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30, 2006

1478-云何名為『真實迴向』

標題:云何名為『真實迴向』

舉凡『學佛修道』之最終目的,即是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言之,即是要成就『佛道』。為達此目的,必須要『福慧雙修』,自覺、覺他至覺行圓滿之境地,是故《普賢十願品》之最後一願『普皆迴向』,就顯得非常重要。何以故?蓋所謂『迴向』,即是回轉自己所修之功德,以趣向於其他,稱之為迴向。換言之,即是菩薩所作一切功德,都是為了一切眾生,真正作到專門利人,毫不利己。至於云何名為『真實迴向』?茲依《佛說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羅蜜多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布施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布施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布施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施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二)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淨戒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淨戒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淨戒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戒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三)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忍辱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忍辱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忍辱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忍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四)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精進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精進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精進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有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五)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能行禪定波羅蜜多而不作念:「我行禪定波羅蜜多有所增減。」作是念:「彼禪定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定相可得。」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六) 具善巧方便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而不作念:「是法有所增減。」作是念:「彼般若波羅蜜多但以名字所分別故,而不見彼可修可行。」菩薩以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相迴向故,名為『真實迴向』。
由此觀之,菩薩摩訶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時,若能修如是『六法』,即名為『真實迴向』。何以故?蓋迴向略說有三:(1)迴自向他(凡作一切功德,悉當迴向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2)迴因向果(將日夜所念之佛號和每日課誦,為眾生迴向往生極樂淨土);(3)迴事向理(從理論上而言,所作一切功德,即因緣所生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佛說功德,即非功德,是名功德),如同《大乘經》云:「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之路。」又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
總而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論(1)禮佛、拜懺、念佛、放生,甚至於受持、讀誦經典,並為人演說;(2)誦戒(受菩薩戒者,不論在家或出家,每半個月都要依法誦戒,時時提醒自己)、贊助印經書、供養三寶、齋僧、齋眾;(3)救濟孤兒院、養老院、賑災等種種功德,皆要在佛、菩薩像前(最好能到有供奉『西方三聖』之正信佛教道場,更容易提升自己在西方淨土的『蓮華品位』),並且於迴向後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達到『三輪體空』,而其所得之功德,就能如同東西南北之虛空一樣『無量無邊』(金剛經所示),也才能得到『無漏功德』,而非是人天福報之『有漏福德』,尤其是修淨土宗『念佛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者更應迴向,蓋如同淨宗第九祖 藕益大師所開示:「縱使所作功德如『須彌山』之多,若不迴向西方淨土,也不得往生;縱使所作功德如『芝麻』之小,只要將之迴向西方淨土,亦必往生,因其順佛願故,合佛願故。」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6月3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