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August 12, 2007

1728-何等為『十一智』

標題:何等為『十一智』

眾所周知:『智』者,梵語Jn^a%na,闍那,若那,於事理決斷也。如同《大乘義章》曰:「慧心安法,名之為忍。於境決斷,說之為智。」《唯識述記》曰:「忍言智以決斷故。」《瑜伽》云:「所言智者,謂出世間加行妙慧。」又云:「智者,能取不現事故。」又云:「智者,謂聞言說為先慧。」又云:「智者,謂知不現見境。」至於何等為『十一智』?茲依《法界次第初門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法智】。謂欲界繫法中無漏智,欲界繫因中無漏智,欲界法智滅中無漏智,為斷欲界繫法道中無漏智,及法智品中無漏智也
(二) 【比智】。謂於色界無色界中,約四諦辯四種無漏智,亦如法智中所明,但有法比之殊也
(三) 【他心智】。謂知欲界色界繫現在心心數法,及無漏心心數法少分,是為他心智也
(四) 【世智】。謂諸世間有漏智慧,亦名等智,凡夫聖人,同有此智,故名等智,亦云名字智,是智但有名而無理
(五) 【苦智】。謂五陰無常苦空無我觀時,得無漏
(六) 【集智】。謂知諸法因,因集生緣觀,無漏智也
(七) 【滅智】。謂滅止妙出觀時,無漏智也
(八) 【道智】。謂道正行遠觀時,無漏智也
(九) 【盡智】。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十) 【無生智】。謂我見苦已不復更見,斷集已不復更斷,盡證已不復更證,修道已不復更,如是念時,無漏智慧,見明覺也
(十一) 【如實智】。謂一切法總相別相,如實正智,無有罣礙,是為如實智,此智獨在佛心中有,二乘之所無也。
由此觀之,如是『十一種』,即所謂十一智是也,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可不知。何以故?蓋如期《大毗婆沙論》云:云何為智?答:五識相應慧;除無漏忍,餘意識相應慧。此中五識相應慧有三種(1)『善』者:謂唯生得善;(2)『染污』者,謂唯修所斷貪瞋癡相應;(3)『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亦有少分威儀路,工巧處及通果心俱生。餘意識相應慧亦有三種(1)『善』有二種,即(a)有漏善有三種,一、加行得(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二、離染得(謂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等);三、生得(謂生彼地,法爾所得);(b)無漏善有二種,一、學(謂學八智);二、無學(謂盡智、無生智、無學正見智);(2)『染污』者,謂見修所斷煩惱隨煩惱相應;(3)『無覆無記』者,謂異熟生、威儀路、工巧處、通果心俱生。
總而言之,所謂(1)『世俗智』。謂世間有漏之智,不能出離生死,故名世俗智,亦云名字智,謂但有其名而無其理也;(2)『法智』。謂欲界苦集滅道四諦下苦法等無漏之智,能斷欲界見惑煩惱,故名法智。(3)『類智』。謂色界無色界四諦,以欲界四諦比類而觀,從是斷上二界見惑,發苦類等無漏之智,故名類智;(4)『苦智』。苦即逼迫之義,謂觀五陰等法,以無常苦空無我得無漏智,故名苦智;(5)『集智』。集招集之義,謂觀見思煩惱之因,而能招集生死之果,得無漏智,故名集智;(6)『滅智』。滅即斷滅之義,謂斷滅見思煩惱,得無漏智,故名滅智;(7)『道智』。道即能通之義,謂戒定慧之道,能通至涅槃,依此而修,得無漏智,故名道智;(8)『他心智』。謂知欲界色界現在心心所法,及知無漏心心所法,故名他心智;(9)『盡智』。謂我見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已,如是念時,得無漏智,故名盡智;(10)『無生智』。謂我見苦不復更見,我斷集已不復更斷,我證滅已不復更證,我修道已不復更修,如是念時,得無漏智,故名無生智;(11)『如實智』。謂於一切法,如實正知,無有罣礙,是佛之智,故名如實智。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8月11日星期六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hercafe.yam.com/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