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08, 2007

1625-云何為『佛入三昧之因緣』

標題:云何為『佛入三昧之因緣』

眾所周知:『三昧』者,梵音sama%dhi,舊稱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譯言定,正受,調直定,正心行處,息慮凝心。心定於一處而不動,故曰定。正受所觀之法,故曰受。調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調直定。正心之行動,使合於法之依處,故曰正心行處。息止緣慮,凝結心念,故曰息慮凝心。如同《大智度論》曰:「善心一處住不動,是名三昧。」又曰:「一切禪定,亦名定,亦名三昧。」「諸行和合,皆名為三昧。」「一切禪定攝心,皆名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處,是心從無始世界來常曲不端,得此正心行處,心則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則直。」至於云何為『佛入三昧之因緣』?依《法華義疏》開示:若汎依諸經例者,略明『十義』。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根緣所宜,謂出入適緣,動靜應物。
(二)為欲現瑞,是故入定則顯定為瑞本,若不入定則瑞無所由;又不入定而現瑞者,或恐非佛現瑞,為是義故須入定也。
(三)夫欲赴緣說法,必須審法察機,今將演一乘故入定也。
(四)欲令眾生尊人重法故,以法相微妙,佛欲說之尚須入定,故知此法不可思議也。
(五)六師等謂一切時常有智慧,佛破此執,故明諸法因緣成,由定發慧,故靜極則鑒明也。
(六)示佛定圓慧滿,入定故顯佛定圓,起定說法彰佛慧滿,若不入定則定門不顯,若不說法則慧義不彰也。
(七)為末世模軌,佛欲說法尚入定靜心,況復餘人散心欲說法耶,故須皆學佛慧也。
(八)欲示聰明人相,能善思惟,能善說法也。
(九)入定現瑞生後三問答所由,便得略開古佛已說法華,使時眾聞不生疑怖。
(十)三密利物,謂意密入定,身密放光,口密說法也;又即寂而用為出,即用而寂為入,此是寂用無礙故有出入之名也。
由此觀之,佛入三昧之因緣,有如是『十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入三昧者,得離一切障,隨自在力。此力有二(1)隨順眾生對治攝取覺菩提分,此是無上菩提謂良藥也;(2)為對治無量世來堅執煩惱(即三乘執病),令知病識藥義也,是故三昧者,此云正心行處,又云調直定也。如同《大乘義章》曰:「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又曰:「以心合法,離邪亂,故曰三昧。」「心體寂靜,離於邪亂,故曰三昧。」「定者據行便息亂住緣,目之為定。就實而辨真心體寂,自性不動,故名為定。」又『三昧』者,新稱三摩地,譯為定或正受,等持等念,又曰現法樂住。定與正正受,其義同前;平等保持心,故曰等持;諸佛諸菩薩入有情界平等護念彼等,故曰等念,是就利他業而釋之也。又現定中法樂,故曰現法樂住,正受之異名也。如同《唯識論》曰:「於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智依為業。」《探玄記》曰:「三昧此云等持,離沈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法華玄贊》曰:「梵云三摩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而至於境,即是定也,云三昧者訛也。」《玄應音義》曰:「三昧,或言三摩提,或云三摩帝皆訛也。正言三摩地,此譯云等持。等者正也,正持心也,持謂持諸功德也。或云正定,謂住緣一境,離諸邪亂也。」《菩提心義》曰:「梵云三摩地,唐云等念。入有情界,平等攝受而護念之者。」
總而言之,佛乃自初發『菩提心』,歷經『三大阿僧祇劫』之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才能獲得如上之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七聖財、十力、十八不共法、首楞嚴定及金剛定等『萬億三昧』之殊勝,正是吾等學佛修道者所夢寐以求,模仿效法之最終目的。相信只要『如法』修行,即(1)安住於戒定慧三無漏學;(2)止習一切不必要之外緣;(3)發菩提心;(4)與諸法空性相應;(5)福慧雙修;(6)常親近三寶與善知識;(7)少欲知足,斷除五欲,修行梵行,畢竟當來得證『佛果』之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