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02, 2007

1662-何等為『七賢』

標題:何等為『七賢』

眾所周知:『七賢』者,又曰七方便位,亦曰七加行位,小乘見道以前之修行位也,總稱見道以前為賢位,見道以後為聖位。至於何等為『七賢』?依《妙法蓮華經玄義》開示:七賢者,一五停心;二別相念處;三總相念處;四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通稱賢者,鄰聖曰賢,能以似解伏見,因似發真故言鄰聖;又天魔外道愛見流轉,不識四諦,此七位人明識四諦,無有邪曲故是賢人相也。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五停心觀位】者。破五障道,即是初賢位。所以者何?若定邪聚眾生,不識三寶四諦,貪染生死;若人歸依三寶、解四真諦,發心欲離生死求涅槃樂,五種障道煩惱散動,妨觀四諦;今修五觀成就,障破道明行解相稱,亦名初賢位。
(二) 【別相念處位】者。以五障既除觀慧諦當能觀四諦,而正以苦諦為初門,作四念處觀破四顛倒;若慧解脫根性人,但修性四念處觀,破性執四倒;若俱解脫人,修共四念處觀,破事理四倒;若無疑解脫根性人,修性共緣三種四念,破一切事理文字等四顛倒,善巧方便於念處中,有四種精進修四種定生五善法,破五種惡分別道用安隱而行,能觀四諦成別相四念處位也。
(三) 【總相念處位】者。前已別相念慧破四顛倒,今深細觀慧總破四倒,或境總觀總境別觀總境總觀別;或總二陰三陰四陰五陰,皆名總相觀,是中亦巧方便,能生正勤如意七覺八道疾入後法,故名總相念處位也。
(四) 【煖法位】者。以別總念處觀故,能發似解,十六諦觀得佛法氣分,譬如鑽火煙起,亦如春陽煖發,以慧鑽境發相似解,解即喻煖;又如春夏積集華草,自有煖生,以四諦慧集眾善法,善法熏積慧得起,故名煖也,即是內凡初位,佛弟子有外道則無,是名煖法位。
(五) 【頂法位】者。似解轉得四如意定,十六諦觀轉更分明,在煖之上,如登山頂觀矚四方悉皆明了,故名頂法位。
(六) 【忍法位】者。亦是似解增長,五種善法增進成根,於四諦中堪忍樂欲,故名忍法位。
(七) 【世第一法位】者。即是上忍一剎那,於凡夫所得最勝善根,名為世間第一法也。
由此觀之,如是『七賢』,乃係指小乘的七賢,又名七方便位,或七加行位,都是聲聞乘人在見道以前的修行位,其位是五停心觀、別相念住、總相念住、[車*(而/大)]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前三是三賢位,後四是四善根。此外尚有大乘的七賢,即如同《仁王經天台疏》日:「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行人,五習種性人,六性種性人,七道種性人,俱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
總而言之,此『七賢』有通別二名(1)通者,皆稱為七賢,皆稱為加行位;(2)別者,前三位為三賢,後四位為四善根,或四加行位。今則對於後之七聖位,而總稱七位為七賢位。而『七聖』者,四教儀之目也,又謂之七士夫,七大夫,七聖人。聖者正也,以正智照見真理故名,見道以上者是也。差別其聖者之位次,有八聖,四向四果是也。今由利鈍之根性差別其聖者,則為七聖,如同《俱舍論》曰:「學無學位有七聖者。一切聖者皆此中攝: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至,五身證,六慧解脫,七俱解脫。」《四教儀》曰:「七聖位者:一隨信行,二隨法行,三信解,四見得,五身證,六時解脫羅漢,七不時解脫羅漢。」《止觀》曰:「若析法入空,有無二門所斷三道,如毘曇所明七賢七聖四沙門果,成論所明二十七賢聖等,差別位次。」《大乘義章》曰:「或分十四,如毘曇說,見諦道前說七方便(七賢),見諦道中信行、法行,修道位中有信解脫、見到,阿那含中得滅定者名為身證,無學位中說慧解脫、俱解脫(七聖)。」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7年5月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city.udn.com/blog?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tw.club.yahoo.com/clubs/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c6uurjfl7afq6ghbsguhvnqp52 】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