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6, 2007

1685-云何為『雨大法雨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雨大法雨之涵義』

眾所周知:『大法雨』者,喻偉大的佛法能滋潤枯渴的眾生,好像雨水能潤澤大地一樣。換言之,大法能慈潤枯渴之眾,故以譬於雨。如同《法華經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化城喻品》曰:「普雨大法雨,度無量眾生。」至於云何為『雨大法雨之涵義』?依
《法華義疏》開示:雨大法雨者,雨有二義,一者能生;二者能滅。茲分述之如下:
(一) 【言能生】者。時雨未降地,雖有種而不得生也,已生之牙而不增長,非但不長亦乃枯椊。法雨既降(1)未發大心即便發心,即迴小入大之人是也;(2)已發心者即得增長,直往之人是也;(3)已增長者即便成就,八生一生當得佛者也;(4)應退者而不墮落,即菩薩疑網皆已除也。
(二) 【言能滅】者。譬如大雨能滅四種:(1)淹塵土;(2)滅諸毒;(3)除熱氣;(4)止惡風。法雨亦爾:(1)能滅凡夫二乘有所得惡覺觀塵土;(2)能滅凡夫二乘有所得愛見諸毒;(3)除凡夫二乘有所得邪師等熱氣;(4)止凡夫二乘有所得邪教惡風。
由此觀之,如是『二義』,即是雨大法雨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妙法能滋潤眾生,故譬之為雨,如同《無量壽經》曰:「澍法雨演法施。」《法華經序品》曰:「雨大法雨,吹大法螺。」《同普門品》曰:「澍甘露法雨,滅除煩惱焰。」《涅槃經》曰:「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嘉祥無量壽經疏》曰:「澍雨有潤澤之功,譬說法能沾利眾生也。」
總而言之,『雨大法雨』就如同『吹大法螺』。而『法螺』者,是佛教徒舉行宗教儀式時吹奏的一種樂器,螺即螺貝,生長在大海,俗稱海螺,螺頭穿孔吹之,聲大而遠。吹大法螺或吹法螺,比喻佛說法廣被眾生,螺聲勇猛,表示大法之雄健。又吹螺表示號令三軍,比喻佛說法降魔。「吹大法螺」一語,出自多種佛經。如《法華經‧序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金光明經‧贊嘆品》亦說︰「吹大法螺,擊大法鼓,燃大法炬,雨勝法雨。」是故『雨大法雨』者,法雨既降,將能使(1)未發大心即便發心,即迴小入大之人是也;(2)已發心者即得增長,直往之人是也;(3)已增長者即便成就,八生一生當得佛者也;(4)應退者而不墮落,即菩薩疑網皆已除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Friday, May 25, 2007

1684-何等為『十如是』

標題:何等為『十如是』

眾所周知:『十如是』者,指《法華經》之十如,係出於《方便品》,天台大師開演其深旨者,有玄義、文句、止觀、別行玄之四書,其中正釋十如之相貌者,玄義與止觀也,有通解與別解二種。至於何等為『十如是』?依《法華經玄義》開示:不異名如,無非曰是,謂十法界,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具『十如是』因果之法。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如是相】。相即相貌,相以據外覽而可別,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各相貌不同,是名如是相。
(二)【如是性】。性即性分,性以據內自分不改,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其性各各不同,是名如是性。
(三)【如是體】。體即體質,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俱以色身而為體質,是名如是體。
(四)【如是力】。力即力用,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有力用功能,是名如是力。
(五)【如是作】。作即造作,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能運為造作,是名如是作。
(六)【如是因】。因即習因,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善惡業因,皆由自種而生,習續不斷,是名如是因。
(七)【如是緣】。緣即緣助,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各有緣起之法,助成習因,是名如是緣。
(八)【如是果】。果即習果,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由習因習續於前,習果剋獲於後,是名如是果。
(九)【如是報】。報即報果,謂始自地獄,終至佛界,皆由習因習果,而感其報,是名如是報。
(十)【如是本末究竟等】。謂初相為本,後報為末,此之本末,皆同實相,一理平等無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由此觀之,如是『十項』,即是天台宗之所謂『十如是』,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天台大師就『十如是』依義讀文,凡有三轉:(1)是相如,是性如,乃至是報如,如名不異,即空之義也;(2)如是相,如是性,乃至如是報,名字施設,各各不同,即假之義也;(3)相如是,性如是,乃至報如是,如於中道實相之是,即中之義也。又『十法界』者,地獄界、畜生界、餓鬼界、修羅界、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也;『空假中』者,離性離相謂之空,無法不具謂之假,非空非假謂之中也。
總而言之,天台宗認一切法,皆是真如實相,或名為如,或稱如是。換言之,即謂十法界中(1)外顯的形相,名如是相;(2)內具的理性,名如是性;(3)所具的體質,名如是體;(4)由體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5)所造的作業,名如是作;(6)由所種的因,名如是因;(7)助因生果的助緣,名如是緣;(8)由緣發生的結果,名如是果;(9)所招的報應,名如是報;(10)以上相為本,報為末,最後的歸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是故『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與無情,色心萬法,皆具此十如是。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hursday, May 24, 2007

1683-諸經所以『標佛』之涵義為何


標題:諸經所以『標佛』之涵義為何

眾所周知:『佛』,譯言覺者,或智者。覺有覺察覺悟之二義,覺察煩惱,使不為害,如世人之覺知為賊者,故云覺察,是名一切智;覺知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夢之寤,謂之覺悟,是名一切種智。自覺復能覺他,自他之覺行窮滿,名為佛。自覺者,簡於凡夫,覺他者簡於二乘,覺行窮滿,簡異於菩薩。至於諸經所以『標佛』之涵義為何?依《法華義疏》開示:諸經所以標佛者凡有『五義』。何等為五?即
(一) 阿難答迦葉問。迦葉問云:「佛在何處最初說法。」故標佛也。
(二) 若不標佛直明五事,則不知此經為是魔說?為是佛說?為內道說?為外道說?今欲別邪正內外,故標於佛。
(三) 佛法有五人說(1)佛說;(2)弟子說;(3)諸天說;(4)仙人說;(5)化人說。今欲明此經佛所說,非餘人說,故標佛也。
(四) 以後代眾生聞是佛說,則深起敬信,故標佛也。
(五) 為欲成經,是故標佛。凡是佛說亦須標佛;弟子之說又須標佛,如《維摩》《勝鬘》等經,皆標於佛,若不標佛則不成經也。
由此觀之,如是『五義』,即是諸經所以標佛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可不知。何以故?蓋佛有三義:(1)『自覺』,異彼凡夫;(2)『覺他』,異彼二乘;(3)『道圓滿』,異彼菩薩。若依由來所判明三種佛,悉非覺義:(1)若言諸經辨佛猶是無常,但是覺於無常,未是悟諸法實,故不名為覺;(2)若言諸經是覆相明常,既稱隱覆則猶是未覺,不名為佛;(3)若言諸經辨佛定是常住,則是常見猶名無明,故不名為覺。今言覺者,覺悟諸法非常非無常,亦復非是四句內外,窮了法實,故名為覺
總而言之,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1682-何等為『阿難具足八種不可思議』

標題:何等為『阿難具足八種不可思議』

眾所周知:『阿難』,阿難陀之略,譯曰歡喜,慶喜,斛飯王之子,提婆達多之弟,佛之從弟,十大弟子之一,生於佛成道之夜。佛壽五十五,阿難二十五歲時出家,從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在佛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如同《增一阿含經》曰:「我聲聞中,第一比丘,知時明物,所至無疑,所憶不忘,多聞廣遠,堪忍奉上,所謂阿難比丘是。」至於何等為『阿難具足八種不可思議』?依《法華文句記》開示:阿難事佛二十年,具足『八種』不可思議。何等為八?即所謂
(一)不受別請。
(二)不受故衣。
(三)不非時見佛。
(四)見一切女人不生欲心。
(五)持一切法不曾再問,唯除問於釋種被殺。
(六)知佛所入定。
(七)知至佛所者受益不同。
(八)悉能了知佛祕密法。
由此觀之,如是『八項』,皆是 世尊之侍者阿難尊者之不可思議,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佛成道時,斛飯王遣使來白淨飯王言:「貴弟生男。』王聞歡喜,語來使曰:「是男當安名慶喜。」後投佛出家,能持三藏之教,故稱多聞第一。佛滅後,摩訶迦葉,於摩揭陀國大石窟結集三藏時,使阿難結集經藏(見《智度論二卷》《西域記九》)。又佛滅度後,文殊師利,彌勒諸大菩薩將阿難集摩訶衍(見《智度論百卷》)。
總而言之,阿難為多聞第一,受持佛一代之說法,故佛滅後,迦葉結集三藏時,使阿難昇師子座復演其說法,如同《增一阿含經》頌之曰:「阿難仁和具四等,意轉入微師子吼,顧眄四部瞻虛空,悲泣揮淚不自勝,便奮光明和顏色,普照眾主如日初,彌勒睹光及釋梵,叉十希聞無上法。」又佛去世後,阿難繼大迦葉,任持正法,導進學人。在摩揭陀國,於林中經行,見一沙彌,諷誦佛經,章句錯謬,文字紛亂。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沙彌笑曰:「大德耆矣,所言謬矣。我師高明,春秋鼎盛。親承示誨,誠無所誤。」阿難默然退而歎曰:「我年雖邁,為諸眾生,欲久住世,住持正法。然眾生垢重,難以誨語。久留無利,可速滅度。」於是去摩揭陀國,趣吠舍釐城,渡殑伽河,泛舟中流。摩揭陀王聞阿難去,情深戀德,即嚴戎駕疾馳追請,數百千眾,營軍南岸。吠舍釐王聞阿難來,悲喜盈心,亦治軍旅,奔馳迎候,數百千眾,屯集北岸。兩軍相對,旌旗翳日,阿難恐鬥其兵,更相殺害,從舟中起,上昇虛空,示現神變,即入寂滅,化火焚骸,骸又中折,一墮南岸,一墮北岸。於是二王各得一分,舉軍號慟,俱還本國,起窣堵波而修供養。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May 23, 2007

1681-何等人不信『一乘』

標題:何等人不信『一

眾所周知:『一乘』者,唯一能令人成佛的教法也。乘為車乘,以譬佛之教法。教法能載人運於涅槃岸,故謂之乘。《法華經》專說此一乘之理,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同品曰:「諸佛如來,以方便力,於一佛乘,分別說三。」同品曰:「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法華文句》曰:「圓頓之教,為一佛乘。」《勝鬘經》曰:「一乘即是第一義乘。」《勝鬘寶窟》曰:「一乘者,至道無二,故稱為一。運用自在,目之為乘。」至於何等人不信『一乘』?依《法華義疏》開示:對於一乘經,有六種人不能生信。何等為六?即
(一)起愛眾生,深著世樂不能信受。
(二)起見之流,自是非他又不生信。
(三)求二乘之人,執魚目為真珠投夜光而按[金*刃],故外國大小乘人分河飲水,故說一乘不生信受。
(四)謂法華教猶是無常,聞說常住不生信受。
(五)謂於此經覆相明常,聞顯了說常不生信受。
(六)謂此經顯了明常執成常見,聞說寂滅之道,非常非無常又不生信。
由此觀之,有如是『六種人』,不信『一乘』,如同《見塔品》云:「手把虛空不足為難,信受書持乃稱不易。」斯言驗矣!今若離上過,心無所依,乃能信受也。何以故?蓋佛滅後,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故,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節結集之舉。結集三藏本來只應有一次,然因歷時既久,邪說漸興,影響教理,由是在佛滅後四百年中,乃有四次結集,然而此四次結集,皆為小乘三藏結集,故有對『一乘(大乘)三藏』存疑不信者。
總而言之,佛說之法,是宇宙真理,佛弟子與佛所證之真理,程度上雖有不同,而真理之本質無異,佛弟子以其所證悟之真理,對眾宣說,亦可稱之為佛法。又佛法真理是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實相印』衡量、印證,進而生起信心。何以故?蓋一切佛法,凡是合於此等法印者即可判斷是佛法,當可相信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所謂『三法印』者,即(1)諸行無常(認為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生、住、異、滅四相,演變相續,故是無常,不得永恆常住);(2)諸法無我(認為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我,能夠主宰一切之道理);(3)涅槃寂靜(認為以聖智之抉擇,而斷滅煩惱業生,即能解脫生死流轉,而常住寂靜),以此三法印來印定『二乘法』。所謂『一實相印』者,即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一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獨實,不變不壞,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之印璽,以此一法印來印定『大乘法』。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uesday, May 22, 2007

1680-『一切經初稱如是』之涵義為何


標題:『一切經初稱如是』之涵義為何

眾所周知:『如是』者,指經中所說之佛語,『我聞』者阿難自言也,佛經為佛入滅後多聞第一之阿難所編集,故諸經之開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順之辭也。以信則言如是,不信則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為第一,故諸經之首舉阿難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經典,開卷有阿(無之義)、傴(有之義)二字為吉祥之表,是諍論之本也,故佛教為避諍論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為信成就,『我聞』二字為聞成就)。凡諸經之首有通別二序,通序稱為證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滅時告阿難使置於諸經之冠首者。至於『一切經初稱如是』之涵義為何?茲依《法華義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注法華》云:如是感應之端也。如以順機受名,是以無非立稱,眾生以無非為感,如來以順機為應,傳經人以名教出於感應,故云『如是』。
(二) 《注無量義經》云:至人說法但為顯如,唯如為是,故云『如是』也。
(三) 瑤公云:如是者將傳所聞之言於未聞,良由可信,今明所傳之言,言必至極,善當其理不失機會,名為『如是』也。
(四) 曇詵云:『如是』者,無毀無譽之言也。
(五) 真諦三藏云:如是者離五種謗故云如是。言五種謗者,即(1)如言此經因果決定是有名增益謗;(2)如言此經因果決定是無名損減謗;(3)如言此經因果又有又無名相違謗;(4)如言此經因果非有無名愚癡謗;(5)如言此經因果非不有非不無名戲論謗。離此五種謗故,名為『如是』也。
(六) 光宅云:『如是』者,將傳所聞前題舉一部也,如是一部經我親從佛聞,即為我聞作哢胤也。
(七) 梁武云:如是者如斯之言是佛所說,故云『如是』也。有人言,如是者有三種(1)言『就佛』者,三世諸佛所說不異故名之為如,以同說故名之為是,諸佛同說是故可信也;(2)言『就理』者,法實相古今不異故名為如,如理而說故名為是,既是理之言不增不減決定可信故稱如是也;(3)言『就阿難釋』者,以阿難望佛教所傳不異本故曰如也,望理者即有所說無非曰是也。有人言,如是者文如理是,兩物相似曰如,一物無非曰是;以文能詮於理相似曰如,理則至當無非稱是也。
由此觀之,如是『七種』,皆為『如是』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如同《佛地經論》云:「如是我聞者,謂總顯已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又《智度論》云:「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以故言如是,若不信即言不如是,所以佛經初標『如是』也。
總而言之,諸經之開卷,皆置『如是我聞』四字,乃謂總顯已聞。傳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聞。『如是』總言,依四義轉,即(1)依『譬喻』者,如有說言:如是富貴,如毗沙門;(2)依『教誨』者,如有說言:汝當如是讀誦經論;(3)依『問答』者,如有說言:如是我聞如是宣說;(4)依『許可』者,如有說言:我當為汝如是而思,如是而作,如是而說;或許可言:是事如是。此中唯依許可,謂結集時,諸菩薩眾咸共請言:「如汝所聞,當如是說。」傳法菩薩,便許彼言:「如是當說,如我所聞。」又如是言,信可審定,如是法,我昔曾聞,此事如是,齊此當說,定無有異。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1679-云何得『於諸佛前蓮華化生』

標題:云何得『於諸佛前蓮華化生』

眾所周知:學佛修道者對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不是夢寐以求,然而就時間言,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就經論言,須修學『無量法門』;就福慧修持言,須至『福慧兩足』;就自覺覺他言,更須至『覺行圓滿』地步,是故想在五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惡世之娑婆世界,於區區數十年,就冀望『見性成佛』或『即身成佛』,真是癡人說夢,此乃 世尊與歷代高僧大德們,諄諄告誡吾等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何以故?蓋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成佛較有把握(得『三不退轉』),而且得『蓮花化生』之故。至於云何得『於諸佛前蓮華化生』?依《大寶積》開示:菩薩成就『八法』,於諸佛前蓮華化生。何等為八?即所謂
(一)乃至失命不說他過。
(二)化人令歸三寶。
(三)安置一切於菩提心。
(四)梵行不染。
(五)造佛形像華座上。
(六)能除眾生憂惱。
(七)於貢高人常自謙下。
(八)不惱他人。
由此觀之,菩薩若修如是『八法』者,即能『於諸佛前蓮華化生』
。何以故?蓋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有此開示),只要吾等學佛修道者能『依教奉行』,決定能『於諸佛前蓮華化生』。 總而言之,清淨諸佛剎土之所以『依報莊嚴』,全由 諸佛不思議願力所成,而欲往生者,亦必先淨化其心(業),修如上述之『八法』者,方能與 諸佛願力感應道交,是故往生者是靠自力(淨化其心及修如是『八法』)與他力及諸佛願力而成。反觀今日末法時代之娑婆世界,尤其是臺灣之社會,到處充滿殺、盜、淫、妄、酒之亂象,眾生心中個個皆存貪、瞋、癡、慢、疑之毒,難怪水災、火災、風災、地震、恐怖事件(尤以美國九一一事件更是震撼全球)等層出不窮,此等皆是『障道因緣』,是故若不先求生『清淨諸佛淨土(尤其是【西方極樂世界】)』,將無法『明心見性』或『即身成佛』,終究難免繼續墮落『六道輪迴』。何以故?蓋如同古德所云:「斷疑生信此心堅,日日如斯不改弦;祇望臨終歸極樂,更無別事可相牽;平生只剩望西歸,決定無疑願不違;總是今生歸去好,免受胎獄(於諸佛前蓮華化生)受辛酸。」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Monday, May 21, 2007

1678-何等為『十種應遠者』

標題:何等為『十種應遠者』

俗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乃謂人生於世間,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尤以貧病交加之人,更是度日如月、度月如年,然而富貴之人亦有無盡煩惱;就如同花開花謝,亦是隨季節而更替,是故吾等應把握『人身難得今已得』,遠離『障道』因緣,好好精進勇猛地學佛修道,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墮落惡道。至於何等為『十種應遠者』?依《妙法蓮華經文句》開示:今廣觀一切空具歷諸境,無量無邊無礙無障,當知非遠非近,廣上非行非不行,就初有『十種』應遠(離)者。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豪勢。
(二)邪人法。
(三)兇險戲。
(四)旃陀羅(譯曰屠者,嚴熾,執暴惡人,下姓等)。
(五)二乘眾。
(六)遠欲想。
(七)遠不男(男根不具之人)。
(八)遠危害。
(九)遠譏嫌。
(十)遠畜養。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皆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遠離者。何以故?蓋大乘行者必須避免如是『十種應遠離』,方能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疾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身在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之學佛修道者,將遭遇無量無邊應遠離之『障道因緣』,不如西方極樂世界『但受諸樂無有眾苦』之殊勝,難怪 世尊『無問自說(阿彌陀經)』地推薦,古今高僧大德亦苦口婆心地勸勉有情眾生,同修『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淨土。何以故?蓋『念佛法門』乃是最方便、最簡單、最穩當、最疾捷、最圓最頓之無上法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Sunday, May 20, 2007

1677-何等為『法慳七報』


標題:何等為『法慳七報』

眾所周知:『慳』者,吝也,謂人於世間貲財及出世間法財,不肯惠施也;而『法慳』者,二慳(財慳、法慳)之一,謂慳惜佛法,懷妒嫉心,恐他勝己,不肯教導餘人,是名法慳。若有眾生,心作是念『獨我能知,諸經深義,秘惜隱藏,不為人說』,是名法慳。至於何等為『法慳七報』?依《法華文句記》開示:法慳有七報。何等為七?即所謂
(一)生生常盲。
(二)生生愚癡。
(三)生怨家中。
(四)受胎或死。
(五)為諸佛怨。
(六)善人遠離。
(七)無惡不造。
由此觀之,如是『七報』,即是眾生若慳惜佛法,不肯教導餘人為『惡因』,而將得之『惡果』。何以故?蓋法慳者,謂所有素怛纜(華譯為經、契經)、毗奈耶(華譯律儀)、阿毗達磨(華譯論),或親教軌範教授教誡、或展轉傳來諸祕要法、障礙遮止,令他不得,於自所有如上諸法,不授與他,亦不為說;不施、不遍施、不隨遍施,不捨、不遍捨、不隨遍捨,心吝惜性。又若於教法,顧戀繫心,如有作如是念:(1)願我獨能宣說正法,餘皆不能;(2)願我獨能令他誦念,餘皆不能;(3)願我獨能問答抉擇,餘皆不能;(4)願我獨能持素怛纜、及毗奈耶、阿毗達磨,餘皆不能;(5)願我獨能分別解釋善理,教者所造諸論,及自能造,餘皆不能,彼於教法,顧戀繫心,於他有情,障礙遮止,不施不惠,不隨施惠;不棄不捨,不遍棄捨,皆名『法慳』,將得如是『七惡報』。
總而言之,善因得善報,惡因得惡報,種『財布施』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財富』之果;種『法布施』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聰明智慧』之果;種『無畏施』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健康長壽』之果;種『念 阿彌陀佛』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往生西方淨土』之果;種『忍辱』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莊嚴標緻』之果;種『殺生』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短命多病』之果;種『偷盜』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貧窮卑微』之果;種『邪淫』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配偶不貞』之果;種『妄言』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被譭謗』『被詐欺』『被背信』之果;種『法慳』之因,於緣成熟時,必得如上所述『七惡報』之果。如此林林總總,於《占察善惡業報經》、《分別善惡報應經》、《佛說十善業道經》等大乘經典,都有詳實之開示。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Saturday, May 19, 2007

1676-何等為『法華經十五門』


標題:何等為『法華經十五門』

眾所周知:『門』者,人家之門口也,具差別與趣入之兩義,於法有種種之差別,能使人趣入涅槃,故指經中法為門。如同《淨土論》曰:「門者入出義也。」《大乘義章》曰:「門別不同,故名為門,又能通人趣入名門。」《四教儀》曰:「門者以能通為義,佛教所詮正四句法,通行人至真性實相之理,故名為門。」至於何等為『法華經十五門』?依《法華玄論》開示:此經(指《法華經》)始終略有十五門,方便品有二門;譬喻品有六門;信解品有三門;化城品有二門;法師品有一門;普門品有一門,合『十五』門也。何等十五?即
(一) 【方便品二門】者。(1)云其智慧門難解難入,故權智為實智門也;(2)云以種種法門宣示於佛道,此用大乘教為門也。
(二) 【譬喻品六門】者。(1)云其家廣大唯有一門,還以大乘教為門也;(2)云於此所燒之門安穩得出者,此約三界限域為門,如詺家為門也;(3)云唯有一門而復狹小,還以大乘教為門也;(4)如是三車今在門外,還以三界為門也;(5)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此用小乘教為門;(6)云爾時長者在門外立,依大乘義此即是用二死之限域為門,小乘義明佛出一切煩惱外,故三界正使及習氣無知,三藏佛皆斷已盡,故在門外立也。
(三) 【信解品三門】者。(1)云遇到父舍住立門側,此以大乘理教為門;(2)云猶在門外止宿草菴,亦通大乘理教為門;(3)云爾時長者於其門內,亦通以大乘理教為門也。
(四) 【化城品二門】者。(1)云梵王請佛願開甘露門,通大小教為門也;(2)云重門高樓閣,用小乘三空之解為門也。
(五) 【法師品一門】者。即是開方便門示真實相,文中已辨。
(六) 【普門品為一門】者。以大乘為門也。此門有二種(1)神通普;(2)說法普。此之二輪皆是菩薩虛通無礙,故名為門。又此二普令眾生悟入,故名為門。
由此觀之,如是『十五門』,皆為世尊於《法華經》中所開示之法門,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為應眾生之機,而佛之教法有不同也。如同《般舟讚》曰:「一切如來設方便,亦同今日釋迦尊。隨機說法皆蒙益,各得悟解入真門。門門八萬四,為滅無明果業因。」又曰:「教門非一,但為我等倒見凡夫,若能依教修行者,則門門見佛,得生淨土。」《註維摩經》曰:「肇曰:言為世則謂之法,眾聖所由謂之門。」《起信論義記》曰:「軌生物解曰法,聞智通遊曰門。」《增一阿含經》曰:「如來開法門,聞者得篤信。」是故如是『十五門』即是 世尊於《法華經方便品》所說『以種種法門,宣示佛道』是也。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Friday, May 18, 2007

1675-何等為『四安樂行』

標題:何等為『四安樂行』

眾所周知:『四安樂行』者,謂涅槃之果,名為安樂,修此行者,能趣涅槃,故名安樂行,又住此四行,則身靜神定,外苦不干,故名安樂行。至於何等為『四安樂行』?依《妙法蓮華經文句》開示:四安樂行者,謂身無危險故安,心無憂惱故樂,身安心樂,乃能進行,故名安樂行。何等為四?即所謂
(一)【身安樂行】。謂身應當遠離十種之事(1)遠離豪執;(2)遠離邪人邪法;(3)遠離凶險嬉戲;(4)遠離旃陀羅;(5)遠離二乘眾妨修大乘之行故;(6)遠離欲想;(7)遠離不男之人;(8)遠離危害之處;(9)遠離譏嫌之事;(10)遠離畜養。既遠離已,常好坐禪,修攝其心,是名身安樂行。
(二)【口安樂行】。謂口應遠離四種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過;(2)不輕慢謂不倚大乘而輕蔑小乘也;(3)不讚他亦不毀他;(4)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樂行故,是名口安樂行。
(三)【意安樂行】。謂意應棄四種惡(1)不嫉諂;(2)不輕罵謂不應以大行而呵罵小行之人;(3)不惱亂;(4)不爭競為一切眾生平等說法。是名意安樂行。
(四)【誓願安樂行】。謂由眾生不聞不知不覺,於是起慈悲心,誓願為說。故經云:「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隨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名誓願安樂行。」
由此觀之,如是『四種』,即是《法華經安樂行品》所說之四種安樂行,安行法華之法也。何以故?蓋(一)『身安樂行』。謂身當遠離十種之事(1)豪勢;(2)神人邪法;(3)凶險嬉戲;(4)旃陀羅;(5)二乘眾;(6)欲想;(7)五種不男之人;(8)危害之處;(9)譏嫌之事;(10)畜養年少之弟子沙彌小兒。身既遠離此十事,則得常好坐禪,修攝其心,故名身安樂行。(二)『口安樂行』。謂當遠離四種之語(1)不樂說人及經典之過;(2)不輕慢他;(3)不讚他,亦不毀他;(4)不生悲恨之心。口能如是,則得安樂修攝其心,故名口安樂行。(三)『意安樂行』。意遠離四種之過(1)嫉諂;(2)輕罵;(3)以大行訶罵小行之人;(4)爭競。意遠離此四種,則得常好安樂,修養其心,故名意安樂行。(四)『誓願安樂行』。宜於此《法華經》向不聞不知不覺之眾生,起慈悲心,謂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發此誓願常好修攝自行,故名誓願安樂行。
總而言之,『四安樂行』者,舊云:(1)假實二空為體;(2)說法為體;(3)離過為體;(4)慈悲為體。基師云:(1)空;(2)離憍慢;(3)除嫉妒;(4)大慈悲。龍師云:(1)身遠諸惡漸近空理(2)除口過;(3)除意嫉;(4)起慈悲。南岳師云(1)無著正慧;(2)口不說過;(3)敬上接下;(4)大慈悲。天台師云:止觀慈悲,導三業及誓願。身業有止故離身麤業,有觀故不得身,不得身業不得能離,無所得故不墮凡夫。有慈悲故勤修身業廣利一切,不墮二乘地。有止行故著忍辱衣,有觀行故坐如來座,有慈悲故入如來室。止行離過即成斷德,觀行無著即成智德,慈悲利他即成恩德。恩德資成智德,智德能通達斷德,是名身業安樂行。餘口、意、誓願亦如是。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hursday, May 17, 2007

轉載- 地藏經玄義講記(3) 文/淨空大師

地藏經玄義講記(3)

此三法中。一一皆具常樂我淨,故名為德。

  三德祕藏, 「 三 」 是說法身、般若、解脫; 「 德 」 是說 「 常樂我淨 」 。法身有「常樂我淨」,般若也有常樂我淨,解脫亦有常樂我淨。「常」是永恆不變;「樂」是永遠沒有苦;「我」是大自在;「淨」是清淨 無 染,與世出世間法毫不染著,是故稱作「德」。

此之四德,不離我心。雖在迷時,隱而不失。正當悟處,證而不著。故知心藏,具足眾寶,即空假中,無不如意。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地藏之名,其義若此。

  「 四德 」 是自心本來具足的, 「 雖在迷時,隱而不失 」 。只是「隱」而已,並未失掉。「正當悟處,證而不著。」如果著了就沒有證得,決定不能著相,不能起分別、執著,一起分別、執著就迷了。 「 故知心藏 」 ,就是自性的三德祕藏。 「 具足眾寶 」 ,此是比喻無量智慧德能。

  「 即空假中 」 ,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從體上講,體是空寂的;「即假」是從相上講,所現之相是夢幻泡影,相是幻相,猶如作夢。即中,中道第一義也。「 體 」是空的,「 相 」是假有,兩邊不著,得大自在。一切諸法是「體空寂、相幻有」,可以受用,不可以執著。這就是佛教導我們的「隨緣而不攀緣」。「隨緣」是用中,「攀緣」就是偏執,用中是真正幸福自在,遠離一切憂慮、恐怖、煩惱,多自在!會用中,就過高度智慧的生活;不會用中,就過煩惱憂苦的生活。

   此是解釋地藏菩薩名詞之含義,圓滿至極!   

今我佛於忉利天宮,以法界眾生,殷勤付囑地藏,令娑婆世界至彌勒出世以來眾生,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者,正欲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四德大寶盡安置祕密藏中。

  此段說明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將弘法利生之使命付託給地藏菩薩。地藏是表法,任何人依照地藏法門修學,並以之教化眾生,就是世尊所囑咐之人。這正是古人講的「直下承當」,其事業是地藏事業,真正是續佛慧命,令正法久住。佛不住世,要有如是發大心之人來從事弘法工作,要有大願令一切眾生 「 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 。永離諸苦,必須得佛授記才算圓滿。從何處入門?孝親尊師。

  佛法是教學,不是宗教,如果將佛教看作宗教,則永遠達不到教學之目的。佛法講師道,我們尊稱釋迦牟尼佛為本師,自稱為弟子,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宗教是主僕的關係、父子的關係,不是師生關係。在我們這個時代,推廣佛法,首要的大事是正名,「名不正則言不順」。一般人認為 「佛教」 是宗教,我們再加兩個字,就是「佛陀教育」,則名正言順。

   教育從哪裡教起?從孝親尊師教起。為什麼?孝親尊師是性德,孝親尊師是覺而不迷。我們用孝敬之法,開發自性本具的三德祕藏。先懂得孝順自己的父母,尊重自己的老師,然後逐漸擴大孝敬一切眾生。佛說「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是我過去父母,就要孝順;是未來諸佛就是老師,就要尊敬。這個觀念若不能建立,孝親尊師就做不到,三德祕藏永遠隱而不顯。三德祕藏現前,就是法身大士, 即 超凡入聖了。反之,則是生死凡夫。

   「開示悟入」。佛菩薩只能做到開示,「開」是言教,「示」是身教,我們要有能力悟入才行。聽到佛的開示,見到佛的行誼,自己要覺悟,要能契入。契入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幫不上忙。如何契入?簡言之,就是肯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如何放下?真正覺悟。是故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將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令我們覺悟。聽一遍不覺悟,就說兩遍,兩遍不覺悟,再說三遍;佛很有耐心,三遍還不懂,一百遍、一千遍,鍥而不捨,真正大慈大悲!我們要覺悟、要放下、要契入,然後如佛一樣,無條件地幫助一切眾生。

   諸佛菩薩在世間隨類現身。無論現什麼身,都是利用其身分,從事於智慧教育。我們在經典上看到國王菩薩、大臣菩薩、宰官菩薩、商主菩薩、醫王菩薩,他們的身分、行業各異,行誼卻完全相同,就是幫助眾生覺悟,真的是 「 悉使解脫」,「永離諸苦,遇佛授記」。

   在現前,只有勸人修淨土法門,放下萬緣一心念佛,決定遇佛授記。《楞嚴經》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見佛豈有不授記之理?我們用其他方法,令一切眾生遇佛授記難!淨土法門容易,幾乎是肯修學之人都能得佛授記。

>>>續載中…

  (《地藏經玄義講記》取自淨空法師啟講於1998.12.11新加坡淨宗學會,「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1674-云何為『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之差別』

標題:云何為『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之差別』

眾所周知:『聲聞現觀』者,謂現觀從聞他音而證得故,名聲聞現觀;『菩薩現觀』者,謂諸菩薩現觀中,起修集忍而不作證,為於聲聞獨覺調伏方便中,得善巧故,哀戀有情,不於下乘而出離故,然於菩薩極喜地中,入諸菩薩正性決定,是名菩薩現觀。至於云何為『聲聞現觀與菩薩現觀之差別』?依《大攝論》開示:聲聞現觀,菩薩現觀,有何差別?謂菩薩現觀,與聲聞異,由『十一種』差別應知。何等為十一?即
(一)由所緣差別,以大乘法為所緣故。
(二)由資持差別,以大福智二種資糧,為資持故。
(三)由通達差別,以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
(四)由涅槃差別,攝受無住大涅槃故。
(五)由地差別,依於十地而出離故。
(六)由清淨差別,斷煩惱習故。
(七)由清淨差別,淨佛土故。
(八)由於自他得平等心差別,成熟有情,加行無休息故。
(九)由生差別,生如來家故。
(十)由受生差別,常於諸佛大集會中,攝受生故。
(十一)由果差別,十力無畏不共佛法,無量功德,果成滿故。
由此觀之,菩薩現觀與聲聞現觀,有如是『十一種』差別,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1)所緣差別中,菩薩現觀,以大乘法為聞慧等三種所緣;聲聞現觀,以聲聞乘法為其所緣。(2)資持差別中,福資糧者,謂施戒忍三種加行;智資糧者,謂精進靜慮及聞慧等,言資糧者,經無量劫所運集故。(3)通達差別中,聲聞現觀,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理;菩薩現觀,俱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空無我。(4)涅槃差別中,菩薩現觀,攝受悲慧方便資糧,生死涅槃,無所住著,以為涅槃;聲聞現觀,唯住無為以為涅槃。(5)地差別中,菩薩現觀,依於十地而得出離;聲聞乘中,無有如是諸地建立。(6)清淨差別中,菩薩現觀,永斷煩惱,并諸習氣,及能清淨眾寶佛土;聲聞現觀,雖斷煩惱,未除習氣,全不能淨眾寶佛土。(7)自他平等心差別中,菩薩現觀,證得自他平等法性,成熟有情,加行無絕;聲聞現觀,分別自他,唯修自利,不修他別。(8)生差別中,菩薩現觀,於如來家法界中生,是佛真子,如輪王家,生有相子;聲聞,同於下賤無智婢子;(9)受生差別中,菩薩現觀,常於諸佛大集會中,蓮花臺上,結加趺坐,乃至成佛,恆受化生;聲聞,處母胎等。(10)果差別者,菩薩現觀,力無畏等無量功德眾所莊嚴,能無功用,起作一切利有情事,證得法身,以為勝果,餘用無漏轉生為果。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欲證『聲聞乘』所有聖法,應成十種有依行輪,即(1)具足淨信,信有一切善惡業果;(2)具足慚愧,遠離一切惡友惡見;(3)安住律儀,遠離殺生乃至飲酒;(4)安住慈心,遠離一切瞋恚忿惱;(5)安住悲心,救拔一切羸弱有情;(6)安住喜心,遠離一切語四惡業;(7)安住捨心,遠離一切慳貪嫉妒;(8)具正皈依,遠離一切妄執吉凶,終不皈依邪神外道;(9)具足精進,堅固勇猛修諸善法;(10)常樂寂靜,思求法義歡悅無倦,此等乃屬『有依行輪』。所謂『有依』者,名有執取、有我所依、有所攝受、有所繫屬;所謂『行』者,名蘊行界行處行,有繫屬行;所謂『輪』者,名教授教誡之輪,如轉輪王所乘車輪或首行輪,如是一切聲聞,依止此輪求涅槃道,故此非大乘器。設若欲證『菩薩乘』無罪正路法忍(即無生法忍),則應成就下列十種法,即(1)不著內身不著外身不著內外身不著過去身不著未來身不著現在身;(2)不著內受不著外受不著內外受不著過去受不著未來受不著現在受;(3)不著內想不著外想不著內外想不著過去想不著未來想不著現在想;(4)不著內行不著外行不著內外行不著過去行不著未來行不著現在行;(5)不著內識不著外識不著內外識不著過去識不著未來識不著現在識;(6)不著此世;(7)不著他世;(8)不著欲界;(9)不著色界;(10)不著無色界。是故『菩薩乘』欲證無生法忍,必應如《金剛經》所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May 16, 2007

1673-云何為『法華先列聲聞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法華先列聲聞之涵義』

眾所周知:『聲聞』者,汎解有三(1)就得道之因緣而釋,聞如來所說之言教而悟解,故曰聲聞;(2)就所觀之法門而釋,我,眾生,人等,唯有名而無實,故目之為聲,觀此聲而聞解無我無眾生之義,謂之聞;(3)就化地之佛說而釋,佛所說一乘之法旨為聲,眾生聞而悟解,名為聞。如同《法華經》所謂:「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是也。至於云何為『法華先列聲聞之涵義』?依《法華文句記》開示:法華論以『八義』故,先列聲聞。何等為八?即所謂
(一)為顯親聞後不謗故。
(二)攝不定性迴心入大故。
(三)除尊貴慢非究竟故。
(四)常隨佛故。
(五)形儀同故。
(六)令內眷捨欲故。
(七)令菩薩敬故。
(八)令眾生信故。
由此觀之,如是『八義』,實為《法華經》何以先列聲聞之原因。何以故?蓋論中八義『第二』,一半獨屬今經,以不定性此土得故,仍少一半,若定性者彼土得故,未來得;餘之『七義』,論眾前後,通諸經故,以第二義入餘七中,使七一一皆有第二,方令八義全在今經。若依今意更有三義(1)欲別記故;(2)別開權故;(3)先顯本故;故令餘義永殊昔,故論文意諸經多爾,所以通釋。今使諸教雖共復殊,方等先列以四義(1)欲斥奪故;(2)欲密引故;(3)令體信故;(4)令味變故。般若亦四(1)欲洮汰故;(2)欲委業故;(3)密引進故;(4)成熟酥故。故知論文通前二味,如向各四
總而言之,『聲聞』者,為佛之小乘法中弟子,聞佛之聲教,悟四諦之理,斷見思之惑,而入於涅槃者也。是為佛道中之最下根。如同《勝鬘寶窟》曰:「聲聞者,下根從教立名,聲者教也。」修此四諦法將得四果。即(1)『須陀洹果』,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也,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入流;(2)『斯陀含果』,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3)『阿那含果』,華言不來,即第三果也,謂此人斷欲界後三品思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4)『阿羅漢果』,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槃,無法可學,故名無學。然而『聲聞』與『菩薩』有五相差別,即(1)『清淨差別』。謂永斷一切煩惱,并習氣故;(2)『圓淨差別』。謂遍修治佛淨土故;(3)『身差別』。謂法身圓滿故;(4)『受用差別』。謂一切時,處大集會,與諸菩薩受用種種大法樂故;(5)『業差別』。謂隨其所應,起種種變化,遍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世界中,作諸佛事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uesday, May 15, 2007

1672-『醫生』有幾類

標題:『醫生』有幾類

眾所周知:『醫王』者,醫中之王。通常稱讚佛,譬以醫王,如同《無量義經》曰:「醫王大醫王,分別病相,曉了藥性,隨病授藥,令眾生服。」《涅槃經》曰:「成等正覺,為大醫王。」至於『醫生』有幾類?依《妙法蓮華經文句》開示:醫有『十種』。何等為十?
(一) 治病增無損,或時致死,譬空見外道,恣意行惡,教人起邪斷善根,法身既亡慧命亦死。
(二) 治病不增不損,譬有見苦行外道,投巖赴火苦行行善,不得禪定不能斷結,即是無損,亦不能斷善,即是不增也。
(三) 治病損而無增,但世醫所治差已還復生,即是修定斷結外道也。
(四) 治病能令差不復發,而所治不遍,即二乘人止治一兩種有緣者,不能遍治一切也。
(五) 雖能兼遍,而無巧術用治苦痛,釋論呼為拙度,即是六度菩薩慈悲廣治也。
(六) 治病妙術,治無痛惱而不能治必死之人,譬通教菩薩體法,但治有反復凡夫,不治焦種二乘也。
(七) 雖治難愈之病,而不一時治一切病,即是別教菩薩也。
(八) 能一時治一切病,而不能令平復如本(康復),即圓教初心十信也。
(九) 能遍治一切,亦能平復如本(康復),而不能令過本(較以前更強健),即圓教後心也。
(十) 一時治一切病,即能平復(康復),又使過本(較以前更強健),即是如來。
由此觀之,舉凡醫生,略說有如是『十類』,如同學佛修道者亦有『十類』。何以故?蓋『前三』種醫,即《大經》中之舊醫,用乳藥也;『後七』種為良醫,此等可分為(1)無術者,但用無常苦等法,如用辛苦酢藥也;(2)有術者,遠來還令服乳,最後究竟良醫也。良者,善也,內有三達五眼,即是八術,妙得藥性善治者,外識病源能用藥也。如同學佛修道而有(a)智慧者,權實二智,深知二諦也;(b)聰達者,五眼鑒機,頓漸不差也。是故十二部教,文理甚深,如明鍊方藥,依四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治眾生病,如善治眾病也,故如同《無量義經》云:「醫王大醫王,以大醫故,稱為良醫。」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依『四悉檀』救度眾生,即能令之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如同良醫善治眾病,能令之平復(康復),又使過本(較以前更強健)。何以故?蓋『四悉檀』者,謂以此四法成就眾生之佛道,故名(悉為漢語普遍之義,檀為梵言檀那之略,是施之義。佛以此四法普施眾生,故云悉檀)。換言之,即依(1)『世界悉檀』,先順凡情用人我等假名,隨順眾生所樂而說世界之法,令聞者歡喜適悅;(2)『為人悉檀』,說法鑑眾生之機,隨機宜之大小,宿種之淺深,說各人所應之法,令彼發起正信,增長善根;(3)『對治悉檀』,貪欲多者教以慈心,愚痴多者教以因緣觀,如是施種種之法藥,除遣眾生之惡病;(4)『第一義悉檀』,見眾生之機緣既熟,說諸法實相,令彼入於真證。要之,始說淺近之事理,令聞者適悅者,世界也,令眾生生善根者,為人也,除遣眾生之惡病者,對治也,遂使悟入聖道者,第一義也。如同《大智度論》曰:「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為人悉檀,三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相無相違背。」《法華玄義》曰:「南岳師例大涅槃,胡漢兼稱,悉是此言。檀是胡語,悉之言遍,檀為施。佛以四法遍施眾生,故言悉檀也。」《大乘義章》曰:「言悉檀者是中國語,此方義翻其名不一。如楞伽中子註釋,或名為宗,或名為成,或云理也。」《玄應音義》曰:「悉曇此云成就,論中悉檀者亦悉曇也,以隨別儀轉音名為悉檀。」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Friday, May 11, 2007

1671-何等為『本十妙』


標題:何等為『本十妙』

眾所周知:『本』為根本,如樹木之有根,蓋釋迦塵點劫前已得成佛,如同經云:「一切世間天人阿脩羅,皆謂今釋迦牟尼佛,出釋氏宮,去伽耶城不遠,坐於道場,得成正覺。然我實成佛以來,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從是以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此是開跡顯本,故名『本』也。至於何等為『本十妙』?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本十妙者,一本因妙;二本果妙;三本國土妙;四本感應妙;五本神通妙;六本說法妙;七本眷屬妙;八本涅槃妙;九本壽命妙;十本利益妙。茲分述之如下:
(一) 【本因妙】者。本初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所修因也。若十六王子在大通佛時,弘經結緣,皆是中間所作非本因也。若娑婆為墨,東行千界方下一點,點不點等盡抹為塵,一塵一劫,復過於是百千萬億那由他劫,彌勒補處,以出假種智直數世界,尚不能知,況數其塵寧當得盡,特是如來巧喻,顯其長遠之相,況以世智巧歷算數耶!文云:「我以佛眼觀彼久遠,猶若今也,唯佛能知如此久遠皆是跡因,非本因也。若留中間之因,於後難信,是故法華拂跡除疑,權而非實,我本行菩薩道時不在中間,過是已前所行道者,名之為本,即是本因妙也。」
(二) 【本果妙】者。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契得究竟常樂我淨,乃是本果,不取寂滅道場舍那成佛,為本果也。尚不取中間之果以為本果,況舍那始成。云何是本?但取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初證之果名本果妙也。
(三) 【本國土妙】者。本既成果必有依國,今既跡在同居,或在三土中間,亦有四土,本佛亦應有土復居何處?文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娑婆世界,說法教化。」按此文者,實非今日跡中娑婆,亦非中間權跡處所,乃是本之娑婆,即本土妙也。
(四) 【本感應妙】者。既已成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感相關,能即寂而照,故言本感應妙也。
(五) 【本神通妙】者。亦是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禪,與本因時諸慈悲合,施化所作神通,駭動最初可度眾生,故言本神通妙也。
(六) 【本說法妙】者。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所說之法,名本說法妙也。
(七) 【本眷屬妙】者。本時說法所被之人也,如下方住者,彌勒不識,即本之眷屬妙也。
(八) 【本涅槃妙】者。本時所證斷德涅,亦是本時,應處同居方便二土,有緣既度,唱言入滅,即本涅槃妙也。
(九) 【本壽命妙】者。既唱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即本壽命妙也。
(十) 【本利益妙】者。本業願通應等眷屬,八番十番,即本利益妙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者』,即謂『本十妙』,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能不知。何以故?蓋『本』『跡』,即本地與垂跡也,謂初地已上法身之菩薩及佛,由自己之實身,變作許多之應化,以化眾生。其實身為本地(本),分身為垂跡(跡),地者能生之義,為利物而自本身垂萬化,故能現之本,謂為本地,所現之末,謂為垂跡。自本垂跡,由跡知本,是即一佛菩薩上之妙德也。如同《維摩經序》曰:「非本無以垂跡,非跡無以顯本;本跡雖殊,而不思議一也。」《觀音玄義》曰:「上地為真為本,下地為應為跡。」
總而言之,『本十妙』者,乃指(1)本因,本初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所修之因也,如同經云:「我本行菩薩道時所成壽命,今猶不盡是也。」(2)本果,本初所行圓妙之因,契得究竟常樂我淨,如同經云:「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是也。」(3)國土,本既成果,必有依國,今既跡在同居土,或在三土,中間亦有四土,本佛亦應有土,復居何處,如同經云:「自從是來我常在此裟婆世界說法教化。」(4)感應,既已成果,即有本時所證二十五三昧,慈悲誓願機感相關,能即寂而照,如同經云:「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眾根利鈍是也。」(5)神通,亦是與昔時所得無記化化禪與本因時諸慈悲合,以神通駭動最初可度之眾生,如同經云:「如來秘密神通力,或謂示己身他身,示己事他事是也。」(6)說法,即是往昔初坐道場始成正覺初轉法輪四辯所說之法,如同經云:「此等我所化,令發大道心,今皆住不退是也。」(7)眷屬,本地說法所被之人,如地涌之菩薩,彌勒不識,如同經云:「此諸菩薩下方空中住。此等是我子,我則其父是也。」(8)涅槃,本時所證之斷德涅槃也,亦是本時之應身處同居方便二土,有緣既度,倡言入滅,如同經云:「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是也。」(9)壽命,既言入滅,則有長短遠近壽命,如同經云:「處處有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是也。」(10)利益,本業願通應之眷屬,八番十番饒益者,如同經云:「皆令得歡喜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May 10, 2007

1670-何等為『本跡六義』

標題:何等為『本跡六義』

眾所周知:『本跡』者,本,猶根本;跡,猶足跡,譬人所居之處,則有行往之跡。如同 觀世音菩薩不動本際,而能實智益物;普門曲垂跡化,而能權智益物。 觀世音菩薩既是過去正法明佛,其本已高,所作權實之跡則妙,故以本跡次權實而明之也。至於何等為『本跡六義』?茲依《妙法蓮華經玄義》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約理事明本跡】者。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之理,即是本時實相真諦也,一切法,即是本時森羅俗諦也。由實相真本垂於俗跡,尋於俗跡即顯真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故文云:「觀一切法空如實相,但以因緣有從顛倒生。」
(二) 【約理教明本跡】者。即是本時所照二諦,俱不可說,故皆名本也。昔佛方便說之,即是二諦之教,教名為跡,若無二諦之本,則無二種之教,若無教跡豈顯諦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以方便力故,為五比丘說。」
(三) 【約教行為本跡】者。最初稟昔佛之教以為本,則有修因致果之行。由教詮理而得起行,由行會教而得顯理,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佛子行道已來世得作佛。」
(四) 【約體用明本跡】者。由昔最初修行契理,證於法身為本。初得法身本故即體,起應身之用,由於應身得顯法身,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吾從成佛已來甚大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作如此說。」
(五) 【約實權明本跡】者。實者最初久遠實得法應二身,皆名為本。中間數數唱生唱滅,種種權施法應二身,故名為跡。非初得應之本,則無中間法應之跡,由跡顯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是我方便,諸佛亦然。」
(六) 【約今已論本跡】者。前來諸教已說事理,乃至權實者皆是跡也。今經所說久遠事理乃至權實者,皆名為本。非今所明久遠之本,無以垂於已說之跡;非已說跡,豈顯今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文云:「諸佛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由此觀之,如是『六者』,即為『本跡六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1)本者理本,即是實相一究竟道,跡者除諸法實相,其餘種種皆名為跡;(2)理之與事皆名為本,說理說事皆名教跡也;(3)理事之教皆名為本,稟教修行名為跡,如人依處則有行跡,尋跡得處也;(4)行能證體體為本,依體起用用為跡;(5)實得體用名為本,權施體用名為跡;(6)今日所顯者為本,先來已說者為跡。是故約此六義以明『本跡』也。
總而言之,諸家釋《法華經》,無不大判之以『本』『跡』之二門,一經二十八品中,前十四品為『跡門』之序正流通,後十四品為『本門』之序正流通。(1)『跡門』之法華,謂釋迦如來成道後至法華會座之間,四十餘年諸經之說法,三乘法為方便,一乘法為真實(方便品之正說),所說之教理上開權顯實也;(2)『本門』之法華,謂釋迦之身,生於王宮,成道於伽耶,以至於今,此佛身非我之實身,為我久遠實成之法身,為濟度眾生,一時垂跡,現伽耶成道之應身而已(壽量品之正說),佛自己之身上開跡顯本也。然由斯開跡顯本上觀之,則法華以前至法華上開權顯實之說法,悉為垂跡身之垂跡說,故後半謂為本門法華。此本跡之義,為佛身上真應二身或法應二身之關係,故此義雖瀰滿於法華已前之諸大乘經,然是惟對於大乘菩薩之說,未對於二乘凡夫而明之,對於二乘凡夫,且就釋迦之身而開說證明之者,惟『本門』法華之所說耳!再如菩薩之授記作佛,爾前之諸經雖不少,然聲聞之授記,則以『跡門』法華為根本。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May 09, 2007

1669-云何為『一實諦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一實諦之內涵』

眾所周知:『一實諦』者,謂一實相中道之理也,無有虛妄,無有顛倒,若聖若凡,性本不二,故名一實諦也。又名『實相』,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獨實,不變不壞,故名實相,無虛妄相,故名實相。又『實相』者,謂一切法中,無人、法二執也。人執者,於諸法中計著假名,執以為我;法執者,於五陰身執為實法,計我所有,若能了此二執皆空,即是實相真如之理也。如同《金剛經》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法華經方便品》云︰「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初刻拍案驚奇》云︰「話說人間榮華富貴,眼前的多是空花,不可認為實相。」至於云何為『一實諦之內涵』?茲依《妙法蓮華經玄義》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一實諦無有二】。因無有二,故名一實諦。
(二)【一實諦名無虛偽】。因若有三異則為虛偽,虛偽之法不名一實諦,無三異故即一實諦。
(三)【一實諦無有顛倒】。因若異即是顛倒未破非一實諦,無三異故無顛倒,無顛倒故名一實諦
(四)【一實諦非魔所說】。因魔雖不證別異空假,而能說別異空假,若空假中不異者魔不能說,魔不能說名一實諦。
(五)【一實諦名常樂我淨】。蓋常樂我淨,無空假中之異,異則為二,二故非一實諦,如是一實諦即空、即假、即中無異無二,故名一實諦。若空假中異者名顛倒,不異者名不顛倒,不顛倒故無煩惱,無煩惱故名為『淨』;無煩惱則無業,無業故名為『我』;無業故無報,無報故名『樂』;無報則無生死,無生死則名『常』。是故常樂我淨名一實諦,一實諦者即是實相,實相者即經之正體也。
由此觀之,如是『五項』,即為『一實諦之內涵』,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如是『一實諦(實相)』即空、假、中:(1)『即空』,破一切凡夫愛論,破一切外道見論;(2)『即假』,破三藏四門小實,破三人共見小實;(3)『即中』,破次第偏實,無復諸顛倒小偏等因果四諦之法,亦無小偏等三寶之名,唯有實相因果四諦三寶宛然具足,亦具諸方便因果四諦三寶。又實相是法界海故,唯此三諦即是真實相也;又開次第之實,即是圓實證道是同故;又開三人共得實,深求即到底故;又開三藏之實,決了聲聞法,開諸見論實,於見不動而修道品故;又開諸愛論實,魔界即佛界故。
總而言之,『一實諦』者,又名『一實相』,實者,非虛妄之義,相者無相,是指稱萬有本體之語,曰法性,曰真如,曰實相,其體同一也。然而佛法真理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實相印』衡量、印證一切佛法,凡是合於此等法印者皆可判斷是佛法。所謂『三法印』者,即(1)諸行無常(認為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生、住、異、滅四相,演變相續,故是無常,不得永恆常住);(2)諸法無我(認為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我,能夠主宰一切之道理);(3)涅槃寂靜(認為以聖智之抉擇,而斷滅煩惱業生,即能解脫生死流轉,而常住寂靜),以此三法印來印定『二乘法』。所謂『一實相印』者,即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一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獨實,不變不壞,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之印璽,以此一法印來印定『大乘法』。不過大乘一實相印與小乘三法印,有下列之異點:(1)小乘說諸行無常,大乘於萬法說無常之外,還認它是不曾斷滅;(2)小乘說諸法無我,大乘於真諦說無我之外,還於俗諦說化他;(3)小乘唯以我空,而說涅槃寂靜,大乘卻以我法二空,而說涅槃無住。大乘之所以異於小乘,都是因為契著這一實相印之妙用,此為吾等修大乘『菩薩道』者不可不知。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May 08, 2007

1668-云何為『三藏有門觀之涵意』

標題:云何為『三藏有門觀之涵意』

眾所周知:『四門』者,即指一有門;二空門;三亦有亦空門;四非有非空門也。門者能通之義,依此四者,得入真性實相之記,故曰門也。其中之『有門』者,謂《阿含》小乘等經,說一切因果之法,悉皆實有,是為有門。至於云何為『三藏有門觀之涵意』?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三藏有門觀者,彼有門中具於信法、信行,聞說即悟,此心疾利得道,方法難可示人。且約法行觀門,即為十意,一識所觀境;二真正發心;三遵修定慧;四能破法遍;五善知通知塞;六善用道品;七善用對治;八善知次位;九善能安忍;十者法愛不生。阿毘曇中具此十意,其文間散,論師設欲行道,不知依何而修,如惑岐路莫識所從,今撮其要意,通冠始終,則識有門入道之觀也。茲分述之如下:
(一) 【識所觀境】者。即是識正無明因緣生一切法也。若謂世間苦樂之法,從毘紐天生,或言從世性生微塵生,皆邪因緣生;若言自然法爾無誰作者,此無因緣生。無因緣生,是破因不破果;邪因緣,亦是破正因果,是等悉非正因緣境。所不應觀,數存鄰虛論破鄰虛,此與邪無相濫,殆非正因緣境。
(二) 【發心真正】者。既識無明顛倒流轉,行識乃至老死如旋火輪,欲休息結業正求涅槃,發二乘心出離見愛,不要名利但破諸有,不增長苦集,唯志無餘,其心清淨不雜不偽,此心真正名正發心,不同外道天魔也。
(三) 【遵修定慧】者。行人既誓求出有依波羅提木叉住修道,但罪障紛馳心不得安,道何由剋?為修四念處,學五停心破五種障。五停事觀即是定,定生念處即慧,慧定均停故名安心。又定慧調適故名停心,若無定慧若單定慧,若不均調定慧,皆不名賢人。
(四) 【能破法遍】。成見有得道,其安心定慧,若五停心後,修共念處時,帶不淨等遍破諸法,事理悉成;若五停心後,單修性念處時,一向理觀以無常之慧,遍破諸見。破見之觀,如中論下兩品所明也。佛初轉法輪不說餘法,但明無常,遍破一切外道,若有若無,乃至非有非無,神及世間常無常等六十二見,使得清淨。
(五) 【善知通塞】者。前雖遍破諸見之過,未見其德。過即是塞,德即是通,若有見中八十八使,乃至非有非無,不可說見中八十八使;悉從緣生名之為塞,塞故須破,復識其通者。所謂有見中道滅,乃至非有非無不可說見中,道滅如是。道滅從因緣生名之為通,通何須破。若不識諸見,謂是事實餘妄語,執見成業愛潤感果,豈非塞耶?能於諸見,一一皆知無常顛倒,不生計著。不執則無業,無業則無果,如是達者則有道滅,豈不名通?
(六) 【善修道品】者。豈唯識此通塞而已,當修道品進諸法門。謂觀此有見乃至不可說見,皆依於色污穢不淨,即身念處;若受有受,乃至受不可說受,皆依三受。受即是苦名受念處,觀於諸見所起想行,悉是無我,名法念處;觀諸見之心,念念無常名心念處;觀此四觀名有為法中得正憶念。得是念故四倒則伏,是名念處。勤修四觀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善根生故名五根;五根增長遮諸惡法故五力;定慧調停名七覺分;安隱道中行名八正道。
(七) 【善脩對治】者。若利人即入,若不入者當修助道。故論云:「十二禪等悉是助開門法,正慧既弱遮障得起,修助道為援。」又云:「貪欲起教修不淨背捨等,緣中不自在,當教勝處;緣中不廣普,當教一切處;若少福德,當教無量心;若欲出色,當教四空。如是等悉是助道。」
(八) 【善識次位】者。雖修如此正助等法,不得即言我是聖人,叨濫真似不識賢聖,今明識真似階差,自知非聖,增上之慢則不得生。
(九) 【善修安忍】。別相念處力弱,未甚通泰,轉修總相念處。或總一總二乃至總四,是時應須安忍,使諦觀成就,轉入煖法似道煙生又若安忍即成頂法,頂法成名忍,到傍邊如其不忍,則退還此邊,故云頂法退為五逆,煖法退為闡提。
(十) 【法愛不生】者。上來既得四善根生,若起法愛,雖不退為五逆闡提,而不得入見諦,是則三番縮觀,進成上忍世第一法。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即為『三藏有門觀之涵意』,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發苦忍真明,十六剎那得成初果,或成超果,或重用觀斷五下(指後五種)五上(指前五種),得成無學。若利人用觀節節得入,若鈍用觀具來至十(指全十種)。是故《阿毘曇》中,雖復廣解不出十意,正申有門得道。云何而言是調心方便?謂四門調適,俱能得道,若生取著,俱不得道。若但云見有得道,見空不得道,云何異於外人?故大論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則墮有無。今以十法為方便直入真門,永異外道也,是為有門入真之觀也。」
總而言之,佛法(不論大乘小乘)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unday, May 06, 2007

1666-云何為『流通分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流通分之內涵』

眾所周知:『流通』者,語本于《最勝王經》之「安穩豐樂,正法流通。」比喻佛法暢通無阻。又《十地義記》之「傳布名流,無壅曰通。」多指傳布教法,使其流暢而無阻塞,是故佛經中最後一部分稱『流通分』。至於云何為『流通分之內涵』?依《金剛三昧經論》開示:流通分於中有六,一者讚人流通;二者勸眾流通;三者立名流通;四者受持流通;五者懺悔流通;六者奉行流通。茲分述之如下:
(一) 【讚人流通】。謂讚能流通,菩薩得四種勝德(1)大悲普化一切功德;(2)別益持是經功德;(3)化身說法功德;(4)令得極果功德
(二) 【勸眾流通】。謂如同經曰:「汝等菩薩若化眾生,皆令修習如是大乘決定了義。」決定了義者,為顯最深最極,不可以加矣
(三) 【立名流通】。謂如同經曰:「爾時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如來所說大乘福聚,決定斷結無生覺利不可思議,如是之法,名為何經?受持是經得幾所福?願佛慈悲為我宣說。」佛云:受持是經得四種勝能(1)能令持者得無量福,如經大乘福聚故;(2)能令持者永斷諸結,如經決定斷結故;(3)所詮之旨是本覺利,如經無生覺利故;(4)能詮之教難可思量,如經不可思議故。先問經名,為知經要故;後問持福,求福持經。故經曰:「若有人受持是經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諸佛,如是功德譬如虛空無有邊際不可思議,我所囑累唯是經典。」
(四) 【受持流通】。謂隨『五行(受持)』將得『五福』。何等為五種心行?即(1)心無得失者,不觀他人之長短故;(2)常修梵行者,內修離相之淨行故;(3)常樂靜心者,在動不動故;(4)心常在定者,入散不散故;(5)不著三有者,居染不染故何等為五福?即(1)眾所尊敬者,由其不觀眾之長短故;(2)身不橫夭者,由其常修離相行故;(3)辯答邪論者,樂靜心故;(4)樂度眾生者,入散常定故;(5)能入聖道者,不著三有故
(五) 【懺悔流通】。謂讚懺悔功德(1)言清涼者,滅不善因沈濁故清,離生死果熱惱故涼;(2)所作罪今懺悔,能治生時令彼罪種不流現在,如燈生時室暗方滅,罪種不至於今現;(3)斷結者,永斷種子,悔先罪損伏種子,增強之用不至現在故。
(六) 【奉行流通】。謂奉行流通(1)皆大歡喜者,聞法歡喜故;(2)心得決定者,離諸疑惑故;(3)頂禮佛足者,重法敬人故;(4)歡喜奉行者,行時轉喜故。如是甚深且微金剛教,今承仰信略記述,願此善根遍法界,普利一切無遺缺
由此觀之,如是『六種流通』,為佛經中最後一部分稱「流通分」之內涵,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流通分」乃流則不滯,通則不壅,謂正說既陳,務傳後世,利益眾生,用使正法之源流通而不壅也,如同《楞嚴經》自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至作禮而去,此乃較量持經福勝,勸讚讀誦,流傳無盡是也。
總而言之,晉道安法師判節諸經皆具三分,即所謂(1)『序分』,序即序述,亦次序也,有通序、別序(通序者,謂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某處,與某大眾俱,此是通序,以一切經初同有此序,故名通也;別序者,蓋佛說經,必有由致,如楞嚴經由阿難遭摩登伽幻術之緣,佛因提獎阿難及摩登伽歸來佛所,故說是經,是名別序,而言別者,以諸經所說,各有緣起不同,故名別也),雖分通別,總名序分;(2)『正宗分』,宗即主也,亦要也,蓋佛說經,必以正說為主;又正明一經要義故也,如楞嚴經,從阿難見佛,頂禮悲泣,下徵心辨見,分別真妄,會萬法歸如來藏,乃至說咒立壇,遠離魔事,令阿難大眾除惑證道,重研五陰,知有涅槃,不戀三界等,此是一經正說,故名正宗分;(3)『流通分』,流則不滯,通則不壅,謂正說既陳,務傳後世,利益眾生,用使正法之源流通而不壅也,如楞嚴經,自阿難,若復有人,遍滿十方所有虛空,盈滿七寶,持以奉上微塵諸佛,至作禮而去,此乃較量持經福勝,勸讚讀誦,流傳無盡,故名流通分。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Saturday, May 05, 2007

1665-何等為『通教十地』

標題:何等為『通教十地』

眾所周知:『通教』者,謂通前藏教,通後別、圓,故名通教。換言之,即(1)『通前藏教』者,謂此教鈍根菩薩,雖觀無生四諦,但證真空之理,與前藏教是同也;(2)『通後別圓』者,謂此教利根菩薩,證真空之理時,能於真空,了達不空,即入後之別教,若知空不空,具一切法,即入後之圓教也。至於何等為『通教十地』?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通教十地者,又名三乘共十地位。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乾慧地】者。三乘之初,同名乾慧,即是體法,五停心別相總相四念處,觀相不異三藏,此三階法門,體陰入界如幻如化,總破見愛八倒,名身念處,受心法亦如是,住是觀中修正勤如意根力覺道,雖未得煖法相似理水,而總相智慧深利,故稱乾慧位也。
(二) 【性地】者。得過乾慧得已,能增進初中後心入頂法乃至世第一法,皆名性地,性地中無生方便解慧善巧,轉勝於前,得相似無漏性水,故言性地也。
(三) 【八人地】者。即是三乘信行法行,二人體見假以發真斷惑,在無間三昧中,八忍具足,智少一分,故名八人位也。
(四) 【見地】者。即是三乘同見第一義,無生四諦之理,同斷見惑八十八使盡也。
(五) 【薄地】者。體愛假即,發六品無礙,斷欲界六品,證第六解脫,欲界煩惱薄也。
(六) 【離欲地】者。即是三乘之人,體愛假即真,斷欲界五下分結盡,離欲界煩惱也。
(七) 【已辦地】者。即是三乘之人,體色無色愛即真,發真無漏,斷五上分結,七十二品盡也,斷三界事惑究竟,故言已辦地。
(八) 【辟支佛地】者。緣覺菩薩發真無漏,功德力大故能侵除習氣也。
(九) 【菩薩地】者。從空入假道觀雙流,深觀二諦進斷習氣色心無知,得法眼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學佛十力四無所畏,斷習氣將盡也,齊此名小樹位也。
(十) 【佛地】者。大功德力資智慧,一念相應慧觀真諦究竟,習亦究竟,如劫火燒木無復炭灰,如象渡河到於邊底,雖菩薩佛名異二乘,通俱觀無生體法,同是無學得二涅槃,共歸灰斷證果處一,故稱為通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地』,稱為通教十地,乃有別於別教圓教十地。何以故?蓋『通教』者,天台所立化法四教之第二,說萬法當體即空無生無滅(當體即空無實生實滅)之理,為使二乘及鈍根之菩薩得但空之證,使利根之菩薩得不但空即中道之證而施設之三乘教也。不要斷滅萬法,說萬法當體為因緣生,而當體即為空無生,故空之中自有不空之義而含中道之理,此名不但空,亦名當通含中。利根之菩薩,證此含中之中道而為別教圓教之人也。佛之通教,正為此人,故以通教為大乘之初門。然而通者共通之義,有二義:(1)『三乘共學之義』。藏教之三藏四諦,十二因緣,六度,所學各異,而此教之三乘,三乘共學諦緣度,皆見當體即空之理,但以斷見思之正使,兼侵害習氣,自行化他共行,而分三乘之別,故名通;(2)『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通教之菩薩有利鈍二種,鈍根之菩薩與前之藏教同證但空之涅槃,利根之菩薩,聞之而會不但空之義,遂聞後當體即空之說,而通於別圓二教所詮中道實相之理,為別教圓教之人,如此就菩薩有通前通後之義故名通教也。
總而言之,天台宗曾將佛化眾生之方法,分為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四種(1)『藏教』,即是經律論三藏,部類判然,說因緣生滅之四諦,正教聲聞緣覺,旁化菩薩;(2)『通教』,是說即空無生之四真諦,使三乘通學,但以菩薩為正機,二乘為旁機;(3)『別教』,是特別對菩薩說大乘無量之法,不通於二乘;(4)『圓教』,是對最上利根的菩薩說事理圓融之中道實相。以上藏通別圓四教,因是佛教化眾生的法門,故名化法。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Friday, May 04, 2007

1664-云何為『七位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七位之內涵』

眾所周知:菩薩由凡夫到成佛,一共要經過五十二個階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十信是由十住中的第一發心住內,分開另立的,若將其縮入發心住內,則只有四十二位,然而如是『五十二個階位』,可概括為『七位』。至於云何為『七位之內涵』?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經有七位,謂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地也。茲分述之如下:
(一)【十信位】。即是外凡,亦是別教乾慧地,亦名伏忍位也。
(二)【十住位】。即是習種性,此去盡三十心皆解行位,悉是別教內凡,亦是性地,亦名柔順忍位,約別教義推,應如煖法也。
(三)【十行位】。即是性種性,別教義推,應如頂法。
(四)【十迴向位】。道種性,別教義推,應如忍法、世第一法。
(五)【十地位】。即是聖種性,此皆入別教四果聖位,悉斷無明別見思惑。
(六)【等覺位】。即是等覺性,若望菩薩,名等覺佛,若望佛地,名金剛心菩薩,亦名無垢地菩薩也。
(七)【妙覺位】。即是妙覺性,即是究竟佛菩提果,大涅槃之果果也。
由此觀之,如是『七位』,即是吾等學佛修道者從初發『菩提心』始,終究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止,所必歷經之次第階位也。何以故?蓋大品菩薩欲具道慧,當學般若,即此『十信位』,習從假入空觀,伏愛見論;若欲入『十住位』,即斷界內見思也,欲以道慧具足道種慧,當學般若,此即修從空入假『十行位』也;欲以道種慧具足一切智,當學般若,此即修中道正觀,入『十迴向位』也;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種智,當學般若,此即是證中道觀,入『十地位』也;欲以一切種智斷煩惱習,當學般若,此即『等覺位』也;無明煩惱習盡,名之為佛,即『妙覺位』也。約涅槃明聖行合位者(1)戒聖行定聖行,即是『十信位』也;(2)生滅無生滅四真諦慧聖行,即是『十住位』;(3)無量四聖諦慧,即是『十行位』;(4)修一實諦無作四聖諦,即是『十迴向位』;(5)若發真見一實諦,證無作四聖諦,即是聖行滿住無畏地,得二十五三昧,能破二十五有,名『十地位』;(6)五行具足,次後說十功德滿者,表住大涅槃,是『等覺位』;(6)過此明佛眼了了,是『妙覺位』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妙覺位)』,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而後三者,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又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亦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是故欲證『妙覺位』,誠非易事。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種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hursday, May 03, 2007

1663-何等為『七聖』

標題:何等為『七聖』

眾所周知:『七聖』者,又名七士夫,或七大夫,或七聖人。如同《俱舍論》說:「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至於何等為『七聖』?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七聖位,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通名者,正也,苦忍明發捨凡性入聖性,真智見理故名聖人。茲分述之如下:
(一) 【隨信行位】者。是鈍根人入見道之名也。非自智力,憑他生解,是人在方便道,先雖有信以未習真信,不名為行;行以進趣為義,從得苦忍真明,十五剎那進趣見真,故名隨信行位也。
(二) 【隨法行位】者。即是利根入道之名也。利者,自以智力見理斷結,在方便道能自用觀,觀四真諦法但未發真,不名為行;因世第一法發苦忍真明,十五剎那進趣見真,故名隨法行位也。
(三) 【明信解位】者。即是信行人入修道轉名信解人也。鈍根憑信進發真解,故名信解,是人證果有三(1)證初果(須陀洹)者,有三種(a)行中須陀洹,即是向也;(b)住果正是須陀洹也;(c)勝進須陀洹,亦名家家,即是斯陀含向也。(2)證二果(阿那含)者,即有二種(a)向者,從初果心後,更修十六諦觀,七菩提行現前,即此世無漏斷煩惱,一品無礙,斷欲界一品煩惱乃至斷五品,皆是於向,亦名勝進須陀洹;(b)果者,若斷六品盡,證欲界第品解脫,即是斯陀含果也;(3)證阿那含果,亦有三(a)向者,若斷欲界七品乃至八品,皆名為向,亦名勝進斯陀含;(b)果者,九無礙斷欲界,若證第九解脫,即名阿那含果也;(c)勝進阿那含,斷五上分結,謂色無色染等,即阿羅漢向也;(4)羅漢但有一,謂住果也。
(四) 【明見得位】者。法行人轉入修道,名為見得人也。是利根人,自以智勳見法得理,故名見得,是人在思惟道,次第證三果超越二果,亦如信解中分別。但以利根,不藉聞法不假眾具,自能見法得理為異也,見得但是不動根性,若證阿那含果,亦有五種七種八種般不同也。
(五) 【明身證位】者。還是信解見道二人,入思惟道用無漏智,斷上下分結,發四禪四無色定,即是用共念處,修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入九次第定三空,事性兩障先已斷盡;又斷非想事障,滅緣理諸心心數法,入滅盡定,故名身證阿那含也。是阿那含有二種(1)住果,但是阿那含也;(2)帶果行向,即是勝進阿那含也,亦是羅漢向攝。如同《釋論》云:「那含有十一種,五種正是阿那含,六種阿羅漢向攝。」此身證者,即是勝進為羅漢向攝,五種七種般皆有上流般,八種般但有現般無色般也。
(六) 【明時解脫羅漢】者。是信行鈍根,待時及眾緣具方得解脫,故名時解脫羅漢。羅漢名含三義,殺賊、不生、應供也。位居無學,羅漢有五種,隨信行生退法、思法、護法、住法、升進法,得盡智無學等見也。此五種阿羅漢,是信種性根鈍,因中修道必假衣食床具處,所說法及人隨順,善根增進不能一切時所欲進也,是五種各有二種(1)不得滅盡定,但是慧解脫;(2)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證果時三明八解,一時俱得,故名俱解脫也。
(七) 【不時解脫羅漢】者。即是法行利根,名不動法阿羅漢也。此人因中修道,能一切時隨所欲進修善業,不待眾具,故名不時解脫。是人(1)不為煩惱所動,故名不動(不動是不退義,成就三智,謂盡智無生智無學等智);(2)能用重空三昧,擊聖善法以定捨定,故言能擊。是不動羅漢亦有二種(1)不得滅盡定,但名慧解脫;(2)得滅盡定,即是俱解脫。
由此觀之,如是『七聖』者,又謂之七士夫,七大夫,七聖人,為四教儀之目也。蓋聖者正也,以正智照見真理,故名,見道以上者是也。差別其聖者之位次,有八聖,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鈍之根性差別其聖者,則為七聖。如同《俱舍論》曰:「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四教儀》曰:「七聖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止觀》曰:「若析法入空,有無二門所斷三道,如毘曇所明七賢七聖四沙門果,成論所明二十七賢聖等,差別位次。」
總而言之,從凡夫聞佛說『四諦法』起修,快者三生,遲者六十劫,其中又有『隔陰之迷』,進進退退,故有(1)決定聲聞(只求自利,超出三界火宅);(2)退菩提心聲聞(原本發自利化他菩提心者,因心不堪忍,心不調柔,自輕己身等故而退失菩提心,如舍利弗尊者之前世);(3)應化聲聞(諸佛菩薩示現,以助佛弘法,如須菩提尊者);(4)增上慢聲聞(自認已證無學之阿羅漢果位,沒有更究竟者,如佛說法華經之前而退席者)之別。是故,欲此生證『阿羅漢果』者,誠非易事,何況欲此生『明心見性』,甚或『即身成佛』,更是癡人說夢(除非佛菩薩示現)。難怪歷代高僧大德,都鼓勵吾人修行三根普被之『淨宗念佛法門』,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俟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之『八地菩薩』,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渡眾生,滿菩提願,是有其道理的。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Wednesday, May 02, 2007

1662-何等為『七賢』

標題:何等為『七賢』

眾所周知:『七賢』者,又曰七方便位,亦曰七加行位,小乘見道以前之修行位也,總稱見道以前為賢位,見道以後為聖位。至於何等為『七賢』?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七賢者,一五停心;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通稱賢者,鄰聖曰賢,能以似解伏見,因似發真故言鄰聖;又天魔外道愛見流轉,不識四諦,此七位人明識四諦,無有邪曲故是賢人相也。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五停心觀位】者。破五障道,即是初賢位。所以者何?若定邪聚眾生,不識三寶四諦,貪染生死;若人歸依三寶、解四真諦,發心欲離生死求涅槃樂,五種障道煩惱散動,妨觀四諦;今修五觀成就,障破道明行解相稱,亦名初賢位。
(二) 【別相念處位】者。以五障既除觀慧諦當能觀四諦,而正以苦諦為初門,作四念處觀破四顛倒;若慧解脫根性人,但修性四念處觀,破性執四倒;若俱解脫人,修共四念處觀,破事理四倒;若無疑解脫根性人,修性共緣三種四念,破一切事理文字等四顛倒,善巧方便於念處中,有四種精進修四種定生五善法,破五種惡分別道用安隱而行,能觀四諦成別相四念處位也。
(三) 【總相念處位】者。前已別相念慧破四顛倒,今深細觀慧總破四倒,或境總觀總境別觀總境總觀別;或總二陰三陰四陰五陰,皆名總相觀,是中亦巧方便,能生正勤如意七覺八道疾入後法,故名總相念處位也。
(四) 【煖法位】者。以別總念處觀故,能發似解,十六諦觀得佛法氣分,譬如鑽火煙起,亦如春陽煖發,以慧鑽境發相似解,解即喻煖;又如春夏積集華草,自有煖生,以四諦慧集眾善法,善法熏積慧得起,故名煖也,即是內凡初位,佛弟子有外道則無,是名煖法位。
(五) 【頂法位】者。似解轉得四如意定,十六諦觀轉更分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法位。
(六) 【忍法位】者。亦是似解增長,五種善法增進成根,於四諦中堪忍樂欲,故名忍法位。
(七) 【世第一法位】者。即是上忍一剎那,於凡夫所得最勝善根,名為世間第一法也。
由此觀之,如是『七賢』,乃係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車*(而/大)]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賢位,後四是四善根。此外尚有大乘的七賢,即如同《仁王經天台疏》日:「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總而言之,此『七賢』有通別二名(1)通者,皆稱為七賢,皆稱為加行位;(2)別者,前三位為三賢,後四位為四善根,或四加行位。今則對於後之七聖位,而總稱七位為七賢位。而『七聖』者,四教儀之目也,又謂之七士夫,七大夫,七聖人。聖者正也,以正智照見真理故名,見道以上者是也。差別其聖者之位次,有八聖,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鈍之根性差別其聖者,則為七聖,如同《俱舍論》曰:「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四教儀》曰:「七聖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止觀》曰:「若析法入空,有無二門所斷三道,如毘曇所明七賢七聖四沙門果,成論所明二十七賢聖等,差別位次。」《大乘義章》曰:「或分十四,如毘曇說,見諦道前說七方便(七賢),見諦道中信行、法行,修道位中有信解脫、見到,阿那含中得滅定者名為身證,無學位中說慧解脫、俱解脫(七聖)。」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