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28, 2007

1661-何等為『攝取事門之十種功德』

標題:何等為『攝取事門之十種功德』

眾所周知:菩薩發心自利化他,必修『攝取事門』來攝受眾生、度脫眾生,令眾生得蒙勝益,願樂接受菩薩之教化。所謂『攝取事門』,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者,是菩薩慈悲心切,開設度化眾生之四種方法。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之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之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之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之根性,以溫和慈愛之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之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之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化對方之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之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之情況下而度化之。至於何等為『攝取事門之十種功德』?依《法華論疏》開示:攝取事門者,攝取『十種功德』應知者。何等為十?即
(一)【攝取斷德功德】。示現如經: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故。
(二)【攝取諸功德降伏世間功德】。如經:心得自在故。如經:善得心解脫善得慧解脫故。
(三)【攝取不違功德】。隨順如來教行故,如經:心善調伏故。
(四)【攝取勝功德】。如經:人中大龍故。
(五)【攝取所應作勝功德】。所應作者,謂能依法供養恭敬尊重如來故。如經:應作者作故。
(六)【攝取滿足功德】。滿足學地故。如經:所作已辨故。
(七)【攝取過功德】。一者過愛故;二者過求命供養恭敬故;三者過上下界已過學地故。如經:離諸重擔逮得己利盡諸有結故。
(八)【攝取上上功德】。如經:善得正智心解脫故。
(九)【攝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如經:一切心得自在故。
(十)【攝取上首功德】。如經:到第一彼岸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功德』,實為攝取事門者所攝取,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攝取斷德功德者,一切羅漢必應諸漏已盡無復煩惱故;攝取諸功德者,降凡、降聖,所以名諸也攝取不違功德者,謂得羅漢已後方能善順佛教行故;攝取勝功德,謂諸羅漢中最勝故如人中大龍;攝取所應作勝功德,明雖得羅漢為報佛恩更應敬養尊重於佛;攝取滿足功德,學地所作未辨故未滿足,今所作已辨。故云滿足也;攝取過功德,謂過學地實過三界,而言上下界者,欲界為散,上二界為靜,故上下攝三界也;攝取上上功德者,就義釋者意在漏盡,是故漏盡為上上功德;取應作利益眾生功德,以一切心得自在故,能自在利益於物;攝取上首功德,云波羅蜜聲聞,此經到第一彼岸,第一彼岸即是波羅蜜也。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修如是『攝取事門』,即能悲智雙運、福慧雙修,且能令之:(1)乘於大乘(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2)斷三惡趣因緣(往生『西方淨土』永離三惡道);(3)具足善為諸佛所護持(如《阿彌陀經》所云: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4)隨所欲至便得往生(西方淨土);(5)捨一切胞胎能化生諸佛前(蓮花化生並花開見佛);(6)能行無諍身口意業(能淨化身口意三業);(7)住不放逸行為諸天世人之所恭敬(自利化他而為天人師);(8)善通達三脫門而不證實際(通達『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而『留惑潤生』,不急於『涅槃』);(9)一切無我法皆現在前而猶不捨六度萬行(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April 24, 2007

1660-何等為『法華十不退轉』

標題:何等為『法華十不退轉』

眾所周知:『不退轉』者,謂所修之功德善根愈增愈進,不更退失轉變也,略云不退,即梵語之阿毘跋致也。如同《無量壽經》曰:「聞我名字不即得至不退轉者,不取正覺。」《十住毘婆娑論》曰:「若人疾欲至不退轉地者,應以恭敬心執持稱名號。」《法華經序品》曰:「此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至於何等為『法華十不退轉』?茲依《法華論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住聞法不退轉】。如經皆得陀羅尼故。
(二)【樂說不退轉】。如經大辨財樂說故。
(三)【說不退轉】。如經轉不退轉法輪故。
(四)【依止善知識不退轉】。以己身心業依色身攝取故,如經供養無量百千諸佛故,於諸佛所種諸善根故。
(五)【斷一切疑不退轉】。如經常為諸佛之所稱歎故。
(六)【為何等何等事說法入彼彼法不退轉】。如經以大慈悲而修身心故。
(七)【入一切智如實境界不退轉】。如經善入佛慧故。
(八)【依我空法空不退轉】。如經通達大智故。
(九)【入如實境界不退轉】。如經到於彼岸故。
(十)【作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如經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量百千眾生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即《法華經》所開示之不退轉,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所謂(1)『聞法不退』者,謂聞持也;(2)『樂說不退』者,內雖聞法不忘外,復有樂說辨才也;(3)『說不退』者,已聞法不忘,復有辨才,然復得為物說法也;(4)『依止善知識不退』者,以上三功德皆由善知識所成故須說也(5)『斷一切疑不退』者,雖種善根有疑未了就佛決之,故於三寶得不壞信,已無疑及決了,故為佛歎也;(6)『為何等何等事說法入彼彼法不退』者,已得無疑,便並起慈身口意為物說法,故須上智也;(7)『一切智如實境界不退』者,上明慈悲今辨智慧,故相須也;(8)『依我空法空不退』者,上明有慧今辨空慧,故相須也(9)『如實境界不退』者,上明空有二慧,今辨空有二境,亦可接上空慧,但明空境界謂如實境也;(10)『作所應作不退轉』者,菩薩已入如實境界,得到彼岸,復欲令物亦到彼岸,故接上也,作所應作者化物也,化物是應作也,以常化物不絕故住持也。
總而言之,所謂『不退轉』,有多種說法。譬如(1)『淨土宗』所立:(a)『位不退』,既修得的位次不退失;(b)『行不退』,於所修的行法不退失;(c)念不退,於正念不退轉;(d)『處不退』,生西方淨土的人不更退墮穢土。(2)『法相宗』所立:(a)『信不退』,是十信位之第六信,從此不生邪見;(b)『位不退』,是十住位之第七住,從此不入二乘;(c)『證不退』,是初地以上,所證得之法不退失;(d)『行不退』,是八地以上,有為和無為之行皆能修持。(3)《淨土十疑論》所立:(a)『大悲攝持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以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持不捨,故得不退轉也;(b)『佛光照燭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常被佛光照燭,故菩提之心,日得增長,而不退轉也;(c)『常聞法音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聞諸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無我之法,是以常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而不退轉也;(d)『善友同居不退』,謂眾生得生淨土者,以由彼國純諸菩薩以為勝友,內無煩惱惑業之累,外無邪魔惡緣之境,故一生之後,即不退轉也;(e)『壽命無量不退』,謂諸眾生得生淨土者,即得壽命無量,與佛菩薩平等無二,故一生之後,即不退轉也。《起信論疏》所立:(a)『信不退』,謂十信位菩薩發大信心,篤信中道圓妙之理,常住平等,不遷不變,信行滿足,而無退轉也;(b)『位不退』,謂菩薩十信滿足,入十住位,乃至十行、十回向位,即得分見法身,住正定位,而不退轉也;(c)『證不退』,謂菩薩三賢位滿即入初地,乃至七地,證遍滿法身,生無邊佛土,而不退轉也;(d)『行不退』,謂菩薩七地功德滿足,入於第八無功用地,一切功行永無退失也;(e)『煩惱不退』,謂菩薩十地滿足入等覺位,了煩惱即是菩提,豈更有煩惱之可退轉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2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April 19, 2007

1659-何等為『十種自在』

標題:何等為『十種自在』

眾所周知:『自在』者,進退無礙,謂之自在;又心離煩惱之繫縛,通達無礙,謂之自在。如同《法華經序品》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唯識演秘》曰:「施為無擁,名為自在。」至於何等為『十種自在』?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言自在者,《攝論》《華嚴》皆說十種。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壽自在】。無邊劫住故。
(二)【心自在】。出無數定入深智故。
(三)【莊嚴自在】。能嚴一切剎土故,《攝論》名『眾具自在』。
(四)【業自在】。隨時受報故。
(五)【生自在】。於一切剎示現生故。
(六)【解脫自在】。見一切界諸佛滿故,《攝論》名『勝解自在』。
(七)【欲自在】。隨時剎土成菩提故。
(八)【神力自在】。示現一切神變故。
(九)【法自在】。示現無量無邊法門故。
(十)【智自在】。於念念中示現覺悟如來十力無所畏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自在』,為菩薩摩訶薩所具有,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菩薩摩訶薩於諸法門中,蒙諸如來,覺悟勸導,授與無量引發門智神通事業;如是蒙佛覺悟勸導,引發無量分身妙智,得『十自在』。換言之,菩薩摩訶薩隨所欲住,如意能住;隨樂安住,靜慮解脫等諸心住,如意能住;若暫思惟一切食等諸資生具,悉皆成辦;一切世間工業明處,如其所欲,悉能現行;普於一切能感生業,及於一切受生處所,皆隨所欲,自在往生;隨所愛樂一切神通所作事業,皆能起作;一切妙願,隨其所欲,皆得稱遂;隨於事物,發起勝解,如所欲為,皆成無異;隨所欲知,所知境界,皆如實知;普於一切名句文身,得隨所欲,於一切法正安立中,皆得善巧,是故菩薩摩訶薩將獲得如是『十自在』。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想獲得如是『十自在』,就須證得『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之果位,就時間而言,至少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事功而言,須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至如同『十一、十二』之月亮,將圓未圓(因八地以上菩薩摩訶薩為『十三、十四』之月亮,而佛陀之福慧圓滿如『十五』之明月),確屬不易做到。尤其身處『五濁惡世』之娑婆世界,障道因緣特多,更是如『天方夜譚』般難上加難。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念佛法門』,一門深入地修行,只要能臨命終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蒙受 阿彌陀佛及清淨海會聖眾,手持『九品蓮花』來接引,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能獲得如是『十自在』,如同『初地(歡喜地)』以上菩薩摩訶薩,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直至成就『佛道』為止。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Wednesday, April 18, 2007

1658-云何名『菩薩善能作化』

標題:云何名『菩薩善能作化』

眾所周知:『菩薩行』者,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換言之,即修布施等之六度是。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至於云何名『菩薩善能作化』?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菩薩摩訶薩有『十種法』,名善能作化(而修『菩薩行』)。何等為十?即
(一)於一佛國身不動,而能遍諸佛剎,諮請說法。
(二)於一佛國不動,能遍一切佛國,聽受深理。
(三)於一佛國不動,能遍供養十方諸佛。
(四)於佛國不動,能遍諸佛國,莊嚴菩提悉皆具足。
(五)於一佛國不動,而一切佛國初成佛時,坐於道場菩提樹下,恭敬供養尊重讚歎。
(六)於一佛國不動,能以自身現一切佛土,坐於道場現成佛道。
(七)於一佛國不動,能現一切佛土,轉於法輪。
(八)於一佛國不動,能現一切佛土,入於涅槃。
(九)於一佛國不動,能為一切佛土,應受化者悉現其身。
(十)菩薩得無作神通於一切十方佛土,不作變化想,不作神通想,隨諸眾生所應現者悉皆現之。
由此觀之,以如是『十種法』,得知菩薩摩訶薩善能作化,而修『菩薩行』。何以故?蓋菩薩以自利利他,而圓滿佛果的大行,也就是布施等六度而修『菩薩行』,是故驗此普賢菩薩久已成佛,示現菩薩,勸修妙行(即善能作化而修『菩薩行』),如同《無垢經》稱云:「雖得佛道,轉於法輪,而不捨於菩薩之道,是名菩薩行故。」
總而言之,菩薩摩訶薩為『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而證得無上菩提,勢必(1)具大根(即世世生生培植無量福德善根);(2)有大智(即到十方世界普度眾生,而不著於度眾生之相,處處離相,清淨無染);(3)信大教(即深信般若大教,破除妄想煩惱,斷惑證真,離苦得樂);(4)解大理(即若能返璞歸真,發心修行,決定可以成佛);(5)修大行(即能精修六波羅蜜,發三心,修四攝,離相妙修,中道圓修);(6)經大劫(即三祇修福慧因,百劫成相好果,大願大行,精進不退);(7)證大果(即因圓果滿,福慧雙足,三覺齊備,萬德具足,終究得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April 17, 2007

1657-何等為『十六等持』

標題:何等為『十六等持』

眾所周知:『等持』者,定之別名。梵語舊稱三昧,譯曰定,新稱三摩地,譯曰等持,謂心住於一境平等維持也,是通於定散二心也。假使在於散心而心專注於一境即三摩地,故譯為定者不可也。如同《唯識述記》曰:「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於境轉,故名為等持。故通定散。(中略)三摩地,此云等持。」《俱舍論》曰:「等持者為定,名異體同。故契經說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為心一境性。」至於何等為『十六等持』?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十六等持,後結無量。何等十六?即
(一)妙幢相者,如幢高顯眾德莊嚴。
(二)法華者,達一乘理。
(三)淨德者,斷障染得勝德。
(四)宿王戲,宿謂星像,王謂自在,戲謂遊樂,謂得自在能現眾像,猶如星宿常入遊戲以利眾生。
(五)無緣者,謂滅盡定或無所緣定,離攀緣故。
(六)智印者,謂真如空理為智印故,或以智為印刊定是非真妄等故。
(七)解眾生語言者,發詞無礙解定
(八)集一切功德者,謂集福王定。
(九)清淨者,能生七淨九淨四淨等故,四淨者所依淨、所緣淨、心淨、智淨。
(十)神通遊戲者,能起大神通故。
(十一) 慧炬者,照明真俗諸境界故。
(十二) 莊嚴王者,能具內外二莊嚴故。
(十三) 淨光明者,放神光故。
(十四) 淨藏者,含眾德故。
(十五) 不共三昧者,不共二乘得故。
(十六) 日旋者,如日明朗巡照四生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六等持』,皆第十地菩薩之所遊履,多第四定以殊勝故。如同《顯揚》云:「等持者:謂於所觀境,專住一緣為體;令心不散,智依為業。如經說:諸令心住、與等住、安住、近住、及定住、不亂不散、攝寂止、等持、心住一緣性。」《俱舍論》云:「此中等持,頌說為定。等持與定,名異體同。故契經說心定等定、名正等持。此亦名為心一境性。義如前釋。」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成就如是『十六等持』,必須住心於一境而不散亂,然而身處此末法時期五濁之『娑婆世界』,誠屬不易,縱使出家二眾,亦是困難重重。倒不如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持名念佛法門』,一門深入,較為簡單易行且有萬全把握。何以故? 蓋持名本是釋迦宣,何苦參誰(參禪)背佛言,莫謂參誰奇特事,絲毫繫念惡緣牽;彌陀垂手立華池,慚愧癡兒猶不知,更欲參誰生淨土,恐辜佛願自糊塗;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末法修行全仗此,大集經中佛自言;將心念佛佛必慰,必定早來攜我歸,但能一見彌陀面,頓開自性放光輝; 以我佛性念佛名,必得早近紫金身,盛華供養他方佛,歷歷展開自己心;不必參禪想奇特,須將自心念彼佛,但憑此行往生去,無邊妙用一時得;抑禪揚佛妙難量,和盤托出自心王,以佛顯心真易易,以參顯心實難難,其餘一切妙法門,雖亦顯心事頗煩,六方諸佛皆因此,所以極口讚西方。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Monday, April 16, 2007

1656-何等為『三攝法門』

標題:何等為『三攝法門』

眾所周知:『法門』者,佛所說的法,因是眾生超凡入聖的門戶,故稱法門。又佛所說,為世之則者,謂之法,此法為眾聖入道之通處,故云門;又諸法並通於一實,故名為門;又為如來聖智遊履之處,故名為門。如同《華嚴大疏》曰:「如來通智遊入,故號門。」同《演義鈔》曰:「並通一實,故得稱門。」《註維摩經》曰:「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至於何等為『三攝法門』?依《法華玄贊義決》開示:說『三攝法門』總談聖教,有此三門,一攝邪歸正門;二攝異歸同門;三攝因歸果門。茲分述之如下:
(一) 【攝邪歸正門】者。釋迦未出,凡有二邪:(1)在家外道起愛眾生;(2)出家外道起見眾生,並乖正道故稱為邪。《方便品》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即起愛之流,入邪見稠林諸見外道,如來出世,攝彼二邪歸五乘之正,此二之中有無聞非法,以人天成就;三乘性者,三法攝故;攝彼二邪,歸乎五正。
(二) 【攝異歸同門】者。若懸悟一道者,不須更說為鈍根流,雖捨二邪更五乘異,攝前五異同歸一乘。
(三) 【攝因歸果門】者。離攝五歸一,但是因行,欲令修因證極果故,說稱如來真應兩身,為攝因歸果門。六欲說三種法門:(1)根本法輪;(2)枝末法輪;;(3)攝末歸本法輪。佛初成道,為諸菩薩說華嚴等根本法輪;薄福鈍根不堪聞故說二乘教,為枝末法輪;四十餘年說三陶練。今此法華方會歸一,即攝末歸本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門』,即為總談如來聖教之『三攝法門』,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法門』者,如同《增一阿含經》曰:「如來開法門,聞者得篤信。」《法華經方便品》曰:「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又佛的教化方式和內容,稱為法門。如同唐‧黃蘗《傳心要法》說:「佛用『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四千煩惱,以便使不同根機的眾生,從適合自己的法門而入,除煩惱、了生死。」『八萬四千』極言其多,可作無盡無量解釋,如大乘、小乘、頓悟、漸悟、理門、事門等等,都是種種「法門」,是故如來聖教得概括為如是『三攝法門』。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unday, April 15, 2007

1655-何等為『十佛』

標題:何等為『十佛』

眾所周知:『佛』,是覺者之意思,能自覺,又能覺他,直至覺行圓滿者,叫做佛。又『覺』具二義:從佛之洞徹諸法真理而言,是覺悟義;從佛之明鑑萬法明辨事機而言,是覺察義。依經典說『佛』有三種身:(1)『化身』。又名變化身,有大恩德,為如來成所作智及妙觀察智一分所成,如 釋迦牟尼佛,為父母所生身,出家修道,菩提樹下坐金剛座,降伏魔軍,斷諸結賊,獲一切智,成等正覺,此名化身佛;(2)『報身』。又名受用身,有大智德,為如來鏡智及平等智,並妙觀察智一分所成,佛無量劫來修集無量福慧資糧,所起無邊真實功德,常住不變,諸根相好,智慧光明,周遍法界,皆從出世無漏善根所生,不可思議,超過世智,而為十地法身大士現此妙相,演無盡法,廣利無邊,是為報身佛;(3)『法身』。又名自性身,有大斷德,二空所顯,自性清淨,無染無著,甚深無量,無有變易,難解難知,微妙寂靜,離一切相,絕諸戲論,周圓無際,凝然常住,唯佛能知,是為法身佛。至於何等為『十佛』?茲依《妙法蓮華經玄贊》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無著佛】。安住世間成正覺故,《佛地論》名『現等覺佛』。
(二)【願佛】。願出生故,《佛地論》名『弘誓願佛』。
(三)【業報佛】。信成就故,諸行皆因且說一信,《佛地論》名『業異熟佛』。
(四)【持佛】。隨順世間不斷絕故,《佛地論》名『住持佛』。
(五)【涅槃佛】。示滅度故,《佛地論》名『變化佛』。
(六)【法界佛】。於一切處無不現故,《佛地論》亦名『法界佛』。
(七)【心佛】。善安住故,《佛地論》亦名『心佛』。
(八)【三昧佛】。成就無量功德無所著故,《佛地論》名『定佛』。
(九)【性佛】。善決定故,《佛地論》名『本性佛』。
(十)【如意佛】。以普覆故,《佛地論》名『隨樂佛』。
由此觀之,如是『十佛』,前五世俗佛;後五勝義佛。隨其所應三身所攝,前五是『化身』攝,以名世俗故;法界一種是『法身』攝;本性一種通『法身及受用身』,餘三(心佛、三昧佛、如意佛)一向是受用身故。
總而言之,要修行到『成佛』,確實要歷經非常漫長的時間(佛經開示須經三大阿僧祇劫),不但要修無量福(眾生無邊誓願度),而且要修無量慧(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才能證得佛果(佛道無上誓願成)。又必須歷經五十二階位(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不但『十信位』不易證得,而且即使證得『十迴向位』,也可能因『隔陰之迷』,來世再退轉造業(如宋朝蘇東波,前世是【五戒祖禪師】),這也是我們現在還在六道輪迴的主要原因,否則如同《金剛經》所開示:今日能夠信佛且受持讀誦此經者,已經在一佛、二佛、乃至千萬佛之前種過『善根』,如果從初發『菩提心』學佛而不會退轉的話, 我們老早已證得『佛果』了。但是我們也不用灰心,因為只要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淨土宗念佛法門』,依法(淨土五經一論)修行,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大慈大悲 阿彌陀佛的殷勤適當的教導下,再與諸大善知識(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等摩訶薩)聚會一處,切磋琢磨,又有『無量壽』,不必冒來世『隔陰之迷』之險,即可道道地地一生『成佛』就辦。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aturday, April 14, 2007

1654-云何名『持地三昧』

標題:云何名『持地三昧』

眾所周知:『三昧』者,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如同《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至於云何名『持地三昧』?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菩薩有『十法』,名為持地三昧。何等為十?即
(一) 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量無邊。
(二) 如地眾生依止各隨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六度眾具皆悉與之,心無限礙。
(三) 如地無好惡加報不忻無恨,菩薩亦爾,育養眾生如不望報。
(四) 如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亦爾,一切諸佛興大悲雲普澍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持。
(五) 如地一切草木叢林,及與眾生行住坐臥,皆悉依之,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涅槃,皆因菩薩而有。
(六) 如地一切種子依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得生長。
(七) 如地能出一切眾寶,菩薩亦爾,功德善寶一切樂具皆出菩薩。
(八) 如地出眾妙藥能療眾病,菩薩亦爾,能出一切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
(九) 如地風不能動,繩蜂蝎不能虧損,菩薩亦爾,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
(十) 如地師子哮吼,龍象雷電不能驚怖,菩薩亦爾,一切外道九十五種所不能動。
由此觀之,具此『十事』菩薩,名為持地三昧,或得持地三昧故名為持地;或修持十地名為持地何以故?蓋『三昧』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種種神通妙用,以後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如《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是故菩薩若能具此『十事』,得名為持地三昧。
總而言之,『三昧』者,此云調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如同《圭峰疏》云:「不受諸受,名為正受。」慧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御心惟正,動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又諸三昧,名質甚多,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故《天台止觀》略明四種:(1)『常坐』者,《文殊般若經》云:「名為一行三昧,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可處眾,獨居彌善,居一靜室,安一繩床,九十日為一期,結加正坐。」(2)『常行』者,出《般舟三昧經》云:「唯專行旋,九十日為期。」(3)『半行半坐』者,《方等經》云:「旋百二十帀,卻坐思惟。」《法華經》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是人若坐,思惟此經。」(4)『非行非坐』者,實通行坐,呼為隨自意,如同《輔行》云:「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約身儀為名。若從法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華,非行非坐名隨自意等。然此四種三昧,先達以事理二觀,分四三昧,義亦殊途。」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1654-云何名『持地三昧』

標題:云何名『持地三昧』

眾所周知:『三昧』者,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如同《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曰:「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止觀》曰:「通稱三昧者,調直定也。」至於云何名『持地三昧』?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菩薩有『十法』,名為持地三昧。何等為十?即
(一) 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量無邊。
(二) 如地眾生依止各隨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六度眾具皆悉與之,心無限礙。
(三) 如地無好惡加報不忻無恨,菩薩亦爾,育養眾生如不望報。
(四) 如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亦爾,一切諸佛興大悲雲普澍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持。
(五) 如地一切草木叢林,及與眾生行住坐臥,皆悉依之,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涅槃,皆因菩薩而有。
(六) 如地一切種子依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得生長。
(七) 如地能出一切眾寶,菩薩亦爾,功德善寶一切樂具皆出菩薩。
(八) 如地出眾妙藥能療眾病,菩薩亦爾,能出一切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
(九) 如地風不能動,繩蜂蝎不能虧損,菩薩亦爾,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
(十) 如地師子哮吼,龍象雷電不能驚怖,菩薩亦爾,一切外道九十五種所不能動。
由此觀之,具此『十事』菩薩,名為持地三昧,或得持地三昧故名為持地;或修持十地名為持地何以故?蓋『三昧』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種種神通妙用,以後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如《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是故菩薩若能具此『十事』,得名為持地三昧。
總而言之,『三昧』者,此云調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如同《圭峰疏》云:「不受諸受,名為正受。」慧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御心惟正,動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又諸三昧,名質甚多,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故《天台止觀》略明四種:(1)『常坐』者,《文殊般若經》云:「名為一行三昧,身開常坐,遮行住臥,或可處眾,獨居彌善,居一靜室,安一繩床,九十日為一期,結加正坐。」(2)『常行』者,出《般舟三昧經》云:「唯專行旋,九十日為期。」(3)『半行半坐』者,《方等經》云:「旋百二十帀,卻坐思惟。」《法華經》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是人若坐,思惟此經。」(4)『非行非坐』者,實通行坐,呼為隨自意,如同《輔行》云:「所言常坐,乃至非行非坐者,約身儀為名。若從法為名者,常坐名一行,常行名佛立,半行半坐名方等法華,非行非坐名隨自意等。然此四種三昧,先達以事理二觀,分四三昧,義亦殊途。」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Friday, April 13, 2007

1653-何等為『九淨』

標題:何等為『九淨』

眾所周知:『淨』者,離惡行之過失,離煩惱之垢染。如『淨心』,即指無疑之信心也,又無垢之淨心也。如同《中阿含經》曰:「淨心盡脫婬怒痴,成就於三明。」《勝鬘寶窟》曰:「淨心,淨者信也。起淨信之心,又不雜煩惱心,名為淨心。」是故(1)無疑的信心;(2)無垢的淨心;(3)不雜煩惱的心,皆可謂『淨心』是也。至於何等為『九淨』?茲依《法華玄贊義決》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尸羅淨】。善住尸羅(戒律),乃至於小羅中見大怖畏受學學處。
(二)【心淨】。依戒淨故,住四靜慮。
(三)【見淨】。依心淨故,得漏盡智,現觀諸諦。
(四)【度疑淨】。依見淨故,於佛法僧無惑無疑。
(五)【道非道智見淨】。依度疑淨故,得妙智見,知佛所說道,能出離外道所說不能盡苦。
(六)【行智見淨】。依道非道智見淨,亦得淨妙智見智,出離道有上中下,謂苦遲通行所攝等。
(七)【行斷智見淨】。依行智見淨得妙智,謂我應斷下中之行,及為發起上妙聖行。
(八)【無餘寂滅淨】。依行斷智見淨,證得無餘,諸漏永盡。
(九)【國土淨】。謂諸佛共有無上功德器,示現能不可思議國土莊嚴,極淨佛思,極淨菩薩思,及思眷
由此觀之,如是『九種』,即所謂『九淨』者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能不知。何以故?蓋菩薩修習梵行,離諸煩惱,於一切法不生取著之心,是名『心淨』;『見淨』者,即正見、正思惟,謂二乘修無漏行,常正思惟,則正見現前,若所見清淨,則道果自成也;又菩薩善知世間、出世間之法,得清淨智,無有罣礙,是名『道非道智見淨』;又『行智見淨』者,謂持心律己,廉公潔白,所行如言,皆無玷也;又聖者所住之國土也,無五濁之垢染,故云『國土淨』。
總而言之,『國土淨』者,如同《梁譯之攝論》曰:「所居之土無於五濁,如彼玻璃珂等,名清淨土。」《大乘義章》曰:「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云佛國,或云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首、淨國、淨土。」又『心淨』者,吾人本具之自性清淨之心也,如同《宗鏡錄》曰:「破妄我而顯真我之門,斥情心而歸淨心之道。」又佛教認為「土」是由「心」而現的,心穢則現「穢土」,心淨則現「淨土」。眾生的心識和業報千差萬別,因此,國土、世界也是形形色色,無窮無盡。淨土相對于穢土而言,其間沒有生死煩惱、污濁痛苦,也稱為佛土、清淨世界,而經上說到的淨土很多,如西方淨土、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又『無餘寂滅淨』者,謂此涅槃之理,安住清涼,諸障悉淨。是故『九淨』可概括為二者,即(1)離惡行的過失,斷煩惱的垢染,這是障盡解脫的『離垢清淨』;(2)超諸善惡無對待的清淨,這是性淨解脫的『自性清淨』。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April 12, 2007

1652-『菩薩莊嚴』有幾種


標題:『菩薩莊嚴』有幾種

眾所周知:『莊嚴』者,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又以惡事積身,亦云莊嚴。如同《阿彌陀經》曰:「功德莊嚴。」《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觀無量壽經》曰:「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輔行》曰:「一心三諦為所莊嚴,一心三觀為能莊嚴。」是故『莊嚴』者,謂如世珍寶,嚴飾身首,令人姝好;三寶亦爾,能以正法嚴飾行人,令得身心清淨,故名莊嚴。至於『菩薩莊嚴』有幾種?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菩薩有『十種』莊嚴。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大慈莊嚴】,救護一切眾生故。
(二)【大悲莊嚴】,堪忍一切故。
(三)【大願莊嚴】,所可發願悉究竟故。
(四)【迴向莊嚴】,建立一切諸佛功德妙莊嚴故。
(五)【功德莊嚴】,饒益一切眾生故。
(六)【波羅蜜莊嚴】,度脫一切眾生故。
(七)【智慧莊嚴】,除滅一切眾生煩惱愚癡闇故。
(八)【方便莊嚴】,出生善門諸善根故。
(九)【一切智心堅固不亂莊嚴】,不樂異乘故。
(十)【決定莊嚴】,於正法中滅疑惑故
由此觀之,菩薩具有如是『十種』莊嚴,如世珍寶嚴飾身首,令人姝好,菩薩亦爾,能以正法嚴飾行人,令得身心清淨,故名莊嚴。何以故?蓋菩薩有十種大悲常觀眾生(1)觀無所歸依;(2)隨逐邪道;(3)貧無善根;(4)長寢生死;(5)行不善法;(6)欲縛所縛;(7)在生死海;(8)久遠長病;(9)無欲善法;(10)失諸佛法。是故菩薩以無畏說法,教諸有情眾生,發廣大心,圓滿十力;亦令四部,離諸邪見,不生怖畏,猶師子震吼,而自莊嚴其眷屬也。
總而言之,『莊嚴』者,或指佛子菩薩塑造佛像,為之貼金,使其形象端莊肅穆,稱為莊嚴,如同元‧陶宗儀《輟耕錄‧旃檀佛》︰「京師旃檀佛以靈異著聞,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婦女捐金莊嚴。」亦指佛菩薩像的光彩,如說「法相莊嚴」;用善、美之物(如七寶等)裝飾國土,也稱莊嚴,如同《阿彌陀經》云︰「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外,用福慧等善行淨化身心,亦謂之莊嚴,如《大集經》說:「四種莊嚴,即戒莊嚴、三昧莊嚴、智慧莊嚴、陀羅尼莊嚴。」後用莊嚴形容自然界宏偉精妙,如宋‧範成大《回黃坦》詩曰︰「世界真莊嚴,造物極不俗。」或形容建築物的端正肅穆,如《宋書‧夷蠻傳》謂訶羅陀國「台殿羅列,狀若眾山;莊嚴微妙,猶如天宮」;亦用『莊嚴』形容人的神態、儀表或語言等莊重而又嚴肅,如云︰「老法師莊嚴地升座,並為四眾弟子說法。」又如梁啟超《錫蘭島臥佛》云︰「為奇冷語有壯采者不難,為莊嚴語有風格者最難。」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1651-云何為『涅槃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涅槃之內涵』

眾所周知:『涅槃』者,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舊譯諸師,譯為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為、安樂、解脫等;新譯為圓寂。滅者,滅生死因果之義也;滅度者,滅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滅即度也;寂滅者,寂有無為空寂安穩之義,滅者生死之大患滅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無為者,無惑業因緣之造作也;安樂者,安穩快樂也;解脫者,離眾果也。至於云何為『涅槃之內涵』?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究竟佛事已,有『十種義』,示現入大涅槃。何等為十?即
(一)明一切行,悉無常故。
(二)明一切有為,非安隱故。
(三)明涅槃趣,最安隱故。
(四)明般涅槃,遠離一切諸怖畏故。
(五)以諸人天樂著色身,明色身無常是磨滅法,令彼求住淨法身故。
(六)明無常力強,不可轉故。
(七)明有為法,不自在故。
(八)明三界法悉如坏器,無堅牢故。
(九)明般涅槃最為真實,不可壞故。
(十)明般涅槃遠離生死,非起滅故。
由此觀之,以如是『十義』,示現涅槃。何以故?蓋涅槃義別,略有四種:(1)『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淨,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槃;(2)『有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槃;(3)『無餘依涅槃』。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餘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槃;(4)『無住處涅槃』。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總而言之,『涅槃』者,梵語nirvana的音譯,意為『滅度』、『寂滅』等。或從梵語Parinivana意譯為『圓寂』。『涅槃』是佛家修證的最高境界。簡單地說,『涅槃』就是經過修道,能夠徹底地斷除煩惱,具備一切功德,超脫生死輪回,入于『不生不滅』。如同《涅槃經》所說︰「滅諸煩惱,名為涅槃;離諸有(指生死)者,乃為涅槃。」又如《魏書‧釋老志》所說︰「涅槃譯云滅度,或言常樂我淨,明無遷謝及諸苦累也。」後稱僧人逝世為涅槃、圓寂。在文學中運用如郭沫若賦有長詩《鳳凰涅槃》,借用佛語『涅槃』,謂鳳凰經過烈火的鍛煉而獲得新生。又如徐遲《火中的鳳凰》謂︰「這是一只火中的鳳凰,一只新生的鳳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卻又從灰燼里新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Wednesday, April 11, 2007

1650-何等為『五慳』

標題:何等為『五慳』

眾所周知:『慳』者,梵名母履衍Matsarya,又曰路婆Lobha,《俱舍》小煩惱地法十之一,《唯識》隨煩惱二十之一,於財與法深為耽著不能惠捨之心也。如同《唯識論》曰:「耽著財法,不能惠捨。秘吝為性,能障不慳鄙畜為業。」《俱舍論》曰:「慳,謂財法巧施相違令心吝著。」《大乘義章》曰:「吝惜財法稱慳。」《梵語雜名》曰:「慳,梵名母履衍,又路婆。」因眾生耽著利養,而於資生等物,其心吝惜,不能惠施貧乏,廣行不善,由此能招未來苦果,不得解脫。至於何等為『五慳』?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慳有五種,一住處慳;二家慳;三施慳;四稱讚慳;五法慳。茲分述之如下:
(一) 【住處慳】。住處慳者,於已住處生慳念言:「我獨住此令我自在不用餘人。」此有五種(1)於未來諸善比丘不欲令來;(2)於已來諸善比丘瞋恚不喜;(3)欲令早去;(4)藏僧施物不欲與之;(5)於僧施物生我所心計為恩德。是人於彼共有法中尚不能捨,何況自身所有諸物?故於解脫終無有分。
(二) 【家慳】。家慳者,於往還家生慳想言:「我於此家常獨入出不用餘人,設有餘人令我最勝。」此亦有五(1)白衣有不吉事與之同憂;(2)彼有利事與之同喜;(3)喜白衣有勝富貴;(4)斷受者令不得施;(5)生其家為廁中鬼及諸惡處。
(三) 【施慳】。施慳者,於他施物生慳吝想言:「令我於此獨得施物餘人不得,設令與之勿復過我。」此亦有五(1)常乏資生;(2)令施者不得為福;(3)令受者不得財利;(4)毀訾善人;(5)心常憂惱故當生地獄,設生人天常處貧薄。
(四) 【稱讚慳】。稱讚慳者,於他稱讚生慳吝心,令獨讚我莫讚餘人,設讚餘人莫使勝我,此亦有五(1)聞讚餘人心常憂動;(2)訾毀善人;(3)自高卑他;(4)常被惡名;(5)於未來百千世中無有淨心。
(五) 【法慳】。法慳者,於正法中生慳吝想言:「令我獨知十二部經莫使他知,設令他知莫使勝我。」又自知義祕而不說,此過有七(1)所生常盲;(2)常愚癡;(3)多怨中生不得自在;(4)退失聖胎;(5)諸佛怨賊;(6)善人遠離;(7)無惡不造。
由此觀之,由有如是『五慳』之種種過失,故勸勿慳也。何以故?蓋不肯向人說法或是不捨得把東西給人家的人,後世將得七種的惡報,即生盲報、愚痴報、生惡眾報、胎夭報、物恐報、善人遠離報、無惡不作報。又惜物而不與人,貪求而無飽足之心,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中阿含經》曰:「我見世間人,有財痴不施。得財復更求,慳貪積聚物。」《文句》曰:「慳貪墮此趣,此趣多饑渴,故名餓鬼。」又《瑜伽》云:「復次慳之與垢,合名慳垢。由八種垢,污心相續,能與其慳,作安足處,是故說彼名為慳垢。」云何為八?即(1)於惠施,先不串習,於現法中,愛重財食;(2)於身命,極重顧戀,不顧後世;(3)與慳者,恆共止住,又隨順彼;(4)見所施田,無勝功德,及簡擇福田;(5)於慈悲,先不串習,及於彼處,不見勝德;(6)以諸財寶,難可積集,數習彼想,故生懶惰及與懈怠;(7)執取於見,及謂惠捨,有彼雜染;(8)希求財寶,而行惠施,及迴向於彼。 總而言之,能『布施不慳』為佛弟子應有之德行,六度、四攝都以布施為首。小乘雖以自度為主,然亦深重布施之修行,由布施程度之深淺,可為佛弟子對於佛法有無深切認識之測驗。舉凡對佛法有深切認識者,對財物布施無不量力而行。布施是一種犧牲,能把自己所有之財物施於人,或獻出自己精神生命去成就他人;布施是順於無常、無我之真理,故能大心行施之人,對佛法之正理最易契入。學佛有自利行與利他行二種,能『布施不慳』是利他行中最顯著之表現。換言之,人人隨時隨處都有布施之機會,只要有犧牲自我、同情他人之心,盡其在我,固不限於家財無盡方可行布施,布施到沒有任何東西不可捨,施捨之後,不但不計酬報,亦無一點悔意,至此地步,可算是『三輪體空』之具足布施。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4/10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April 10, 2007

1649-『演說正法』有幾德

標題:『演說正法』有幾德

眾所周知:『正法』者,以有漏法,有過患故,要無過患,乃名正法。復次是清淨,是可稱讚,名為正法,有漏法,與此相違,故非正法。復次正法者,能永出生死,得般涅槃,有漏不爾,故不名正法。至於『演說正法』有幾德?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演說正法,法勝妙希,具『十德』。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初善】。謂聽聞時生歡喜故。
(二)【中善】。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
(三)【後善】。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為後邊故。法性離垢,故能學之者亦離垢,故修行究竟得果離垢,就如同《智度論》云:「讚布施為初善;讚持戒為中善;讚二果報生天淨土名後善。」復說聲聞、獨覺、大乘亦名三善,如同《寶篋經》云:「知苦斷集名初善;修正道名中善;證滅後善,是名聲聞初、中、後善。若不捨菩提心,不念下乘,迴向一切智,是名菩薩初、中、後善。」
(四)【文巧】。此云其語巧妙,謂善縎綴名身等故,及八語具皆圓滿故。
(五)【妙義】。此云其義深遠,謂能引發利益安樂故。
(六)【純一】。此云純一無雜,謂不與一切外道共故,唯佛法有,外道所無。
(七)【圓滿】.此云具足無限量故,最尊勝故,義豐且勝故,名圓滿。
(八)【清淨】。謂自性解脫故,依一剎那自體解脫故,或法自性解脫故。
(九)【鮮白】。謂相續解脫故,設多剎那亦解脫故,或學之者亦解脫故。
(十)【梵行】。謂八聖道支滅諦名梵,道諦名行。與滅為因,此具八道名梵行相,當知此道由純一等四種妙相所顯說故,是梵行相。此中第六純一無雜、第七具足、第八清、第九白,餘如文可解,准義配同新經所說
由此觀之,如是『十德』,皆是『演說正法』者所具有。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聞正法,將發心歡悅,離執二乘(聲聞乘、緣覺乘)硬強心故。又將開一乘(菩薩乘)教理行果為其真實,亦開二乘四法(教法、理法、行法、果法)以為權跡故。又『演說正法』者,將為度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興四念住(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修四正懃(已生惡令斷滅、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獲四神足(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觀神足)、行四法跡、證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理、截四流(見流、欲流、有流、無明流)、斷四(欲繫、有繫、見繫、無明繫)、去四軛(欲軛、有軛、見軛、無明軛)、得四妙智(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悟四涅槃(涅槃、無餘涅槃、有餘涅槃、大般涅槃)、證於四德(常、樂、我、淨)故。
總而言之,為了續佛慧命,為了延長法運,佛門四眾各有其任務,在家二眾之優婆塞優婆夷,其任務乃在出錢出力護持道場、供養三寶;出家二眾之比丘比丘尼,其任務乃在弘法利生、紹隆佛種,所以後二者,除了在自利方面,要多多深入經律論三藏之研究與修持,經由『聞慧』,進之『思慧』、『修慧』而『證果』,而且在利他方面,更能將自己『所修』『所證』,教化眾生,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滿『菩提願』,才能上報 佛陀恩(《華嚴演義》之如來十恩:【1】發心普被恩【2】難行苦行恩【3】一向為他恩【4】垂形六道恩【5】隨逐眾生恩【6】大悲深重恩【7】隱勝彰劣恩【8】隱實施權恩【9】示滅令慕恩【10】悲念無盡恩),下報眾生恩,否則如同古德所云:『施主一粒米,勝過須彌山;今世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Monday, April 09, 2007

1648-『佛子』有幾德

標題:『佛子』有幾德

眾所周知:『佛子』者,眾生受佛戒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故也,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眾生,以悉具佛性故也。如同《梵網經》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法華經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論》曰:「由佛教力被聖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嘉祥法華疏》曰:「大機既發有紹繼之能,為佛子義。」《法華文句》曰:「一切眾生,皆有三種性,得佛性,即是佛子。故云其中眾生悉是吾子。」至於『佛子』有幾德?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勸捨劣法勿成惡人,頓悟漸悟一切菩薩皆名佛子,此有『五德』。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心淨】。專求大乘佛之智慧,非樂下劣除二障故。
(二)【柔軟】。下心耐勞倦,堪能作大業,精勤不息故。
(三)【利根】。性多拔苦樂與他樂,一切均平聞法速入。
(四)【無量諸佛所】。久遇良緣,恒自磨瑩。
(五)【行深妙道】。齊修福慧,寶規真覺。
由此觀之,如是『五德』,皆為佛子所具有。何以故?蓋如同《發菩提心經》說:「佛子具『十種法』堪發菩提心。何等為十?即(1)親近善友;(2)供養諸佛;(3)修習善根;(4)志求勝法;(5)心常柔和;(6)遭苦能忍;(7)慈悲淳厚;(8)深心平等;(9)愛樂大乘;(10)求佛智慧。」此十法皆為五德所攝。換言之,『心淨』攝二句愛樂大乘、求佛智慧;『柔軟』攝二句心常柔和、遭苦能忍;『利根』攝二句慈悲淳厚、深心平等;『無量諸佛所』攝二句親近善友、供養諸佛;『行深妙通』攝二句修習善根、志求勝法。是故有具此『五德』成十法之子,方為說大乘令其發趣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即『佛子』)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即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況且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文殊、普賢等菩薩摩訶薩)及諸大善人(往生者皆為阿惟越致菩薩)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蓮花化生、能說法之眾鳥及羅網寶樹等),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unday, April 08, 2007

1647-『智慧』有幾種

標題:『智慧』有幾種

眾所周知:『智慧』者,梵語若那Jn^a%na,譯曰智;般若Prajn^a%,譯曰慧,決斷曰智,簡擇曰慧。又知俗諦曰智,照真諦曰慧,通為一也。如同《大乘義章》曰:「照見名智,解了稱慧,此二各別。知世諦者,名之為智,照第一義者,說以為慧,通則義齊。」《法華經義疏》曰:「經論之中,多說慧門鑒空,智門照有。」《瑜伽倫記》曰:「梵云般若,此名為慧,當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為智,當知第十度。」至於『智慧』有幾種?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智慧有五,攝一切法盡,方名一切種。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 【智慧性】。謂真如。故下經云:「唯佛究竟盡諸法實相。」論自釋云:「如來藏性為體,攬法成人,人之所成即是智慧。」故引下為證。
(二) 【智慧相】。即無漏能觀正體,後得二智為體。下云:「方便知見皆已具足,盡思共度量,不能測佛智等是。」
(三) 【智慧伴】。塵沙萬德有為功德是。下云:「如來知見廣大深遠,無量無礙力無所畏,皆具足等是。
(四) 【智慧因】。謂能詮教及萬行是。下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論云:「阿含甚深。」又論引經云:「如來能說一切法種種言詞。」又云:「盡行諸佛無量道法等是。」
(五) 【智慧境】。謂若空若有、有為無為、真俗諦境。下云:「如是相如是性等是。」今智慧門既是方便,能詮教深故所詮理深,即餘四慧,義雖可爾然依諸教。
由此觀之,如是『五種』,皆為智慧之內涵。何以故?蓋智與慧,明白一切事相叫做智;瞭解一切事理叫做慧,以智慧來照察事理,得破諸迷惑,諸菩薩從初發心,乃至究竟,無明淨盡,佛性現前,所有智慧,能顯法身,又菩薩以平等智,證於法界之理,理事融通,無有障礙,菩薩心無疑網,遠離顛倒,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戒定慧聚,清淨無著,觀於世間,猶如夢幻;觀於法界,無有去來,修菩薩行者,遠離愚癡煩惱,長養一切功德,歡喜愛樂,心無厭足,開發慧解,成就菩提,是故有智慧者,信受正法,身心猛利,能修梵行,故名丈夫。
總而言之,若『五度』之修行,不以『智慧』為主導,將落入『人天』之福報,或『聲聞緣覺』之小果;若其他『諸法』之修行,不以『智慧』為導向,將事倍功半或落入『魔道』,或因『邪師』惡導而墮落『三惡道』,豈不全功盡棄,冤枉多多?是故具有『智慧』,就如人有眼目,行路、作事才不會有危險;修學佛法,具足『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應作不應作等。又『智慧』修習至特別增勝之時,才能證見『真理』、斷除『三障』諸煩惱,此種智慧,佛法稱之為『無漏慧(般若妙智)』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aturday, April 07, 2007

1646-『佛』有幾眼

標題:『佛』有幾眼

眾所周知:『佛眼』者,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之一。佛名覺者,覺者之眼云佛眼,照了諸法實相之眼也。又別於前之四眼,四眼至佛則總名為佛眼,如同《無量壽經》曰:「佛眼具足覺了法性。」同《慧遠疏》曰:「前四是別,佛眼是總。」至於『佛』有幾眼?茲依有關《大藏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般若經》說:佛有五眼。即(1)『肉眼』,非脩定生,四大所造,或長養或異熟,淨色為性;(2)『天眼』,斷於定障修習所起,唯是長養,四大所造淨色為性;(3)『法眼』,觀事有慧;(4)『慧眼』,觀空理慧;(5)『佛眼』,因積而果圓。攬前四為體。
(二) 《龍樹解》云:如四大河流至天池通名大海,如是『四眼』流至佛果,通為佛眼。初二體色;次二體智;後一通二。又言人等有肉眼;天等有天眼;二乘有慧眼;菩薩有法眼;佛有佛眼,由此說五。
(三) 《瑜伽十四》說:有三眼。即(1)『肉眼』,能照顯露無障礙色;(2)『天眼』,能照隱顯有無障色;(3)『慧眼』,能照一切種若色非色;(4)『法眼』,體慧合慧為一,不同色眼境有隱顯,故略不論;(5)『佛眼』,即前四眼,或談因非果,故亦不說。
(四) 《華嚴經》說:十眼。即(1)『肉眼』,見一切色;(2)『天眼』,見死此生彼;(3)『慧眼』,見諸眾生諸根差別;(4)『法眼』,見一切法第一義;(5)『佛眼』,見佛十力;(6)『智眼』,分別了知一切種法;(7)『光明眼』,見一切佛光明;(8)『出生死眼』,見涅槃法;(9)『無礙眼』,見一切法無有障礙;(10)『普眼』,謂見法界平等法門。
由此觀之,如是『四說』,可知佛眼兼具『三眼』『四眼』『五眼』或『十眼』。何以故?蓋如同《法華文句》曰:「佛眼圓通,本勝兼劣,四眼入佛眼,皆名佛眼。」《毘尼止持音義》曰:「謂具肉天慧法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明顯。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又《華嚴經》之『十眼』中,第一是五中第一見諸色故。此中第二是前第二(天眼);此中第三、第五、、第六、第七、第九是前法眼;此第四、第八是前慧眼見真諦故。或第四、第八、第九是前慧眼俱見理故。第十普眼是前佛眼普見法界平等性故。以佛眼觀者以五眼中佛眼觀也;十中佛眼不見眾生見十力故。六道眾生無始不修福智因,未獲七種聖財及人天七法財,謂施戒忍勤定慧方便,故無福及慧
總而言之,通說佛具有『五眼』。換言之,佛即具有(1)『肉眼』。肉眼者,假父母氣血所成也,即人中能見之眼,見近不見遠,見前不見後,見內不見外,見晝不見夜,見上不見下,因有色質障礙故也;(2)『天眼』。天眼者,謂諸天因修禪定而得也,此眼遠近前後內外晝夜上下皆悉能見,以無色質障礙故也;(3)『慧眼』。慧眼者,謂二乘之人,以所得慧眼,觀一切法皆空,不見有眾生相,及滅一切異相,捨離諸著,不受一切法也;(4)『法眼』。法眼者,菩薩為度眾生,以清淨法眼遍觀一切諸法,能知能行,謂因行是法,得證是道,亦知一切眾生種種方便門,令修令證也;(5)『佛眼』。佛眼者,謂具前四眼之用,無不見知。如人見極遠處,佛見則為至近,人見幽暗處,佛見則為顯明,乃至無事不見,無事不知,無事不聞,聞見互用,無所思惟,一切皆見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Friday, April 06, 2007

1645-『蓮華之德』有幾種

標題:『蓮華之德』有幾種

眾所周知:蓮花是出於污泥而不染的。換言之,蓮花須種植於污泥(愈污濁之泥土,愈適合其茁壯成長),其成長方能更茁壯,其花朵方能更綻放,而且絲毫不被污染。此乃就植物學方面之『世間法』而論,若就佛法方面之『出世間法』而論,是特有其深遠之意義的,佛法即常以『蓮花』之生長茁壯、開花結果之歷程,來比喻成就『佛道』之次第。至於『蓮華之德』有幾種?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華有五德。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掩蔽臭惡】,表聞法已障垢雲銷。
(二)【嚴淨國土】,表聞法已眾善飾身。
(三)【敷榮見臺】,表佛將欲開闡一乘。
(四)【華後果結】,表聞經已後得菩提。
(五)【香氣遠騰聞者歡悅】,表內德周備名滿十方,眾生聞者莫不崇仰。
由此觀之,如是『五德』,皆為蓮華所具有。何以故?蓋佛教以蓮花出於污泥而不染,來代表『清淨』。換言之,學佛修道者須先發『菩提心』以自利化他;進而修『六波羅蜜』以悲智雙運、淨化身口意三業、化煩惱為菩提、轉識成智,終究方能福慧圓滿,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同蓮花不畏『污泥』之髒臭,愈髒愈『綻開』芬芳之花朵及『長出』飽滿之種子。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應學習『蓮花』不畏污泥之髒臭,縱使三障煩惱之現前折磨,甚或五欲六塵之迷漫誘惑,亦不退轉其『初發心』。否則,學佛一年,佛在眼前;學佛數年,佛卻在天邊,而前功盡棄再墮落『六道輪迴』,所謂『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舉古盡從忙裡老,誰人肯向死前修;莫待老年方學道,孤墳多是少年人』『朝朝暮暮營家計,眛眛昏昏白了頭;是是非非何日了,煩煩惱惱幾時休』。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April 05, 2007

1644-『供養』有幾種

標題:『供養』有幾種

眾所周知:『供養』者,奉養的意思,對上含有親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對下含有同情、憐措、愛護的意思,是故菩薩願常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深信愛樂,修諸功德,無有猒足,即得生如來家。至於『供養』有幾種?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能深植德本,攝取己之身心一切所有善業,供養有十。何等為十?即
(一) 『現前供養』,於對現前佛設利羅及制多等一切三寶,親面供養。
(二) 『不現前供養』,於餘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不現前供養。
(三) 『現前不現前供養』,現對前時復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現前供養一佛制多等,即是供養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修現前不現前供養。
(四) 於如是所,『唯自供養』。
(五) 若起悲心以隨力物施貧苦等,願彼安樂『令他供養』。
(六) 『俱供養』,自既作時,復勸教他作此供養。
(七) 『財敬供養』,以華香等敬問禮拜,乃至以珍寶等修財敬供養。
(八) 『廣大供養』,即以財敬長時多妙,乃至淨念迴向菩提,自力集財從他求得,發願想化為百千身,恭敬禮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華香,出百千聲歌讚功德,復出百千妙莊嚴具而為供養,於瞻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養普生隨喜,雖少用功而興無邊廣大供養。
(九) 『無染供養』,不以輕慢、矯詐、放逸、不淨等物修無染供養。
(十) 『正行供養』,若有須臾修四無量,乃至少時信忍離言真如法性,起無分別住無相心,即為守護菩薩淨戒,乃至修行四攝事等,修正行供養。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供養,應念為最上最妙,過前供養百千萬倍不可比喻。又修供養時應念:如來是大福田具大恩德,有情中尊難遇,獨出眾義依止,如佛既爾,於法僧亦然,如《幽贊上卷》說:「殖種也、積也、立也。」何以故?蓋『供養』約有四事,即所謂(1)『衣被』,衣即袈裟,而有三品,上品二十五條及九條,中品七條,下品五條;被即覆身之物,此皆可以蔽形骸,禦寒暑,嚴肅威儀,以成道業,是以供養佛僧也;(2)『飲食』,飲即種種漿水,如果漿、蜜漿、醍醐、甘蔗、蒲萄等漿;食即米麵酥酡餚饌等味,此皆可以資色身,進道業,而證菩提,是以供養佛僧也;『臥具』,臥具即床褥枕席之類,此可以調攝身心,將養勞苦,以進道行,是以供養佛僧也;『醫藥』,醫藥即冷熱甘苦辛酸草木諸劑,及金石丹砂之類,此皆可以治溫寒濕燥之病,藉以固身延命,成就道業,是以供養佛僧也。
總而言之,敬獻奉養佛、法、僧三寶,謂之「供養」。如同《法顯傳》云︰「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又如《答寶月禪師書》︰「軾有吳道子絹畫釋迦佛一軸,雖破爛,妙跡如生,欲送院中供養。」又修行供養是為了成就『布施』,如同《莊嚴經》云︰「一者必應供養,此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為兩種供養:(1)『供財物』,即有形之物;(2)『法供養』,即修行弘法等。又供養多有一定的儀軌,也指供養「三寶」的供具,如同《法顯傳》云︰「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王入其宮中,觀諸供養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燈、果、纓珞、幢幡等。後亦用供養泛指供奉神靈、亡靈等,如同《水滸傳》云︰「前迎後引,接至三清殿上,請將詔書,居中供養著。」又如《水滸傳》云︰「把那枝誓箭,就供養在靈前。」又指供給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云︰「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為證!」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Wednesday, April 04, 2007

1643-何等為『不信法華六種人』

標題:何等為『不信法華六種人』

眾所周知::『法華經』者,《妙法蓮華經》之略名。如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同《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又《妙法蓮華經》者,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至於何等為『不信法華六種人』?依《法華義疏》開示:有『六種人』不信法華。何等為六?即
(一)貪著五欲,見小樂而忘大樂故不信法華。
(二)外道人執著諸見,不受離見之法。
(三)小乘人執權迷實不信一乘,故《智度論》云:「五百部聞畢竟空如刀傷心,況聞有一無三也。」
(四)執此經是無常,教人聞法華常不生信受。
(五)執此經是覆相,常聞說顯了常不生信受。
(六)有所得人執著此經決定是常,聞說非常非無常、不三不一、無依無得不生信受。
由此觀之,古今南北信解者少,經唱如是『六難(不信法華六種人)』,言不虛也。何以故?蓋《妙法蓮華經》之(1)『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2)『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3)『蓮華』者,譬權實法也。良以妙法難解,假喻易彰,況意多端,略擬前後,合成為六:(1)為蓮故華,譬為實施權;(2)華敷,譬開權,蓮現,譬顯實;(3)華落,譬廢權,蓮成,譬立實;又(4)為蓮譬於本,華譬於跡,從本垂跡,跡依於本;(5)華敷,譬開跡,蓮現,譬顯本;(6)華落,譬廢跡,蓮成,譬立本。是以先標妙法,次喻蓮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總而言之,此經明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之!2007年4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April 03, 2007

1642-何等為『十種法師』


標題:何等為『十種法師』

眾所周知,對於三藏十二部經典中,精通經藏者,稱為『經師』;精通律藏者,稱為『律師』;精通論藏者,稱為『論師』;精通經律論三藏者,稱為『三藏法師』。一般人都因民間小說『西遊記』,稱 玄奘法師之印度取經,為『三藏取經』之誤導,而不知『三藏』乃指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的別名,而非 玄奘法師之專有名詞。例如歷代著名之 鳩摩羅十三藏法師、 實叉難陀三藏法師、 求那跋陀三藏法師、 大廣智不空三藏法師、 菩提燈三藏法師、 安世高三藏法師等,都是精通經律論三藏之法師。至於何等為『十種法師』?茲依《法華遊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解行法師】。慈悲忍辱名之為行,觀畢竟空秤之為解,謂『解行法師』,自有解而無行,有行而無解,無行無解,有行有解,前三可為弟子,後一方是法師
(二) 【福慧法師】。慈忍為福德,空觀為智慧,謂『福慧法師』,是故經云:「具二莊嚴能問能答。」
(三) 【難壞法師】。《大品般若經》云:「住於二法魔不能壞,一者知一切法空;二者不捨一切眾生。」若見有眾生不知諸法空,即墮有邊,為魔所壞;若知諸法捨於眾生,則墮空邊,亦為魔所壞。今具此二法,則遠離二邊常行中道,即魔不能壞,堪於後世為物弘經,謂『難壞法師』。
(四) 【雄勇法師】。《淨名經》云:「譬如勝怨乃可為勇,如是兼除老病死者是菩薩心。」以修空觀所謂自行;慈悲和忍所謂化他。具自行化他謂『雄勇法師』。
(五) 【道行法師】。知諸法空越凡夫地,具於慈忍超二乘境,非凡夫行非賢聖行,是菩薩行,謂『道行法師』也。
(六) 【誠諦法師】。《大品般若經》云:「菩薩住於二諦為眾生說法,常行慈悲忍住於世諦,知畢竟空住第一義。」以依二諦為物弘經,則所言不虛,謂『誠諦法師』。
(七) 【無諍法師】。《智度論》云:「解四悉檀,則知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無相違背。」今常行慈忍謂三悉檀,知畢竟空了第一義作四悉檀,為物弘經則識一切教無相違背,謂『無諍法師』。
(八) 【具足法師】。《法華經》云:「又見佛子定慧具足,以無量喻為眾講法。」常行慈忍名之為定,知畢竟空目之為慧,以具足定慧為物弘經故,名『具足法師』。
(九) 【無所著法師】。《法華經》云:「又見佛子心無所著,以此妙慧而求佛道。」以觀畢竟空故不著生死,常行慈悲故不住涅槃,於生死涅槃心無所著,謂『無所著法師』。
(十) 【菩薩摩訶薩法師】。《攝大乘論》云:「知諸法空名為菩薩,常行慈忍謂摩訶薩。」謂【菩薩摩訶薩法師】。又《安樂行品》云:「辨於四行亦示弘經模軌。」具如文疏述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師』,方堪稱為法師,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今日只要是出家眾,不管其有否受過『三壇大戒』,或對經律論瞭解多少,或有無在從事弘法利生工作,甚至於只靠『趕經懺』而非真正學佛修道者,或附佛外道、靈學術士、風水地理師等,都有以『法師』稱呼之,而其本人也都以『法師』自居。又有人稱其皈依師為『大師』或『上人』,不管其『修持』或『道行』如何,此亦為多位法師(如 淨空法師、常照法師、如本法師)所曾批判的。其實身為『法師』而當之無愧者,決定不是今日之滿天飛之法師所能承擔。雖然不必如同歷代高僧大德,對於經律論三藏之精通與修持,但是至少對於經律論三藏要有相當之認知,才能對於『紹隆佛種』『弘法利生』之工作,勝任愉快,也才不愧被尊稱為『法師』。 總而言之,為了續佛慧命,為了延長法運,佛門四眾各有其任務,在家二眾之優婆塞優婆夷,其任務乃在出錢出力護持道場、供養三寶;出家二眾之比丘比丘尼,其任務乃在弘法利生、紹隆佛種,所以後二者,除了在自利方面,要多多深入經律論三藏之研究與修持,經由『聞慧』,進之『思慧』、『修慧』而『證果』,而且在利他方面,更能將自己『所修』『所證』,教化眾生,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滿『菩提願』,才能上報 佛陀恩(《華嚴演義》之如來十恩:【1】發心普被恩【2】難行苦行恩【3】一向為他恩【4】垂形六道恩【5】隨逐眾生恩【6】大悲深重恩【7】隱勝彰劣恩【8】隱實施權恩【9】示滅令慕恩【10】悲念無盡恩),下報眾生恩,否則如同古德所云:「施主一粒米,勝過須彌山;今世不了道,披毛戴角還。」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Monday, April 02, 2007

1641-何等為『阿羅漢之十五義』

標題:何等為『阿羅漢之十五義』

眾所周知:『阿羅漢』者,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已圓,已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已證涅槃(華言滅度),無法可學,故名無學。至於何等為『阿羅漢之十五義』?茲依《妙法蓮華經玄贊》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應受飲食等供養恭敬等者,即諸漏已盡堪為福田。
(二)應將大眾教化一切,無復煩惱離名利等故。
(三)應入聚落城邑等故,得真自在非為欲境所牽惑故。
(四)應降伏外道等,心善解脫具智辨故。
(五)應以智慧速觀察法,慧善解脫了諸法故。
(六)應不遲速說法,如法相應不生疲倦,如調慧馬善稱心故。
(七)應靜坐空閑處,飲食衣服等一切資生,不積不聚小欲知足,猶如大龍離闠鬧故。
(八)應一向行善行不著諸禪,已作所作常進修故。
(九)應行空聖行,已辦所辦我我所非有故。
(十)應行無相聖行,棄諸重擔觀滅理故。
(十一) 應行無願聖行,逮得己利不願生死故。
(十二) 應降伏世間禪定,淨心不生味著二有界定,盡諸有結乃至於二界禪不生愛味故。
(十三) 應起諸通殊勝功德,正智解脫,解脫謂神通故。
(十四) 應到第一義功德,至心自在證無為故。
(十五) 應如實知同生眾得諸功德,為利益一切眾生第一究竟故,波羅蜜多聲聞廣度眾生,令同己利得功德故。
由此觀之,阿羅漢至少具有如是『十五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阿羅漢』者,小乘極悟之位名,一譯殺賊,殺煩惱賊之意;二譯應供,當受人天供養之意;三譯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報之意。如同《大智度論》曰:「阿羅名賊,漢名破。一切煩惱破,是名阿羅漢。復次,阿羅漢一切漏盡,故應得一切世間諸天人供養。復次,阿名不,羅漢名生,後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羅漢。」又譯曰應真,真人。如同《法華文句》曰:「阿[風@(軷-車)]經云應真,瑞應云真人。」四果之一。又『阿羅漢』,華言無學。謂阿羅漢諸漏已盡,梵行具足,出現世間,開示四諦(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令諸眾生脫離生死,皆得無量義利安樂,是為眾生之師範也。 總而言之,『阿羅漢』者,聲聞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殺賊、無生、應供等義。殺賊是殺盡煩惱之賊,無生是解脫生死不受後有,應供是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又《大毗婆沙論》云:「阿羅漢有六種(1)『退法』者,謂彼應退;(2)『思法』者,謂彼思己,持刀自害;(3)『護法』者,謂彼慇重守護解脫;(4)『安住法』者,謂彼不退,亦不昇進;(5)『堪達法』者,謂彼堪能達至不動;(6)『不動法』者,謂彼本得不動種姓,或由練根而得不動。」又《瑜伽八十七卷》云:「阿羅漢有四勝利,當知不與諸外道共。一、於行時恆常住性;二、於住時無相住性;三、往昔因所生諸行,任運歸滅;四、後有行、今因斷故,當不復生。」又曰:「於此界中,般涅槃已,不復墮於天龍藥叉若健達縛若緊捺洛若阿素洛若人數等。」以要言之,所有有情假想施設,遍於十方一切界,一切趣,一切生,一切生類,一切得身,一切勝生,一切地中,非此更復墮在彼數。何以故?由此真界,離諸戲論,唯成辦者,內自證故。又《瑜伽八十卷》云:「彼闕所修本弘願故,又彼種類、種姓爾故,阿羅漢決定無有還起意樂而般涅槃,是故不同如來,不能作諸佛事。」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4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