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02, 2022

轉載-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

 

轉載-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TOP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等,總稱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實,不過正因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因此達賴喇嘛曾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他採取與釋迦牟尼佛相對的角度來說,佛陀講「離苦」,他則講「得樂」,但呈現的都是人生的實相。

雖然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必須先釐清: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

其實人類從出生開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樂,而是滿足欲望,例如對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滿足,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因此,「快樂」和「欲望」兩者間有絕對的關係。

在物質上追求快樂、滿足,應該是現代人共同的傾向,否則物質文明不會發展得那麼快。可是,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不禁令人懷疑,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維持長久?

適可而止的欲望,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所以,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事實上卻也在追尋痛苦,因為所追求的快樂,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而且快樂不會是永久的真實,它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幻影。

而且,享受快樂之後,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所以,人生不過是從苦到樂、從樂到苦,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而已。只是人們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樂,結果卻永遠陷於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雖然特別重視「大樂思想」,但這是指修行過程中,在精神上產生的喜樂。例如修習禪定時有所謂的「禪悅」,只要能夠修到身心統一,就會有一種沒有綑綁、束縛的舒暢感,也就是「輕安」的快樂;又例如中國淨土宗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終極目的,也是以「極樂」來形容修行到最後的境界,可見修行的確可以得到快樂的結果。可是,修行的目的並不單只為了自己追求快樂,而是為了幫助別人遠離痛苦、得到快樂。

如果僅以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目標,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享樂主義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帶來痛苦。達賴喇嘛之所以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是站在眾生的立場,迎合現代人趨樂避苦的心理,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達賴喇嘛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樂只能說是一個起點,是人類共同的希望,不能誤以為追求快樂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否則,僅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快樂,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場而言,應該要有「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時,你才會真正的離苦得樂。

7095-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

 

標題: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

 

     眾所周知:『眾生』者,又名有情,即一切有情識的動物。集眾緣所生,名為眾生,又歷眾多生死,名為眾生,十法界中,除佛之外,九界有情,皆名眾生。至於云何為『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依《淨土資糧全集》開示: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飲酒三十六失。何等為三十六? 所謂

(一﹚ 不孝父母。

(二﹚ 輕慢長友。

(三﹚ 不敬三寶。

(四﹚ 不信經法。

(五﹚ 誹謗沙門。

(六﹚ 訐露人罪。

(七﹚ 恒說妄語。

(八﹚ 誣人惡事。

(九﹚ 傳言兩舌。

(十﹚ 惡口傷人。

(十一﹚  生病之根。

(十二﹚  爭鬥之本。

(十三﹚  惡名流布。

(十四﹚  人所憎嫌。

(十五﹚  排斥聖賢。

(十六﹚  怨黷天地。

(十七﹚  廢忘事業。

(十八﹚  破散家財。

(十九﹚  恒無慚愧。

(二十﹚  不知羞恥。

(二十一﹚    無故捶打奴僕。

(二十二﹚    橫殺眾生。

(二十三﹚    奸婬他妻。

(二十四﹚    偷人財物。

(二十五﹚    疏遠善人。

(二十六﹚    狎近惡友。

(二十七﹚    常懷恚怒。

(二十八﹚    日夜憂愁。

(二十九﹚    牽東引西。

(三十﹚  持南著北。

(三十一﹚    倒溝臥路。

(三十二﹚    墮車墜馬。

(三十三﹚    逢河落水。

(三十四﹚    持燈失火。

(三十五﹚    暑月熱亡。

(三十六﹚    寒天凍死。

由此觀之,如是『三十六者』,即所謂眾生往生極樂應不飲酒,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極樂世界』者,是阿彌陀佛的國土名,因其國只有快樂而無痛苦,故名。又稱西方淨土,就念佛之言,雖通於諸佛,然諸大乘中念佛之言,獨限於西方之阿彌陀佛。其故以建念佛而使一切眾生往生佛國之誓願者,法界諸佛中獨阿彌陀一佛也。又『往生』者,去娑婆世界往彌陀如來之極樂淨土,謂之往,化生於彼土蓮華中,謂之生。往生之言雖通於諸受生,而諸教所勸之行,偏在極樂,故常以為對於極樂之別名,是淨土門之至要骨目也。又『不飲酒』者,謂酒是亂性之本,起過之門,故不可酣飲也。人若飲酒則縱逸狂悖,昏亂愚癡,無有智慧。若不飲者,是名不飲酒戒。

總而言之,眾生有多義:(一)眾人共生之義。如同《法華文句》曰:「中阿含十二云:劫初光音天,下生世間,無男女尊卑眾共生世,故言眾生。此據最初也。」(二)眾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如同《法鼓經》曰:「萬法和合施設,名為眾生。」《注維摩經》曰:「生曰:眾生者眾事會而生,以名宰一之主也。」《大乘義章》曰:「依於五陰和合而生,故名眾生。」《大經慧苑疏》曰:「眾法成生,亦名眾生。」《法華文句》曰:「若攬眾陰而有,假名眾生。此據一期受報也。」(三)經眾多之生死,故名眾生。不曰眾死者,以有生者必有死,有死者必有生故也。如同《般若燈論》曰:「有情者數數生,故名眾生。」《大乘義章》曰:「多生相續,名曰眾生。」《法華文句》曰:「若言處處受生,故名眾生者。此據業力五道流轉也。」《俱舍光記》曰:「受眾多生死,故名眾生。夫生必死,言生可以攝死,故言眾生。死不必生,如入涅槃,故不言眾死。」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2292日星期五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