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07, 2006

1542-云何為『金剛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金剛之涵義』

《金剛經》者,梵名Vajra-Praja^-Sn~tra,一卷,般若部,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金剛般若經》,或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佛在舍衛國,為須菩提等,初說『境空』,次示『慧空』,後明『菩薩空』者,蓋此經以空慧為體,說一切法無我之理為詮也。此經不如《大般若經》之浩瀚,又不如《般若心經》之太簡,而能說般若之空慧,無有餘蘊,故古來傳持,弘通甚盛。至於云何為『金剛之涵義』?依《金剛般若經贊述》開示:金剛有三義。何等為三?即所謂
(一) 【所破義】。《無著論》云:「正見行、邪見行。」解云:正邪雖異,還作是同,故行該兩種見,即喻金剛雖一,能所有殊,雖曰金剛,亦有物能破之故,如白羊角,即破金剛也。
(二) 【能摧義】。《無著論》云:「一細者是智因故,二牢者不可壞故。」解云:聞思兩慧能伏染故,漸生修慧故,名能摧,稱為智因也。牢者即謂修慧,既是定心,正能破障,故名牢。或修慧中有有漏、無漏二別,以分細牢;或就無漏中,有折伏道、斷惑道,二分亦行。然(1)『煩惱障』,通理、事兩觀,伏以欣上、厭下伏故;(2)『所知』,唯理觀,伏可知也。又約無間解脫亦分細牢者,至佛果位解脫道中名斷者,三種斷(斷法不再起之三種也:(1)『自性斷』。智慧起時,煩惱暗障,自性應斷,故名自性斷;(2)『不生斷』。得法空時,使三塗惡道苦果永不更生,故名不生斷;(3)『緣縛斷』。但斷心中之惑,則於外塵之境不起貪瞋,於境雖緣,而不生染著,故名緣縛斷。出《宗鏡錄》)中,斷自性斷,類名斷,而非斷用及斷體,以非所斷,不名為斷體,已斷非正斷,故不名為能斷也。
(三) 【闊狹義】。《無著論》云:「如彩畫金剛形,兩頭寬而腰狹。」解云:地前佛果喻寬,十地喻狹,以地地之中各修一行為首故;或七地已前分是寬,皆隨義准之,應知今若所破名金剛,金剛之般若能破摧,名金剛,金剛即般若也。
由此觀之,如是『三義』,即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金剛』之涵義,此為吾等學佛修道者不能不知。何以故?蓋此經根本,以破相為宗,了空為義,迷性布施,皆不證真,能識四句涅槃之門,演說法身,如如不動,觀有為法,同於夢幻,若能受持讀誦此經並教化眾生,不但可以開慧(明心見性),而且又可以積福(積功累德),難怪禪宗五祖以《金剛經》代替初祖 達摩大師之《楞伽經》,傳之於後,並由六祖 慧能大師加以發揚光大,並因之而『明心見性』的禪師倍增,其來有自。如果我們要明心見性,又要積功累德,福慧雙修,早日圓滿『菩提願』,非受持讀誦此經並為人演說,自利利他不可。
總而言之,金剛經之旨趣,乃在闡述『至理無言、真空無相』,而不著言說,不著知解,即是無言無相。是以旋立旋破,只要諸人乃至無有少法可得,即不被諸境所惑,若得心地休歇,即謂之清境心,亦謂之本來心,亦謂之到彼岸,亦謂之涅槃,亦謂之解脫,其實一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9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 【http://hk.myblog.yahoo.com/famscl/ 】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 【http://myblog.pchome.com.tw/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