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3, 2006

1565-云何為『十八所應住法』

標題:云何為『十八所應住法』

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無所住而生其心)』為體;妙有為用。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中文『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蜜者,中文『到彼岸』,即到達諸佛究竟超脫清淨涅槃之境地。換言之,即比喻六道如苦海,無舟不能渡,今以此《金剛般若經》為舟航,能渡六道之苦海,而到達諸佛究竟涅槃之彼岸(波羅蜜),故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難怪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註解者數百家之多,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至於云何為『十八所應住法』?依《金剛般若經旨贊》開示:佛告須菩提、、、至降伏其心。贊曰「次下第三行所住處,是前所發住心,修行降伏三種,別修行相云總所依,道理處所,名行所住處,謂依此中歷行別明,廣分『十八所應住法』,文義相攝,勒為八種,以行就位,略束為三。」何等十八?即所謂
(一)【發心】。如經:「佛告須菩提、、、至即非菩提、、、至即非菩薩。」
(二)【波羅相應行】。如經:「復次須菩提、、、至如所教住。」
(三)【欲得色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即非菩薩見如來。」
(四)【欲得法身】。曲分為三(1)『言說法身』。如經:「須菩提白佛言,世尊、、、至何況非法。」(2)『智相法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而有差別。」(3)『福相法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即非佛法。」
(五)【修德勝中無慢】。如經:「須菩提,須陀桓、、、至阿蘭那行。」
(六)【不離佛出時】。如經:「佛告須菩提、、、至無所得。」
(七)【願淨佛土】。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而生其心。」
(八)【成熟眾生】。如經:「須菩提譬如、、、至是名大身。」
(九)【遠離隨順外道論散亂】。如經:「須菩提,如恒河中、、、至如來無所說。
(十)【色及眾生身搏取中觀破相應行】。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世界。」
(十一) 【供養給侍如來】。如經:「須菩提,可以三十二相、、、至是名三十二相。」
(十二) 【遠離利養及疲乏熱惱故,不起精進及退失】。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至是名第一波羅蜜。」
(十三) 【忍苦】。如經:「須菩提,忍辱波羅蜜、、、至見種種色。」
(十四) 【離寂靜味】。如經:「須菩提,當來之世、、、至執果亦不可思議。」
(十五) 【於證道時離喜動】。如經:「爾時,須菩提、、、至三菩提者。」
(十六) 【求教授】。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是名一切佛法。」
(十七) 【證道】。如經:「須菩提,譬如人身長大、、、至無眾生無壽者。」
(十八) 【上求佛地】。已下文是,於中分為六種具足(1)『國土淨』。如經:「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至說名真實菩薩。」(2)『無上見智淨』。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如來說得福多。」(3)『隨形好身』。如經:「須菩提,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至是名具足色身。」(4)『相者』。如經:「須菩提,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至是名諸相具足。」(5)『語語具足』。如經:「須菩提,汝勿謂如來、、、至是名說法。」(6)『種心具足』。已下文是,於中復開有六種心(1)『念處』。經闕此文,餘本即有,謂彼非眾生非不眾生等、、、至下當知。」(2)『正覺』。如經:「須菩提白佛言、、、至名善法。」(3)『施設大利法』。如經:「須菩提,若三千大千、、、至即非凡夫。」(4)『攝取法身』。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至不可以具足相故得阿耨菩提。」(5)『不住生死涅槃』。如經:「須菩提,汝若作是念、、、至說不受福德。」(6)『行住淨』。已下文是,於中顯有三行住淨,如經:「須菩提,若有人、、、至故名如來」等。
由此觀之,如是『十八法』,即《金剛經》中之所謂『十八所應住法』,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金剛經》之旨趣,乃在闡述『至理無言、真空無相』,而不著言說,不著知解,即是無言無相。是以旋立旋破,只要諸人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不被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謂之清境心,亦謂之本來心,亦謂之到彼岸,亦謂之涅槃,亦謂之解脫,其實一也。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10/23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October 19, 2006

1364-何等為『四加行位』

標題:何等為『四加行位』

眾所周知:『四加行位』者,為唯識宗五位之第二,於十迴向之終,修四尋思、四如寶之願,得[火*耎],頂,忍,世第一法之四善根之位也。此為入於見道,正通達於真理之方便加行分際,故名為四加行位,即四道中之加行道也。如同《唯識論》曰:「加行位,謂修大乘順決擇分。」又曰:「[火*耎]頂忍世第一法四,總名順決擇分,順趣真實決擇分故。」至於何等為『四加行位』?茲依《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燸位】。依『明得定』發下尋思觀無所取,謂此位中創觀所取名義,自性差別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初獲慧日,前行相故立明得名,即此所獲道火前相,故亦名燸。
(二) 【頂位】。依『明增定』發上尋思觀無所取,謂此位中重觀所取名等四法,皆自心變假施設有實不可得,明相轉盛故名明增,尋思位極,故復名頂。
(三) 【忍位】。依『印順定』發下如實智,如實遍知名義,自性差別四法於無所取,決定印持無能取,中亦順樂忍,既無實境離能取識,寧有實識離所取境,印前順後立印順名,忍境識空,故亦名忍。
(四) 【世第一位】。依『無間定』發上如實智,即二取空,謂前上忍唯印能取空,今世第一法二空雙印,從此無間必入見道立無間名,異生法中此最勝,故名世第一法。
由此觀之,如是『四加行位』,謂(1)燸、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2)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3)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厚嚴經為成此義。何以故?蓋所謂小乘『俱舍宗』之四善根位,修十六行相觀,『成實宗』修無常觀,而大乘之『法相宗』於此位修四尋思觀與四如實觀,是彼宗五位之第二加行位也。
總而言之,『四尋思觀』者,於諸法有名,義,自性,差別之四種,即(1)『名』者,色受等之名也;(2)『義』者,依名而詮之色受等體也;(3)『自性』者,色受等各自之體性也;(4)『差別』者,體中之種類差別也。如人之色受與天之色受等,諸法不過此四種,行者觀此四法,是自己內心所變,如幻虛假之法,尋求思察此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尋思觀』。以此推求之觀為因,而生印可決定之智,不惟如實了知所取所緣之名等,是自心所變,為假有實無,猶了知印可能取能緣之名等四法,亦為假有實無,謂之『四如實觀』。然此四尋思、四如實,乃所發之觀法也。就其能發之禪定而言,則(1)為明得定;(2)為明增定;(3)為印順定;(4)為無間定,而[火*耎]、頂、忍、世第一法之四者,乃其所得之功德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1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October 18, 2006

1563-云何為『佛說金剛經因緣』


標題:云何為『佛說金剛經因緣』

舉凡大乘佛教修行者,其最終目的乃在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然而要能夠成佛,必須福慧雙修。只修福不修慧,就如大象掛瓔珞(因為缺乏智慧);只修慧不修福,就如羅漢托空缽(因為缺乏福德),都無法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何能一舉兩得『福慧雙修』呢?唯有受持讀誦《金剛經》並為人演說。何以故?仁者,殊不知 釋迦牟尼佛曾在《金剛經》多處開示,受持讀誦並為人演說此經之功德無量無邊。至於云何為『佛說金剛經因緣』?依《金剛般若經依天親菩薩論贊略釋秦本義記》開示:辨教因緣者,於中有十。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為宣說菩薩行故】。如經『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等。
(二) 【隨順諸佛法故】。如經『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言:世尊,如來無所說』等。解云:諸佛說同名為無說。
(三) 【為對除我法執故】。如經『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等。解云:此文初何以故?對除我執;後所以者何?對除法執也。
(四) 【為遮斷種現疑故】。言種疑者,謂遮彼未來,如經『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乃至下文莫作是念』等。言現疑者,為防其已起,如經『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等。
(五) 【為發生比證信故】。言比信者,如經『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等者』等。言證信者,如經『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等。
(六) 【為成就自利利他故】。言自利者,如經『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等。言利他者,如經『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乃至如來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等。
(七) 【為轉滅輕重業故】。如經『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等。
(八) 【為解脫見修惑故】。如經『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乃至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等。
(九) 【為顯示福慧因故】。如經『善男子善女人,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等。解云: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者,即是智度,名為慧因顯法身故;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者,即是五度,名為福因生報化故。
(十) 【為發明真應果故】。如經『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等。解云:若來若去等相,明應身果;亦無所去等,明真身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項』,乃所謂『佛說金剛經因緣』是也。何以故?蓋此經根本,以破相為宗,了空為義,迷性布施,皆不證真,能識四句涅槃之門,演說法身,如如不動,觀有為法,同於夢幻,若受持讀誦此經,不但可以開慧(明心見性),而且又可以積福(積功累德),難怪禪宗五祖以《金剛經》代替初祖 達摩大師之《楞伽經》,傳之於後,並由六祖 慧能大師加以發揚光大,並因之而『明心見性』的禪師倍增,其來有自。如果我們要明心見性,又要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早日圓滿,非受持讀誦此經並為人演說,自利利他不可。
總而言之,夫《金剛經》者,無相為宗;無住為體;妙有為用。金剛者,堅利之物,能破萬物也。般若者,中文『智慧』,善破一切煩惱,轉為妙用。波羅蜜者,中文『到彼岸』,即到達諸佛究竟超脫清淨涅槃之境地。換言之,即比喻六道如苦海,無舟不能渡,今以此《金剛般若經》為舟航,能渡六道之苦海,而到達諸佛究竟涅槃之彼岸(波羅蜜),故此經乃學佛之徑路也。難怪此經讀誦者無數,稱讚者無邊,造疏及註解者數百家之多,所說道理,各隨所見,見雖不同,法即無二。何以故?蓋金剛經之旨趣,乃在闡述『至理無言、真空無相』,而不著言說,不著知解,即是無言無相。是以旋立旋破,只要諸人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不被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謂之清境心,亦謂之本來心,亦謂之到彼岸,亦謂之涅槃,亦謂之解脫,其實一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1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October 17, 2006

1562-云何為『生空與法空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生空與法空之內涵』

眾所周知:『生空』者,又名我空,人空,人我空無之真理也,凡夫濫計五蘊為我,強立主宰以引生煩惱,造種種之業,佛欲破此計,為說五蘊無我之理,二乘悟之入於無我之理,謂之生空;『法空』者,諸法空無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達法空之理,計五蘊之法實,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為之說五蘊之自性皆空,菩薩悟之,入於諸法皆空之理,謂之法空。至於云何為『生空與法空之內涵』?茲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生空】。所說生空有其四種(1)『所執我無說之為空』。諸法數中所不攝故,是故《瑜伽菩薩地》曰:「有為無為名為有,無我我所名為無。」(2)『生空所顯真如空』。所詮,故亦說為空。(3)『苦諦所攝有漏別空』。即用有漏五蘊為體故,《成唯識》曰:「別空非我屬苦諦故。」(4)『諸法所攝通空』。非我,即用諸法以為體性,故諸經說一切法無我。雖有四種依三性理攝以為三(1)所執性空;(2)依他性空;(3)圓成實空。
(二) 【法空】。法空四種,雖無正文以理推徵應有四句,法空三種準上應知,若廣分別有十八空如十八空論,依《大般若經》或說十六、十七、十八乃至二十,具如彼經,今依三性以釋四句,於四句中初之二句標宗正說,後之二句遣外疑情。
由此觀之,如上所述『諸種』,即是二空(生空與法空)之內涵,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生空』,又曰我空,亦曰人空,而眾生為五蘊假和合,無實體之眾生,謂之生空;色心之諸法為因緣生之俗法而無實體,謂之法空。如同《唯識論》曰:「今造此論,為於二空有迷謬者生正解故,生解為斷二重障故。由執我法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隨斷。」又《法華經》曰:「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同經《安樂行品》曰:「菩薩觀一切法空。」《十地論》曰:「無我智者有二種:我空法空。」《法藏之心經鈔》曰:「般若妙行有其二種:一淺,即人空般若。二深,即法空般若。」[囗@又]有以對於有之空,比虛空者『無我』者,又云非我。常一之體,有主宰之用者為我,於人身執有此,謂之人我,於法執有此,謂之法我,於自己執有此,謂之自我,於他執有此,謂之他我。然『人身』者,五蘊之假和合,無常一之我體,『法』者,總為因緣生,亦無常一之我體,既無人我,無法我,則無自我他我,不待言矣!如此畢竟無有我,是究竟之真理也。
總而言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1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hursday, October 12, 2006

***雅房分租〈台北市文山區〉***

***雅房分租〈台北市文山區〉***
〈1〉月租3900元,包含水、電、瓦斯費。
〈2〉有床、桌椅、大衣櫃、洗衣機。
〈3〉靠近文山區景美捷運站、市立景新圖書館、景美夜市,交通非常方便。
〈4〉限單身無炊,歡迎學生、正職上班族。
〈5〉每間約4.5坪,有意承租者,請來電【02-29344905】洽林先生。
(6)如要看房子,請在晚上九點以前,不要太晚。

Wednesday, October 11, 2006

轉載-分寸 文/星雲大師

分寸
星雲大師


人與人之間要有分寸,人與事之間也要有分寸,尤其說話更要有分寸;如果沒有分寸,就會有衝突,就會有是非,就會不歡而散。
做人要明理,明理先要懂得彼此之間的分寸。因為理是軌則,應該是連接在一起,是保持雙軌運行的;人我之間彼此應該保持多少間距,此中都有分寸。
現在講究高人做事,都要先拿捏分寸、拿穩分寸,合乎分寸,凡事就容易成功。做人應該注意一些什麼分寸呢?列舉如下:

一、人情的分寸: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此中有分寸。小兒女可以叫爸爸跪下來給他當馬騎,爸爸會樂得哈哈大笑;如果是個外人,叫一個父執輩的人跪下來讓你當馬騎,不但要罵你,甚至要揍你,因為你太沒有分寸了。

二、好惡的分寸:每個人都有他的歡喜或不歡喜,但歡不歡喜超過了分寸,別人就不以為然了。請你喝一茶咖啡,不喜歡就隨便把咖啡倒了,此即不懂分寸;請你喝牛奶,你大肆批評牛奶之害,這也失去了分寸。人的喜歡不喜歡,不能太過強烈,你非常喜歡的,也要顧念別人的不喜歡,你非常不喜歡的,也要顧念別人的歡喜,這裡面都有分寸。

三、語言的分寸:說話,遣辭用句之間,分寸更大。講話不但要注意對象與我關係的親疏、對象跟我的輩分、對象跟我的性別,尤其講話的音調、修辭用字的輕重,都有分寸。你沒有拿捏好分寸,後果就會很麻煩。

四、賞罰的分寸:連續的嘉獎,會有人批評你私心;連續的懲罰,即使高速公路警察開罰單,一罰、二罰、三罰,駕駛人也會有反抗的心理,也會不服氣。賞是鼓勵,罰是規誡,總要達到目的;賞罰達不到目的,這就是沒有拿捏好分寸。

五、勞逸的分寸:人有時要分工,有時要合作;分工的時候,勞逸不均,會引起抗爭,因為失去了分寸。主管分配工作的時候,對工作的輕重、時間、成效,要仔細的觀察,要給予平均,不可失去分寸。勞逸均衡,這是管理學上非常重要的原則。 

六、進退的分寸:在家庭裡,即使和父母講話,也要懂得進退分寸;在公司和上級講話,更要知所進退。什麼時候可以進言,什麼時候可以報告,如果主管正在忙得不可開交,這時候你要插班報告,事情的結果會如何,當然可想而知了。所以,對於進退忙閒之間,時間要拿捏得好,尤其要拿捏得巧。

七、用錢的分寸:人會不會用錢,不在於錢多錢少,而是懂得用錢的分寸。有的人每個月收入只有二萬元,可是收支平衡,甚至猶有餘裕;有的人每個月有五萬元的收入,但是常常捉襟見肘,入不敷出,這就是不懂得用錢的分寸。

八、兩性的分寸:兩性之間,尤其一對一的時候,彼此的親疏、關係,更要拿捏好分寸,免得日後麻煩。

說到分寸,佛陀講經說法契理契機,就是分寸;人間佛教重視傳統與現代融和,就是分寸;叢林四十八單職事各司其職,就是分寸;政府升遷、待遇,都有分寸。分寸,分寸,人與人之間有很多的分寸,不能不重視。

轉載-民進黨的隱憂 文/人間福報社論

民進黨的隱憂



民國九十五年的國慶,是中華民國歷史的轉捩點。近一個世紀來,國慶日從未出現過這種鏡頭:數十萬示威群眾包圍大會典禮會場,要求總統下台的聲浪響徹雲霄。這對執政者情何以堪,對執政黨又是何等的諷刺!

民進黨上月底剛過完二十歲的生日,而二十歲的年輕政黨已經執政了六年,這也是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蹟。民進黨從崛起到執政當然有其內在的動力,由於黨的組成是學術界、社運界、民間團體、無黨籍、原住民、海外鄉親,基層民眾的大結合,共同的目標是民主、自由與清廉,並對「高齡化」、「腐朽化」的國民黨充滿敵意與不屑。在那個狂飆抗議的年代,有陳師孟、張清溪、張忠棟多位望重士林的教授集體退出國民黨。因此綠色代表改革、代表朝氣、代表年輕,民進黨之所以能獲得人民的支持而執政,其動力即源於此。

曾幾何時,民進黨突然失去了創黨時的這股氣勢,那些當年唾棄國民黨的年輕、有為、懷抱遠大理想的人,轉而對民進黨嗤之以鼻。這次施明德領導的反貪腐倒扁運動,從電視的螢幕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群一群年輕的面龐,一群一群穿短褲的辣妹。當建中及北一女的學生也穿著制服挺身而出,民進黨實在應該反思,為什麼這批從二○○○年開始成長的小朋友會穿上紅衣而不齒綠色的領袖人物。在台灣,當一個政黨失去二十歲左右族群的青睞,就註定了它沒落的命運。

就民主政治的理論言,我們不希望一黨獨大,未來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仍希望有一個強而有力的在野黨,擔任監督的任務。所以我們也不希望民進黨因阿扁一人的失德而陷入萬劫不復的困境;民進黨只有二十歲,是相當年輕的政黨,只要發憤圖強,仍有翻身的日子。

民進黨執政之初的口號是「中間路線」。雖然選民弄不清「中間路線」的真實內涵,但顧名思義至少它不是一個偏激的路線。選民期待它是一個屬於中產階級的政黨,是一個有理想,有使命感的政黨,是一個能建立一套民主制度而為政清廉的政黨。絕未料到,執政以來,民進黨卻迎向台獨基本教義派,掀起族群的對立情緒,以反中國作為其執政的理論基礎;經濟上施行鎖國政策,外交上開罪美國也受辱於美國,與在野黨相處,既未在國會中取得多數席次,卻又不願包容一些在野黨的主張與政策。

長期的僵持與對立,終於造成一事無成的局面,藍綠對峙的難題無解。這種眼光短視,缺少胸襟的執政黨,註定要受到人民的唾棄、國際的鄙視,甚至黨內有識之士的反彈。當中產階級群集街頭,當七年級的年輕人不屑一顧時,這個政黨就已響起了將失去政權的警鐘。

民進黨要振衰起敝,就必須深切反思,要有勇氣甩開基本教義派的擁抱,重新返回中間路線;要思考未來與中國大陸的定位與關係,不是一句「一邊一國」就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也不是花六千億元或更多錢向美國購置武器就可以保住平安;鎖國政策也不會為台灣保住資金或人才不致外流。

要應付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新局,民進黨需要以十年時間先作培養人才的規畫。放眼看看民進黨的領導人才在那裡?除了四大天王,還是四大天王,這些「天王」沒有吸引年輕人的魅力,也缺乏治國的雄才大略。國之中興靠人才,政黨亦然,民進黨雖創黨僅二十年,但已面臨斷層危機,外失年輕人支持,內乏中興大才,這就是民進黨最大的隱憂。

Tuesday, October 10, 2006

1561-云何得『不放逸』

標題:云何得『不放逸』

俗諺:『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乃謂人生於世間,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尤以貧病交加之人,更是度日如月、度月如年,然而富貴之人亦有無盡煩惱;就如同花開花謝,亦是隨季節而更替,是故吾等應把握『人身難得今已得』,好好精進勇猛地學佛修道,不要『放逸』蹉跎,以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墮落惡道。至於云何得『不放逸』?依《金剛般若論會釋》開示:發心菩薩應滅放逸,有『十種法』得不放逸。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持戒清淨。
(二)遠離愚癡,淨菩提心。
(三)離諂曲心,慈愍眾生。
(四)勸修不退。
(五)常樂寂靜,遠離凡夫。
(六)不樂世樂。
(七)精修勝善。
(八)捨離二乘。
(九)修功德心無染。
(十)善分別自他身。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修如是『十種法』,將能得不放逸,若更能次修十淨法,乃至滿諸願,將得十種無盡法藏,功德轉勝諸佛歡喜。何以故?蓋身命無常,一切生者,必定歸死,死在現前,老亦如是,病亦如是,愛離亦爾,善不善業,富樂亦爾,如是一切不饒益過,常隨不離一切眾生,能生放逸;若放逸行,愚癡眾生,身不善行,口不善行,意不善行,以身口意不善行故,身口意等不善之業和集,癡人放逸所誑,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若捨放逸,是善丈夫,是故若求善者,應捨放逸,方能保住『人身』。 總而言之,身處五濁之娑婆世界,其障道因緣,林林總總,尤以『放逸之因』為甚,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修如是『十種法』,將能得不放逸,否則蹉跎歲月,等到『無常』到來,將一失足成千古恨,無法保住『人身』,甚至於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在地獄餓鬼畜生。如同《八大人覺經》所云:「懈怠(放逸)墜落,常行精進,破煩惱惡,催伏四魔,出陰界獄。」世間俗人為求功名學問,尚有囊螢映雪,掛角負薪等勤行,況乎為佛門弟子欲尋出要,寧不精進?又《黃昏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吾人誦此,豈無省思?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1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Wednesday, October 04, 2006

1560-何等為『八妄想』

標題:何等為『八妄想』

眾所周知,佛在雪山睹明星而悟道成佛後,曾說:「奇哉!奇哉!奇哉!大地眾生,個個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則無師智,自然智,一切顯現」至於何等為『八妄想』?茲依《金剛般若論會釋》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合妄想是貪。
(二)不合妄想是嗔。
(三)合不合俱相違妄想是癡。此三是彼煩惱。
(四)我妄想,謂執自為我。
(五)我所妄想,謂執眾生為我所。此二是肉煩惱。
(六)自性妄想,謂執諸法有自性,亦名自性分別。
(七)差別妄想,謂執法有大小好惡等差別,亦名差別分別。
(八)積聚妄想,此於多物和合處起一執。此三是心煩惱。
由此觀之,如是『八妄想』及執著,即是有情眾生之我執煩惱與法執煩惱,塵沙、無明煩惱,造成吾等學佛修道者無法『了脫生死』之主因。何以故?蓋『妄想』者,不當於實曰妄,妄為分別而取種種之相曰妄想。如同《註維摩》云:「生曰:妄想妄分別之想也。」《大乘義章》曰:「凡夫迷實之心,起諸法相。執相施名,依名取相。所取不實,故曰妄想。」同曰:「謬執不真,名之為妄。妄心取相,目之為想。」《楞嚴經》曰:「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楞伽經》曰:「妄想自纏,如蠶作繭。」《觀無量壽經》曰:「行者所聞,出定之時,憶持不捨,令與修多羅合。若不合者,名為妄想。」《菩提心論》曰:「夫迷途之法從妄想生,乃至展轉成無量無邊煩惱。」《止觀》曰:「諸法皆妄想和合故有。」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欲斷盡如是『八妄想』及『執著』所造成之我執煩惱與法執煩惱,塵沙、無明煩惱,非能一僦即成, 世尊曾開示我們,欲成佛道,必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今人多好說參悟,好說了脫生死,不知在此土了悟甚難,謂之豎超三界,斯陀含猶一往一來,況凡夫乎?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後了悟,生西方一門,謂之橫超三界,萬無一失。何以故?蓋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下列之利益:(1)不會再墮落三惡道;(2)形貌跟佛一樣,沒有美醜差別;(3)壽命跟佛一樣,無量無邊;(4)有宿命通;(5)有天眼通;(6)有天耳通;(7)有他心通;(8)有神足通;(9)遍供諸佛;(10)遠離分別,諸根寂靜;(11)定成正覺,證大涅槃;(12)女身轉男;(13)蓮花化生;(14)住正定聚;(15)遠離熱惱,心得清涼,所受快樂,猶如漏盡比丘;(16)不貪計身;(17)得金剛那羅延身;(18)身頂皆有光明照耀,成就一切智慧,獲得無邊辯才;(19)善說諸法秘要;(20)一生補處;(21)教化隨意;(22)衣食自至;(23)應念受供;(24)證離生法;(25)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26)圓證三不退;(27)圓淨四土。難怪乎歷代高僧大德,皆苦口婆心地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其來有自。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Tuesday, October 03, 2006

1559-云何為『四相攝受有情』

標題:云何為『四相攝受有情』

眾所周知:菩薩發心自利化他,必修『四攝法門』來攝受眾生、度脫眾生,令眾生得蒙勝益,願樂接受菩薩之教化。所謂『四攝法門』,即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者,是菩薩慈悲心切,開設度化眾生之四種方法。至於云何為『四相攝受有情』?茲依《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頓普】。初發心位普頓攝受一切有情,皆為眷屬隨力饒益。
(二) 【增上】。若為家主,勸識恩惠孝養父母,妻子等所隨時愍給,僕隸等所終不逼切而能堪忍,病等瞻療愛語慰喻猶如自身,不生賤想;若為國王,不行刀杖以法理化財利饒益,依本土田而自食用,不行侵掠視諸眾生如父如子,所言誠諦不行欺詐,勸捨諸惡教修諸善。
(三) 【攝取】。平等無儻不希名利秉事,徒眾等無染攝受於自義利,正教修習,非邪加行而陷逗之。
(四) 【隨時】。諸有情類下中上品,長短少時方堪淨故,隨應成熟而行攝受。
由此觀之,菩薩修行四攝法時,若能具足如是『四相』,將能達到悲智雙運,圓滿福慧。何以故?蓋布施攝是對於錢財心重之人,用財施,對於求知心重之人,用法施,使雙方情誼逐漸深厚,而達到我度化對方之目的;愛語攝是隨著眾生之根性,以溫和慈愛之言語相對,令其生歡喜心,感到我和藹可親而與我接近,以達到我度化對方之目的;利行攝是修菩薩道者,以身口意諸行皆有利於人,以損己利人之行為,感化眾生共修佛道,以達到我度化對方之目的;同事攝是修菩薩道者,要深入各階層中,與各行各業之人相接近,做其朋友與其同事,在契機契緣之情況下而度化之。
總而言之,菩薩修布施攝時,若能以種種錢財物質,乃至生命頭目腦髓都可施與眾生,滿足眾生之願求,不違意志與眾生結善緣與法緣,令其所求如意,離苦得樂;修愛語攝時,若能以柔軟和愛語來對待眾生,使人聽後生歡喜心,願樂欲聞;修利行攝時,若能處處都把利人工作放在第一位,一舉一動都是全心全意為眾生服務,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先人後己之慈悲心場,就會得到眾生良好之感情和友誼,有了利人思想和行動,使眾生歡歡喜喜,心甘情願接受教化;修同事攝時,若能和眾生一起工作、活動、生活,互相親近,使彼此之間情投意合、感情融洽、心心相印,情同手足一樣親熱,甚至於與眾生現同類身,隨緣去度化眾生。如是即能施恩眾生不盡,而圓滿『眾生無邊誓願度』之弘願。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Monday, October 02, 2006

1558-云何『阿難尊者得親聞已前諸教』

標題:云何『阿難尊者得親聞已前諸教』

眾所周知:佛滅後,諸弟子為恐異說邪見滲入佛法故,為恐三藏教義日久散失故,乃有節結集之舉。其中最有名者是在佛滅後三月,由迦葉尊者為上首,由『阿難尊者』誦經,富樓那尊者誦論,優波離尊者誦律。至於云何『阿難尊者得親聞已前諸教』?依《御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宣演》開示:問阿難是佛成道日生,二十年後方為侍者,以前諸教何得親聞?答有『六義』。何等為六?即所謂
(一) 【本願力故】。過去作長供養誦經,沙彌今得總持。龍樹讚云:「面如淨滿月,眼如青蓮花,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
(二) 【展轉聞故】。智度論說:「佛初轉法輪,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
(三) 【佛加持故】。報恩經云:「佛入世俗心,令阿難知。
(四) 【佛為略說故】。亦出報恩經云:「佛粗舉其端,而能盡解。」
(五) 【三昧力故】。金剛花經說:「難得法性,覺性自在。」
(六) 【聞法力故】。觀佛三昧海經云:「阿難見佛聞法,說菩薩行,即憶過去九十億佛所說經藏。」法花經云:「自開受記等,即時憶念過去無量千萬億諸佛法藏,通達無礙。」
由此觀之,上來如是『六緣』,縱使阿難是佛成道日生,二十年後方為侍者,以前諸教得親聞者,乃由『本願力』,而得成『後五』。何以故?蓋佛法浩瀚無邊, 世尊在世時所開示的,亦只大海之一滴水(世尊曾如是說)而已,然而佛佛道同,大藏經內所收集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依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所說,佛經可由佛親自說,亦可由菩薩、天人、仙人、化人所說,而經佛陀認定。亦有認為只要符合『三法印(諸行無常印、諸法無我印、涅槃寂靜印)』或『一實相印(即一切大乘經,皆以實相之道理來印定其說)』,即是『佛說』,外道不能雜,天魔不能破。
總而言之,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實相印』衡量,印證一切佛法,凡是合於此等法印者即可判斷是佛法。所謂『三法印』者,即(1)諸行無常(認為世間一切有為法,皆是生、住、異、滅四相,演變相續,故是無常,不得永恆常住);(2)諸法無我(認為人生、宇宙、心身世界,一切諸法之中,沒有一個我,能夠主宰一切之道理);(3)涅槃寂靜(認為以聖智之抉擇,而斷滅煩惱業生,即能解脫生死流轉,而常住寂靜),以此三法印來印定『二乘法』。所謂『一實相印』者,即認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惟此一實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諦等)獨實,不變不壞,是無始以來佛佛相傳之印璽,以此一法印來印定『大乘法』。不過大乘一實相印與小乘三法印,有下列之異點:(1)小乘說諸行無常,大乘於萬法說無常之外,還認它是不曾斷滅;(2)小乘說諸法無我,大乘於真諦說無我之外,還於俗諦說化他;(3)小乘唯以我空,而說涅槃寂靜,大乘卻以我法二空,而說涅槃無住。大乘之所以異於小乘,都是因為契著這一實相印之妙用,此為吾等修大乘『菩薩道』者不可不知。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Sunday, October 01, 2006

1557-何等為『初發心五德相』

標題:何等為『初發心五德相』

眾所周知:『初發心』者,初發求菩提之心也。換言之,『初發心』者即謂(1)是心不雜一切之煩惱;(2)是心相續不貪異乘;(3)是心堅牢一切外道無能勝者;(4)是心一切眾魔不能破壞;(5)是心常能集善根。至於何等為『初發心五德相』?依《金剛般若論會釋》開示:初發心有『五德相』。何等為五?即
(一) 最初發心,所有正願普攝一切其餘正願,是故發心以初正願為其自性。
(二) 謂起願言,願我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作能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是故發心決定希求為其行相。
(三) 以大菩提有情為境,故有所緣。
(四) 此初發心攝諸妙行,能違有情一切惡行,故與一切功德相應。
(五) 此初正願,於諸世間出世間願,最上第一。
由此觀之,如是『五種』,即為『初發心五德相』,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此初發心,即名趣入無上菩提,在初劫內,預在大乘諸菩薩數,能為無上菩提根本,大悲等流故,分為一切學之所依止,從此已後,或有退屈,或無退屈,明退還修,有退不修。然而此初發心由四種緣:(1)見聞佛等有大神通力;(2)聽聞宣說菩薩藏教;(3)見法將滅,念言法久住,能滅眾苦,我應當發心,當作是利;(4)末劫末時,見惡眾生十煩惱、多愚癡等之所惱亂,念言於此發二乘心,尚難可得,況大菩提?我當發心令他學我。復即四因(1)具足種性;(2)善友攝受;(3)悲愍眾生;(4)難行無怯。如同《攝大乘》云:「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勝進,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大菩提心以善根而為自體,名清淨力;降伏所除障故,以善友為緣,名增上力;以不退屈為策發,名堅固力;雖遇惡友方便阻壞,終不棄捨大菩提心,所修善法運運增長,如此勝進,齊是名為最初發意。」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從初發心後,新熏『有漏』聞思種子,辨所資長『無漏』種子,合二名為習所成種,於生死海,作出限量,於所遇善友有四種相應,當了知親近受學(1)聰明點慧不墮惡見;(2)不教放逸不授彼具;(3)不教惡行不授彼緣;(4)不勸捨先所修勝法令修劣者,乃至終不勸捨大乘令修二乘,不久定當速證彼岸,故所修行法名『波羅蜜多』。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10月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