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29, 2007

1640-云何為『善根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善根之涵義』

眾所周知:『善根』者,身口意三業之善,固不可拔,謂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餘善,故謂之根。菩薩以種種修行善根,皆悉迴向無上佛果菩提,普及法界眾生,如同《維摩經菩薩行品》曰:「不惜軀命,種諸善根。」註曰:「什曰:謂堅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大集經》曰:「善根者,所謂欲善法。」南朝陳‧徐陵《上智者禪師書》曰︰「既善根微弱,冀願力莊嚴。」《舊唐書‧高祖紀》曰︰「弘宣勝業,修植善根。」至於云何為『善根之涵義』?依《法華義疏》開示;善根有『三義』故生。何等為三?即
(一)法種眾苦而樂求涅槃,故苦極而求離。
(二)眾生曾稟大化,而善根種子不可朽滅。
(三)諸佛菩薩有三種化:(1)『往化』,即昔為說大乘;(2)『隨遂化』,眾生背化起惑流浪生死,諸佛菩薩隨入生死而化度之;(3)『畢竟化』,令得成佛然後乃捨。今是三化之中『隨遂化』,故得生善根也;漸漸遊行遇向本國,本國者即大乘理也,如同《法華三昧經》云:「反源盡欲室,令人歸古鄉,古鄉名無為,無為故號清淨室。
由此觀之,如是『三者』,即為『善根之涵義』是也。何以故?蓋一乘善根凡有三品,即(1)『下品善根』,去悟一乘理,遠如向國;(2)『中品善根』,去悟一乘理,稍近如到城;(3)『上品善根』,與理交接,如至舍也。又所謂『住立門側』者,始未信受如住,終必當行如立,未有大機不堪受大教如門側也,而『四加行位』者,為唯識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寶之願,得[火*耎],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此為入於見道(大乘的菩薩,於初僧祇之終,終四善根之加行,而頓斷分別起之煩惱、所知二障,叫做見道),正通達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際,故名為四加行位,即四道((a)『加行道』,謂先於三賢四善根位加力而行三學之位也;(b)『無間道』,謂加行功德成就而發正智,正斷煩惱之位也;(c)『解脫道』,無間道後而生一念之正智,正證悟真理之位也;(d)『勝進道』,解脫道後更進而定慧增長之們也)中之加行道也。
總而言之,『善根』生時依八種事,即(1)施所成福業事;(2)戒所成福業事;(3)修所成福業事;(4)聞所成事;(5)思所成事;(6)餘修所成事;(7)簡擇所成事;(8)攝受有情所成事。當知此中,隨其所應,依所說事,或於現法,或於後法,隨為一種貪瞋惡見,於心相續,先成穢染,既被染已,由彼對治,令於是處,不復相應,是故善根約有三種:(1)『順福分善根』者,謂種生人、生天種子(a)生人種子者,謂此種子,能生人中高族、大貴、多饒財寶、眷屬圓滿、顏貌端嚴、身體細渜,乃至或作轉輪聖王;(b)生天種子者,謂此種子、能生欲色無色天中,受勝妙果,或作帝釋、魔王、梵王;有大威勢,多所統領;(2)『順解脫分善根』者,謂種決定解脫種子,因此決定得般涅槃;(3)『順抉擇分善根』者,謂煖、頂、忍、世第一法。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2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Monday, March 26, 2007

1639-『世之長者』有幾種

標題:『世之長者』有幾種

眾所周知:『長者』,梵語曰疑叻賀缽底Dr!ha-pati,積財具德者之通稱,《法華玄贊》曰:「心平性直,語實行敦。齒邁財盈,名為長者。」又,年長者之稱,如同《孟子》曰:「徐行後長者。」又,顯貴者之稱。史記曰:「門外多長者車轍。」又,謹厚者之稱,如同《漢書》曰:「寬大長者。」至於『世之長者』有幾種?依《法華義疏》開示:世之長者凡有三種,一有德長者;二年高長者;三巨富長者。茲分述之如下:
(一) 【有德長者】.略明三義:(1)有智;(2)有德;(3)清潔無瑕。以具此三義故居物之宗稱為長者,如來亦爾:(1)照理周窮謂之波若,如長者有智;(2)眾德斯備所謂法身,如長者有德;(3)萬累永盡所謂解脫,如長者無瑕。三德既圓居在物表稱為世尊也。
(二) 【年高長者】。前明其位德重,此譬於年高,以德重年高為物所敬,佛亦如是:(1)備眾德;(2)壽命無窮。以具此二義為物所尊也,此據法身為譬,以法身壽不可盡;借老人以譬應身,老人生途以窮餘命無幾,譬如來此身最後無復餘生,故《釋論》云:「我生胎分盡,是最末後身;我以得解脫,當復度眾生;取廢化來久作譬,昔為菩薩時教化諸子,諸子違教經於劫數,菩薩廢化已久故名為老,故《信解品》云:「自念老朽無有子息。」借最後應付子財為譬,故稱老年;老人在世既久,多所聞見諷誦今古,以譬如來具一切智者;其年衰邁,衰邁之人不久住世,譬如來非是安住三界之人;行行來久,譬老人之年積也。
(三) 【巨富長者】。世之財寶能離苦得樂,法寶亦能離生死苦得大涅槃樂;福慧具足為財富,出用不窮名無量。又眾德圓滿為財富,異於因住稱無量,多有田宅,智斷具足能生物善為田,慈悲覆陰稱之為宅。又養命曰田,安身為宅,法寶亦然,能養物慧命若田,安物法身如宅,能安養者無窮故云多也。世富長者凡有三種:(1)內多珍寶;(2)外多田宅;(3)多諸僮僕。備此三種乃稱大富,佛亦如是:(1)內備自德如多珍寶;(2)外能生物之善及慈悲覆陰譬多田宅;(3)有神通運用譬僮僕屈曲順從,其家廣大明化處,上國邑聚落舉處以歎人,故長者為四處所崇仰。
由此觀之,如是『三類』,即通常所說『世之長者』,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長者』,乃當年印度人(1)尊稱年長的人;(2)尊稱有道德的人,如須達長者(須達長者,以金布地買祇陀之園林,以建祇園精舍奉佛)等,大多數皆喜歡布施以求『人天福報』,但並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故 佛為須達長者說過去之長者行大施會,及其功德,不如『三歸(即皈依佛、法、僧三寶)』『慈心(即饒益有情眾生)』。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了脫生死』『超越六道輪迴』,至少必須具備下列要件(1)深信因果: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乃必然的道理;(2)皈依三寶:佛為大覺世尊,究竟常樂,永離苦惱,導諸眾生,出迷籠就覺道,佛為教化主,故先當皈依『佛』;我佛法門,三世諸佛皆依之修行,而成就無量清淨功德,今日既欲返本還源,淨除心垢,捨佛法無由,故次當皈依『法』;以佛法不自弘,須假人弘,人能弘法,方使從聞思修,證果成佛,況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了,難了之法,既借僧得聞,此恩莫極,故當皈依『僧』;(3)嚴持戒律:戒是無上菩提之本,因戒才可以生定,因定才可以發慧。若不持戒而修行,則無由脫黏去縛;(4)堅固信心:信為道源功德母。佛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又說了種種法門,來對治眾生的心病,我們就當相信佛語不虛,若能如法修行,不退不悔,決定可以『成佛』;(5)決定法門:信心既具,便要擇定一個適合自己『根器』的法門來修持,切不可朝秦暮楚,也不可好高務遠,以致於一世無成,最穩當的就是選擇古德所推荐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淨土宗『念佛法門』;(6)懺悔業障:因為無始劫來,迷惑(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顛倒、分別(所知障)執著(煩惱障),障蔽了我們的『智慧德相』,以致於無法證得『佛果』;(7)積功累德:此是修福方面。最普遍的就是『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其次是『持戒(三皈五戒、菩薩戒等)』、『忍辱(其功德無量無邊)』,都是積功累德的方法;(8)轉識成智:最普遍的就是『讀誦大乘經典(了解人生宇宙真諦)』,其次是『參訪善知識』並接受其教導,或『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地念佛,只要能夠到『一心不亂』的地步,就能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為『大圓鏡智』,如此就能脫離一切迷惑顛倒,返璞歸真,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2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Wednesday, March 21, 2007

1638-云何為『大乘尊勝小乘鄙劣』

標題:云何為『大乘尊勝小乘鄙

眾所周知:『大乘』者,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至於云何為『大乘尊勝小乘鄙劣』?依《法華義疏》開示:就大乘尊勝小乘鄙劣者,《法華經》開為『十喻』,初為父子喻;二中途相失喻;三子漸還鄉喻;四父子相見喻;五喚子不得喻;六冷水灑面喻;七誘引還家喻;八付財密化喻;九陶練小心喻;十委囑家業喻。茲分述之如下:
(一) 【父子喻】。釋迦於過去世時,為其說大乘法,名之為父,其曾稟大化,故稱為子,故云:「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也。」
(二) 【中途相失喻】。觀心微弱煩惱強盛,為惑所牽,流浪生死子失父也,如來覓其大乘善根成就不得,謂父失子也。
(三) 【子漸還鄉譬】。法種眾苦樂求涅槃,故苦極有反源之義,故積習善根漸有趣向大理,故名子漸還鄉譬。
(四) 【父子相見譬】。於一形之內大乘善根成就,有悟入大義名子見父,見其一形之內大乘善根成就,名父見子。
(五) 【喚子不得譬】。初成道時大機未熟,不堪受大化,故名喚子不得。
(六) 【冷水灑面喻】。初成道時大乘善根未熟,但有人天善根成就,故為說人天之教如冷水灑面,即便醒[酉*吾],故名冷水灑面譬。
(七) 【誘引還家譬】。前於道樹下說人天教,蓋是世間生死乘譬向他家,次趣鹿園說於二乘,是出世法,令從世間歸於出世,出世之法是長者家,故名誘引還家譬。
(八) 【付財密化譬】。小志漸移大機遠動,故命說大法密誨小心,故名付財密化譬。
(九) 【陶練小心譬】。從波若以後法華之前,諸方等教毀訾聲聞讚揚菩薩,令稍鄙小心漸欣大道,名陶練小心譬。
(十) 【委囑家業譬】。執既除大機成就,故為說一乘令紹繼佛業,故名委屬家業喻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譬』,可知『大乘尊勝小乘鄙劣』,誠不虛言。何以故?蓋佛計大小之根機,而說大小之二教。對於小機,說聲聞緣覺之法,謂為小乘;對於大機,說六度之法,謂為大乘。滅後,弟子結集之,別大小二經,各為一藏,《大智度論》謂為聲聞藏,菩薩藏,或謂為三藏,摩訶衍藏者是也。就現流之經典言之,則四部之《阿含經》等為小乘經,《華嚴》《般若》等為大乘經。然而《阿含經》中有說菩薩之行法者,而《般若》等諸經亦非無小乘之道法,乃因(1)於《阿含》說大法,欲使弟子之小機,仰信師之勝因勝果也;(2)於諸《大乘經》列小法,欲使知法之勝劣也,非為欲各得其法,故互有無妨。
總而言之,佛滅後諸宗紛起,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求作佛者為大乘,先在印度,依《寄歸傳》之記惟中觀、瑜伽之二宗為大乘,餘皆為小乘,『中觀』即中國之三論宗,『瑜伽』則法相宗也。在中國日本之諸宗,惟俱舍、成實、為小乘,餘皆為大乘宗。又佛果者謂開一切種智,為盡未來際眾生化益之悟,阿羅漢果與辟支佛果,雖有淺深之別,然皆為灰身滅智歸於空寂涅槃之悟。若以四諦為至阿羅漢果之教體,以十二因緣為至辟支佛果之教體,如此小乘有二道,故亦謂之二乘。又此二乘為佛成道後十二年間經律論三藏之所詮,故天台稱之為三藏教。佛滅後印度之小乘分總別二十之流派,來我國後,遂立宗名俱舍,成實,及律三者,即小乘也,是皆為佛隨他意之說法,姑以調熟下劣根性者也。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乃至化一人我則墮慳貪。」《法華經遊意》曰:「今以二義往收則事無不盡,一者赴小機說名曰小乘,二者赴大機說稱曰大乘。」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2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March 20, 2007

1637-云何為『小乘與大乘之異』

標題:云何為『小乘與大乘之異』

眾所周知:『大乘』者,梵語摩訶衍,譯言大乘,大者對小之稱,乘以運載為義,以名教法,即大教也。使求灰身滅智空寂之涅槃之教,謂之小乘,此中有聲聞緣覺之別;使開一切智之教,為大乘,此中有一乘三乘之別。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如來知見、力、無所畏,愍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菩薩求此乘故名為摩訶薩。」至於云何為『小乘與大乘之異』?依《法華義疏》開示:小乘與大乘之異者,略明『四異』。何等為四?即
(一) 大乘明人法本性空,小乘明折法空,故大乘是真空,小乘非真空。如同《方便品》云:「小乘涅槃非是真滅,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大乘涅槃方是真滅,滅諦即空,滅既有真偽空亦然也。」
(二) 小乘但明三界內人法空,空義即短;大乘明三界內外皆空,空義即長。
(三) 小乘但見於空不見不空;大乘人具見空與不空故名中道。以空無諸累不可言有,有於眾德不可言無,非有非無即中道。
(四) 小乘入空則失有,出有則失空,是故取捨行心斷常二見。如同《中論》云:「若有所受法則墮於斷常,當知所受法若常若無常;大乘人不壞假名而說實相,故即有而常空,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即空而常有,故不墮斷常名中道觀。」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事由,可知小乘與大乘迥異。何以故?蓋雖大小乘明內外,然而(1)大乘具滅三界內外,小乘但滅三界內故稱內滅;(2)菩薩並濟眾生內外俱,二乘但滅自惑不滅他惑故稱內滅;(3)約餘無餘明內外滅,結業既亡則未來生盡,入無餘時於外山河日月亦隨分得滅,今住有餘未得無餘故云內滅也。
總而言之,佛滅後諸宗紛起,其中求羅漢之證悟者為小乘,求作佛者為大乘。先在印度,依《寄歸傳》之記惟中觀、瑜伽之二宗為大乘,餘皆為小乘。『中觀』即中國之三論宗,『瑜伽』則法相宗也。在中國日本之諸宗,惟俱舍、成實、為小乘,餘皆為大乘宗。但其二宗亦為學習法門而存,無有行之者,故謂之依學之宗。如同《十二門論》曰:「摩訶衍者,於二乘為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為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名為大。又能滅除眾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為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為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訶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為大。」又《寶積經》曰:「諸佛如來正真正覺所行之道,彼乘名為大乘、名為上乘、名為妙乘、名為勝乘、無上乘、無上上乘、無等乘、不惡乘、無等等乘。」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Monday, March 19, 2007

1636-云何為『大小涅槃之異』

標題:云何為『大小涅槃之異』

眾所周知:『涅槃』者,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曰波利暱縛喃Parinirva%n!a,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又樂著涅槃而不利眾生者,是小乘之境界也,如同《金剛三昧經》曰:「無住菩薩言:心得涅槃,獨一無伴,常住涅槃,應當解脫。佛言:常住涅槃,是涅槃縛(小乘涅槃)。」至於云何為『大小涅槃之異』?茲依《法華義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小乘滅狹,但滅四住及分段生死;大乘具滅五住及二死(分段、變異)。如同此經《譬喻品》云:「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
(二) 小乘前有煩惱及以身智,然後滅之,故非本來寂滅;大乘明煩惱及以身智,本性寂滅不復更滅。故《大品般若經》云:「若法前有後無,諸佛則有過罪。」二乘前有今無,則是過罪之人,故《涅槃經》云::「若以聲聞言無布施,是則名為破戒邪見。」則其證也。
(三) 二乘但見於空不見不空,即但見於滅不見不滅;大乘明見空及與不空,則是具見於滅及與不滅。故《譬喻品》云:「皆以如來滅度而滅度之,則是滅義。」又云:「悉與諸佛禪定智慧,謂不滅義。」故《法華論》云:「正以大涅槃為一乘也。」
由此觀之,大小涅槃有如是『三異』,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一切眾生不知生死是苦,而更起惑造業,流轉三界,是故佛說涅槃之法,令其出離生死之苦,而得寂滅之樂,是名涅槃。又涅槃具有的『八種』法味,即常住、寂滅、不老、不死、清靜、虛通、不動、快樂。涅槃的境界,滅一切生死之苦,無為安樂,故涅槃是寂靜的,即如來所證究竟法身之果,以其無滅無生,不遷不變,是為常住果,是故『涅槃』,華譯滅度、寂滅、圓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時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總而言之,「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槃」就是經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于「不生不滅」。如同《涅槃經》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槃。」《魏書‧釋老志》所說︰「涅槃譯云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是故後稱僧人逝世為涅槃、圓寂。其類別有四。即(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3)『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4)『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unday, March 18, 2007

1635-云何為『八教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八教之內涵』

眾所周知:『八教』者,為天台宗所立,即化法四教與化儀四教,合稱為八教。(1)『化法四教』,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如是四教,是化益眾生的法門,故名為化法;(2)『化儀四教』,即頓教、漸教、祕密教、不定教,如是四教,是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為化儀。至於云何為『八教之內涵』?茲依《天台四教儀》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化儀四教】者。謂如來出世一代化物之儀式也。有四(1)『頓教』,謂不談小乘,直說大法,故名頓教。即華嚴經也;(2)『漸教』,漸即漸次,有漸初、漸中、漸末之不同,謂如來初於鹿苑,破斥邪法,建立正教,專為二乘,此名漸初,即阿含經也,次於方等會上,彈斥二乘小機,令其歸向大法,此名漸中,即淨名等經也,後於般若會上,廣談空慧之法,淘汰二乘執小之情,會一切法皆歸大乘,此名漸末,即般若經也,如是自淺至深,次第而進,故名漸教;(3)『秘密教』,謂如來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大眾同會聽法,所聞各異,彼不知此,此不知彼,隱密赴機,故名秘密教;(4)『不定教』,不定者,謂如來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能令聽法之眾,或聞小法而證大果,或聞大法而證小果,彼此相知,得益不定,故名不定教。
(二) 【化法四教】者。謂佛化眾生之方法也。亦有四(1)『藏教』,藏即含藏之義,謂經律論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2)『通教』,謂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通前藏教者,謂此教鈍根菩薩,雖觀無生四諦,但證真空之理,與前藏教是同也。通後別、圓者,謂此教利根菩薩,證真空之理時,能於真空,了達不空,即入後之別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後之圓教也);(3)『別教』,別即隔別不同之義。謂別前藏、通,別後圓教,故名別教(別前藏、通者,謂此教獨被菩薩,不涉二乘所修也,別後圓教者,謂此教所談法門,行相隔歷次第,而不圓融也);(4)『圓教』,圓即不偏之義,謂此教所詮中道之理,性相圓融,事理無礙,法法具足,故名圓教。
由此觀之,如是『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兩類,即是天台宗之所謂『八教』者也。何以故?蓋天台宗為上根頓說別教圓教的大法者,名頓教;對中下根漸次開示,自淺至深,次第而漸進者,名漸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各自領會,而互不相知者,名秘密教;以不思議智慧神通之力量,使聽眾聞解各異,證果不同,或聞小法得大果,或聞大法得小果者,名不定教,此四教(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因是佛教化眾生的儀式,故名『化儀四教』。又天台宗認為三藏教即是經律論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通教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三乘通學,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不通於二乘;圓教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此四教(藏通別圓)因是佛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
總而言之,天台宗所立之『八教』,乃是世尊於華嚴時乃至法華涅槃時五時所說,化法之四教與化儀之四教是也。化法之四教者:(1)三藏教,經律論之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之二乘,傍化菩薩者:(2)通教,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通三乘而同學者,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傍機;(3)別教,於二乘之人皆不同,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者;(4)圓教,對最上利根之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者(別圓二教之相違唯隔歷二圓融耳),以上之四教,為化益眾生之法門,故名化法。又化儀之四教者:(1)頓教,對頓大之機,頓說別教圓教之大法者,如華嚴時是也;(2)漸教,對漸機,漸漸次第說化法之四教,如鹿園方等般若三時之說相是也;(3)秘密教,對一種之機,說秘密之法,使一會之人自他互知者,是由如來身口意之不思議力;(4)不定教,於一會之中說一法使聞者異解,或得益或不得益者,以上之四教,以彼化法說示眾生之儀式作法也。是故化法之四教,如『藥味』,化儀之四教,如『藥方』,合成八教,如同《止觀義例》曰:「頓等四教,是佛化儀;藏等四教,是佛化法。」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Friday, March 16, 2007

1634-何等為『四方便』

標題:何等為『四方便』

眾所周知:『方便』者,方即方法,便即便宜,猶善巧也。此有二類(1)謂如來說布施得大富,說持戒得生天,說忍辱得離諸瞋恚,說精進得具諸功德,說禪定得息諸散亂,說智慧得捨諸煩惱,如是種種方便,開化眾生,莫不為令超脫苦輪,得諸法樂也;(2)謂菩薩以種種方便,調伏眾生,如初發心者,教持禁戒,脫離生死,已發心者,教令親近善友,受持經法。至於何等為『四方便』?茲依《法華義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攝取妙法方便】。謂初得聞持陀羅尼,次得樂說辨才,後為人轉法輪,總此三句名攝取妙法方便也。
(二) 【攝取善知識方便】。謂供養諸佛種諸善根,常為諸佛之所護念,由依止善知識,故得種諸善根,故為佛所護念,名攝取善知識方便也。
(三) 【攝取眾生方便】。謂不捨眾生故,即是以慈修身,故不捨眾生。
(四) 【攝取智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般若智,即是善入佛慧,名攝取智方便。
由此觀之,此『四方便』即是次第,可細尋之也。何以故?蓋『方便』者,有二釋(1)對『般若』而釋,則謂達於真如之智為般若,謂通於權道之智為方便;權道乃利益他之手段方法,依此釋則大小乘一切之佛教,概稱為方便;方者方法,便者便用,便用契於一切眾生之機之方法也;又方為方正之理,便為巧妙之言辭,對種種之機,用方正之理與巧妙之言也;又方者眾生之方域,便者教化之便法,應諸機之方域,而用適化之便法,謂之方便,是皆通一大佛教而名之也。(2)對真實而釋,則謂究竟之旨歸為真實,假設暫廢為方便,故又名善巧,或曰善權,即入於真實能通之法也;利物有則云方,隨時而施曰便,依此釋,則為小乘入大乘之門,故謂之方便教;三乘為通于一乘而設者,故亦名方便教,因斯判一切法為方便真實之二也。
總而言之,修菩薩行者,於諸有情,或於聖教有未入者,令其趣入;已趣入者,令其成熟;已成熟者,令其解脫;乃至諸戒律儀,受持毀犯,令諸有情,皆得利益,是為『方便』。又『方』,即方法;『便』,即便宜,修方便道,普化眾生也。又二乘及小教菩薩方便化他,則止齊其所得,未名為普;圓教菩薩以真俗二諦為方便。照真,則以真身益物;照俗,則以應身赴機;資發中道,利十界機,故名『方便』。是故如同經云:「菩薩教化眾生而不猒倦,隨其心樂,而為現身說法,是名方便波羅蜜。此方便度有三種:(1)進趣果向方便,謂修諸功德,迴向佛果;(2)巧會有無方便,謂能善巧融會真俗二諦之理;(3)不捨不受方便,謂拔濟眾生,了達能所皆空,而不捨離,是為方便度三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1633-『三不退之學說』有幾

標題:『三不退之學說』有幾

眾所周知:『三不退』者,指(1)位不退,既修得之位不退失;(2)行不退,於所修之行法不退失;(3)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至於『三不退之學說』有幾?依《法華義疏》開示:經文直言於無上菩提不退轉,但舊明三種不退,一位不退;二行不退;三念不退。然而釋三不退不同,凡有『四說』。何等為四?即
(一) 『位退』,十住前六心假解未立,退菩提心為二乘;七心以上假解已立,名為菩薩,獨成性地,此免位退。『行退』,初地至六地此中諸人,習行有時不進名為行退;七地則無此行退也。『念退』,第七一地或起愛習猶有功用名為念退;八地已上入無功用道,永無三退故名不退轉也。
(二) 『位退』,外凡六心名為位退;七心已上稱位不退。餘二(行退、念退),不異前釋也。
(三) 習種性名『位不退』。道種性解行純熟謂『行不退』。初地已上得無生忍,不復生心動念名『念不退』也。
(四) 言有四種不退:(1)十信十住是『信不退』。(2)十行是『位不退』。(3)十迴向是『行不退』。(4)十地是『念不退』。
由此觀之,言三不退者,有如是『四說』不同,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因經論不同難可詳會,如同《本業瓔珞經》云:「十住第六住猶退五逆,況復二乘?而十信第六信名為不退心,則知六信以上便是不退。」《地持論》云:「種性菩薩或進或退,則與本業大意略同,然多是外凡第六心免位退也。所以知然者,十信中前五則是五根未立,第六稱不退心,五根既立故後得不退,則知六心以上無有退也。」又《攝大乘論》明:「一阿僧祇劫修行,而舍利弗六十劫行道,六心中退中者,此則是仰學六信猶未登六信也。」而《瓔珞經》云:「六住退者。」龍樹釋此語云:「欲怖地前菩薩令速入初地故云退耳,其實不退。今經云不退轉者。」《法華論》云:「蓋是八地已上不退位人也。」《釋彌勒所問經論》云:「得內分功德為不退;得外分功德為不轉。」又云:「得智慧為不退;得功德為不轉。」又云:「得般若為不退;得方便為不轉也。」《法華論意》云:「八地無功用,不為功用所動,復不為上地所動,自然而行故名不退也。
總而言之,此『三不退』配於菩薩之行位,依諸宗而異:(1)若據『法相宗』,則依萬劫修因,入十住之位,雖識觀成就,無復退墮惡業流轉生死之位,謂之位不退;既入初地成就真唯識觀於利他之行不退失,謂之行不退;八地已去,得無功用智念念入真如海,謂之念不退。(2)若據『天台宗』,自別教之初住至第七住為位不退,此間斷見思之惑,而永超三界之生死也;自第八住至十迴向之終為行不退,此間破塵沙之惑,而不退失利他也;初地以上為念不退,斷無明之惑,而不失中道之正念也。(3)若據『天台宗』,如配之於圓教,則自初信至第七信為位不退;自第八信至第十信之終為行不退;初住已上為念不退。是故《觀經妙宗鈔》曰:「若破見思名位不退,則永不失超凡假。伏斷塵沙名行不退,則永不失菩薩之行。若破無明名念不退,則不失中道正念。」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March 15, 2007

1632-何等為『三止三請』

標題:何等為『三止三請』

眾所周知:《法華經方便品》之初,先讚嘆如來之二智,以諸法實相,為甚深微妙,欲說而止,次舍利弗代眾請說之。如此佛與舍利弗交互各三止三請,佛遂容第三請,廣說妙法,謂之『三止三請』。至於何等為『三止三請』?依《法華義疏》開示:因有三種義,一者欲令大眾推覓甚深境界;二者欲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三者欲令增上慢人離席而去,故有三止三請。何等為三止?何等為三請?茲分述之如下:
(一) 【言三止者】。(1)歎法深妙通明,九道(九道者,六道及三乘人也)眾生不解,唯佛能解故止;(2)明凡夫人天驚疑故止;(3)明增上慢二乘人誹謗故止,此謂人天乘及聲聞緣覺四種眾生聞說一乘不能信受。所以然者,人天起愛、二乘起見,愛、見障隔正觀,故不信一乘。又人天著生死樂、二乘著涅槃樂,皆是保於小樂不堪受佛樂故須止也。又人天滯有、二乘著空,二見在心不堪受中道法,是故止也
(二) 【言三請者】。(1)有疑故請;(2)明大眾過去世種善根,聞即不生疑,故請說;(3)明大眾現在有堪聞之德,聞必信受,是故致請。
由此觀之,如是『六因』,乃為世尊說《法華經》時,有名之『三止三請』典故之由來,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止之三義曰三止。即(1)止息之義;(2)停止之義;(3)不止之止之義,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有佛三止;又有舍利弗三請,即指『跡門』之法華,由尊者舍利弗之三請而說之;『本門』之法華,由彌勒菩薩之三請而說之,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世尊告舍利弗:汝已慇懃三請,豈得不說?」《壽量品》曰:「是時菩薩彌勒為首,分掌白佛言:世尊惟願說之,我等當信受佛語。如是三白已,爾時世尊知諸菩薩三請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諦聽。」
總而言之,世尊說《法華經》時,有所謂『三止三請』之典故,其意義乃在於(1)欲令大眾推覓甚深佛境界;(2)欲大眾生尊重心畢竟欲聞;(3)欲令增上慢人離席而去。何以故?蓋世尊當年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世尊說《法華經》時,欲令增上慢比丘離席而去,故有『三止三請』。可知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Wednesday, March 14, 2007

1631-云何為『輪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輪之涵義』

眾所周知:『轉法輪』者,指佛說法。佛的教法,如車輪旋轉,能轉凡成聖,能碾摧一切的煩惱,叫做法輪,是故佛說法,度眾生即叫做轉法輪。至於云何為『輪之涵義』?依《法華玄論》開示:轉法輪具四義,一輪;二轉;三方;四降敵;又『輪』者,大乘以無生滅觀為體,小乘以生滅觀為體。大乘無生觀為輪,略具『十義』。何等為十?即
(一) 『輪』者,唯聖王有,餘人則無,唯無所得,聖王有此,無生滅觀有所得,人則無。
(二) 『輪』者,自然成就不由工匠,佛菩薩了諸法本自不生,今亦無滅;得無生觀非破生滅,故有無生也。如同《方便品》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
(三) 『輪』者,輻輞具足,無生觀圓,則眾行皆備。
(四) 『輪』者,自在王前導,以無生觀常居眾行之首。
(五) 『輪』者,餘人不能壞,天魔外道不能壞。
(六) 『輪』者,能摧怨敵,得無生觀,能破一切生心動念。
(七) 『輪』者,停空不墮,得無生觀,常在實相虛空不復退轉。
(八) 『輪』者,圓而無際,得無生觀,離斷常諸邊。
(九) 『輪』者,上下迴轉,得無生觀,能於生無生不相妨礙,如法身無生無處不生,以無生故諸趣門閉,即是上迴無處不生而生五道,謂下轉也。
(十) 速疾得無生觀,心無所礙,一念遍知。
由此觀之,如是『十義』,即是『輪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所言『輪』者,轉輪為義,前佛得如實悟授於後佛,眾生不盡,輪無息時,故云輪轉也;又『輪』者,謂具足義,此無生觀無德不含,如般若說一念具萬行;又『輪』者,圓正義,無生實觀,圓正不偏也。又『輪』者,轉輪聖王之輪寶,有迴轉與碾摧之二義,迴轉四天下,碾摧諸怨敵;佛之教法,亦迴轉一切眾生界,摧破諸煩惱,故譬之曰法輪。又『輪』者,譬說教法,轉自心之法,而移他之心,恰如轉車輪也,如同《止觀輔行》曰:「輪具二義:一者轉義,二摧破義。以四諦輪轉度與他摧破結惑,如王輪寶能壞能安。」《嘉祥法華義疏》曰:「流圓演通,不繫於一人,故稱為輪。無累不摧,亦是輪之義。」《法華經方便品》曰:「恭敬合掌禮,請我轉法輪。」《法華文句》曰:「轉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轉法輪。」
總而言之,佛之說法,能摧破眾生之惡,猶如輪王之輪寶,能輾摧山岳巖石,故謂之法輪。又佛之說法,不停滯於一人一處,展轉傳人,如車輪然,故譬為法輪,如同《行宗記》曰:「法輪者,摧業惑故。」《維摩經佛國品》曰:「三轉法輪於大千,其輪本來常清淨。」《智度論》曰:「佛轉法輪,或名法輪,或名梵輪。」又曰:「佛轉法輪,如轉輪聖王轉寶輪。(中略)轉輪聖王手轉寶輪,空中無礙。佛轉法輪,一切世間天及人中無礙無遮,其見寶輪者諸災惡害皆滅,遇佛法輪,一切邪見疑悔災害皆悉消滅。王以是輪治四天下,佛以法輪治一切世間天及人。」《嘉祥法華疏》曰:「無生正觀,體可楷模,故名為法。流演圓通不繫於一人,故稱為輪。又無生正觀無累不摧,亦是輪義。」《維摩經慧遠疏》曰:「名四諦以為法輪,從喻名之。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摧剛強,轉下眾生上昇虛空。四諦如是,能摧眾生惡不善法,轉下眾生上入聖道,故以為輪。」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March 13, 2007

1630-云何為『阿羅漢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阿羅漢之涵義』

眾所周知:『阿羅漢』者,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圓,已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已證涅槃(華言滅度),無法可學,故名無學。至於云何為『阿羅漢之涵義』?依《法華義疏》開示:阿羅漢是外國語,以『三義』訓之。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殺賊】。以智慧刃殺煩惱賊,此約離因患就現在論也。
(二)【不生】。以煩惱糠脫,故後世田中更不復生,此約離果患就未來論也。
(三)【應供】。具足智斷應受供養,《法華論》凡有十五義釋應供,今略舉大意,謂內應真理故外應供養,《雜心》翻羅漢以為無著,故經翻阿羅呵,亦云無著,故云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義』,即為『阿羅漢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阿羅漢』者,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如同《大智度論》曰:「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又譯曰應真,真人。如同《法華文句》曰:「阿[風@(軷-車)]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四果之一。又『阿羅漢』,華言無學。謂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世間,開示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令諸眾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也。
總而言之,『阿羅漢』者,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又《大毗婆沙論》云:「阿羅漢有六種(1)『退法』者,謂彼應退;(2)『思法』者,謂彼思己,持刀自害;(3)『護法』者,謂彼慇重守護解脫;(4)『安住法』者,謂彼不退,亦不昇進;(5)『堪達法』者,謂彼堪能達至不動;(6)『不動法』者,謂彼本得不動種姓,或由練根而得不動。」又《瑜伽八十七卷》云:「阿羅漢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一、於行時恆常住性;二、於住時無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四、後有行、今因斷故,當不復生。」又曰:「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健達縛若緊捺洛若阿素洛若人數等。」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又《瑜伽八十卷》云:「彼闕所修本弘願故,又彼種類、種姓爾故,阿羅漢決定無有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同如來,不能作諸佛事。」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Monday, March 12, 2007

1629-云何『諸經有長行與偈』

標題:云何『諸經有行與偈』

眾所周知:『長行』者,謂經文中,直宣說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數長故也,是對於偈頌之稱,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羅是也。又『偈』者, Ga%tha%,譯曰頌,定字數結四句者,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頌者,美歌,伽陀者,聯美辭而歌頌之者,故譯曰頌,偈訓為竭,竭也,攝盡其義之意,如同《天台仁王經疏》曰:「偈者,竭也。攝義盡,故名為偈。」至於云何『諸經有長行與偈』?依《法華義疏》開示:長行與偈略明『十體』。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隨國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銘之文,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也。
(二) 【好樂為異】。或有樂長行;或有樂偈頌;或有樂雜說莊嚴章句者,所好各不同,我隨而不捨。
(三) 【取悟非一】。或有聞長行不了聞偈便悟;或各聞俱迷;或合聞方解,故雙明之。
(四) 【示根有利鈍】。利根之人一聞即悟;鈍根不了再說方解。
(五) 【欲表諸佛尊重正法】。慇懃之至,一言之中而覆再說也。
(六) 【使後人於經生信】。尋長行不解,或恐經謬,見後偈同前,方知自惑。
(七) 【欲易奪言辭,轉勢說法】。其猶將息病人,故迴變食味也。
(八) 【示義味無量】。故長行已明其一,而偈頌復顯其二。
(九) 【表至人內有無礙之智,外有無方之說】。故能卷舒自在,散束適緣也。
(十) 【明眾集前後】。故有長行與偈,如涅槃所辨。
由此觀之,因如是『十體』,即知諸經為何要有『長行與偈』,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偈』者,梵語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譯,意譯為諷頌、重頌,或音義並譯為偈頌,通常由固定的字數和音節組成。佛經在用散文(長行)敘述以後,往往又用韻文(偈)概括地復述一遍,以加強讀者的印象。『偈』這種體裁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曾起到有利的影響,形成了一種韻白交替,而為人們喜愛的說唱文學。後來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歡作偈。這種偈實際上是一種簡短活潑、寓意深刻的詩歌。故諸經自能詮之文體分之,則惟長行與偈頌之二者而巳,如同《百論疏》曰:「總談設教,凡有三門: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如《大品般若經》之類;二但有偈頌,無有長行,如《法句經》之流;三具存二說,如《法華經》等。」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unday, March 11, 2007

1628-云何為『我聞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我聞之涵義』

眾所周知:一切經之初,置『我聞』二字者,謂息世之執競,且證親聞之無謬,我者阿難自謂也,如同《註維摩經》云:「什曰:若不言聞,則我自有法。我自有法,則情有所執。情有所執,諍亂必興。若言我聞,則我無法,則無所執。得失是非。歸於所聞。我既無執,彼亦無競。無執無競,諍何由生?肇曰:出經者,明己親承聖旨,無傳聞之謬也。」又《華嚴經疏》曰:「我即阿難,聞謂親自聽聞。」至於云何為『我聞之涵義』?依《法華義疏》開示:凡有『七義』,故稱我聞。何等為七?即
(一)佛命令稱我聞,今順佛敕,故云我聞也。
(二)集法藏時迦葉問阿難:「佛在何處最初說法?」阿難以答僧眾稱:「如是我聞。」
(三)以人傳法證信,故稱我聞,所以云:說時方人,令生信也。
(四)阿難聞佛所說發生三慧自在稱我,故云我聞。
(五)阿難聽佛所說,無散亂心如不覆器,無忘失心如不漏器,無顛倒心如不臭器。初是定力,次是持力,後是智慧力。具此三種自在得稱為我,故言我聞。
(六)耳別我通,立通廢別,故言我聞。
(七)我本耳末,立本廢末,故稱我聞
由此觀之,如是『七義』,即是佛經開頭都冠上如是『我聞』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聞』為以人聞為根、為識、為塵聞耶!因緣故聞。因緣聞即無所聞,故《中論》云:「因緣所生法,則是寂滅性,故聞宛然而不聞,亦不聞宛然而聞。」以聞宛然不聞,故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以不聞宛然而聞,故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又聞宛然而不聞,故是聞不聞;不聞宛然而聞,故則不聞聞。不聞聞豈是聞?聞不聞豈是不聞?故非聞非不聞名為中道,而聞而不聞稱為假名,故《中論云》:「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然假即是因緣,故中稱假中,假稱中假,中假非假,假中非中,故非中非假。言辭相寂滅,非謂變轉前法方稱寂滅,即因緣之聞本來寂。故《法華經》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也。」
總而言之,『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二字為吉祥之表,是諍論之本也,故佛教為避諍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凡諸經之首有通別二序,通序稱為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滅時告阿難使置於諸經之冠首者,如同《佛地論》曰:「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己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探玄記》曰:「如是總舉一部文義,謂指己所聞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釋》曰:「如是者,所謂結集之時所指是經也;我聞者,蓋表親從佛聞也。」《智度論》曰:「問曰:諸佛經何以故初稱如是語?答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註維摩經》云:「肇曰:如是信順辭,經無豐約非信不傳,故建言如是。」《法華文句》曰:「對破外道阿傴二字不如不是對治悉檀也。」《法華義疏》曰:「立此六事為簡外道,外道經初皆標阿傴二字,如來教首六事貫。」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aturday, March 10, 2007

1627-云何為『二乘之異同』

標題:云何為『二乘之異同』

眾所周知:『二乘』者,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至於云何為『二乘之異同』?茲依有關大藏經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法華玄贊》論三同七異。謂三同者:(1)同斷煩惱障;(2)同悟生空之理;(3)同得假之擇滅無為。七異者:(1)聲聞根性鈍,緣覺根性利;(2)聲聞依佛而出離,緣覺自覺而出離;(3)聲聞藉聲教,緣覺觀法理;(4)聲聞觀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5)聲聞分四果,緣覺唯一果;(6)聲聞練根三生乃至六十劫,緣覺練根四生乃至百劫;(7)聲聞為說法,緣覺現神通。
(二) 《大乘義章》辨五同六異。謂五同者:(1)見理同,同見生空之理也;(2)斷障同,同斷四住之惑也;(3)修行同,同修行三十七道品也;(4)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之果也;(5)證滅同,同證有餘無餘之涅槃也;六異者:(1)根異,利與鈍也;(2)所依異,依師與不依師也;(3)藉緣異,藉教法與藉事相也;(4)所觀異,四諦與十二因緣也;(5)向果異,四向四果與一向一果也;(6)通用異,神通之境界狹與廣也。
(三) 《法華嘉祥疏》判七同十一異,謂七同者:(1)斷惑同。同斷見思之二惑也;(2)出義同,同出三界也;(3)智同,依大品則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則同得盡智無生智也;(4)涅槃同,同得有餘無餘之涅槃也;(5)見同,同見四諦之理也;(6)同知,同知過去未來八萬劫之事也;(7)同名,同名小乘也。十一異者:(1)根有利鈍;(2)修因有短長;(3)時有異,聲聞與佛同世,緣覺不然;(4)有悲無悲,聲聞如鹿,但見自身,故無悲,緣覺如羊,顧念其子,故有少悲;(5)福德厚薄,聲聞之身或有相好,或無相好,緣覺之身,必有相好;(6)印字有無,緣覺手中有十二因緣之因字,聲聞手中無四諦之印字;(7)現通說法異,緣覺為人現通,聲聞為人現法;(8)利益淺深,聲聞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賢七聖,緣覺之化度,不能使人得[火*(而/大)]法已上之益,其所以然者,聲聞與佛同世,眾生福德利根,緣覺出於無佛世,眾生薄福鈍根,且不堪多說也;(9)神通之境界,聲聞狹而緣覺寬;(10)出處異,聲聞出於人世而緣覺隱處山林;(11)漸頓異,聲聞漸得四果,緣覺頓證一果。
(四) 《法華文句》,明六同十異,謂六同者:(1)同出三界;(2)同證盡智無生智;(3)同斷見思之正使;(4)同得有餘無餘之涅槃;(5)同得一切智;(6)同名小乘。十異者:(1)行因之久近;(2)根之利鈍;(3)從師與獨悟;(4)悲之有無;(5)相好之有無;(6)觀之略廣,謂四諦與十二因緣也;(7)利益之淺深,聲聞使人得四界,緣覺不能得[火*(而/大)]法;(8)一在佛世,一不然;(9)緣覺頓證一果,聲聞漸證四果;(10)緣覺多現通,少說法,聲聞不定也。
由此觀之,二乘之所以有如是『同異』,乃因聲聞乘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而緣覺乘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換言之,『聲聞乘』,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此人以四諦為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觀四諦,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聲聞乘;『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名曰緣覺,謂此人以十二因緣為乘,由觀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出離生死,至於涅槃,故名緣覺乘。
總而言之,由於二乘之有如上述之『同異』,是故依《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開示,學佛修道者欲證『聲聞乘』所有聖法,應成十種有依行輪,即(1)具足淨信,信有一切善惡業果;(2)具足慚愧,遠離一切惡友惡見;(3)安住律儀,遠離殺生乃至飲酒;(4)安住慈心,遠離一切瞋恚忿惱;(5)安住悲心,救拔一切羸弱有情;(6)安住喜心,遠離一切語四惡業;(7)安住捨心,遠離一切慳貪嫉妒;(8)具正皈依,遠離一切妄執吉凶,終不皈依邪神外道;(9)具足精進,堅固勇猛修諸善法;(10)常樂寂靜,思求法義歡悅無倦。又欲證『緣覺乘』所有聖法,應成十種有依行輪,即:(1)修行清淨身語意業;(2)具足慚愧厭患自身;(3)於五取蘊深生怖畏;(4)見生死河極為難渡;(5)常樂寂靜離諸憒鬧;(6)樂阿練若不譏他失;(7)守護諸根心常寂定;(8)善觀緣起審察因果;(9)常樂勤修等持靜慮;(10)於緣起法能善除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Friday, March 09, 2007

1626-云何為『授二乘記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授二乘記之涵義』

眾所周知:『二乘』者,聲聞乘和緣覺乘。凡屬修四諦法門而悟道的人,總稱為聲聞乘;凡屬修十二因緣而悟道的人,總稱為緣覺乘。以上二乘又分為愚法二乘和不愚法二乘兩種,『愚法二乘』是聲聞緣覺二小乘,迷執自法,而愚於大乘法空之妙理;『不愚法二乘』是與愚法二乘相反,他們善知理法,進入大乘的境界,是故世尊對於後者,曾於《法華經》中授二乘記。至於云何為『授二乘記之涵義』?茲依《法華玄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佛性有二種(1)正因;(2)緣因。一切眾生雖有正因無有行解等善,故無緣因;無緣因,故不得作佛。今二乘人內有正因,外聞《法華經》生信解等善,即緣因緣正具足,故得授記。
(二) 授二乘記,即是說《法華經》正明一因一果,今明二乘人已改二執發菩提心,今為授記令二乘人現世行因,未來作佛,以發心行行即是一因,未來作佛即是一果。又其人即是菩薩復是人一,說此一教名為教一,故授二乘記,具說四一即是說《法華經》也。
(三) 暢佛本心故授二乘記。何者明如來初成道時,即欲開示悟入諸佛知見?但初成道時根性未堪,今如得記則暢佛本心,同大經心喜之義。
(四) 授二乘記,令諸菩薩不復退轉,所以然者,有二乘道可有退路竟無此理,何所退耶?又二乘是不作佛,人今當作佛,菩薩本是成佛之人,云何欲退耶?
(五) 授二乘記,一切未發二乘心者,皆不復發,所以然者,以證二乘尚自捨之,我等未得,云何欲求?以有斯益故授聲聞記也。
(六) 授二乘記,故一切未改二乘執者,因此而改伊是羅漢,既得授記我亦無學,寧不作佛?遂改小心欣求大道,故信解品因身子得記自序,餘解即其事也。
(七) 授二乘記,欲證一乘之旨不虛無三之言是實,所以爾者,上來雖唱三權一實,若二乘人不得記者此言空設,今二乘之人受記作佛,故知一乘是實三權不虛也。
(八) 授二乘記,即是說淨土法門,謂化主淨、國土淨、教門淨、徒眾淨也。所以具四淨者,以悟一乘改其三執,故其心淨。其心淨故國土淨,以此淨悟悟一切眾生,即是教門及徒眾淨也,以身子心淨,故佛說四淨之教也。
(九) 以時眾聞二乘得記,於淨土作佛,故化往生,以有此益,故授二乘記也。
(十) 欲證二乘所解是實,故授其記,夫得記者,必由實解故也。
由此觀之,以有如此『十種義』,故所以授二乘記,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如同《天台四教儀集註》云:「乘即運載之義,謂二乘之人,乘四諦、十二因緣之法,運出三界生死,至於涅槃,故名為乘(1)『聲聞乘』,聞佛聲教,故曰聲聞,謂此人以四諦為乘,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由觀四諦,出離生死,至于涅槃,故名聲聞乘;(2)『緣覺乘』,因觀十二因緣,覺悟真空之理,名曰緣覺,謂此人以十二因緣為乘,由觀因緣生滅,即悟非生非滅,出離生死,至於涅槃,故名緣覺乘。聲聞、緣覺,以四諦之法而修,則能運出生死之苦,名之為乘,然而見慢之心,既因修觀而息;則先世所習小志,因靜而生,而小志溺於空寂,不能至于大乘究竟之地,所謂寧起疥癩野干心,勿學聲聞、緣覺行,是故二乘境界若發,亦須用觀觀察,毋令生著,是故世尊為此等『二乘』給予授記也。
總而言之,『授記』者,乃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換言之,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是故『授記』乃佛為授行者記別,照行者身之光明也。如同《大智度論》曰:「諸佛法欲與眾生授記,先微笑,無量光從四牙中出,所謂青黃赤白綠紫等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March 08, 2007

1625-云何為『佛入三昧之因緣』

標題:云何為『佛入三昧之因緣』

眾所周知:『三昧』者,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如同《大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至於云何為『佛入三昧之因緣』?依《法華義疏》開示:若汎依諸經例者,略明『十義』。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根緣所宜,謂出入適緣,動靜應物。
(二)為欲現瑞,是故入定則顯定為瑞本,若不入定則瑞無所由;又不入定而現瑞者,或恐非佛現瑞,為是義故須入定也。
(三)夫欲赴緣說法,必須審法察機,今將演一乘故入定也。
(四)欲令眾生尊人重法故,以法相微妙,佛欲說之尚須入定,故知此法不可思議也。
(五)六師等謂一切時常有智慧,佛破此執,故明諸法因緣成,由定發慧,故靜極則鑒明也。
(六)示佛定圓慧滿,入定故顯佛定圓,起定說法彰佛慧滿,若不入定則定門不顯,若不說法則慧義不彰也。
(七)為末世模軌,佛欲說法尚入定靜心,況復餘人散心欲說法耶,故須皆學佛慧也。
(八)欲示聰明人相,能善思惟,能善說法也。
(九)入定現瑞生後三問答所由,便得略開古佛已說法華,使時眾聞不生疑怖。
(十)三密利物,謂意密入定,身密放光,口密說法也;又即寂而用為出,即用而寂為入,此是寂用無礙故有出入之名也。
由此觀之,佛入三昧之因緣,有如是『十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入三昧者,得離一切障,隨自在力。此力有二(1)隨順眾生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此是無上菩提謂良藥也;(2)為對治無量世來堅執煩惱(即三乘執病),令知病識藥義也,是故三昧者,此云正心行處,又云調直定也。如同《大乘義章》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又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定者據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又『三昧』者,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而釋之也。又現定中法樂,故曰現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如同《唯識論》曰:「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探玄記》曰:「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華玄贊》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玄應音義》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或云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菩提心義》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總而言之,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Wednesday, March 07, 2007

1624-云何『法華經以蓮華為喻』

標題:云何『法華經以蓮華為喻』

眾所周知:『蓮華』者,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種的蓮華,即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亦即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蓮華,通常所說的蓮華,是指芬陀利白蓮華。佛教以蓮華代表清淨,因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至於云何『法華經以蓮華為喻』?茲依《法華玄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諸大乘經顯道乃當無異,但法華已前大小分流,法華已後會三又竟,故此經(法華經)是反三(乘)之始歸一(乘)之初。
(二) 明此華由種而生,喻一乘從緣而起,故下偈云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
(三) 明此華開合有時,開則為晝合則為夜,以喻一乘隱顯有時,大緣未熟故隱,緣熟故顯。
(四) 明此華能為瑞相,喻見法華必知眾生皆得成佛。
(五) 明此華有三時之異終不離一華,以喻於一佛乘分別說三,雖說三乘終歸一乘。
(六) 明此華從微至著,以喻此經明眾生一禮之福、一念之功,漸漸成佛。
(七) 明大梵王眾生之祖從此華生,喻十方三世諸佛根本法身由此經有也。
(八) 明此華為人天之所愛敬,喻此經眾聖之所尊重。
(九) 明此華雖生淤泥而泥不能染污,以喻一乘雖在三乘污泥,而污泥不能染污。
(十) 明此華生必在淤泥,喻一乘之人必起自生死。
(十一) 明此華開而現實,喻此經言巧而理顯也。
(十二) 明此華不生而已,生則華實俱含,喻此經不說而已,說則因果雙辨
(十三) 明此華必生於果,餘華不爾或生不生,喻一乘之因必當作佛,三乘之因或作或不作。
(十四) 明此華為諸佛之所踐翫,眾聖之所託生,喻此經諸佛護念教菩薩法也。
(十五) 明未敷之時而蓮實不現,喻佛初出世說法,明有三乘一乘蓮實未現,華開實方現開方便門,一乘真實方現,故此華有開未開,喻三乘之權一乘之實也。
(十六) 佛初成正覺,故蓮華藏世界說一乘法門,今為二乘人說於一乘,令二乘人同入法界共在蓮華藏土,故借蓮華以表此義。
由此觀之,《法華經》以『蓮華』為喻之事由,有如是『十六事』,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能不知。何以故?蓋佛以『蓮華』喻妙法,稱為《妙法蓮華經》,天台宗以之為乘教權實之開廢。換言之,即是以佛身本跡廢立之深義為喻題,立跡門之三喻與本門之三喻。『跡門之三喻』者:(1)為蓮故華,是譬為實施權,如來於法華會坐,為顯一乘之實,於爾前先說三乘之權教也;(2)花開蓮現,是譬開權顯實,花開譬開權,蓮現譬顯實,正於法華之會座,拓開三乘之權方便,顯一乘之實義也;(3)花落蓮成,是譬廢權立實,即開三乘之權教,則權教自廢,一乘之實教獨存也。已上三喻,為就佛之垂跡身所說乘教上,譬開廢之義者,故為跡門之三喻,是本經前十四品之意也。『本門之三喻』者:亦(1)為蓮故華,是譬從本垂跡,如來自久遠實成之本,垂伽耶始成之化跡也;(2)花開蓮現,是譬開跡顯本,本經至壽量品,迦耶始成之佛,始打開為化身,顯久遠之本地也;(3)花落蓮成,是譬廢跡立本,開化身巳,則化身自廢,獨久成之本身成立也。巳上三喻,顯佛之本地,為之開廢,故為本門之三喻。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何以故?蓋『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又『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March 06, 2007

1623-何等為『法華經二十八品相』

標題:何等為『法華經二十八品相』

眾所周知:『法華經』者,《妙法蓮華經》之略名。如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同《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至於何等為『法華經二十八品相』?依《法華義疏》開示:『二十八品相』生次第者,夫至人說法必有由籍故。何等二十八品相?即所謂
(一) 【序品】。初明序品,由序已竟正宗宜開,將顯一乘為真實故,前開三乘為方便故
(二) 【方便品】。次明方便品,上根之徒聞前法說即便領悟,中根之者未能忘言會法,可以虛心待譬故。
(三) 【譬喻品】,次明譬喻品,稟前法說餐後譬喻。
(四) 【信解品】。又同領解故有信解品。
(五) 【藥草喻品】。印其所解為實,重興譬述成故有藥草喻品。
(六) 【授記品】。領解於前述成於後當果可期,堪為授記故有授記品。
(七) 【化城喻品】。自前已來中上根人皆已受悟,下根之流猶未領解,故說過去結緣之始,現在化城之喻,故有化城喻品。
(八) 【受記品】。下根之人聞上二周之說,及後宿世因緣便得領解,堪與授記故有五百弟子受記品。
(九) 【授學無學人記品】。顯名之眾既解密行之流又悟,故有授學無學人記品。
(十) 【法師品】。三說已周三根齊悟,復欲以斯法異世同聞故,歎法美人令弘大道故有法師品。
(十一) 【見寶塔品】。欲證前三說不虛,復欲開法身果德,故有見寶塔品。
(十二) 【提婆達多品】。法師寶塔雖歎人證法,未若親由達多自致成佛,舉此證驗勸物弘經,故有提婆達多品。
(十三) 【持品】。上來三品美人讚法以勸弘經,菩薩聲聞受命宣持故有持品。
(十四) 【安樂行品】。既於惡世欲弘善道多諸苦難,故辨弘經之方,令安住四行身心快樂,故有安樂行品。
(十五) 【涌出品】。四行因成妙果宜顯,仍有涌出菩薩開遠壽之緣,故有涌出品。
(十六) 【壽量品】。開發之緣已彰,壽量正宗宜顯次明壽量品。
(十七) 【分別功德品】。聞說壽量得十二種益,今廣分別之故有分別功德品。
(十八) 【隨喜品】。從初以來竟分別功德品明二權二實,多逆耳違心,若能隨喜其福無量,故有隨喜品。
(十九) 【法師功德品】。弟子隨喜福已無邊,法師宣持六根清淨,故有法師功德品。
(二十) 【常不輕菩薩品】。雖唱五種法師獲六千功德,今引過去親證,顯得不虛兼明上品功德,故有常不輕菩薩品。
(二十一) 【有神力品】。自前諸品歎法美人其義已顯,十方諸佛見二世眾生,信持此經心生歡喜,現七種神力故有神力品。
(二十二) 【囑累品】。大明流通凡有二分,一者讚歎,二者付囑,讚歎竟前今次付屬,故有囑累品。
(二十三) 【藥王本事品】。藥王稟經親蒙利益,捨身命財報恩供養,以為受命宣通模軌,今說此本緣利益時會,故有藥王本事品。
(二十四) 【妙音菩薩品】。藥王雖報恩供養猶未辨,宣通此法故召彼妙音,明分身六趣為物弘經,故有妙音菩薩品。
(二十五) 【觀世音品】。眾生雖欲持經多諸留難,必須普示諸門大悲救拔,故次辨觀世音品。
(二十六) 【陀羅尼品】。已明觀世音之人救難,次說神咒之法護持,故有陀羅尼品。
(二十七) 【妙莊嚴王本事品】。為物弘經,蓋是眾生真善知識,故次說妙莊嚴王本事品。
(二十八) 【普賢菩薩勸發品】。修行一乘即是行普賢行,是故普賢遠方來獎勸發起,故有普賢菩薩勸發品也。
由此觀之,如是『二十八相』,即是所謂『法華經二十八品相』,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法華經》品雖二十八得名有三:(1)『一義得名』者,略明四種(a)從法受名,如方便品等;(b)從譬為目,如譬喻品等;(3)從人受稱,如提婆達多品等;(4)從事為目,如涌出品等。(2)『二義立名者』,略明二種(a)或人法雙舉,如觀世音普門品等;(b)或能所合為目,如見寶塔品等;(3)『三義立名』者,如五百弟子受記品,五百是數名,弟子是其人稱,受記是其法目。
總而言之,於整部《法華經》二十八品相中,河西道朗開此經為五門,所言五門者(1)從如是我聞竟序品,序法華必轉之相;(2)從方便品至法師品,明法華體無二之法;(3)從寶塔品竟壽量品,明法華常住法身之果;(4)從分別功德品至囑累品,明修行法華所生功德;(5)從藥王本事品訖經,明流通法華之方軌也。龍光法師開此經為二段(1)從初品竟安樂行品,十三品是開三顯一;(2)從涌出品以下,十四品是開近顯遠,於兩段中各開序、正、流通三段,合成六段也。印法師開此經凡為四段(1)序品為序;(2)從方便品竟安樂行品,十二品開三顯一明乘方便乘真實;(3)從涌出品至分別功德品彌勒說偈以前,兩品半開近顯遠,明身方便身真實;(4)從分別功德品竟經是流通分也,彼雖云安樂行品前是因分,然見寶塔品下有三品又是果宗之由漸。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unday, March 04, 2007

1622-云何為『佛乘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佛乘之涵義』

眾所周知:『佛乘』者,又名一乘,即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又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乘即運載之義。謂如來以一乘實相之法,運諸眾生同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梵語涅槃,華言滅度)。如同《攝大乘論》曰:『佛乘』有三,謂乘因、乘緣、乘得。乘因者謂真如佛性,第一義空為乘因;乘緣謂萬行;乘得即佛果也。至於云何為『佛乘之涵義』?茲依《法華玄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大品般若經》明乘具五事:(1)『乘出即是乘始』,謂從三界出;(2)『乘終到薩婆若』;(3)『乘住』,謂萬行無所住為住;(4)『所乘法』,即六度;(5)『能乘之人』,謂菩薩也。
(二) 《中邊分別論》明乘有五:(1)『乘本』,謂真如佛性;(2)『乘行』,即福慧等;(3)『乘攝』,謂慈悲心,引一切眾生悉共出生死;(4)『乘障』,謂煩惱障及智障,三界內煩惱名煩惱障,餘障一切行解名為智障;(5)『乘果』,即佛果也。
(三) 《唯識論》解乘有三體六義。三體:(1)『自性』,二空所顯真如是也;(2)『隨流』,隨順自性流,福慧十地等法是也;(3)『至果』,即隨流所出無上菩提,及一切不共法也。六義:(1)『體』,是如如空出離四謗;(2)『因』,謂福慧;(3)『攝』,攝一切眾生;(4)『境界』,了真俗脩二諦;(5)『障』,即皮肉心三障;(6)『果』,謂無上菩提。此六義次第者,正以真如為根本;以有如此故起福慧二行;起福慧二行故能攝一切眾生;攝一切眾生由照真俗迷境故成惑則失;乘理見境故能除惑;除惑故得佛果也。
(四) 《法華論》亦明三種:(1)『乘體』,謂如來平等法身即是佛性為乘體,(2)『乘緣』,謂引出佛性即了因也;(3)『乘果』,謂果佛性(『乘體』謂因佛性),不說果果性者,果果性還屬果門,不說境界性者,屬因門故也。
(五) 《十二門論》明乘具四事:(1)『乘本』,謂諸法實相,由實相生般若,故實相為本,即是乘境義;(2)『乘主』,由般若故萬行得成,故般若為主即智慧;(3)『乘助』,除般若外,餘一切行資成般若;(4)『乘果』,乘此乘故得薩婆若也。
(六) 《法華經》明乘有三事:(1)車;(2)牛;(3)賓從。車通因果萬德萬行,牛亦通因果。中道正觀離斷常之垢為白,由此觀故,引萬行出生死如牛,此即波若導眾行義也。
由此觀之,如是『六項』,皆是『乘之涵義』,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佛乘』者,謂如來大般涅槃。乘者,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換言之,乘者,是顯載義,由真如佛性故出福慧等行,由福慧等行故出佛果,佛果載出眾生,此即明佛果為乘體,此隱、顯為異實無兩也。又釋汝等所行是菩薩道,及低頭舉手之善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即是了因乃為乘緣也,此猶是三種佛性義耳。 
總而言之,『佛乘』者,《華嚴經》所立,說一切眾生悉可成佛之道之教法,謂之佛乘。此法不分二乘三乘等,說唯一成佛之法,故又云一乘,《華嚴》《法華》所說之圓教是也。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又曰:「佛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三藏法數》曰:「如來以一乘實相之法,運諸眾生,到涅槃彼岸,故名佛乘。」《法華玄義》曰:「大法東漸僧史所載,誰有幾人不曾聽講,自解佛乘者乎?」同《釋籤》曰:「佛乘者即是今典,永異餘教。不同三五七九等乘,仍開會之使歸於一極,故言佛乘。」三乘之一,三乘中之菩薩乘,對於聲聞、獨覺之二乘而云佛乘,以菩薩乘,為成佛之法故也。是故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當說三乘:聲聞、辟支佛、佛乘。(中略)此三乘法,皆是聖所稱嘆。」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