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29, 2007

1705-何等為『融通佛法十意』

標題:何等為『融通佛法十意』

眾所周知:『佛法』者,佛所說之法,八萬四千之法藏是也。如同《勝鬘經》曰:「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法華經序品》曰:「照明佛法,開悟眾生。」《無量壽經》曰:「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又『融通』者,彼此混同而無差別曰融,通達無礙曰通。至於何等為『融通佛法十意』?依《摩訶止觀》開示:今有『十意』融通佛法。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明道理】。寂絕亡離不可思議,即是四諦三二一無隨情智等,或開或合,若識此意權實道理冷然自照。
(二) 【教門綱格匡骨盤峙】。包括密露涇渭大小,即是漸頓、不定、祕密、藏通別圓,若得此意聲教開合化道可知。
(三) 【經論矛盾言義相乖】。不可以情通不可以博解,古來執諍連代不消,若得四悉檀意則結滯開融,懷抱瑣析拔擲自在,不惑此疑彼也。
(四) 【若知謬執而生塞著】。巧破盡淨,單複具足無言窮逐,能破如所破,有何所得耶?
(五) 【結正法門對當行位】。修有方便,證有階差,權實大小,賢聖不濫,增上慢罪從何而生?
(六) 【於一法門縱橫無礙】。綸緒次第,亹亹成章。
(七) 【開章科段】。鉤鎖相承,生起可愛。
(八) 【帖釋經文婉轉繡媚】。總用上諸方法隨語消釋,義順而文當。
(九) 【翻譯梵漢】。名數兼通,使方言不壅。
(十) 【一一句偈,如聞而修,入心成觀】。觀與經合,觀則有印,印心作觀非數他寶,唯翻譯名數未暇廣尋,九意不與世間文字法師共,亦不與事相禪師共,一種禪師唯有觀心一意,或淺或偽餘九全無,此非虛言,後賢有眼者當證知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項』,即所謂『融通佛法十意』是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佛法』者,除了佛所說之法,八萬四千之法藏之外,尚有(1)『佛所得之法』,法界之真理是也,如同《止觀》曰:「法界法是佛真法。」;(2)『佛所知之法』,一切諸法即佛法也,如同《大寶積經》曰:「如來嘗說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以於諸法能善了知名為佛法。」《俱舍頌疏界品》曰:「佛法者佛所知法,即極遠時等是也。」《金剛經》曰:「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大集經》曰:「佛法者名一切法。」《大寶積經》曰:「諸法本性與佛法等,是故諸法皆是佛法。」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hursday, June 28, 2007

1704-云何為『乘戒之關係』

標題:云何為『乘戒之關係』

眾所周知:『乘』者,梵語,舊曰衍,新曰野那Ya%na,乘者乘載之義,以名行法,乘行人使至其果地之意,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其中一乘有二種,二乘有二種,三乘有三種,四乘有四種,五乘有五種。『戒』者,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非,焚燒行人,事等如熱,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至於云何為『乘戒之關係』?依《摩訶止觀》開示:約此乘戒四句分別,一乘戒俱急;二乘急戒緩;三戒急乘緩;四乘戒俱緩。茲分述之如下:
(一) 【乘戒俱急】者。若律儀戒急則為欲界人天所牽,若無雜戒急隨禪梵世;三品理乘何乘最急?(1)若三品即中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聞華嚴教利根得道。(2)若上品出假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於華嚴座作鈍根得道。(3)若上中二品入空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聞方等般若等教得三乘等道。(4)若下品入空乘急,以人天身值彌勒佛,聞三藏經得道,得人天身。是持事戒力,見佛得道修乘觀力,事理俱持,諸行中最故不可緩也。
(二) 【戒緩乘急】者。是人德薄垢重煩惱所使,是諸事戒,皆為羅剎毀食,專守理戒觀行相續,如上覺意六蔽中用心,央掘示為其相,以事戒緩命終故,墮三惡道受於罪報。於諸乘中何乘最強?強者先牽(1)若析空乘強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三藏經,乃可得道。(2)若即空乘急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般若方等得道。(3)若即假乘急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華嚴及聞餘教,作鈍根得道。(4)若即中乘急以三途身,值彌勒佛聞華嚴經作利根得道。是故佛說漸頓諸經,龍鬼畜獸悉來會坐,即是其事,破事戒故受三惡身,持理觀故見佛得道。大經云:「於戒緩者不名為緩,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正是此一句也。
(三) 【戒急乘緩】者。事戒嚴急纖毫不犯,三種觀心了不開解,以戒急故人天受生,或隨禪梵世,耽湎定樂,世雖有佛說法度人,而於其等全無利益,設得值遇不能開解,振丹一國不覺不知,舍衛三億不聞不見,樂著諸天及生難處不來聽受,是此意也。譬如繫人,或以財物求諸大力,申延日月冀逢恩赦,在人天中亦復如是,冀善知識,化導修乘即能得脫,若於人天不修乘者,果報若盡還墮三途,百千佛出終不得道。
(四) 【事理俱緩】者。皆犯永墜泥犁,失人天果報,神明昏塞無得道期,迴轉沈淪不可度脫,行者當自觀心,事理兩戒何戒緩急?於事三品何品最強?於理三品何品小弱?自知深淺亦識將來果報善惡,既自知已亦知他人,將此觀心亦識諸經列眾之意,亦識如來逗緣大小,故華嚴中鬼神皆言住不思議解脫法門者,此是權來引實。令昔修不思議乘急者得道,涅槃列眾亦復如是,若細尋此意,廣歷四教乘戒緩急,以辯其因,後歷五味以明其果,皆使分明。凡如是等因果差降,升沈非一,云何難言理戒得道何用事戒耶?幸於人天受道,何意苦入三途?四明懺淨者,事理二犯俱障止觀定慧不發。云何懺悔令罪消滅不障止觀耶?若犯事中輕過,律文皆有懺法。懺法若成,悉名清淨,戒淨障轉止觀易明,若犯重者佛法死人,小乘無懺法;若依大乘許其懺悔。
由此觀之,如是『四類』,即所謂『乘戒之關係』,此為吾等學佛修道所應知。何以故?蓋『乘』者,以名開悟實相之智慧,『戒』者,以名淨除身口惡之制法。此中小乘之比丘,戒急乘緩,大乘之菩薩,乘急戒緩。如同《涅槃經》曰:「於乘緩者乃名為緩,於戒緩者不名為緩。」然是一往之相對,其實大乘之真薩埵,乘戒俱急。此有四句:(1)謂因戒緩故,墮於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四趣之中,由乘急故,還得聞法,如八部(八部者,天、龍、夜叉、乾闥婆、阿脩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也)中,龍鬼等皆得預會聞法,是名『乘急戒緩』;(2)謂因戒急故,得生人天,由乘急故,亦得聞法悟道,是名『乘戒俱急』;(3)謂因戒緩故,永墮四趣,失天人身,以乘緩故,不得聞法,是名『乘戒俱緩』;(4)謂因戒急故,得生人天中,雖生人天中,由乘緩故,不樂聞法,是名『戒急乘緩』。
總而言之,『乘』者,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的此岸運載到涅槃的彼岸,乘有一乘、二乘、三乘、四乘、五乘之別。『戒』者,防禁身心之過者,如同《大乘義章》曰:「言尸羅者,此名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火,焚燒行人。事等如燒,戒能防息,故名清涼,清涼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為戒。」《瓔珞本業經》曰:「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玄應音義》曰:「戒亦律之別義也,梵言三波羅,此譯云禁,戒亦禁義也。」《涅槃經》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級,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又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為戒之四科:(1)『戒法』者,如來所制之法;(2)『戒體』者,由於受授之作法而領納戒法於心臍,生防非止惡之功德者;(3)『戒行』者,隨順其戒體而如法動作三業也;(4)『戒相』者,其行之差別,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是故一切之戒,盡具此四科。如同《資持記》曰:「欲達四科,先須略示。聖人制教名法,納法成業名體。依體起護名行,為行有儀名相。」《補助儀》曰:「戒科總有四重:謂戒法,戒體,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淨戒功德是也;戒體者,師資相傳,作法受得,心中領納法體也;此受持法體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開遮持犯,名云戒相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June 27, 2007

1703-云何得『明懺見』

標題:云何得『明懺見』

眾所周知:『懺悔』二字,乃梵漢雙舉之詞,梵語懺摩,華言悔過,言懺者乃懺摩之略,言悔乃悔過之意也。總之懺摩原意,乃請他忍恕之義;悔過者,則又自行悔罪之意也。如同《止觀》曰:「懺名陳露先惡,悔名改往修來。」是又就去來言之矣。至於云何得『明懺見』?依《摩訶止觀》開示:約『十法』,以明懺見。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翻破不信】者。即點身見心,令識無明苦集,是人愛著觀空智慧,是事不知,名為無明,而起違從依見造行。見行依色即是名色,名色即是苦等,迷苦起於愛有,有生未來生死,流轉相續,豈是寂滅?若謂生死盡者,乃是漫語,呼無明見心為道,非道為道,非因計因,名為戒取,豈非因盜?呼未來三途苦報為涅槃,此是見取,非果計果是為果盜,身邊邪見其事可知,如此見心,乃是苦集,非滅道也,尚非三藏道滅,豈是摩訶衍道滅?若能如是即知『世間因果』。復識『出世因果』,故大品云:「般若能示世間相,所謂示是道非道,是為深識見心苦集也;又深者,非但知無明苦集,亦識三藏因果,亦識因緣生法即空四諦因果;又復深者,亦知因緣即假無量四諦因果;又復深者,亦知因緣即中無作四諦因果,於一見心具識一切因果。
(二) 【生重慚愧】者。不見我心中三諦之理名慚愧,且約理觀論人天者,慚乾慧性地之人,愧四果淨天,三十心人,十地義天,五品六根清淨之人,四十二位天,例如作意得報名為人,自然果報名為天。二種天人亦復如是,方便道名為人,真理顯名為天,見心造罪覆三諦理,不逮三種人天,是故慚愧,翻破無慚愧心也。
(三) 【怖畏】者。知見心造罪此過深重。大論云:「諸佛說空義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我今由見而起大罪。此間劫盡他方獄生,此間劫成還來此處,如是展轉無量無邊。若說果報所受之身,當吐熱血死,故知見罪大重。既非無漏不出生死,煩惱潤業墮落何疑,一命不追永無出日,為是義故生大怖畏,翻破不畏惡道心也。
(四) 【發露】者。從來諸見而生愛著,覆此三諦不能決定生信,今知見過失,發卻三疑無所隱諱,顯其諦性,是為發露翻破覆藏罪心也。
(五) 【斷相續心】者。三諦之觀勿令有間,以八正道治三惑心斷而不習,此翻破相續惡心也。
(六) 【發菩提心】者。即是緣三諦理皆如虛空,空則無邊愍傷一切普令度脫,昔迷此起惑有無邊故,罪亦無邊。今菩提心遍於法界,起無作善亦遍法界,翻破昔遍空無作惡也,奏師子琴餘絃斷絕,即此義也。
(七) 【修功補過】者。三諦道品,即是菩薩寶炬陀羅尼,是行道法趣涅槃門,如此道品念念相續即是修功補過,昔執於見謂為涅槃,於見不動不修道品。設令動有入無,如屈步蟲,雖於見動亦不能修道品,今知有無是見不執為實,是名見動而不修道品。若破析諸見行於道品,是名見動而修道品。又體見即空即假即中,既言即者,於見不動而修三種道品,是為修功補於縱見之過也。
(八) 【守護正法】者。昔護見不令他破方便申通,今護三諦諸空不令見破,若有留滯善巧申弘,亡身存法猶如父母守護其子,此翻破毀善事也。
(九) 【念十方佛】者。昔服見毒常無厭足,如渴思飲。又遇惡師如加以鹹水,以苦捨苦我慢矜高,諂心不實。於千萬億劫不聞佛名字,今念三諦不來不去,即是佛,無生法即是佛,常為諦理所護,此翻破狎惡友心。
(十) 【觀罪性空】者。此三種惑本來寂靜,而我不了妄謂是非,如熱病人見諸龍鬼。今觀見如幻如化,來無所從去無足跡,亦復不至東西南北,一切罪福亦復如是,一空一切空,空即罪性罪性即空,此翻破顛倒心也。
由此觀之,若能運此『十懺』時,深觀三諦,又加事法,以殷重心不惜身命,是名事理兩懺,障道罪滅。何以故?蓋對自己的過錯或罪惡進行反省並決心改正,謂之懺悔,這是一個梵漢並舉的詞。懺,是梵語Ksama(懺摩)的省音,意為悔過。懺悔原為僧團每半個月舉行一次的誦戒儀式。在儀式上,讓犯戒者披露自己的過失。南朝梁‧蕭子良《淨住子‧滌除三業門》說︰「懺悔之法,當先潔其心、靜其慮、端其形、整其貌、恭其身、肅其容,內懷慚愧,鄙恥外發。」指出懺悔時必須至誠懇切。懺悔有一定的程式,往往都要念長短不等的「懺悔文」。中國的懺法始于梁武帝的「慈悲道場懺法」,後又有「觀音懺」、「法華懺」、「金光明懺」等。有注重程式的「事懺」,也有注重諦觀的「理懺」。懺悔可以拔除罪苦,如同《心地觀經》謂︰「發露懺悔,罪即消除。」
總而言之,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之苦。如《普賢菩薩十願品》開示: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遍法界,都不能容納。吾人即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悔最好法門,莫如念佛,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菩薩初發心時,必須緣四聖諦,發四弘誓願,以廣心量,以明趣向。(1)緣苦諦:對於六道有情,受無量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緣集諦:對於無始以,所積集之煩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3)緣道諦:對於修道途程中之種種法門,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緣滅諦:對於清淨寂滅之涅槃極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凡是修菩薩道者,皆須依此四弘誓願,做為自利利他之啟導。又親近正知正見之善知識(然而在末法時代,善知識難遇),不但容易消災解難、超度亡靈,而且能漸次破除『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向『成佛之道』邁進。蓋『善知識』如同失去方向之船舶,在黑暗航行,急需『燈塔』之指引,才能化險為夷,安全靠岸;學佛修道者,亦需善知識『正知正見』之指導,才能破迷開悟,轉凡入聖,證得佛果,所謂『一燈能破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劫愚』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2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uesday, June 26, 2007

1702-云何為『修中觀因緣』

標題:云何為『修中觀因緣』

眾所周知:『三觀』者,指天台宗三觀,即空觀、假觀、中觀。空觀是觀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假觀是觀諸法雖同幻化,但有假相和作用;中觀是觀諸法非空亦非假,亦空亦假之中道實理,修此三觀,能破三惑,證三智,成三德。至於云何為『修中觀因緣』?依《摩訶止觀》開示:修中觀因緣者,略為五,一為無緣慈悲;二滿弘誓願;三求佛智慧;四學大方便;五修牢強精進。茲分述之如下:
(一) 【無緣慈悲】者。即如來慈悲也,此慈悲與實相同體。不取眾生相故非愛見;不取涅槃相故非空寂;非空寂故非法緣慈悲;非愛見故非眾生緣;無二邊相故名無緣。誰能開闢,如水生火水不能滅,還用火滅,此無明障依兩觀生,兩觀所不能除唯中道觀乃能破耳,為是因緣修第三觀也。
(二) 【滿本弘誓】者。初發心時起四弘誓,與虛空等;空假兩觀知苦斷集猶如枝葉,所未知斷喻若根本;空假兩觀修道證滅猶如燈炬,諸山幽闇力不能明;雖修兩觀誓願未滿,譬如百川不能溢海,娑伽羅龍王所[雨/注]泉池一[雨/注]即滿。中道正觀亦復如是,知一切苦斷法界集,修無上道證究竟滅,為滿本願故須修第三觀。
(三) 【求佛智慧】者。即是如來一切種智知,佛眼見廣大深遠橫豎覺了,究竟具足;上兩觀眼智比於佛法,猶如盲人闇中想畫不能睹見,墜落坑坎云何得前?若修中道如有目足到清涼池,除二邊熱悶醒覺休息,飲服其水冷滑香甘,是名佛智知;見其池相方圓深淺,水色清淨,是名佛眼見;欲得如來實相眼智非止觀不成,故修第三觀。
(四) 【學大方便】者。即是如來無謀善權無方大用,住首楞嚴種種示現,不可思議巧方便力,示諸眾生虛空中風,劫燒負草令無燒害,此為難事故須善巧。又如來初出不即說大,種種方便譬類言辭,引導眾生令離諸著,然後開佛知見示以一乘,是故殷勤稱歎方便。佛智叵思議方便隨宜說,佛意難可測無有能得解,以百千方便令鈍根者妙契寰中,上二觀智力用輕,欲得如來此方便者,若非中觀所不能成,故修第三觀也。
(五) 【大精進】者。欲為大事大用功力。法華云。如有勇健能為難事,不動不退方名薩埵,不顧身命何況財物?雖得菩提猶尚不息何況未得?上兩觀功微賞少,中觀功蓋天下賞窮解髻,為大精進修第三觀。
由此觀之,如是『五因緣』,即是『修中觀因緣』,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諸家說三觀,以天台之三觀為最普通:(1)空觀,觀諸法之空諦也;(2)假觀,觀諸法之假諦也;(3)中觀,此有二(a)觀諸法亦非空,亦非假,即是中,謂為雙非之中觀;(b)觀諸法亦空亦假,即是中,謂為雙照之觀。又就性德之理而謂為三諦,就修德之智而謂為三觀,以吾人凡常之一心為所觀之境而觀之,則謂為一心三觀,而三諦三觀有別圓二教相違。
總而言之,『三觀』者,謂天台智者大師所立也。觀即照了之義,觀達一念之心,即具三諦之法也。若觀心空,則一切法皆空,即是真諦;若觀心假,則一切法皆假,即是俗諦;若觀心中,則一切法皆中,即是中諦。此之三觀,全由性發,實匪修成。故於一心,宛有三用,所謂一心三觀也。(1)『空觀』,空者,離性離相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名之為空。由觀一念空故,一空一切空,無假、無中而不空,以三觀皆能蕩相故也。蓋空蕩見、思之相,假蕩塵沙之相,中蕩無明之相,三相皆蕩,即畢竟空,是名空觀;(2)『假觀』,假者,無法不備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諸法,名之為假。由觀一念假故,一假一切假,無空無中而不假,以三觀皆能立法故也。蓋空立真諦之法,假立俗諦之法,中立中諦之法;三法皆立,即為妙假,是名假觀;(3)『中觀』,中即中正,絕二邊對待之謂也。謂觀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名之為中。由觀一念中故,一中一切中,無空無假而不中;以三觀當處皆能絕待故也。蓋言空則空外無法,言假則假外無法,言中則中外無法,三皆絕待,即為圓中,是名中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2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June 20, 2007

1701-云何為『入假因緣』

標題:云何為『入假因緣』

眾所周知:『三諦』者,大乘之人,所信諦理有三,即是三諦。諦者諦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1)空諦,謂因緣生之事物,體性實空無之道理也;(2)假諦,言體性雖空,而假相實存在之道理也;(3)中諦,言空假二性不二一如之道理也。至於云何為『入假(諦)因緣』?依《摩訶止觀》開示:入假因緣者,略言有五。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 【慈悲心重】。初破假時,見諸眾生顛倒獄縛不能得出,起大慈悲愛同一子,今既斷惑入空,同體哀傷倍復隆重,先人後己與拔彌篤。
(二) 【憶本誓願】。本發弘誓拔苦與樂令得安隱,今眾生苦多未能得度,我若獨免,辜違先心不忘本懷,豈捨含識?入假同事而引導之,二乘初業不愚於法,亦有大願隔生中忘,退大取小眾聖所呵,菩薩不爾,如母得食常憶其兒。
(三) 【智慧猛利】。若入空時,即知空中有棄他之過。何以故?若住於空則無淨佛國土教化眾生,具足佛法,皆不能辦,既知過已,非空入假。
(四) 【善巧方便】。能入世間,雖生死煩惱不能損智慧,遮障留難彌助化道。
(五) 【大精進力】。雖佛道長遠不以為遙,雖眾生數多而意有勇,心堅無退精進發趣,初無疲怠。
由此觀之,如是名『五緣』,與《淨名經》同,何以故?蓋彼文有三種慰喻:(1)先明觀身無常等是『入空慰喻』;(2)最後云當作醫王是『入中慰喻』;(3)中間是『入假慰喻』。換言之,以己之疾愍於彼疾,即是同體大悲,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豈非本誓?憶所修福念於淨命,豈非知空之過?勿生憂惱常起精進,即是善巧方便
總而言之,『三諦』者,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即假是俗諦,即中是中諦。換言之,即(1)『真諦』,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蓋諸法本空,眾生不了,執之為實,而生妄見,若以空觀蕩之,則謂實之情自忘,情忘即能離於諸相,諸相若離,則真空之理,自然諦了,故名真諦;(2)『俗諦』,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諸法雖即本空,皆不可得,若以假觀照之,則能諦了性具諸法,歷歷宛然,故名俗諦;(3)『中諦』,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諸法本來不離二邊,不即二邊,若以中觀觀之,則能諦了諸法,非真非俗,即真即俗,清淨洞徹,圓融無礙,即一而三,即三而一,不可思議,故名中諦。此為天台所立之三諦三觀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uesday, June 19, 2007

1700-云何為『順流十心』

標題:云何為『順流十心』

眾所周知:所謂『順流』,流即生死流也。蓋六道(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羅道、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也)眾生,順從生死之流,唯務趣下,而不知返,所謂順生死流,逆涅槃道也。至於云何為『順流十心』?茲依《摩訶止觀》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自從無始闇識昏迷,煩惱所醉妄計人我:(1)計人我故起於身見;(2)身見故妄想顛倒;(3)顛倒故起貪瞋癡;(4)癡故廣造諸業;(5)業則流轉生死。
(二) 內具煩惱,外值惡友,扇動邪法,勸惑我心,倍加隆盛。
(三) 內外惡緣既具,能內滅善心外滅善事,又於他善都無隨喜。
(四) 縱恣三業,無惡不為。
(五) 事雖不廣,惡心遍布。
(六) 惡心相續,書夜不斷。
(七) 覆諱過失,不欲人知。
(八) 魯扈底突,不畏惡道。
(九) 無慚無愧。
(十) 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由此觀之,如是為『十種』順生死流,昏倒造惡,廁蟲樂廁不覺不知,積集重累不可稱計,四重五逆極至闡提,生死浩然而無際畔,今欲懺悔,應當逆此罪流,用十種心翻除惡法,先正信因果決定孱然,業種雖久久不敗亡,終無自作他人受果,精識善惡不生疑惑,是為深信翻破一闡提心。
總而言之,流有多種:(1)或說聖道名流;(2)或說業名流;(3)或說愛名流;(4)或說生死名流。此中『流』者,但說生死。如同契經說:「順流云何?謂習諸欲、及造惡業。逆流云何?謂不習諸欲,不造惡業。」當知彼經依一生建立順流逆流,此中所說,依多生建立順流逆流。復次彼經依暫時起欲,惡離欲惡,建立順流逆流,是故未離欲染聖者,亦名順流,已離欲染異生,亦名逆流,此中所說,依長時向生死、背生死,建立順流逆流,是故有已離色染者,而名順流,有未離欲染者,而名逆流。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Friday, June 15, 2007

1699-云何為『一大事因緣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一大事因緣之涵義』

眾所周知:佛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此一大事因緣,即為了化度眾生的因緣。如同《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至於云何為『一大事因緣之涵義』?茲依《金剛三昧經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依《法華經》所開示之一大事者有四種義。何者為四?即所謂(1)『無上義』。唯除如來一切智智,更無餘事,如經欲開佛知見,令眾生知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故,佛知見者,如來能證以如實智,知彼義故;(2)『同義』。以諸聲聞辟支佛佛法身平等,如經欲示眾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法身平等者,佛性法身無差別故;(3)『不知義』。以諸聲聞辟支佛等不能知彼真實處故,不知真實處者,不知究竟唯一佛乘故,如經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4)『令證退轉地義』。示現欲與無量智業故,如經欲令眾生入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故。
(二) 依《金剛三昧經》開示之一大事者亦有四義。何者為四?即所謂(1)『無上義』。如上文言,諸佛智地入實法相故;(2)『同義』。如經一覺了義難解難入故;(3)『不知義』。非諸二乘所知見故;(4)『令證義』。可度眾生皆說一味故。
由此觀之,如是『諸義』,為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一大事因緣』者,一即一實相也。其性廣博,故名為大。如來出世度生之儀式,故名為事。眾生具此實相而能成機感佛,故名為因。如來證此實相而能起應度生,故名為緣。一切如來出現於世,皆為開示一切眾生本有實相,令其咸得悟入佛之知見。捨此則非如來出世本懷,是故經云『如來惟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是也。
總而言之,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無非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換言之,即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使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也。是顯佛出世本懷之語,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開者如始開藏戶也。示者如現藏內之寶也。悟者如一一記得藏內寶物也。入者如入藏取寶物也。此開悟之淺深,次第配之於大乘之階位四十位。又知見者,智知於理,見諦法。諦法無為則無分別。以無為故而有差別。約此知見,論開示悟入,以略擬廣則有四十位。開者,即是十位。初破無明,開如來藏,見實相理。示者,惑障既除,知見體顯,體備萬德,顯示分明,故名為示。悟者,障除體顯,法界行明,事理融通,更無二趣。入者,事理既融,自在無礙,自在流注,任運從阿到荼,入薩婆若海。是故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即是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15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hursday, June 14, 2007

1698-何等為『五驚怖』

標題:何等為『五驚怖』

眾所周知:『菩薩』者,具名菩提薩埵,又曰菩提索埵,摩訶菩提質帝薩。舊譯為大道心眾生,道眾生等,新譯曰大覺有情,覺有情等。謂是求道之大心人,故曰道心眾生,求道求大覺之人,故曰道眾生,大覺有情。又薩埵者勇猛之義,勇猛求菩提故名菩提薩埵。又譯作開士,始士,高士,大士等。義譯也,總名求佛果之大乘眾,而初學之菩薩,有所謂『五驚怖』是也。至於何等為『五驚怖』?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驚怖有五。何等為五?即
(一) 【損驚怖】。如所聞聲取以為實,謗無大乘而作是言:如來說言阿羅漢究竟涅槃,我畢竟取如是涅槃,是故阿羅漢不入涅槃,此即決定種姓聲聞。聲聞者,所聞教聲取之以證,究竟實果,我畢竟已取如是涅槃,果已究竟謗無大乘,不堪聞今為說大乘,若聞今說彼非究竟,即驚疑阿羅漢皆畢竟無入涅槃者,反道疑生,故名為損。
(二) 【多事驚怖】。以大乘眾生生如是心:我無量無邊劫中,行菩薩行久受勤苦,生驚怖心起取異乘心故,謂不定姓地前菩薩,住大乘中,已經多劫行菩薩行,名為多事,恐彼起心退趣異乘故,今為說令其不退。
(三) 【顛倒驚怖】。分別我我所,身見不善法故,謂根未熟定姓凡夫,煩惱尤重不堪為說,若為說者更生煩惱,顛倒驚怖。
(四) 【悔驚怖】。謂若為說:大德舍利,我不應證如是小乘法,自止小果歸向大乘,即以悔心,名為驚怖。
(五) 【誑驚怖】。謂若說:增上慢者作如是說,云何如來誑於我等,自謂道滿更無餘故。
由此觀之,初學之菩薩執我取相有『五驚怖』,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初學之菩薩,不比菩薩摩訶薩(1)智慧觀察具證二空(我空法空),能益自他;(2)除斷邪行具淨尸羅,必至涅槃;(3)深入緣起了本無生;(4)住無相理身心寂靜,無自他相;(5)成就微妙四無礙辯,處眾無畏猶師子王。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設若初學之菩薩欲證得『初地』菩薩摩訶薩,必須至少經一大阿僧祇劫,是故證得『佛果』,誠非易事。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條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une 11, 2007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June 13, 2007

1697-何等為『七辯』

標題:何等為『七辯』

  眾所周知:『四無礙解』者,又云四無礙智,四無礙辯。是為諸菩薩說法之智辯,故約於意業而謂為解,謂為智,約於口業而謂為辯。換言之,『四無礙解』即指(1)『法無礙』,名句文能詮之教法名為法,於教法無滯,名為法無礙;(2)『義無礙』,知教法所詮之義理而無滯,名為義無礙;(3)『辭無礙』,又云詞無礙,於諸方言辭通達自在,名為辭無礙;(4)『樂說無礙』,又云辯說無礙,以前三種之智為眾生樂說自在,名為樂說無礙,又契於正理起無滯之言說,名為辯無礙。至於何等為『七辯』?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四無礙解中之『樂說無礙』,即說法等『七辨』無滯智說辨才。何等為七?即
(一)【捷辨】。須言即言無謇吃故;
(二)【迅辨】。懸河湕泠不遲訥故;
(三)【應辨】。應時應機不增減故;
(四)【無疏謬辨】。凡說契經不邪錯故;
(五)【無斷盡辨】。相續連環終無竭故;
(六)【豐義味辨】。凡所演說一一句言多事理故;
(七)【最上妙辨】。一切世間具甚深如雷清徹遠聞等五種聲故。
由此觀之,如是『七辨』,即是菩薩『樂說無礙』之內容,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樂說無礙』者,謂於一切種一切法通達中,如實覺悟之所引攝無癡見性,及彼相應等持諸心心法,由此行多所行故。若於所依無礙覺慧,名法無礙,於法異門,無罣礙故;若於能依無礙覺慧,名義無礙,於一切法自相共相,無罣礙故,或於諸法別義意趣,無罣礙故;若於其言無礙覺慧,名訓詞無礙,於諸國土各別境界種種言詞,隨自展轉異想隨說,無罣礙故,或於諸法訓釋言詞,無罣礙故;若於分析諸法智中無礙覺慧,名『樂說無礙』,於能辯析諸法智中,無罣礙故。
總而言之,菩薩為隨順眾生根機,常根據佛法教理,善巧方便,不辭疲倦,講經說法,化導眾生,令眾生聞法解悟,發心修行,得度慳貪罪惡之心。是故菩薩欲成就為『菩薩摩訶薩』,勢必具足七種因緣。何等為七?即(1)具大根;(2)具大智;(3)信大法;(4)明大理;(5)修大行;(6)經大劫;(7)証大果。菩薩須具此七大,方能稱為『菩薩摩訶薩』。願與諸仁者共勉之!Sunday, June 10, 2007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Tuesday, June 12, 2007

1696-云何為『持地三昧』

標題:云何為『持地三昧』

眾所周知:『三昧』者,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如同《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至於云何為『持地三昧』?依《妙法蓮華經玄贊》開示:菩薩有『十法』,名為持地三昧。何等為十?即
(一) 如地廣大無量無邊。菩薩亦爾,功德、智慧、莊嚴、願行、無量無邊。
(二) 如地眾生依止各隨所欲,稱意拯給周濟無礙。菩薩亦爾,六度眾具皆悉與之,心無限礙。
(三) 如地無好惡加報不忻無恨。菩薩亦爾,育養眾生如不望報。
(四) 如地天注雲雨普皆容受無不堪持。菩薩亦爾,一切諸佛興大悲雲,普澍法雨,如其所說,悉能容持。
(五) 如地一切草木叢林,及與眾生行住坐臥,皆悉依之。菩薩亦爾,一切眾生修行善趣,二乘學法、涅槃,皆因菩薩而有。
(六) 如地一切種子依生。菩薩亦爾,一切善業天人種子,皆依菩薩而得生長。
(七) 如地能出一切眾寶。菩薩亦爾,功德善寶一切樂具皆出菩薩。
(八) 如地出眾妙藥能療眾病。菩薩亦爾,能出一切法藥,能除一切諸煩惱病。
(九) 如地風不能動,繩蜂蝎不能虧損。菩薩亦爾,一切內外諸緣逼惱,不能擾動。
(十) 如地師子哮吼龍象雷電不能驚怖。菩薩亦爾,一切外道九十五種,所不能動。
由此觀之,具此『十法』菩薩,名為持地三昧,得持地三昧故,名為持地;或修持十地,名為持地何以故?蓋『三昧』者,為梵語Samadhi之音譯,又名三摩地、三摩提,意為正思維指導下的定力。《大智度論》︰「 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大乘義章》︰「以體寂靜,離于邪亂,故曰三昧。」佛教認為修行能證得「三昧」,則能引發種種神通妙用。以後遂引申為妙處、極致、蘊奧、訣竅等。《書言故事‧贊嘆類》︰「得妙處,曰得三昧。」《故事成語考‧釋道鬼神》︰「儒家曰精一,釋家曰三昧,道家曰貞一,總言奧義之無窮。」《宋史‧李元儀傳》︰「元儀能為文,尤工尺牘,軾謂入刀筆三昧。」唐朝僧人懷素雅好草書,自言得草聖三昧。可見「三昧」一詞運用已十分廣泛。
總而言之,『三昧』者,此云調直定,又云正定,亦云正受,如同《圭峰疏》云:「不受諸受,名為正受。」遠法師云:「夫稱三昧者何?專思寂想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寂則氣虛神朗;氣虛則智恬其照,神朗則無幽不徹。斯二乃是自然之玄符,用一而致用也。是故靖恭閑宇,而感物通靈,御心惟正,動必入微。此假修以凝神,積功以移性。」又諸三昧,名質甚多,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故天台止觀略明四種: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1)常坐者,出文殊說;(2)常行,出般舟三昧;(3)半行半坐,法華云:「其人若行、若立,讀誦此經;是人若坐,思惟此經。」(4)非行非坐,實通行坐,南岳呼為隨自意。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10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Monday, June 11, 2007

1695-何等為『菩薩十種莊嚴』

標題:何等為『菩薩十種莊嚴』

眾所周知:『菩薩十種莊嚴』者,以善美飾國土或以功德飾依身云莊嚴。如同《阿彌陀經》曰:「功德莊嚴。」《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觀無量壽經》曰:「以諸惡業而自莊嚴。」《輔行》曰:「一心三諦為所莊嚴,一心三觀為能莊嚴。」或謂一切眾生皆有一乘正性,應須修於六度莊嚴,設若不修,不得正性,是則六度決定能為莊嚴之具,故疏云:「以六度為莊嚴也。」至於何等為『菩薩十種莊嚴』?依《華嚴經》開示:菩薩有十種莊嚴。何等為十?即
(一)【大慈莊嚴】。救護一切眾生故。
(二)【大悲莊嚴】。堪忍一切故。
(三)【大願莊嚴】。所可發願悉究竟故。
(四)【迴向莊嚴】。建立一切諸佛功德妙莊嚴故。
(五)【功德莊嚴】。饒益一切眾生故。
(六)【波羅蜜莊嚴】。度脫一切眾生故。
(七)【智慧莊嚴】。除滅一切眾生煩惱愚癡闇故。
(八)【方便莊嚴】。出生善門諸善根故。
(九)【一切智心堅固不亂莊嚴】。不樂異乘故。
(十)【決定莊嚴】。於正法中滅疑惑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莊嚴』,為菩薩所具有,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通謂常塑造佛像,為之貼金,使其形象端莊肅穆,稱為莊嚴,如同元‧陶宗儀《輟耕錄‧旃檀佛》︰「京師旃檀佛以靈異著聞,海宇王侯、公相、士庶、婦女捐金莊嚴。」亦指佛菩薩像的光彩,如說「法相莊嚴」。或用善、美之物(如七寶等)裝飾國土,也稱莊嚴,如同《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此外,用福慧等善行淨化身心,亦謂之莊嚴,如同《大集經》說四種莊嚴,即戒莊嚴、三昧莊嚴、智慧莊嚴和陀羅尼莊嚴。
總而言之,佛門七眾弟子,尤其是修行『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最喜歡用之『迴向偈』即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此乃佛弟子用『福慧』等善行淨化身心,來莊嚴佛淨土。何以故?蓋通常菩薩以『七德』:(1)脩時長;(2)勤精進;(3)定自在;(4)得神通;(5)久脩梵行;(6)能習法;(7)巧問答,將所修之『福慧』來迴向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佛淨土,而一般人用『莊嚴』形容自然界宏偉精妙,如同宋‧範成大《回黃坦》詩︰「世界真莊嚴,造物極不俗。」或形容建築物的端正肅穆,如同《宋書‧夷蠻傳》謂訶羅陀國「台殿羅列,狀若眾山;莊嚴微妙,猶如天宮」。亦用『莊嚴』形容人的神態、儀表或語言等莊重而又嚴肅。如︰老法師莊嚴地升座,並為四眾弟子說法。又如梁啟超《錫蘭島臥佛》︰「為奇冷語有壯采者不難,為莊嚴語有風格者最難。」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10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Sunday, June 10, 2007

1694-何等為『十種供養』

標題:何等為『十種供養』

眾所周知:『供養』者,敬獻奉養佛、法、僧三寶,謂之「供養」。如晉《法顯傳》︰「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又如宋蘇軾《答寶月禪師書》︰「軾有吳道子絹畫釋迦佛一軸,雖破爛,妙跡如生,欲送院中供養。」又修行供養是為了成就「布施」。如《莊嚴經》指出︰「一者必應供養,此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為兩種供養(1)供財物,即有形之物;(2)法供養,即修行弘法等。供養多有一定的儀軌,也指供養「三寶」的供具,如晉《法顯傳》︰「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王入其宮中,觀諸供養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燈、果、纓珞、幢幡等。至於何等為『十種供養』
?茲依《妙法蓮華經玄贊》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現前供養,於對現前佛設利羅及制多等一切三寶,親面供養。
(二) 不現前供養,於餘佛制多等,作佛等想修不現前供養。
(三) 現前不現前供養,現對前時復作是念:一佛制多等法性即三世十方諸佛制多等法性,故我今者現前供養一佛制多等,即是供養三世十方佛制多等,修現前不現前供養。
(四) 於如是所,唯自供養。
(五) 若起悲心以隨力物施貧苦等,願彼安樂令他供養。
(六) 俱供養,自既作時復勸教他作此供養。
(七) 財敬供養,以華香等敬問禮拜,乃至以珍寶等修財敬供養。
(八) 廣大供養,即以財敬長時多妙,乃至淨念迴向菩提,自力集財從他求得,發願想化為百千身,恭敬禮拜,一一化身出百千手持散華香,出百千聲歌讚功德,復出百千妙莊嚴具而為供養,於瞻部洲乃至十方,所有供養普生隨喜,雖少用功而興無邊廣大供養。
(九) 無染供養,不以輕慢、矯詐、放逸、不淨等物,修無染供養。
(十) 正行供養,若有須臾修四無量,乃至少時信忍離言真如法性,起無分別住無相心,即為守護菩薩淨戒,乃至修行四攝事等,修正行供養,應念此為最上最妙,過前供養百千萬倍不可比喻,修供養時應念:「如來是大福田具大恩德,有情中尊難遇獨出眾義依止,如佛既於法、僧亦然。
由此觀之,如是『十種』,即是所謂『十種供養』是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財供養者:(1)若為饒益故,捨諸財物,受者受已,身心增益,如是名施,亦名供養;(2)若為饒益故,捨諸財物,受者受已,身心損減,如是名施,不名供養;(3)若為損害故,捨匪宜物,受者受已,或由神通,或由咒藥,或由福力,身心增盛,此雖非施,而名供養;(4)若為損害故,捨匪宜物,受者受已,身心損減,此不名施,亦非供養。又法供養者:(1)若為饒益故,為他說法,他聞法已,生未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施,亦名供養;(2)若為饒益故,為他說法,他聞法已,不生未曾有善巧覺慧,如是名施,不名供養;(3)若為損害故,說譏刺他法,他聞是已,住正憶念,歡喜忍受,不數其過,生未曾有善巧覺慧,此雖非施,而名供養;(4)若為損害故,說譏刺他法,他聞是已,發恚恨心,不生未曾有善巧覺慧,此不名施,亦非供養。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若能如同《法華經》所云:諸供養中,法供養為最。以及《金剛經》所云: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所得福德,不如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是故能以弘揚佛法為職志,無論是用語言、文字或是贊助方式,都是眾生之大施主,此種功德,即如同農夫種田,只要努力耕耘,屆時決定大豐收;功德福報亦是如此,只要能以弘揚佛法為職志,讓眾生能福慧增長,且能『三輪體空』,未來之功德福報決定無可限量,如是『供養』,即是善能承事供養如來。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Saturday, June 09, 2007

1693-何等為『囑累品在藥王品前之十證』

標題:何等為『囑累品在藥王品前之十證』

眾所周知:『囑累品』者,明囑托弘通本經之品名,在《法華經》《維摩經》等諸法,但諸經之囑累品,例在經末,然而《法華經》在二十八品中之『第二十二(在藥王品之前)』,慈恩家以為編次之誤,天台家不然之,各有一理。至於何等為『囑累品在藥王品前之十證』?依《法華玄贊義決》開示:囑累品,釋品癈立中,囑累若在藥王品前,乃有八違有為『十證』,囑累品令在藥王品前。何等為十?即
(一)【令還妙故證】,但云化佛使還本土,多寶佛塔未遣還故。
(二)【不言佛讚證】,藥王品中但云塔讚。
(三)【妙音開敬證】,涌出遍禮分身,妙音但禮二佛。
(四)【穢土非淨證】,化佛未去,此猶令淨,妙音來日何為被呵。
(五)【問佛來不證】,云多寶如來來聽法不,既不見多寶,明塔已閉。
(六)【欲見多寶證】,若未閉塔,二佛同坐,自應觀見,何須請見。
(七)【請見唯聞證】,既唯聞聲,不言見佛,明知已閉。
(八)【敬塔非佛證】,二佛同坐,應禮二尊,何故但言禮多寶塔。
(九)【二分不齊證】,化佛若是未還,何以不齊奉施。
(十)【無別分身證】,若藥王品下猶有化佛,何無文證。
由此觀之,以如是『十證』,囑累不令在後,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囑累』者,囑託以事而累彼也,如同《法華文句》曰:「囑是佛所付囑,累是煩爾宣傳。」《天台維摩經疏》曰:「囑是付囑為義,累是煩勞荷負之義矣。」【又】以累付囑於彼之義,如同《淨影維摩經疏》曰:「累是擔累,法是宣傳者之重擔,故名為擔累。以此囑付令人傳通,故名囑累。」是故應廣如彼說,敬尋斯說理奧文通,然義有千途,今者翻歸舊轍上德,既以『十證』囑累令有於先,若爾有十不可,囑累還令經末,一令還如故證不可,非言如故但令塔閉不遣還國。
總而言之,此《法華經》明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Friday, June 08, 2007

1692-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

標題: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

眾所周知:『菩薩行』者,求自利利他圓滿佛果之菩薩眾大行也,即布施等之六度是。如同《法華經五百弟子品》曰:「內秘菩薩行,外現是聲聞。」至於何因緣故說『諸菩薩行』?茲依《法華玄論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說如來壽及佛知見等,是諸佛大人能乘所乘,今欲明諸大菩薩之所乘名大乘,故說諸菩薩行
(二) 說諸菩薩功德智慧不可思議,令二乘人深生愧恥棄彼所宗,則未發二乘心者不復發心,故說菩薩行。
(三) 凡夫二乘已發菩提心者修菩薩行,已修菩薩行者宜解行增進,故說菩薩行。
(四) 《淨名經》云:或以諸佛而化佛事或以菩薩而作佛事,佛事不同受悟多種,明佛作佛事竟,今欲明菩薩而作佛事,故說諸菩薩行也。
(五) 諸大菩薩有不可思議功德智慧者,皆由法華之所成就,若欲得如此功德者,當行《法華經》,因欲歎此經功力,故說諸菩薩行。
(六) 欲開祕密藏故說此經,聲聞法中說諸菩薩乃至一生補處菩薩,猶是凡夫未斷煩惱,今明大乘法中諸菩薩得無生忍,煩惱清淨具六神通,出一切聲聞辟支佛上,令種種方便分形六道利益眾生,故說菩薩行。
(七) 欲為利益未來一切眾生,令得受持《法華經》,使無留難,佛雖去世,諸大菩薩常在世間利益一切,欲求請護無願不從,故說菩薩行。
由此觀之,如是『十因』,即是當時世尊說『諸菩薩行』之因緣,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菩薩悲智雙運,冤親等觀,廣利眾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薩也。然而『出家菩薩僧』與『聲聞僧』其受戒及外形等之異同頗有諍論,以《梵網經》為宗者,謂聲聞僧之外有菩薩僧,外相雖與聲聞僧為一,而其戒法別有梵網所說之『菩薩戒』,大異於聲聞僧之『小乘戒』,引《心地觀經報恩品》所說之三種僧為其的證。然而稟承瑜伽者,以《智度論》之文為的證,謂餘佛雖於三乘之僧,各異其戒,以別其位,而我釋迦法中,聲聞僧之外,別無菩薩僧,出家之菩薩,與聲聞僧同受比丘戒,依其臘次,列次於聲聞僧之中,如《法華經》所謂常不輕菩薩比丘是也。又如《智度論》曰:「諸佛多以聲聞為僧。無別菩薩僧,如彌勒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等。以釋迦文佛無別菩薩僧,故入聲聞僧中次第坐。有佛為一乘說法純以菩薩為僧,有佛聲聞菩薩雜以為僧,如阿彌陀佛國菩薩多,聲聞僧少。」
總而言之,從戒法言之,則顯教中聲聞菩薩之二僧別異,從其形相言之,則顯教中所說之聖弟子,不論聲聞菩薩,皆為出家沙門之相,其蓄髮戴冠掛瓔珞之在家莊嚴形相,僅限於密教,且如《心地觀經》非純顯教,顯密合部之經也,故捨律衣,用素絹等官衣,或戴寶冠,為密教之菩薩僧,尚有其說,若為釋迦法中顯教之菩薩僧,則甚不可。然而中國於後周之世,始有菩薩僧,如同《僧史略》曰:「後周太武皇帝壞毀佛道二教,尋武帝崩,宣帝立,漸欲興佛教,即敕曰:太武皇帝嫌濁穢,故廢而不立,朕簡耆舊學業僧二百二十人,勿剪髮毀形,令於東西二京陟岵寺為國行道,所資公給。時高僧智藏,建德二年隱於終南紫峰閣,至宣帝時出謁,敕令長髮為菩薩僧為陟岵寺主。大象二年,隋文帝為丞相,智藏謁之,因得落髮,又釋彥琮不肯為菩薩僧,以其戴花冠被瓔珞像菩薩之相,惡作此形,謂非佛制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hursday, June 07, 2007

1691-何等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十對』

標題:何等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十對』

眾所周知:『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者,《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二十五品,為 觀音菩薩說普門圓通之德,故亦名普門品。換言之,此品為 觀音菩薩示現三十三身,普使一切眾生圓通於佛道也,如同《法華科註》曰:「普門即圓通之門也。」《嘉祥法華義疏》曰:「普門者,普以周普為義,門覺開通無滯之名,能通道令物悟入,故稱為門。」至於何等為『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之十對』?茲依《法華義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人法一雙】。觀音為人,普門為法。然人法是因緣之義,非人無以御法,非法無以成人,故前明御法之人,後辨成人之法,謂人法一雙也。
(二) 【真應一雙】。觀世音即是法身,普門謂應身也。前以法身觀機,然後垂跡普應,謂真應一雙。
(三) 【內外一雙】。觀音謂菩薩意,普門即身口二業。前以意業觀察,然後身現神通,口業說法,謂內外一雙也。
(四) 【慈悲一雙】。觀音謂大悲拔苦,普門即大慈與樂。故後釋觀音名明拔苦之義,釋於普門即顯與樂之功,所化眾生但有苦無樂,能化菩薩有大慈大悲,謂慈悲一雙。
(五) 【珠藥二王為一雙】。菩薩有二種身,一者藥樹王身,二如意珠王身。藥樹王身者,根莖枝葉能愈眾病,菩薩亦爾,故三業皆能濟物;如意珠王身者,如摩尼寶能與一切樂,菩薩亦爾,其見聞者無不蒙益。釋觀世音名嘆藥樹王身,釋普門名明如意珠王身,故珠藥二王為一雙也。
(六) 【感應一雙】。釋觀音名顯眾生感義,標於普門明菩薩應義。初感非無應,後應非無感,但初舉應以成感,後則標感以成應,謂感應一雙也。
(七) 【世出世一雙】。標觀音名嘆菩薩能與眾生世間之樂,標於普門顯菩薩能與眾生出世間之樂。故前文明七難消除二求願滿,即知是世間樂;後三十三身十九說法皆稱得度,故知與出世樂,此皆大判為言,非別相說,前與世樂後與出世樂,此是次第法門,謂世出世一雙也。
(八) 【神通示現一雙】。標觀音明神通,以察物音聲即天耳通,題普門謂示現,六通之中三是神通非示現,謂天耳天眼宿命也;三是神通亦是示,謂他心神足漏盡,漏盡說法,神足轉變,他心知機,即以事令人信驗故名示現,謂神通示現一雙也。
(九) 【顯密一雙】。標觀音名謂明密利益,標普門明顯利益。後現身說法故稱為顯;前不顯身說法而能令物免難故稱密益,菩薩濟物不出顯密二義,謂顯密一雙也。
(十) 【名德一雙】。標觀音明菩薩名,題普門顯大士德,謂名德一雙也。
由此觀之,此品內義雖具如是『十雙』,今以『名德一雙』為正,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如同《大品般若經》亦以二門說於般若:(1)就菩薩字義門說般若;(2)就菩薩所行門說般若。以『菩薩字義門』說般若者,解釋菩薩摩訶薩字,此字有無量義,故即是說《般若經》,次明『菩薩所行門』嘆釋大乘,亦是說《般若經》也。今亦爾,嘆釋『觀音字義』即是說《法華經》,嘆釋『觀音德』亦是說《法經》是也。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何以故?蓋『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又『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Wednesday, June 06, 2007

1690-云何為『得悟為正宗教無定』

標題:云何為『得悟為正宗教無定』

眾所周知:『悟』者,入於實相之理也,如同《法華經方便品》曰:「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又『教』者,梵語阿含,譯曰教,聖人之言,被於下者,在心云法,法發於言云教,如同《玄義》曰:「教者,聖人被下之言也。」《止觀》曰:「教是上聖被下之言。」又『正宗』者,謂初祖所傳之宗派也,如同《雲峰悅禪師語錄序》曰:「不受燃燈記別,自提三印正宗。」至於云何為『得悟為正宗教無定』?依《法華遊意》開示:三世諸佛菩薩說經造論,意在眾生得悟為正宗,而教無定,凡引六證。何等為六?即
(一) 《文殊問經》云:十八部論(印度小乘之十八部也)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亦無非,我說未來起。
(二) 《大集經》云:雖有五部(指小乘五部,即曇無德部、薩婆多部、彌沙塞部、迦葉遺部、婆麤富羅部)不同,皆不妨如來法界及大涅槃。
(三) 《攝大乘論》云:諸佛唯以利益為定,而教無有定。
(四) 《智度論》云:六家釋波若論主不判是非,以皆出佛口並能開道常益物故,無非正經。
(五) 《中論觀法品》云:諸法無決定相,諸佛有無量方便,或說一切實或說一切不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四句並皆得道,皆是佛法。
(六) 《求那跋摩三藏遺文偈》云:諸論各異端,修行理無二,偏執有是非,達者無違諍,故知適緣所宜教無定也
由此觀之,如是『六說』,可證世尊教化眾生,乃以『得悟為正宗教無定』。何以故?蓋佛教禪宗稱初祖達摩所傳的嫡系學派為正宗,自稱「宗門」、「宗下」,稱其他佛教流派為「教」,即聖人對世人的訓誨也。如同《云峰悅禪師語錄序》云︰「不受然燈記。自提三印正宗。」宋陳師道《清岩化禪師疏》云︰「紹雲門之正宗,入慧林之半座。」而『教』略有十二:所謂(1)『事教』者,謂各別說色等眼等諸法體教;(2)『想差別教』者,謂廣宣說諸蘊界處緣起處非處根諦等,名想差別,又復廣說諸念住等,名想差別,又復廣說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等,名想差別,如是無量諸佛世尊廣說諸法想差別教;(3)『觀自宗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依止攝釋,宣說開示;(4)『觀他宗教』者,謂七種相,依止因明,摧伏他論,建立己論;(5)『不了義教』者,謂契經應誦記別等,世尊略說,其義未了,應當更釋;(6)『了義教』者,與此相違,應知其相;(7)『世俗諦教』者,謂諸所有言道可宣,一切皆是世俗諦攝,又諸所有名想言說增上所現謂相名分別,如是皆名世俗諦攝;(8)『勝義諦教』者,謂四聖諦教,及真如實際法界等教;(9)『隱密教』者,謂從多分、聲聞藏教;(10)『顯了教』者,謂從多分,大乘藏教;(11)『可記事教』者,謂四種法嗢拖南教,即一切行無常,乃至涅槃寂靜,如是等類所有言教;(12)『不可記事教』者,謂有問言世間常耶?此不應記,但言我說此不可記,乃至問言如來死後有耶無耶?此不應記,但言我說此不可記。是故可知世尊教化眾生,乃以『得悟為正宗教無定』。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Tuesday, June 05, 2007

1689-云何為『法華經初後二分之異』

標題:云何為『法華經初後二分之異』

眾所周知::『法華經』者,《妙法蓮華經》之略名。如經中《法師品》曰:「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同《安樂行品》曰:「此法華經,諸佛如來秘密之藏,於諸經中最在其上。」又《妙法蓮華經》者,乃如來究竟極談,具明施設一代時教所以然之線索,如家業之有總帳簿,如天子之有九鼎也。至於云何為『法華經初後二分之異』?依《法華義疏》開示:法華經初後二分,略有十事不同。何等十事?即所謂
(一) 【化主不同】。說初分經但以釋迦一佛為化主;說後分經則有多佛,謂十方分身及過去多寶。所以然者,說初分經但明所乘之法未論能乘之人,故不須多佛;說後分經正論能乘之人,故須明多佛,集十方分身欲顯本一跡多,開於寶塔示真實應滅,是故初分經但明一佛,後分經辨多佛也。
(二) 【說處淨穢異】。說初分經在穢土中,明後分經居淨土中說。所以然者,說初分經未集分身故不變淨;說後分經普分身所以變淨。又說前分經雖開乘權乘實,猶覆身權身實,眾生心垢一半猶自未淨故土猶穢也;至後分經俱弊二權雙開兩實,則心垢悉除故國土清淨也。
(三) 【說處空有異】。說初分經在於靈山有處;說後分經能化所化並昇虛空。所以然者,說初分經寶塔未現故在地說法;後分經寶塔昇空故處空說法。又說初分經未辨佛身無生滅,由明有生滅故在有處;說後分經顯法身如虛空,方便有生滅故昇空說法也。
(四) 【徒眾異】。說初分經菩薩眾少;說後分經受道眾多。所以然者,說初分經但為三根聲聞未正為菩薩,故菩薩眾少;說後分經欲顯釋迦成佛已久,故明出菩薩眾多,顯釋迦成佛已久,又明法身果德令菩薩修習取證,故辨菩薩眾多。又說初分經有三乘雜眾;說後分經但有菩薩眾。所以然者,說初分經正會三歸一故列三乘;說後分經會三已竟故,但令菩薩修因證於佛果,故但有菩薩眾也。
(五) 【時節異】。說初經時節即短;說後分經時節即長。所以然者,說初分經未明涌出菩薩問訊於佛,故時節即短;後分經明涌出眾多,故問訊時久,又明問訊時久顯涌出眾多,以涌出眾多顯釋迦成佛來久,初分未辨斯義,故不辨時長也。
(六) 【請主異】。說初分經聲聞為請主;說後分經彌勒為請主。所以然者,說乘權乘實正會三歸一,令聲聞人迴小入大,故聲聞為請主;說後分經明身權身實,使窮學菩薩得證如來無生法身,故彌勒為請主也。
(七) 【說法異】。上說所乘之法;今說能乘之人。所以然者,說所乘之法但明釋迦一期始終教門,說法則略;能乘之人自從過去得道之初,乃至窮未來劫一切諸教,故說法則廣。
(八) 【利益異】。說乘權乘實但令聲聞迴小趣大入於十信,謂淺益也,又得益則少;說身權身實令無數菩薩得十二種甚深之利,又得益則多。所以然者,說初分經但開乘權乘實猶覆身權身實,故利益則少;說後分經俱廢二權雙顯兩實,故教不纖隱無毫翳,故應得道者皆並領悟,是故得益者多也。
(九) 【瑞相異】。是前分略明三瑞,但至萬八千土;後分廣明八瑞,現瑞處廣,一一方四百萬億那由他國。
(十) 【功德異】。前略歎持經之善;後廣辨格量之福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事』,即為所謂『法華經初後二分之異』,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妙法蓮華經》之(1)『妙』者,妙名不可思議也;(2)『法』者,十界十如權實之法也;(3)『蓮華』者,譬權實法,良以妙法難解也。換言之,《法華經》乃是蕩化城之執教,廢草庵之滯情,開方便之權門,示真實之妙理,會眾善之小行,歸廣大之一乘,上中下根皆與記。又發眾聖之權巧,顯本地之幽微,故增道損生,位鄰大覺,一期化導,事理俱圓,蓮華之譬,意在斯矣!
總而言之,此經明一切新學菩薩,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Monday, June 04, 2007

1688-『授記之種類』有幾

標題:『授記之種類』有幾

眾所周知:『授記』者,乃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換言之,『授記』者,佛對發大心的眾生預先記名,過了多少年代,在某處某國之中,成什麼佛。至於『授記之種類』有幾?茲依《法華義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智度論》明三種授記:(1)自知他不知,為利益自故,不為利他;(2)他知自不知,為利益他故;(3)自他具知,具利益自他故。
(二) 又有四種授記:(1)未發心授記。有二(a)都未發心而授記,如鳩鳥等;(b)雖已發心而未成立,亦名未發心也;(2)已發心授記。有二(a)初始發心即與授記;(b)發心成立名為發心,即十信位發心授記;(3)現前授記。初地已上得無生忍,堪為現前授無生記;(4)不現前授記。謂三賢菩薩未得無生忍,故不堪現前與無生記。
(三) 《地持論》云有六種授記:(1)至(4)大同於前而明位小異;(5)時量時定。謂劫數有限;(6)時無量時不定。謂劫數無限。
(四) 《法華論》明此經有六種授記:(1)舍利弗迦葉等眾所知識名號不同,故與別記;(2)富樓那等五百人千二百人等同一名,故俱時與記;(3)學無學人等俱同一名,又非眾所知識,故一時與記;(4)與提婆達多記,示現如來無怨惡故;(5)與比丘尼及諸天女等記,示現女人在家出家修菩薩行皆證佛果故,此五是如來自與授記;(6)常不輕與四眾記,示現眾生有佛性故。
(五) 今更以四種釋之:(1)同時得記成佛有前後,如五百羅漢是也;(2)同時得記同時成佛,如學無學二千人是也;(3)前後得記前後成佛,如四大聲聞是也;(4)前後得記,同時成佛義應有之。
(六) 又有四種:(1)小乘無優劣大乘有優劣,如五百弟子同時成羅漢,故小乘無優劣而轉次成佛,如初人成佛竟授第二人記,故大乘有優劣;(2)小乘有優劣大乘無優劣,如學無學二千人,有學無學故小乘有優劣,同時成佛故大乘無優劣;(3)小乘劣大乘勝,如阿難住初果故劣,羅云得第四果故勝,而阿難在前成佛,羅云在後成佛,故大乘勝;(4)小乘勝大乘劣,則羅云得第四果故勝,阿難在學地故劣,而阿難在前羅云在後,則其事也。
由此觀之,如是『數類』,皆是十方三世諸佛授與發大心菩薩所為『授記之種類』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授記』者,梵云和伽羅Vya%karan!a,十二部經之一,為佛對發心之眾生授與當來必當作佛之記別也,是故『授記』乃佛為授行者記別,照行者身之光明也。如同《大智度論》曰:「諸佛法欲與眾生授記,先微笑,無量光從四牙中出,所謂青黃赤白綠紫等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必須首先難學能學(三種供養、三種律儀、三十七道品、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萬行),其次難修能修(修三種三觀和三種淨福,破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再次難行能行(眾生緣慈、法緣慈和無緣慈),再次難忍能忍(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和寂滅忍),最後難證能證(方便菩提、實智菩提和真性菩提),各自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由粗入細,由狹至廣,由低至高,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Saturday, June 02, 2007

1687-何等為『蓮花三喻 』

標題:何等為『蓮花三喻』
眾所周知:『蓮華』者,植物名。印度共有四種的蓮華,即優缽羅華、拘物頭華、波頭摩華、芬陀利華,亦即青黃赤白四種顏色的蓮華,通常所說的蓮華,是指芬陀利白蓮華。佛教以蓮華代表清淨,因蓮華出污泥而不染。至於何等為『蓮花三喻』?茲依《法華遊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離喻】者。又有三義(1)此花不有而已,有則花實俱含,此經不說而已,說則因果雙辨,故以蓮花喻於因果;(2)由花開故而實現,由言教故而理顯,故以蓮華喻於理教,是以經云其義深遠其語巧;(3)花未開而實未現,花開則實方顯,未開方便門則真實相未顯,開方便門則真實相方顯,故以花開喻方便門開,實現譬真實相顯也。
(二) 【合譬】者。略明十義(1)此花從種而生,喻一乘必有其種,頌曰:「天人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2)此花從微至麤,喻佛乘漸漸增長,頌曰:「漸漸積功德具足大悲心,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3)此花增長滿足出濁泥水,喻佛德無不圓累,無不盡出離生死諸濁泥水,頌曰:「如來已離三界火宅,寂然閑居安處林野。」(4)此花雖出泥水而不捨泥水,喻佛雖出四流之外不捨三界之中,頌曰:「是時長者在門外立,驚入火宅方宜救濟。」(5)此花微妙鮮潔第一,如佛乘五乘中第一,頌曰:「是乘微妙清淨第一,於諸世間為無有上。」(6)此花為凡聖稱嘆愛敬,佛乘亦爾,為世間出世間凡聖稱嘆愛敬,頌曰:「佛所悅可,一切眾生所應稱嘆供養禮拜。」(7)此華臺葉具足,喻佛乘萬德皆圓滿,頌曰:「無量億千諸力解脫,禪定智慧及佛餘法。」(8)此華諸佛菩薩而坐其上,大乘亦爾,為諸佛菩薩而住其中,頌曰:「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9)此花開合有時,喻一乘之法隱顯有時,昔日即隱今日即顯,頌曰:「所以未曾說說時未至,故今正是其時決定說大乘。」(10)劫初成時大梵天王坐蓮華座,為一切眾生之父,妙法蓮華亦是三世諸佛根本,《藥王品》云:「如大梵王為一切世間之父,此經亦爾,為一切賢聖學無學人及發菩薩心者之父。」如同《普賢觀經》云:「方等經是諸佛眼,諸佛因是得具五眼。佛三種身從方等生,是大法印印涅槃海。」所以方等生三種身者,由方等故了悟實相斷諸煩惱;斷諸煩惱故法身現;法身現故有應身;有應身故有化身;有三身故說十二部;說十二部經故有法寶;有法寶故有僧;有三寶故有世間三善道,故知法華是世間出世間本也。論云:「以佛乘出離二乘濁泥水故,喻如蓮華。」又云:「此花諸佛菩薩而坐其上,此經亦為令二乘鄙賤之人同得入一乘,與諸佛菩薩同坐妙法蓮華之坐,故借蓮華為喻,猶是十義中兩義耳。」
(三) 【遍喻】者。如同《大集經》云:「慈悲為莖,智慧為葉,三昧為鬚,解脫為敷,菩薩蜂王採甘露味,是故我禮妙法蓮華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喻』,即所謂『蓮花三喻 』,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能不知。何以故?蓋佛以『蓮華』喻妙法,稱為《妙法蓮華經》,天台宗以之為乘教權實之開廢。換言之,即是以佛身本跡廢立之深義為喻題,立跡門之三喻與本門之三喻。『跡門之三喻』者:(1)為蓮故華,是譬為實施權,如來於法華會坐,為顯一乘之實,於爾前先說三乘之權教也;(2)花開蓮現,是譬開權顯實,花開譬開權,蓮現譬顯實,正於法華之會座,拓開三乘之權方便,顯一乘之實義也;(3)花落蓮成,是譬廢權立實,即開三乘之權教,則權教自廢,一乘之實教獨存也。已上三喻,為就佛之垂跡身所說乘教上,譬開廢之義者,故為跡門之三喻,是本經前十四品之意也。『本門之三喻』者:亦(1)為蓮故華,是譬從本垂跡,如來自久遠實成之本,垂伽耶始成之化跡也;(2)花開蓮現,是譬開跡顯本,本經至壽量品,迦耶始成之佛,始打開為化身,顯久遠之本地也;(3)花落蓮成,是譬廢跡立本,開化身巳,則化身自廢,獨久成之本身成立也。巳上三喻,顯佛之本地,為之開廢,故為本門之三喻。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求大乘,超過一切諸菩薩,疾成佛道,須持戒、忍辱、精進、勤修禪定,專心勤修『法華三昧』,觀一切眾生皆如佛想。如同偈云:「菩薩學法華,具足二種行:一者無相行,二者有相行。無相四安樂,甚深妙禪定,觀察六情根,諸法本來淨,眾生性無垢,無本亦無淨;不修對治行,自然超眾聖,無師自然覺,不由次第行。」何以故?蓋『無相行』者,一切諸法中,心相寂滅,畢竟不生,行住坐臥,飲食語言,一切威儀,心常定故;諸餘禪定,三界次第,從欲界地,未到地,初禪地,乃至非非想處地,有十一種差別不同;有法無法二道為別,是阿毗曇雜心聖行,若安樂行中深妙禪定,即不如此,不依止欲界,不住色無色行,如是禪定,是菩薩遍行,畢竟無心想故,名無相行。又『有相行』者,如《勸發品》中,專念法華文字,精進不臥,如救頭然,若行成就,即見普賢等,得三陀羅尼,若顧身命,貪四事供養,不能勤修,經劫不得。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1686-云何為『大比丘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大比丘之涵義』

眾所周知:『比丘』者,Bhiks!u,又名苾芻,為出家受具足戒者之通稱。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其義甚多,以乞士之翻為本義。如同《嘉祥法華義疏》曰:「比丘名為乞士,上從如來乞法以練神,下就俗人乞食以資身,故名乞士。世之乞人,但乞衣食,不乞於法,不名比丘。(中略)餘怖魔,破惡,淨命,如智度論中廣說也。」至於云何為『大比丘之涵義』?茲依《妙法蓮華經玄贊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大】者。有多解(1)《智度論》云:「三義解大,諸眾中最大、大障礙斷、大人恭敬。」(2)真諦法師云:「三釋:(a)『勝大』。學無學人中勝;(b)『體大』。功德智慧極高廣;(c)『數大』。萬二千人。(3)今合為六:(a)『數大』;(b)『離大』。大障斷故;(c)『位大』。大阿羅漢故;(d)『德大』。如經所說;(e)『名大』。名稱遠聞故;(f)『識大』。大人大眾所知識故。
(二) 【比丘】。梵云苾芻,由具五義所以不翻:(1)『怖魔』。初出家時魔宮動故;(2)『乞士』。既出家已乞食目活故;(3)『淨持戒』。漸入僧數應持戒故;(4)『淨命』。既受得戒所起三業以無貪發,不依於貪邪活命故;(5)『破惡』。漸依聖道滅煩惱
由此觀之,如是『諸義』,即為『大比丘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比丘』者,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稱,男的叫比丘,女的叫比丘尼。比丘含有三義,即(1)乞士,就是一面向社會群眾乞化飲食,以資維持色身,一面又向慈悲的佛陀乞化法食,以資長養法身;(2)破惡,此惡是指心中的種種煩惱而言,出家人修戒定慧三學,撲滅貪瞋痴等煩惱,以便達到了生脫死的目的;(3)怖魔,六欲天的天魔希望一切的眾生皆為魔子魔孫,永遠受他的控制,可是出家的佛弟子目的卻在跳出三界,以解脫為期,大家都很認真修行,不為天魔外道所擾亂,於是魔宮震動,魔王怖畏起來,故謂之怖魔。
總而言之,比丘名乞士,清淨活命故;復次,比名破,丘名煩惱,能破煩惱故;復次,比名怖,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如同《淨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無翻。(1)言有翻者,翻云除饉,眾生薄福,在因無法自資,得報多所饉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饉乏也。(2)言無翻者,名含三義(a)破惡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發善律儀,破惡律儀,故言破惡;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亂,慧悟想虛,能破見思之惡,故名破惡。(b)怖魔者,既能破惡,魔羅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傳燈,化我眷屬,空我宮殿。」故生驚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c)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稱,出家之人,內修清雅之德,必須遠離四邪,淨命自居,福利眾生,破憍慢心,謙下自卑,告求資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淨名疏》又云:比丘具三義:一殺賊,從破惡以得名;二不生,從怖魔而受稱;三應供,因乞士以成德。又《涅槃經》說世上有四種比丘:(1)畢竟道(無學);(2)示道(初二三果);(3)受道(通內外凡);(4)汙道,犯四重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6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