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February 28, 2007

1621-何等為『七種增上慢』

標題:何等為『七種增上慢』

眾所周知:『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謂未得上聖之法,自謂已得,未證上聖之理,自謂已證也。又若自得增上之法,而輕慢於他,此種聲聞,厭惡生死,欣樂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此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至於何等為『七種增上慢』?茲依《法華玄論》所示,分述『七種增上慢』如下:
(一) 顛倒求功德增上慢,以世間諸煩惱熾燃,而以天人為妙境界果報,為對治此故說『火宅譬喻』。
(二) 聲聞人一向增上慢,謂我乘與如來乘無別,如是顛倒妄取,為對治此故說『窮子譬喻』。
(三) 大乘人一向增上慢,謂無別聲聞辟支佛乘,顛倒妄執,為對治此故說『雲雨譬』。
(四) 實無而有增上慢人,以有世間三昧三摩跋提實無涅槃,而生涅槃想,為對治此故說『化城譬』。
(五) 散亂實無有定,過去有大乘善根而不覺知,彼不求大乘於狡劣,心中虛妄解以為第一乘,對治此故說『繫寶珠譬』。
(六) 集功德人說大乘法,而取非大乘,對治此故說『王髻中明珠譬』。
(七) 無功德人於第一乘不集諸善根,說第一義不取為第一,為對治此故說『醫師譬』。
由此觀之,如是『七種』增上慢,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力求避開者。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欲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除了首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菩提心』外,更應避免障礙『菩薩道』之因緣,方能達成此願望。何者為障礙『菩薩道』之因緣?其種類繁多,而『七種增上慢』即是其中一種。如同《法華玄論》云:為避開如是『七種增上慢』,故如來說『七種譬喻』。換言之,即為(1)第一人以世間種種善根三昧功德,方便令入涅槃故;(2)第二人以三為一,令入大乘故;(3)第三人者令知種乘,諸佛如來平等說法,隨眾生善根種子生牙故;(4)第四人者方便令入涅槃城故,涅槃城者諸禪三昧城,過此城已入大涅槃城故;(5)第五人者示現過去善根令憶念,教令入三昧故;(6)第六人者說大乘法,此法門同十地行滿,諸佛如來密與授記故;(7)第七人者根未熟為令熟,示現涅槃果故,為此等義如來說如上所述『七種譬喻』。
總而言之,如是『七種』增上慢,如同《瑜伽八十九卷》云:「於其殊勝所證法中,未得謂得,令心高舉;名增上慢。」又如《解集論四卷》云:「增上慢者,謂於未得,上勝證法,計己已得上勝證法;心舉為性。」《解法蘊足論八卷》云:「云何增上慢?謂未得謂得,未獲謂獲,未觸謂觸,未證未證。由此起慢,乃至心自取,總名增上慢。」《解品類足論一卷》云:「增上慢者,於所未得上勝證法,謂我已得。於所未至上勝證法,謂我已至。於所未觸上勝證法,謂我已觸。於所未證上勝證法,謂我已證。由此正慢、已慢、當慢、心高舉、心恃懱。」《解發智論二卷》云:「若起增上慢,我見苦是苦,或見集是集;此何所緣?答:如有一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由此因緣,得諦順忍苦現觀邊者,於苦忍樂顯了是苦;集現觀邊者,於集忍樂顯了是集。彼由此忍作意持故;或由中間不作意故;見疑不行,設行不覺。便作是念,我於苦見是苦,或於集見是集。由此起慢、已慢、當慢、心舉恃、心自取,名增上慢。」是故此等『增上慢』,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力求避開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1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1620-云何為『法華經之宗』

標題:云何為『法華經之宗』
眾所周知::『法華經』者,《妙法蓮華經》之略名。如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同《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又《妙法蓮華經》者,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至於云何為『法華經之宗』?依《法華玄論》開示:說者甚眾,略陳所見有『十三家』。何等十三?即
(一) 遠師云:此經以『一乘』為宗。一乘之法所謂妙法,如譬喻品云:「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
(二) 龍師云:此經但以『果』為宗。妙法者,如來靈智體也;陶練滓累眾麤斯盡故云妙也;動靜軌物故云法也;法既真妙難以言辨,故借蓮華為譬,所以果智為宗也
(三) 宋道場慧觀法師序云:此經以『妙一』為名,『真慧』為體。(1)妙一為名者,三乘異流是即非真,終期會歸其乘唯一,其乘唯一謂之妙法。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2)真慧為體者,釋迦玄音始唱讚佛慧甚深,多寶歎善則稱平等大慧。頌曰:「為說佛慧故諸佛出於世,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其序又云:「會三歸一乘之始也,此明三乘同入一乘始得信解,故名為始也;覺慧成滿乘之盛也,此明佛果成滿謂乘之盛;滅影澄神乘之終也,此明息跡歸本,明法身常恒,謂乘終也。」
(四) 中興寺印師云:此經亦以『一乘實慧』為體。下開宗中歎云:「佛智甚深即是實慧。」又云:「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即是一乘妙境,故境智為經宗。所以然者,非實境無以生實慧;非實慧無以照實境也。所以銘一乘,為實相境者,體無三偽,故稱實相也。」
(五) 光宅法師云:此經以『一乘因果』為宗,故經有兩段,初開三顯一以明因,後開近顯遠以辨果也
(六) 師云:此經既開權顯實,則宜以『二智(權智實智)』為宗。開三即是明權,顯一所謂辨實,開近顯遠義亦例然,開近謂權,顯遠為實,未詳作者
(七) 師云:既名妙法即以『妙法蓮華』為宗。妙法者,即是佛所得根本真實法性也。此法性不受惑染,不與惑同名之為淨,以是淨故稱為妙也,故用此為題,即以為宗。蓮華者,取眾德為華,不用世間蓮華也
(八) 師云:此經以『常住』為宗。所以然者,大論佛教所宗在常,是故此經以常為宗;但教門未極止,是覆相明常耳。
(九) 師云:此經以顯了明常,故以『常住』為宗。如下文云:「常住不滅,但與涅槃明常,廣略為異耳!」
(十) 師云:以『萬善』為體。但使是善善必無朽,皆當作佛
(十一) 師云:萬善為體,此大通漫,此經既明一乘,但取乘之飾具,宜用『一乘』為體。乘飾具者,其車高廣乃至駕以白牛,但取無漏大乘,簡除有漏之法也
(十二) 長安僧叡法師《法華序》云:尋經幽旨恢廓宏邃所該甚遠,豈但說實歸本畢殊途而已哉,乃大明「覺理』。囊括古今,壽量定其非數,分身明其不實,普賢顯其無來,多寶明其不滅,此乃喪功於本,無忘期於二地也
(十三) 劉蚪集注云:教凝於三一之表果玄於丈六之外,『無名無相』者,此經之旨歸,自非道越三空,智通十地者,孰能辨名於無名,厝說於無說者哉!
由此觀之,如是『十三家』所見,即為『法華經之宗』,此為吾等學佛修道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蓮譬於本,華譬於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是以《法華經》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冚;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何以故?蓋『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又『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Monday, February 26, 2007

1618-何等為『別圓之同異』


標題:何等為『別圓之同異』

  眾所周知:『化法』者,佛化眾生之方法也。又所謂『化法四教』,乃系天臺所立之教相判釋也。何等為四?即(1)『藏教』,謂經律論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2)『通教』,謂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3)『別教』,謂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故名別教;(4)『圓教』,謂此教所詮中道之理,性相圓融,事理無礙,法法具足,故名圓教。是故此四者各有同異,乃不爭之事實。至於何等為『別圓之同異』?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別圓兩種俱通中,論其同異略為十。一融不融;二即法不即法;三明佛智非佛智;四明次行不次行;五明斷斷惑不斷斷惑;六明實位不實位;七果縱果不縱;八圓詮不圓詮;九約難問;十約譬喻。茲分述之如下:
(一) 【明融不融者】。別教四門,所據決定妙有善色,不關於空據畢竟空,不關於有,乃至非空非有門亦如是。四門曆別當分各通,不得意者,作定相取似同性實,殆濫冥初生覺。前三藏有門,已破外道邪計先盡,次空等三門破邪則少,又通巧四門破三藏之拙,又別教之門破通門之近,已不與二乘共,何況外道冥覺而濫妙有?妙有依如來藏分判四門。何得同彼尼犍性實,如周璞鄭璞名同質異,貴賤天懸?今時學地論人反道還俗,竊以此義偷安莊老,金石相糅,遂令邪正混淆,盲暝之徒不別涇渭,若得諸四門意,精簡真偽偷盜不生。然別門雖作定說,如是諍論,諸佛境界二乘不知,豈同外道耶?圓門虛融微妙不可定執,說有不隔無約有而論無,說無不隔有約無而論有,有無不二無決定相,假寄於有以為言端。而此有門亦即三門。一門無量門無量門一門,非一非四,四一一四此即圓門相也。複次更約破會,明融不融相:(1)若破外道邪見不破二乘邪曲,亦不破大乘方便,又會不圓者,如淨名中,會凡夫反復聲聞無也。會塵勞之儔為如來種,無為入正位,不能反復,生死惡人煩惱惡法而皆被會,二乘善法四果聖人,而不被會。又般若中,明二乘所行念處道品,皆摩訶衍;貪欲無明見愛等,皆摩訶衍,善惡之法,悉皆被會,亦不會惡人及二乘人等,不辨其作佛,此即『別門』攝也。(2)若圓破者,從別教已去皆是方便,故迦葉自破雲:「自此之前我等皆名邪見人也,既言邪見之人,即無圓正道法,則人法俱被破也。別教人法尚爾,何況草庵人法?二乘尚爾,何況凡夫人法?是則圓破無所固留。圓會者,會諸凡夫著法之眾,汝等皆當作佛,我不敢輕於汝等,五逆調達亦與受記,龍畜等亦與受記,況二乘菩薩等?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即會一切惡法也。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析法二乘尚被會,況通況別?汝是我子我則是父,無有人法而不被會,俱皆融妙,此即『圓門』攝也。(3)複次更約經文前後,明圓不圓相,若先明不融門,此說地前,後明不融門而言證融,此說向後,或先明證融門,此說向後,後明不融門,此說地前者,此皆『別門』攝。(4)若先明融門證亦融,此說信後後明證不融,此說住前,或先明證不融,此說住前後明證融,此說信後者,此皆屬『圓門』攝。
(二) 【即法不即法者】。若說有為門,此有非生死有,出生死外,別論真善妙有。空門者出二乘真外,別論畢竟空,乃至非有非無門亦如是,是為別四門相。若有為門即生死之有,是實相之有,一切法趣有,有即法界,出法界外更無法可論,生死即涅盤涅盤即生死,無二無別,舉有為門端耳,實具一切法圓通無礙,是名『有門』。三門亦如是,此即生死之法,是『圓四門相』也。複次即法有遍不遍,判圓別相例前分別,約五住遍不遍。複次即法不即法或前或後,判別圓相如前分別。
(三) 【約佛智非佛智者】。若有為門,分別一切智了達空法,分別道種智,照恒沙佛法差別不同者,是菩薩智即別四門相也。若有為門,分別一切種智,五眼具足圓照法界正遍知者,即諸佛之智是圓四門相也。複次別門說圓智,圓門說別智,或前或後,分別別圓相例如前。複次別門證圓智,圓門證別智,或前或後分別別圓,如前分別。
(四) 【約次第不次第者】。若以有為門依門修行,漸次階差從微至著,不能一行中即無量行,乃至非空非有門亦如是,是別四門相。若以有為門一切法趣有門依門修行,亦一切行趣有行,一行無量行名為遍行,乃至非空非有門亦如是,是圓四門相。複次別門圓行、圓門別行,或前或後分別別圓,例如前。
(五) 【約斷斷不斷斷者】。夫至理虛無,無明體性本自不有,何須智慧解惑,既無安用圓別?《涅盤》雲:「誰有智慧誰有煩惱。」《淨名》曰:「淫怒癡性即是解脫。」又不斷癡愛起於明脫,此則不論斷不斷。大經雲:「闇時無明明時無闇,有智慧時則無煩惱,此用智慧斷煩惱也。」若別有門,多就定分割截,漸次斷除五住,即是思議智斷也,乃至三門亦如是,是為別四門相。若圓有門解惑不二,多明不斷斷,五住皆不思議,即是不思議斷,乃至三門亦如是,是為圓四門相。複次圓門說斷,別門說不斷斷,或前或後判別圓相者,例如前說。
(六) 【約實位非實位者】。若有門明斷界內見思,判三十心位,斷界外見思無明,判十地位。等覺後心斷無明盡,妙覺常果累外無事,此乃他家之因將為己家之果,皆方便非實位也。後三門大同小異,皆是別四門相。若有門從初發意,三觀一心斷界內惑,圓伏界外無明,判十信位進發真智,圓斷界外見思無明判四十心位等覺後心,無明永盡妙覺累外,此是究竟真實之位,乃至三門亦如是,是名圓四門相。複次別門說實位,圓門說不實位,別門證實位,圓門證不實位,或前或後皆如前分別。
(七) 【約果縱果不縱者】。若有為門,從門證果三德縱橫,言法身本有,般若修成解脫始滿,不但果德縱成因亦局限,如《地人》雲:「初地具足檀波羅蜜,于餘非為不修,隨力隨分檀滿初地不通上地,餘法分有而不具足者,是義有餘三門亦如是,是為別四門相。」若有為門,從門證果,三德具足不縱不橫,亦因如是一法門,具足一切法門,通至佛地。《華嚴》雲:「從初一地具足諸地功德。」《大品》雲:「初阿字具足四十一字功德,三門亦如是,是為圓四門相。」複次別門說果不縱,圓門說果縱,或前或後判圓別相,例前。
(八) 【約圓詮不圓詮者】。若有為門門不圓融,或融一或融二門,前章偏弄引,門中章詮述不融不即菩薩智,乃至偏譬喻等,門後還結不融不即等三門亦如是,是為別四門相。若有為門一門即三門,門前圓弄引,門中詮述融即佛智,乃至圓譬喻等,門後結成融即等,三門亦如是,是為圓四門相。複次別門詮圓圓門詮別,或前或後,分別別圓之相,例前。
(九) 【約問答者】。若有門明義未辨圓別,須尋問答核征,自見圓別指趣,三門亦如是。
(十) 【約譬喻者】。諸門前後,或舉金銀寶物為譬,或舉如意日月為譬,或用別合,或用圓合,圓別之相自顯。
  由此觀之,今以如是『十意』玄覽眾經,圓別兩門朗然明矣!何以故?蓋約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盤經中提到乳等五味時,曾以醍醐味來形容涅盤經,後來天臺智者大師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聖教為五時教)分別少多,乳教兩種四門,酪教一種四門,生蘇四種四門,熟蘇三種四門,此經(指《法華經》)醍醐一種四門。是故今經如是『十義』者,觀一切法空如實相,決了聲聞法是諸經之王,開方便門,此是融凡小大之人法也。一切世間治生產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即客作者是長者子,此是即法之義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今所應作唯佛智慧,即佛慧也。
  總而言之,《妙法蓮華經》者,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雲:「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何以故?蓋『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又『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1619-何等為『十一種神通門』

標題:何等為『十一種神通門』

眾所周知:『神通』者,變化莫測謂之神,無拘無礙謂之通,合起來說,就是既能使人莫測他之所以,又能為所欲為而了無障礙,而有五通、六通、十通之別。如同《法華經序品》曰:「此瑞神通之相。」《大乘義章》曰:「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擁,謂之為通。」又天心名神,慧性名通,天然慧性,徹照無礙,名為神通,謂如來無謀之應,善權方便,稱適機宜,變現自在,不可思議。至於何等為『十一種神通門』?依《法華玄論》開示:佛開本跡凡有二門,一神通輪門;二說法輪門。神通輪開本跡者,從見塔品至涌出品,現『十一種』神通,以開本跡。何等十一?即
(一)涌出塔表,佛猶存之義。
(二)住空表隱顯,無有滯礙。
(三)出聲,或謂直是塔而已,未足以表猶存之義,故須出聲也。
(四)雖復有聲,密恐無形非是佛聲,故開塔令身在其中矣。
(五)分座同坐者,欲等生滅義往之等,今明雙樹之滅是跡而非真,今之等往明王宮之生,權而非實也。
(六)集佛明本一而跡多。
(七)變土,跡身既非實身,跡土亦非實土,釋迦及化佛是跡身,別有統一之本,淨穢二土皆是跡土,非法身所栖,法身別處中道第一義土。
(八)接眾在空,表虛心乃見法身。
(九)發調達之跡以表丈六為權,調達非惡示惡,類釋迦不生現生。
(十)顯龍女成佛,昔女身不能現身成佛,今遂能成佛者,昔明如來身非常住,今始明佛身是常。
(十一) 明下方菩薩地覆不現,地裂方顯,昔教覆故,未顯法身,今教始開故,得明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一種』皆是神通門,以開本跡也。何以故?蓋佛世尊妙應群機,現大神變,不可思議,使一切眾生及諸邪魔外道咸歸正化,是故如來為調伏憍慢眾生,或現一身而作多身,或現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無礙,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現諸神變,調伏眾生,是名神通神變,如同《瑜伽三十七卷》云:「神通引攝者:謂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為有情意樂清淨,或為有情加行清淨,增上力故;示現種種神通變化。欲令有情,見已聞已;於佛聖教,或當獲得意樂清淨;或當修行無倒加行。」
總而言之,『神通』,就是變化莫測、自在無礙的作用,如同《大乘義章》云︰「神通者,就名彰名。所為神異,目之為神;作用無擁,謂之為通。」又『神通』,或從宿業而來,稱為業通;或從後天修得,稱為修通。佛家主張從禪定和智慧中開發神通之力,如同《大莊嚴經》說︰「如來于菩提樹下,初成正果,現佛神通,游戲自在。」又《大智度論》謂︰「若菩薩離神通,不能饒益眾生。」可以說,神通的唯一正當目的,就是「饒益眾生」,否則,就是邪因,將受惡果。如提婆達多為求供養之利而學神通,繼而我慢貢高,破壞僧團,毒害佛陀,受到地獄報應,便是一例。佛教把神通分為六種:(1)前五種是身通(又名『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和宿命通,此『五通』是凡夫可以修得的,不出輪回;(2)佛教最重視第六「漏盡通」,即斷盡煩惱,脫離生死的通力。必須「六通」具足,才算完美,才能普渡眾生,後因以『神通廣大』泛指法力無邊,本領超越。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2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February 14, 2007

1617-云何為『先僧次尼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先僧次尼之涵義』

眾所周知:『八敬戒』者,又名八敬法,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如同《四分律》曰:「佛告阿難,今為女人,說八盡形壽之不可過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也。何等為八?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淨座請坐。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能得說尼之過。四、式叉摩那(學法女)已學戒(六法也)應從眾僧求受大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名)應於半月中在二部之僧(比丘,比丘尼)中行摩那埵。六、尼於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七、在比丘處不可夏安居。八、夏訖則當詣僧中,求自恣之人(自恣者,懺悔之法也)如此八法,應尊重恭敬讚嘆。不可盡形違越。」此乃指如來成道之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之,蓋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則減五百也。阿難三請,便傳八敬法,使向彼說。若能行之,則聽女出家。姨母頂戴信受,乃得戒,由得戒之十緣而正法亦復千載,是故佛陀當時明示『先僧次尼』可知也。至於云何為『先僧次尼之涵義』?依《法華文句記》開示:先僧次尼亦有『八義』。何等為八?即
(一)男尊女卑。
(二)入道先後。
(三)師弟不同。
(四)傳法能不。
(五)結集進退。
(六)同住得不。
(七)多少推讓。
(八)得歎有無。
由此觀之,如是『八種』,即所謂『先僧次尼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此八全通前之三味(出家味、讀誦味、坐禪味),多在酪教,若準同是聲聞仍少第二意也。於今別中唯除委業,準義仍有,以同比丘聞轉教故也。故委業時非全無分,自餘諸義並同比丘,於五味(乳味、酪味、生酥味,熟酥味、醍醐味。佛在《涅槃經》中提到乳等五味時,曾以醍醐味來形容《涅槃經》,後來天台智者大師便因之判定佛的一代聖教為『五時教』)中漸教當眾其義不異。
總而言之,佛陀當時之所以明示『先僧次尼』,尤其聽比丘尼出家時,須遵守『八敬法』,其來有自,如同《金剛果論》云:男身具『七寶』,女身有『五漏』。前者乃謂『男身』較有福報,而具有:(1)志氣之寶,到處遊行無畏;(2)主為之寶,行事善掌權衡;(3)成家之寶,善能生財立業;(4)安身之寶,善能輔君養親;(5)聖智之寶,善能決斷是非;(6)安邦之寶,舉理上下皆從;(7)定性之寶,善能親賢襲聖等七寶。後者乃謂『女身』業障較重,而具有:(1)漏不能為身主;(2)漏不能為家主;(3)漏不能為人主;(4)漏不能為物主;(5)漏不能為聖主等五漏。又《玉耶經》云:女身十惡(1)女人初生墮地父母不喜;(2)養育視無滋味;(3)女人心常畏人;(4)父母恆憂嫁娶;(5)與父母生相離別;(6)常畏夫婿視其顏色,觀悅則喜瞋恚則懼;(7)懷產甚難;(8)女人小為父母所檢錄;(9)中為夫婿所制禁;(10)年老為兒孫所呵。何以故?蓋以一般而論,能生為『男身』,確實較生為『女身』殊勝,大乘經典亦有開示:若『女身』欲轉為『男身』,必須再多修行『五百世』,可見男身福報較大,所受『苦報』也較少;反之,女身不但生理上與男生不同,每月有『月經』失血或痛經(經血不順)之受苦與不便,雖然今日是『女男平等』之民主法治社會,甚至於在歐美社會,更有『女權至上』之現象,可是不可否認的,女身仍較男身有很多之『苦報(如上述之五漏)』,且無有很多之『殊勝(如上述之七寶)』,尤其是學佛修道者,若欲修『蘭若』之行,而隱居深山,唯有男身者較易做到。不過由於女身『業報』較差,吃苦較多,反而是其學佛修道之『增上緣』,這是今日(每次法會,都是陰盛陽衰)女性學佛修道者,四倍甚至於數倍於男性之主要原因,蓋女身因吃較多苦而易覺悟,故更能精進勇猛修道,而男身者反因福報較大,較易沉迷於聲色犬馬而不知學佛修道,難免來世又在『六道輪迴』,此為男身者應該多多省思之處。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Monday, February 12, 2007

1616-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

標題: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

眾所周知:小乘修持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蓋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而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是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三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何以故?蓋成佛是以說法度眾生為目標,不度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而且也要幫眾生斷其煩惱方能畢竟,故再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斷煩惱,決不是盲目的衝動,須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眾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此智慧之獲得必賴廣學佛陀所說法門,故再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設若要滿此『四弘誓願』,勢必要修『菩薩行』,此亦為佛陀當時所『循循善誘』者。至於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茲依《法華玄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一乘有二種(1)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為大乘;(2)諸大菩薩之所乘故故名為大乘。如《十二門論》所辨,說如來壽及佛知見等是諸佛大人能乘所乘,今欲明諸大菩薩之所乘,故說菩薩行(大乘)也。
(二) 說諸菩薩功德智慧不可思議,令二乘人深生愧恥棄彼所宗,則未發二乘心者不復發心,故說菩薩行。
(三) 凡夫二乘已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已修菩薩行者宜解行增進,故說菩薩行。
(四) 《淨名經》云:或以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薩而作佛事。佛事不同受悟多種,上來明佛作佛事竟,今欲明菩薩而作佛事,故說諸菩薩行也。
(五) 欲歎此經功力,故說諸菩薩行,諸大菩薩有不可思議功德智慧者,皆由法華之所成就,若欲得如此功德者當行《法華經》也。
(六) 欲開祕密藏故說此經,聲聞法中說諸菩薩乃至一生補處菩薩,猶是凡夫未斷煩惱,今明大乘法中諸菩薩得無生忍,煩惱清淨具六神通,出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令種種方便分形六道利益眾生,故說菩薩行。
(七) 欲為利益未來一切眾生,令得受持《妙法華經》,使無留難,佛雖去世,諸大菩薩常在世間利益一切,欲求請護無願不從,故說菩薩行。
由此觀之,如是『七種』,皆為當時佛陀『說菩薩行之因緣』,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此總釋藥王等諸品也,如同《晚見論》云:「欲明護眾生諸難力者,故說觀音陀羅尼等品;示現功德力,故說妙莊嚴王品;依過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護法身,故說普賢菩薩品。」此釋與今略同,如是等觀諸品中意,故說妙法華經也。又《釋論第百卷》云:「《法華經》無量無邊如大海水,以文無量,義亦無量,故知說《法華經》因緣亦復無量。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了脫生死』,勢必要修『菩薩行』,以便自利化他、悲智雙運,方能圓滿福慧,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1616-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

標題: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

眾所周知:小乘修持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蓋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而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是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三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何以故?蓋成佛是以說法度眾生為目標,不度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而且也要幫眾生斷其煩惱方能畢竟,故再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斷煩惱,決不是盲目的衝動,須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眾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此智慧之獲得必賴廣學佛陀所說法門,故再發『法門無量誓願學』。設若要滿此『四弘誓願』,勢必要修『菩薩行』,此亦為佛陀當時所『循循善誘』者。至於云何為『說菩薩行之因緣』?茲依《法華玄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一乘有二種(1)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為大乘;(2)諸大菩薩之所乘故故名為大乘。如《十二門論》所辨,說如來壽及佛知見等是諸佛大人能乘所乘,今欲明諸大菩薩之所乘,故說菩薩行(大乘)也。
(二) 說諸菩薩功德智慧不可思議,令二乘人深生愧恥棄彼所宗,則未發二乘心者不復發心,故說菩薩行。
(三) 凡夫二乘已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已修菩薩行者宜解行增進,故說菩薩行。
(四) 《淨名經》云:或以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薩而作佛事。佛事不同受悟多種,上來明佛作佛事竟,今欲明菩薩而作佛事,故說諸菩薩行也。
(五) 欲歎此經功力,故說諸菩薩行,諸大菩薩有不可思議功德智慧者,皆由法華之所成就,若欲得如此功德者當行《法華經》也。
(六) 欲開祕密藏故說此經,聲聞法中說諸菩薩乃至一生補處菩薩,猶是凡夫未斷煩惱,今明大乘法中諸菩薩得無生忍,煩惱清淨具六神通,出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令種種方便分形六道利益眾生,故說菩薩行。
(七) 欲為利益未來一切眾生,令得受持《妙法華經》,使無留難,佛雖去世,諸大菩薩常在世間利益一切,欲求請護無願不從,故說菩薩行。
由此觀之,如是『七種』,皆為當時佛陀『說菩薩行之因緣』,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此總釋藥王等諸品也,如同《晚見論》云:「欲明護眾生諸難力者,故說觀音陀羅尼等品;示現功德力,故說妙莊嚴王品;依過去功德彼童子有如是力故護法身,故說普賢菩薩品。」此釋與今略同,如是等觀諸品中意,故說妙法華經也。又《釋論第百卷》云:「《法華經》無量無邊如大海水,以文無量,義亦無量,故知說《法華經》因緣亦復無量。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了脫生死』,勢必要修『菩薩行』,以便自利化他、悲智雙運,方能圓滿福慧,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Saturday, February 10, 2007

1615-何等為『大乘六義』


標題:何等為『大乘六義』

眾所周知:『大乘』者,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至於何等為『大乘六義』?依《法華玄論》開示:大乘凡有『六義』。何等為六?即
(一) 出二乘之上,故名為大。
(二) 諸佛大人之所乘,故名為大。
(三) 觀世音彌勒等大士之所乘,故名為大。
(四) 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
(五) 能滅眾生大苦與大利益,故名為大。
(六) 能盡諸法邊底,故名為大。
由此觀之,如是『六種』,即所謂『大乘六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是空,則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蜜無所障礙,論明大乘是十方三世諸佛甚深法藏;空復是法藏中之甚深,故知空者是深中之窮深,大中之極大,是以法華盛開三軌(天台所立跡門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軌也,以三法可為軌範,故名三軌(1)『真性軌』,無虛偽謂為真,不改謂為性,指真如實相之本體也;(2)『觀照軌』,指觀達真性之智慧也;(3)『資成軌』,指資助觀照之智而使開發真性之萬行也),以空為高座,廣明四行(菩提、福德、智慧、羯磨之四行也),以空為安樂,豈非菩提薩埵之明訓,道場之玄範耶?
總而言之,佛滅後諸宗紛起,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求作佛者為大乘。先在印度,依《寄歸傳》之記惟中觀、瑜伽之二宗為大乘,餘皆為小乘。『中觀』即中國之三論宗,『瑜伽』則法相宗也。在中國日本之諸宗,惟俱舍、成實、為小乘,餘皆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為學習法門而存,無有行之者,故謂之依學之宗。如同《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February 08, 2007

1614-何等為『佛陀之教化七門』

標題:何等為『佛陀之教化七門』

大凡有情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 佛陀提出『八萬四千法門』來解決。尤其是『大乘佛法』傳到中國後,歷代高僧大德將之分成八大宗派,直到今日僅存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較為流行,是故如來之教化法門,若廣說者,為無量無邊,若略說者,至少有『七門』。至於何等為『佛陀之教化七門』?依《法華玄論》開示:釋迦一化始終,凡有『七門』,今三乘人未得悟者,皆得領解,故說是經。何等為七?即所謂
(一) 【法身門】。謂如來法身無一切累具一切德,無一切累不可為有,具一切德不可為無,非有非無即是中道法身,是故經云:「如來於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闇弊永盡無餘,此謂無一切累也;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等,此具一切德。」所以明此二者,良以無患故能救物患,有一切德故濟物無德,是以將明起化,故前歎化本也。
(二) 【大悲門】。謂如來在法身地,見二種眾生起大悲心(1)昔曾受佛化而先觀招苦;(2)未經高道受三界煮燒。此二眾生具一切患,無一切德,故有佛所無,無佛所有,為此眾生起大悲心也。
(三) 【垂應門】。既起大悲心,故應入生死,為度物起八相成道,是故經云而生三界朽,故火宅即其事也。
(四) 【實化不得門】。既起大悲心為物成道,而初成道時,即欲以大悲拔其有累,大慈濟其無德,但聖雖能授而凡不能受,故息於實化也。
(五) 【權化得門】。雖一乘化之不從,而大悲不捨,欲漸引諸子,故於一說三,謂權誘門也。
(六) 【實化得門】。小執將傾,大機欲動,故會三歸一,謂實化得門也。
(七) 【不虛門】。許三與一,似若相乖,以深見物機,故無虛妄,謂不虛門也。
由此觀之,如是『七門』,即所謂『佛陀之教化七門』,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束此七義可為『六雙』。即(1)初一是自門,後六化他門,自他一雙也;(2)前二是法身,後五為應跡,本跡一雙也;(3)復五之中初一節,非但釋迦具斯七事,亦是舍那化即是釋迦化,二佛一雙也;(4)復四之中初一頓化不得,後三漸化得子,謂頓漸一雙也;(5)後三之中,初一說三,後二明一,三一一雙也;(6)後二之中,初正明一次融會,一切諸佛教皆同然,三一不虛,謂教及會教一雙也,此釋譬喻意果,方便品末也。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須修學『無量法門』,自利化他,悲智雙運,方能圓滿福慧,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修『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February 07, 2007

1613-何等為『如來十種大恩』

標題:何等為『如來十種大恩』

眾所周知:『如來』者,梵語曰多陀阿伽陀,譯言如來,佛十號之一。如者真如也,乘真如之道從因來果而成正覺之故,名為如來,是真身如來也;又乘真如之道來三界垂化之故,謂之如來,是應身如來也;又如諸佛而來,故名如來,此釋通於二身,如同《成實論》曰:「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轉法輪論》曰:「如實而來,故名如來。(中略)涅槃名如,知解名來,正覺涅槃故名如來。」《智度論》曰:「如實道來,故名為如來。」《勝鬘寶窟》曰:「如來者體如而來,故名如來。」至於何等為『如來十種大恩』?依《法華玄論》開示:如來『十種』大恩,今已悟之人心得堅明,未解之者因此改執,故說此經也。何等為十?即
(一) 釋迦過去初發心時,結四弘誓願欲普濟六道,法華之緣已入斯願,是為『第一通弘誓恩』。
(二) 過去世時曾為此緣已說大法,而此眾生曾高大化,是為『第二別結緣恩』。
(三) 此無量眾生罪重鈍根,背化起惑流浪六趣,菩薩隨入生死方便誘化,乃至今種五乘種子,自從背化已後訖未成道之前,經無數劫隨逐化之,是為『第三隨逐化恩』。
(四) 釋迦雖久已成佛,為此眾生大機將熟起故更示成道,是故經云:中止一城乃至脫珍御服著垢膩衣,謂『第四隱本示跡恩』。
(五) 初成道時種種思惟方便救濟,或欲現通或欲說法或勸或誡,同入一乘,但佛慧甚深眾生根鈍,雖有欲化之功而無從救之理,是為『第五思濟恩』。
(六) 子雖捨父父不捨子,故隱窮深佛慧至道而開極淺人天之樂,謂『第六隱深說淺恩(故文云:冷水灑面令得醒悟,謂成道已後鹿苑之前,說人天教也)』。
(七) 五戒十善暫息三途,次虛指二乘令出五趣,謂『第七權誘恩』。
(八) 雖以小乘攝化,而密欲以大法教之,故說波若付財之教,但根鈍之徒猶未悟解,是為『第八密化恩』。
(九) 從波若已後法華之前,中間說諸方等,現菩薩神變或說大士法門,種種方鼓動其情,令稍鄙小心欣慕大道,謂『第九陶練小心恩(故文云:復經小時即其事也)』。
(十) 小志遂移大機將動為說法華,會父子天性,今二乘之人令入一道,現在受記未來作佛,是為『第十畢竟恩』。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即所謂『如來十種大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如來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如來又稱『佛(寶)』,乃三寶之一。又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佛是世界上之真寶,故稱佛寶。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依經典說『佛』有三種身:(1)化身。又名變化身,有大恩德,為如來成所作智及妙觀察智一分所成,如 釋迦牟尼佛,為父母所生身,出家修道,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伏魔軍,斷諸結賊,獲一切智,成等正覺,此名化身佛;(2)報身。又名受用身,有大智德,為如來鏡智及平等智,並妙觀察智一分所成,佛無量劫來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常住不變,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皆從出世無漏善根所生,不可思議,超過世智,而為十地法身大士現此妙相,演無盡法,廣利無邊,是為報身佛;(3)法身。又名自性身,有大斷德,二空所顯,自性清淨,無染無著,甚深無量,無有變易,難解難知,微妙寂靜,離一切相,絕諸戲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唯佛能知,是為法身佛。是故如來之恩德,若廣說者,為無量無邊,若略說者,至少有如上所述之『十恩』。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Monday, February 05, 2007

1612-云何為『華嚴與法華之異』


標題:云何為『華嚴與法華之異』

眾所周知:『華嚴』者,《大方廣佛華嚴經》之略名,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法華』者,《妙法蓮華經》之略名,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該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又《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至於云何為『華嚴與法華之異』?依《法華玄論》開示:《華嚴》之與《法華》同明一因一果,教滿理圓無餘究竟,但善巧方便起緣不同,領其大要凡『十四種』。何等為十四?即
(一)華嚴謂始說一乘;法華終明一乘,始終乃異,一乘無別。
(二)華嚴直說一乘,始無所會,終無所開;法華對三明一,始辨開一為三,終明會三歸一。
(三)華嚴為發始學大緣說;法華為二種緣(1)為前小後大緣說;(2)為發始學大緣說也。
(四)華嚴為福德大利根人說;法華為薄福鈍根人說,如初本學大,中途棄大留小,後還捨小從大,故名鈍根也。
(五)華嚴謂平道教;法華初則斥奪迷執,然後方平道說(初斥三病為說一乘,三病若消一乘亦廢,然後始知寂滅之道三,一二夷適緣不同,大小雙用也)。
(六)華嚴但明一乘實慧;法華具三一權二慧,故開方便門示真實相(照一乘為實慧,鑑三乘為權,華嚴教門但明一乘,故唯有慧,就一乘中自開二慧,或約動靜雙用,或就空有二行,亦得具二慧也)。
(七)華嚴是舍那跡本身說;法華是釋迦本跡身說也。
(八)華嚴加諸菩薩說;法華如來自說。
(九)華嚴但對菩薩說;法華雜對二乘菩薩說。
(十)華嚴豎論一乘五十二位;法華橫論一乘不開階級(因適化不同非可一類,但(1)華嚴之緣本信一乘,故於一乘中歷位增進,故問階不同,法華之緣本末信一乘破其三病,始得信一乘故未得次第歷位登昇也;(2)華嚴信一乘得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學菩薩道入華嚴法門故,法華不須更問階位也)。
(十一) 明華嚴廣明一因一果;法華則略明一因一果。
(十二) 華嚴淨土中說;法華穢土說(現塔中雖復變土令淨,而華嚴本是淨土非變而成淨,法華穢土中說也)。
(十三) 華嚴七處八會說;法華一處一會說。
(十四) 華嚴一佛說;法華分身等十方佛多寶等三世佛共說。
由此觀之,如是『十四種』,乃因《華嚴》與《法華》之善巧方便起緣不同,而有如是差異,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華嚴經》說法有五種目的(1)『正為』,為不思議乘之菩薩;(2)『兼為』,為一切眾生結緣;(3)『引為』,為誘引權教之菩薩;(4)『權為』,為諸菩薩權現二乘之身,列於法筵使實之二乘知迴心;(5)『遠為』,為外道凡夫聞是教而有謗,後遂使彼等信受。又大乘究竟之理,《法華經》謂之實相(方便品曰: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華嚴經》名為法界(第八會名入法界品);法界者就體之名,實相者就義之稱,其實一也。
總而言之,《華嚴經》為『華嚴宗』所弘揚,而《法華經》為『天台宗』所弘揚。前者以『法界三觀』為主要修法,後者則以『止觀』為主要修法。『法界三觀』者,法界為所觀之境,三觀為能觀之心,其三者(1)『真空觀』,謂吾人所見之森羅萬象,悉為妄情之偏計,猶如空華之實性為虛空,於口泯亡妄情所見之事相,顯真空之妙體,名為真空觀,真空即四法界中之理法界也;(2)『理事無礙觀』,謂吾人所見之萬象皆為真如之隨緣,隨緣之萬象即真如也,猶如水即為波,波即為水。所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也,如是觀真如性起萬法,萬法一一以真如為性,名為事理無礙觀,此四法界中事理無礙法界也;(3)『周遍含容觀』,謂法界一一之事相為真如之隨緣性起,而一微一塵,悉完具真如之全體也,故完具理之一一事相,如其理性之法界融通,一一事相亦遍含容一切法界而重重無盡也,此名周遍含容觀,為四法界中之事事無礙法界,隨緣觀之至極也。而『止觀』者,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又因性寂然為止,寂而常照為觀,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止水影現萬象,故止與觀者,不二一體也;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於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是故華嚴與法華有如上述之差異。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Saturday, February 03, 2007

1611-何等為『法華經十種不可思議』

標題:何等為『法華經十種不可思議』

眾所周知:『法華經』者,《妙法蓮華經》之略名。如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同《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至於何等為『法華經十種不可思議』?依《法華玄論》開示:此經有『十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化主不可思議】。諸餘經典之所無有,如《見寶塔品》說:「十方諸佛並皆雲集,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諸佛如來遍滿其中」。又多寶踊出,謂過去佛集分身佛會,謂現在佛集十方菩薩來會,謂未來佛集。略而言之,十方三世並會鷲山,自此以外未有如斯之盛集也。
(二) 【徒眾不可思議】。十方世界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諸佛侍者遍滿其中;又下方千世界塵數菩薩從地踊出遍滿十方虛空,如是等眾不可稱計,雖復始『蓮華藏』,終『跋提河』,亦未有如斯之眾,謂徒眾不思議也。
(三) 【教門不可思議】。諸餘經典之所無有,如《華嚴》《大波若》等各十萬偈尚已為多,釋論云:「法華無量無邊如大海水。」又大通智勝佛說:「是華法經如恒河沙偈。」威音王佛說:「此法華經二十千萬億那由他偈。」斯則教門不可思議也。
(四) 【時節不可思議】。日月燈明佛說此法華經六十小劫;妙光菩薩於八十小劫說法華經;大通智勝佛於八千劫說法華經;十六沙彌於八萬四千劫說法華經;釋迦佛說此經時踊出菩薩問訊諸佛,如是時聞經五十小劫說法華經,時節何可秤計?故名時節不可思議也。
(五) 【利益不可思議】。如《分別功德品》初有十二種利益,始自無量恒河沙菩薩悟無生忍,終到八佛世界塵數眾生發菩提心,諸餘經教悟道者亦未有如斯之例,故利益不可思議也。
(六) 【國土不可思議】。如釋迦牟尼欲容受分身諸佛故,各變八方六萬億那由他國皆成淨土;又《神力品》云:「于時十方世界通為一佛國土。」說餘經時或有變土,或不變土,或變一土,或變一會,未有如斯莊嚴事也,故國土不可思議也。
(七) 【神力不可思議】。如釋迦及十方佛,一時現七種神力滿百千歲,諸餘經典雖現神力,或但一佛,或但一時,亦未有如斯之事,故神力不可思議也。
(八) 【功德不可思議】。如第五十人展轉聞經一念隨喜者,勝布施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一切樂具,及令得阿羅漢道,況受持讀誦解脫福不可量,故功德不可思議也。
(九) 【教門不可思議】。結束始終融會權實,一化教門煥然可領,諸餘經典直說而已,謂教門不可思議也。
(十) 【身不可思議】。開近顯遠融會真應,無方大用三世益物,餘教不明此經獨有,謂身不思議也。
由此觀之,《法華經》以有如是『十種難思議事』,持說之人累滅於內瑞獲于外,僧弼廣載豈徒然哉!何以故?蓋《妙法蓮華經》之(1)『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2)『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3)『蓮華』者,譬權實法也。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況意多端,略擬前後,合成為六:(1)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2)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3)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又(4)為蓮譬於本,華譬於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5)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6)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何以故?蓋『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又『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2月3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