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7, 2006

1475-云何為『十一智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十一智之內涵』

眾所周知:於小乘以攝一切之智,而立『十智』,即(1)世俗智;(2)法智;(3)類智;(4)苦智;(5)集智;(6)滅智;(7)道智;(8)他心智;(9)盡智;(10)無生智。於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如說智)』而成為『十一智』是也。至於云何為『十一智之內涵』?依《大般若波羅蜜多經》開示:諸菩薩摩訶薩大乘相者,謂十一智。何等十一?所謂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盡智、無生智、法智、類智、世俗智、他心智、如說智。茲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苦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苦應不生是為苦智。
(二) 云何集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集應永斷是為集智。
(三) 云何滅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滅應作證是為滅智。
(四) 云何道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道應修習是為道智。
(五) 云何盡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貪瞋癡盡是為盡智。
(六) 云何無生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諸有不復生是為無生智。
(七) 云何法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五蘊等各別自性是為法智。
(八) 云何類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五蘊等差別之相,謂苦無常空無我等是為類智。
(九) 云何世俗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諸有情修行差別,及知諸法名相等異,是為世俗智。
(十) 云何他心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他有情補特伽羅心心所法,無所疑滯是為他心智。
(十一) 云何如說智?謂若智以無所得而為方便,知一切法如說之相,即是如來一切相智,是為如說智。
由此觀之,如是『十一智』,是為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大乘之相,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得不知。何以故?蓋於小乘以攝一切之智,而立『十智』,即(1)世俗智,見諦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與煩惱相應,故稱有漏智;(2)法智,證欲界苦集滅道之智也;(3)類智,證上二界苦集滅道之智也;(4)苦智,知上下界苦諦之智也;(5)集智,知上下界集諦之智也;(6)滅智,知上下界滅諦之智也;(7)道智,知上下界道諦之智也;(8)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9)盡智,既斷盡一切煩惱,則知我既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即斷盡煩惱時所生之自信智也;(10)無生智,是限於利根羅漢所有之智也,既知斷證修之事畢,更無知斷證修之事,故云無生,自覺此無生而知我不再知斷證修之智也。於小乘所說之十智加『如實智』之一,凡一切法如實正知而無罣礙之智也。其中法智已下之六智,皆無漏智也,是為上之八智,但異其分類之法耳。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從初發心,經『十信』『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而上述十一智之菩薩,是屬已過二大阿僧祇,而進入第三大阿僧祇劫之『八地』以上果位之菩薩摩訶薩,是故證得『佛果』,誠非易事,。縱使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一條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2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