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01, 2007

1720-云何為『修止觀之方便法門』

標題:云何為『修止觀之方便法門』

眾所周知:『止觀』者,梵名奢摩他,S/amatha毘缽舍那Vipas/yana譯言止觀、定慧、寂照、明靜。『止』者,停止之義,停止於諦理不動也,此就能止而得名。又止息之義,止息妄念也,此就所觀而得名。『觀』者,觀達之義,觀智通達,契會真如也,此就能觀而得名。又貫穿之義,智慧之利用,穿鑿煩惱而殄滅之也。至於云何為『修止觀之方便法門』?依《修習止觀坐禪法要》開示:夫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何等為五?即所謂
(一) 【欲】。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名為欲,如同佛言曰:「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 【精進】。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三) 【念】。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念。
(四) 【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五) 【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義在此也。」
由此觀之,如是『五法』,即所謂修止觀之方便法門,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止』是止息一切妄念,『觀』是觀察一切真理。止屬於定,觀屬於慧,止觀就是定慧雙修的意思。若就所修之方便而言,則止屬于空門,真如門,緣無為之真如而遠離諸相也。觀者屬於有門,生滅門,緣有為之事相而發達智解也。若就所修之次第而言,則止在前,先伏煩惱,觀在後,斷煩惱,正證真如。又止伏妄念,譬如磨鏡,磨已,則鏡體離諸垢(是斷惑),能現萬像(是證理),是即觀也。若真止真觀必為不二,以法性寂然是止,法性常照是觀也。然則真觀必寂然,故觀即止,真止必明淨,故止即觀也。
總而言之,修習『止觀』必須要兩者並重,不可偏重一邊,若止過於觀時,就會落於昏沈睡覺;若使觀過於止,就會偏於掉舉散亂。正當參禪時,止觀要調和均等,若坐禪時,發現昏沉,要用觀照來對治;若發現掉舉,要用止靜來制止,如是方容易入定,再由入定而發慧,而達到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之學佛修道目的。是故學佛修道者若能精修『止觀』,始則引發靜慮,終則開悟見性。既入禪定,自可靜止不動,不為妄境所牽,亦可觀照分明,不起虛妄分別,故終究能去散亂之障,所謂『制心一處,無事不辦』是也。學佛之人,縱然未能現證三昧,平時歷境練心,亦當須具定力,所謂八風吹不動,或利衰、或毀譽、或稱譏、或苦樂等境現前,還是要一句『南無 阿彌陀佛』,一直念下去,直至『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定慧自然具足。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7月30日星期一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