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4, 2006

1374-云何為『無慚無愧之差別』


標題:云何為『無慚無愧之差別』

眾所周知:『無慚』者,言作惡自心無恥也,如同《唯識論》曰:「不顧自法,輕拒賢善為性,能障礙慚,生長惡行為業。」且《俱舍論》曰:「於所造罪自觀無恥,名曰無慚,觀他無恥說名無愧。」又『無愧』者,不顧世間恣作暴惡也,如同《唯識論》曰:「云何無愧?不顧世間,崇重暴惡為性。能障礙愧,生眾惡行為業。」且《俱舍論》曰:「為諸善士所訶厭名為罪。於此異中不見怖畏,說名無愧。」至於云何為『無慚無愧之差別』?茲依《法苑珠林》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
(二)於自在者無怖畏轉是無慚;於諸罪中不見怖畏是無愧。
(三)不恭敬是無慚;不怖畏是無愧。
(四)不厭賤煩惱是無慚;不厭賤惡行是無愧。
(五)作惡不自顧是無慚;作惡不顧他是無愧。
(六)作惡不自羞是無慚;作惡不恥他是無愧。
(七)作惡不羞恥是無慚;作惡而傲逸是無愧。
(八)獨一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對他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九)若對少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眾人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十)若對惡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善趣有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十一) 若對愚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智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十二) 若對卑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尊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十三) 若對在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出家者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十四) 若對非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慚;若對親教軌範造罪而不羞恥是無愧。
(十五) 若作惡時不羞天者是無慚;若作惡時不恥人者是無愧。
(十六) 若於諸惡因不能訶毀是無慚;於諸惡果不能厭怖是無愧。
(十七) 貪等流是無慚;於癡等流是無愧。
由此觀之,如是『十七種』,謂無慚無愧差別,此二法唯欲界繫,唯是不善,一切不善心心所法,皆遍相應,唯除自性(各翻前惡是名慚愧)。又《瑜伽論》云:「云何無慚無愧?謂觀於自他無所羞恥,故思毀犯;犯已不能如法出離,好為種種鬥訟違諍,是名無慚無愧也。」又《遺教經》云:「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比丘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愧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總而言之,『無慚無愧』是障道因緣,乃無庸置疑,設若吾等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早證『菩提』,勢必要藉由『懺悔業障』之方法來消除。何以故?蓋懺悔業障乃在懺除吾等無始劫來,由於貪瞋癡三毒所造之身口意三惡業,所謂『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亡時罪亦滅;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是也。何以故?蓋(1)『禮佛』,不但可以活動筋骨,而且可以消除五蓋(貪、瞋、癡、慢、疑),如能至誠心,而與佛、菩薩感應道交,必能得到放光或加持;(2)『念佛』,不但可以減少起心動念,造作諸惡業,而且若能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也必能當前見佛,而得到護念灌頂,是故念佛一句,能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為大乘經典所開示;(3)『拜懺』,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懺悔有下列諸功能(a)能燒煩惱薪;(b)能往生天道;(c)能得四禪樂;(d)能雨寶摩尼珠;(e)能延金剛壽;(f)能入常樂空;(g)能出三界獄;(h)能開菩提華;(i)能見佛大圓鏡;(j)能至於寶所。是故若能真心流露(悲泣、痛哭)懺悔,不但能夢中得到佛、菩薩加持,而且能化解冤業。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3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famscl.groups.com.tw/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blog.webs-tv.net/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