起憎愛心,是故諸菩薩能降一切學諸禪定聲聞、辟支佛、外道梵行入禪三昧者。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精修禪定,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禪定,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故終究能去散亂之障,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直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Friday, November 17, 2006

1573-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

標題: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又名『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精進波羅蜜』,乃指菩薩修行,常行勇猛精進,堅定不移,精進度之作用能使其他五度,都要精進,即對發心布施、持戒修身、修行忍辱、修學禪定、勤求智慧都要精進。況且有了精進勇猛,勇往直前之毅力決心,沒有辦不成之事情,決定能度懈怠心,縱有天大之困難,亦不能阻礙菩薩之精進毅力。至於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開示:菩薩復有『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精進波羅蜜。何等十二?即
(一) 精進能速覺知諸佛法海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二) 精進能速往詣諸佛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三) 精進能遍十方供養恭敬一切佛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四) 精進所作之業能稱一切諸佛意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五) 精進能勤化度一切眾生不生厭足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六) 精進能置眾生諸佛法中趣解脫門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七) 精進速能令諸一切眾生離諸愚癡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八) 精進速能悉與一切眾生諸佛智慧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九) 精進速能清淨諸佛國土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十) 精進行能建立盡未來際一切劫數,為諸眾生行菩薩行不生疲惓心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十一) 精進行能於一念中遍諸佛國種諸善根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十二) 精進行能遍詣一切諸佛國土成無上道轉大法輪故,菩薩應發大勇猛心修行精進波羅蜜。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種』,是名菩薩十二種發勇猛心,修行毘梨耶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若能向上努力,志堅不退,而勤斷一切惡,勤修一切善,努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謂『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如是必能悲智雙運、福慧兼修,而得早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力行『精進波羅蜜』,即可去除懈怠之障。蓋懈是身行懈廢,怠是心行怠惰,如《八大人覺經》所云:懈怠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世間俗人為求功名學問,尚有囊螢映雪,掛角負薪等勤行,況乎為佛門弟子欲尋出要,寧不精進?黃昏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吾人誦此,豈無省思?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7日
妙音書院【
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November 16, 2006

1572-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


標題: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又名『羼提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忍辱波羅蜜』,乃指學佛修道者,為護戒法,縱有打罵,亦當默受而不報,換言之,即以內之能忍之心,對待外之所辱之境,終究能從生死苦惱之此岸,度到涅槃安樂之彼岸。至於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菩薩如是修行諸法已,復有『十三種』觀修行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忍波羅蜜。何等十三?即
(一) 忍行堪忍諸惱能證一切諸法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二) 忍行不見有我為他害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三) 忍行不見眾生有怨親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四) 忍行不見自他身可損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五) 忍行聞毀讚歎心常不動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六) 忍行能斷煩惱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七) 忍行能斷瞋恨諸結使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八) 忍行能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九) 忍行能離惡道生梵天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 忍行能過一切損害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一) 忍行能得盡智無生智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二) 忍行能降一切惡魔諸境界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十三) 忍行能見如來無量功德莊嚴身故,菩薩應行忍波羅蜜。
由此觀之,如是『十三種』,是名菩薩十三種觀修羼提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忍辱度瞋恨,菩薩修行忍辱波羅蜜,能度脫瞋恨之心。瞋恨心是無明業火,吾等瞋心一發,立即怒火沖天,任何罪惡言行,皆可隨之發生,因而犯了彌天大罪,違反國法人情,造諸惡業。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必須特別注意,每逢可瞋之境界道來,要緊緊抓住此關卡,用最大忍力,不令瞋心妄動放縱。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以能忍故,護戒清淨,則無過失;又以忍故,所修善法,通能成就,如是必能對治瞋恚之病。又『瞋毒』乃為三毒之一,所謂『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瞋毒是修行之大障,吾等若能修行『忍辱波羅蜜』,即可去之。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1571-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尸波羅蜜』

標題: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尸波羅蜜』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戒波羅蜜(又名『尸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持戒波羅蜜』,乃指菩薩受持佛所制定之清淨戒法,因戒法是得成無上菩提佛果之根本,由戒生定,因定發慧,故持戒亦為三無漏學之基礎。至於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尸波羅蜜』?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菩薩復有『十二種』持戒得大利益,菩薩應行尸波羅蜜。何等十二?即
(一)持戒能攝一切諸善根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二)持戒入菩薩道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三)持戒解脫一切煩惱縛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四)持戒能過一切諸惡道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五)持戒能拔惡道苦眾生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六)持戒身口意業不為諸佛如來訶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七)持戒諸佛如來常讚歎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八)持戒能入諸有不放逸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九)持戒即施眾生無怖畏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十)持戒成就身口意業善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十一) 持戒能得於諸法中隨順自在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十二) 持戒成就第一彼岸功德波羅蜜業故,菩薩應行尸波羅蜜。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種』,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尸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戒法是渡苦海之法囊,渡迷津之寶筏,照暗室之明燈,菩薩修持清淨戒法,自然亦能度脫一切毀戒、犯戒之種種罪惡,是故佛弟子若能持戒修身,決定能斷除煩惱,超越六道輪迴,所謂『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 總而言之,持戒可去除惡業之障,即戒正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能止身口意三業之惡。學佛修道者若能持戒,當下即得清涼(ㄕ羅又翻清涼),將來必獲解脫(波羅提木叉即翻解脫)。世間凡夫,身口意三業多惡,故身心熱惱,生死疲勞;菩薩持戒,身口意三業清淨,故得清涼,斷煩惱惑,故獲解脫。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November 15, 2006

1570-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

標題: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

眾所周知:初發菩提心菩薩須修行『六波羅蜜』,方能成就佛道。何謂『六波羅蜜』?即施波羅蜜(又名『檀波羅蜜』)、戒波羅蜜、忍波羅蜜、精進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此六波羅蜜可使學佛修道者,從生死苦惱此岸度到涅槃安樂彼岸之法門。所謂『布施波羅蜜』,乃指菩薩修布施行,能以種種錢財物質,乃至自己最寶貴之生命、頭目、腦髓,皆可施予一切眾生,滿足眾生之願求。至於云何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開示:菩薩摩訶薩能住如是勝功德中,有『十二種』布施妙行,能大利益疾到菩提,菩薩應行檀波羅蜜。何等十二?即
(一) 布施能速增長無上菩提功德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二) 布施生處富足手中常出無盡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三) 布施隨願得生釋梵天王諸大家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四) 布施能離一切慳貪心過,棄捨諸有不生願樂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五) 布施能捨世間貪染縛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六) 布施出餓鬼門離諸惡趣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七) 布施離諸世間多人共物,能得菩提不共物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八) 布施能稱眾生歡喜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九) 布施能捨內外行佛行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 布施於諸一切所愛事中,能離縛著垢害心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一) 布施行能滿足無上檀波羅蜜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十二) 布施行能隨如來教所願成就故,菩薩應行檀波羅蜜。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種』,是名菩薩摩訶薩十二種修行檀波羅蜜得大利益,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即是對治眾生慳貪罪惡之心。貪是求其所無,慳是吝己所有,此是煩惱障之根本,行布施法,能破除之。又菩薩修行布施波羅蜜,即可廣結善緣而除怨,否則,一家飽暖千家怨,財聚則民散,不免結惡緣。且行施者,只要量力而為,並不致因而缺乏,如<四十二章經>云:譬如一炬之火,數千百人,各以炬來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總而言之,布施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布施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具足布施。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November 14, 2006

1569-如來當於『何等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標題:如來當於『何等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眾所周知:『如來』者,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此釋通於二身。至於如來當於『何等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茲依《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勝清淨劫,離諸劫濁具足功德,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妙時,諸佛法行不失時節,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三)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法器受佛正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淨妙智海清淨一切諸煩惱垢,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柔軟之心,其中常有調伏眾生,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最勝妙乘,能以一乘究竟,取於無上涅槃,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七)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勝器世間無有餘相,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八)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如來正教,無諸一切外道邪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九)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直心正心無有諂曲,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 彼佛國土眾生,畢竟能成無垢功德,成就一切清淨白法,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一) 彼佛國土所有眾生,畢竟能成諸聖人法,其中常有勝福田眾,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十二) 彼佛國土所有眾生,畢竟能成勝妙道場,過去諸佛於中成道,如是淨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種』,是名十二種最勝功德能淨佛土,如來於中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蓋『淨土』者,聖者所住之國土也。無五濁之垢染,故云淨土。如同《梁譯之攝論》曰:「所居之土無於五濁,如彼玻璃珂等,名清淨土。」《大乘義章》曰:「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云佛國,或云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首、淨國、淨土。」而『如來』乃如同《成實論》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智度論》曰:「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是故如來當於如是等『淨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如來(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November 12, 2006

1568-云何為『大比丘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大比丘之涵義』

眾所周知:『大比丘』者,謂比丘之德高年長者。又對於沙彌而總稱比丘為大。又阿羅漢中年長德高者。稱為『大阿羅漢』。如同《阿彌陀經》曰:「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慈恩疏》曰:「大者名稱位高。」《善見律》云:「僧中功德極大者,為大阿羅漢。」至於云何為『大比丘之涵義』?依《金剛般若經疏》開示:『大』有三說不同。何等為三?即
(一) 《真諦記釋》有三義;(1)『數大』。如言大軍;(2)『量大』。如言大;(3)『勝大』。如言大王。比丘亦爾,眾非一故,即是數大德難測故;量大修善菩提故;勝大道高極元上故。
(二) 《佛地論》四義釋大:(1)利根波羅蜜多種姓聲聞故;(2)無學乘故;(3)不定種姓迴心向大故;(4)眾數多故。
(三) 《智度論》五義:(1)一切眾中最為上故;(2)諸障斷故;(3)平等敬故;(4)數甚多故;(5)能破九十六種外道論故。
由此觀之,『大之涵義』,雖有三說,今者詳之總有八義。即(1)『數大』。千二百等故;(2)『名大』。名稱遠聞故;(3)『位大』。大阿難羅漢故;(4)『離大』。大障礙斷故;(5)『德大』。功德智慧波羅蜜多種性故;(6)『識大』。大人所識故;(7)『趣大』。迴向大菩提故;(8)『敵大』。能破外道故。如同梵云『苾芻』,訛云『比丘』,由具五義,所以不譯。即(1)『怖魔』。初出家時魔宮動故;(2)『乞士』。出家已食自濟故;(3)『淨持戒』。漸入僧應持戒故;(4)『淨命』。既受得戒,所起三業以無貪發,不依於貪邪活命故;(5)『破惡』。漸依消煩惱故。眾者僧也,理事二和得眾名也。
總而言之,『比丘』者,又名苾芻,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義甚多,以乞士之翻為本義。《嘉祥法華義疏》曰:「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中略)餘怖魔,破惡,淨命。」何以故?蓋『乞士』者,以彼自無所營,乞人之信施而清淨活命故也。『破煩惱』者,以修聖道而破煩惱故也。『淨持戒』者,以受持盡形淨戒故也。『能怖魔』者,以必入涅槃使魔畏怖故也。如《智度論》曰:「云何名比丘?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名為乞士。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名比丘。復次,受戒時自言:我是某甲比丘,盡形壽持戒,故名比丘。復次,比名怖,丘名能怖魔王及魔人民。當出家剃頭著染衣受戒,是時魔怖。何以故?因魔言是人必得入涅槃。」又《維摩經佛國品注》曰:「肇曰:比丘,秦言或名淨乞食,或名破煩惱,或名淨持戒,或名能怖魔。天竺一名該此四義,秦言無一名以譯之,故存本名焉。」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November 09, 2006

1567-云何名『觀世音』

標題:云何名『觀世音』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毗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毗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此即 觀世音菩薩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做『不請之友』,以四攝法之『同事攝』說法,以便度化有情眾生離苦得樂,了脫生死,以免再墮落『六道輪迴』。至於云何名『觀世音』?依《添品妙法蓮華經》開示: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
(一) 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二) 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
(三) 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四) 若有百千萬億眾生,為求金銀琉璃車磲馬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寶,入於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五) 若復有人臨當被害,稱觀世音菩薩名者,彼所執刀杖,尋段段壞而得解脫。
(六)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夜叉羅剎,欲來惱人,聞其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惡鬼尚不能以惡眼視之,況復加害
(七) 設復有人,若有罪若無罪,杻械枷鎖撿繫其身,稱觀世音菩薩名者,皆悉斷壞即得解脫。
(八) 若三千大千國土滿中怨賊,有一商主將諸商人,齎持重寶經過險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應當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是菩薩能以無畏施於眾生,汝等若稱名者,於此怨賊當得解脫。」眾商人聞俱發聲言:「南無觀世音菩薩。」稱其名故,即得解脫。
(九) 若有眾生,多於婬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十)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
(十一) 若多愚癡,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癡。
(十二)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恭敬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 若有女人,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殖德本眾人愛敬。
由此觀之,觀世音菩薩有如是力,若有眾生,恭敬禮拜稱念『觀世音菩薩』,福不唐捐,以是因緣名『觀世音』。何以故?蓋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威神之力巍巍如是,又觀世音菩薩,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饒益,是故眾生常應心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又佛法裏做任何功夫,其目的都在令『妄念』不相連續,如在水中畫圖,隨畫隨消,使妄念的起滅,就像在水面畫圖一樣,一邊畫一邊隨之消失,絲毫痕跡也不留,起滅隨無。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其最後目的在『證入悉地』。是故吾人學佛修行,都是修心,心空淨了,就會光明大放,神通俱足。現在為何不放光明?乃因有無明遮蓋,就像珍珠被污泥包裹,光明不見了。光明雖不見還是有啊!是故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都是為了轉化妄念,保護真心,如此綿密行去,不過幾年功夫一定成就。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況且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何況欲『即身成佛』?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如法持『大明王大護陀羅尼』,現身將得如上述多種效益,設若又能修『念佛法門』,具足信願行三資糧,臨命終時,將『無諸疾病』正念不斷、淨念相繼,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繼續學佛修道,蓋西方極樂世界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即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1月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sclfam/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November 07, 2006

1566-云何為『諸境三類』

標題:云何為『諸境三類』

眾所周知:心之所遊履攀緣者,謂之『境』,如色為眼識所遊履,謂之色境,乃至法為意識所遊履,謂之法境。如同《俱舍頌疏》曰:「色等五境(色聲香味觸)為境性,是境界故。眼等五根(眼耳鼻舌身根)名有境性,有境界故。」又實相之理,為妙智遊履之所,故稱為『境』,是屬於前之法境。《玄義》曰:「以境妙故,智亦隨妙。以法常故,諸佛亦常。函蓋相稱,境智不可思議。」至於云何為『諸境三類』?依《慈恩極要》開示:總攝諸境有其三類。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 【性境】。諸真法體名為性境,色是真色,心實是心,真實法不定隨心三性不定,如實五塵(色聲香味觸)唯無記性,不隨能緣五識(眼耳鼻舌身),通三性(善、惡、無記)故等,此即見相二分各別種生也。
(二) 【獨影之境】。唯從見分,性繫種子皆定自故,如第六識緣亂色、空花、石女兒等,皆定隨心無別體用,假境攝故名為獨影。
(三) 【帶質之境】。謂此影像有實本質,如因中第七所變相分,得從本質是無記等,亦從見分是有覆所攝,亦得說言從本質種生,亦得說言從見分種生,義不定故等。
由此觀之,如是『三類』,即所謂『諸境三類』,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性境』不隨心,『獨影』唯從見,『帶質』通情本,性種等隨應(性謂三性,種謂種子等,即界繫等,隨應者是不定義也),以許見相雜引生故者。如同《識論第十》云:「善等識相,不必皆同三性(善、惡、無記)因。」
總而言之,『境』為所觀之境,『行』為修斷之行,『果』為所得之果。就一切法而審詳分別觀察三性(善、惡、無記)有體無體,有為無為等,謂為『境』;已知境界,則修習聞思修三慧,凝五重唯識(遣虛存實識、捨濫留純識、攝末歸本識、隱劣顯勝識、遣相證性識)觀,謂為『行』;『果』者,謂有漏之修,能感世間一切之妙果,無漏之修,永滅諸障而得大菩提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11/7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