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12, 2007

1629-云何『諸經有長行與偈』

標題:云何『諸經有行與偈』

眾所周知:『長行』者,謂經文中,直宣說法相,而不限定字句之文句,以文句之行數長故也,是對於偈頌之稱,十二分教之中第一修多羅是也。又『偈』者, Ga%tha%,譯曰頌,定字數結四句者,不問三言四言乃至多言,要必四句;頌者,美歌,伽陀者,聯美辭而歌頌之者,故譯曰頌,偈訓為竭,竭也,攝盡其義之意,如同《天台仁王經疏》曰:「偈者,竭也。攝義盡,故名為偈。」至於云何『諸經有長行與偈』?依《法華義疏》開示:長行與偈略明『十體』。何等為十?即所謂
(一) 【隨國法不同】。如震旦有序銘之文,天竺有散華貫華之說也。
(二) 【好樂為異】。或有樂長行;或有樂偈頌;或有樂雜說莊嚴章句者,所好各不同,我隨而不捨。
(三) 【取悟非一】。或有聞長行不了聞偈便悟;或各聞俱迷;或合聞方解,故雙明之。
(四) 【示根有利鈍】。利根之人一聞即悟;鈍根不了再說方解。
(五) 【欲表諸佛尊重正法】。慇懃之至,一言之中而覆再說也。
(六) 【使後人於經生信】。尋長行不解,或恐經謬,見後偈同前,方知自惑。
(七) 【欲易奪言辭,轉勢說法】。其猶將息病人,故迴變食味也。
(八) 【示義味無量】。故長行已明其一,而偈頌復顯其二。
(九) 【表至人內有無礙之智,外有無方之說】。故能卷舒自在,散束適緣也。
(十) 【明眾集前後】。故有長行與偈,如涅槃所辨。
由此觀之,因如是『十體』,即知諸經為何要有『長行與偈』,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偈』者,梵語Gatha(偈陀或伽他)的省音譯,意譯為諷頌、重頌,或音義並譯為偈頌,通常由固定的字數和音節組成。佛經在用散文(長行)敘述以後,往往又用韻文(偈)概括地復述一遍,以加強讀者的印象。『偈』這種體裁對中國文學的發展,曾起到有利的影響,形成了一種韻白交替,而為人們喜愛的說唱文學。後來有些僧人、文士也喜歡作偈。這種偈實際上是一種簡短活潑、寓意深刻的詩歌。故諸經自能詮之文體分之,則惟長行與偈頌之二者而巳,如同《百論疏》曰:「總談設教,凡有三門:一但有長行,無有偈頌,如《大品般若經》之類;二但有偈頌,無有長行,如《法句經》之流;三具存二說,如《法華經》等。」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苦集滅道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3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