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31, 2006

1453-云何為『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之效益』

標題:云何為『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之效益』

所謂『戒定慧』三學,乃指學佛修道者,欲了脫生死,必須修此三學,可以由戒得定,由定發慧,最終獲得無漏道果。戒即禁戒,律藏之所詮,能防止眾生造作一切身口意之惡業;定即禪定,經藏之所詮,能使眾生靜慮澄心;慧即智慧,論藏之所詮,能使眾生發現真理而斷愚癡。而所謂『三昧』,又名三摩提,或三摩地,華譯為『正定』,即離諸邪念把心住於一處而不散亂之意思。是故 世尊在大乘經論中所開示之『三昧』,乃是無量無邊,其中有所謂『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至於云何為『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之效益』?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時彼行者,端身正念,都不動搖,繫心月輪成熟觀察,是名『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若有凡夫修此觀者,所起五逆四重十惡及一闡提,如是等罪盡皆消滅,即獲『五種三摩地門』。云何為五?即所謂
(一)【剎那三昧】。云何名為剎那三昧?謂暫想念滿月而住,譬如獼猴身有所繫,遠不得去,近不得停,唯困飢渴須臾住止,凡夫觀心亦復如是,暫得三昧,名為剎那。
(二)【微塵三昧】。云何名為微塵三昧?謂於三昧少分相應,譬如有人常自食苦未曾食甜,於一時中得一塵蜜到於舌根,增勝歡喜倍生踊躍更求多蜜,如是行者,經於長劫食眾苦味,而今得與甘甜三昧少分相應,名為微塵。
(三)【白縷三昧】。云何名為白縷三昧?謂凡夫人自無始時,盡未來際今得此定,譬如染皂多黑色中見一白縷,如是行者,於多生死黑闇夜中,而今方得白淨三昧,名之為縷。
(四)【起伏三昧】。云何名為起伏三昧?所謂行者觀心未熟,或善成立未善成立,如是三昧猶稱低昂,名為起伏。
(五)【安住三昧】。云何名為安住三昧?修前四定心得安住,善能守護不染諸塵,如人夏中遠涉沙磧受炎毒,其心渴乏殆無所堪,忽得雪山甘美之水天酥陀等,頓除熱惱身意泰然,是故三昧,名為安住。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入此『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即能獲如是『五種三摩地門』,且將遠離惑障(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發生無上菩提之芽,速登菩薩功德十地。
總而言之,如是『五種三摩地門』效益,乃是菩薩摩訶薩證入『菩薩觀菩提心成佛三昧』而成就者。然而學佛修道者,就時間而言,且須歷經一大阿僧祇劫;就階位而言,須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等四十次第,冒著『隔陰之迷』之險,方能證得『地上果位』之菩薩摩訶薩。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法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等歷代祖師,皆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所謂『六欲天上現五衰,三禪天上有風災;要君修到非非想,不如西方歸去來』『日落西山暮鼓催,娑婆八苦實堪悲;世出世間思維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千經萬論不須標,共指西方路一條;不用三祇修福慧,但將六字出乾坤』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31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May 30, 2006

1452-云何為『法施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勝利功德』


標題:云何為『法施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勝利功德』

菩薩修行,不單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主要之目的,即是廣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而以四攝法為其方法,更以『法布施』為最,蓋法施能成就眾生之法身慧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甚至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謂『法施』者,為三施之一,說法使人聞之也。如同《無量壽經》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維摩經菩薩品》曰:「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智度論》曰:「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至於云何為『法施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勝利功德』?茲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受持、讀習、書寫、解說此《心地經》,如是女人為最後身更不復受,不墮惡道八難之處,於現身中感得十種勝利(1)增益壽命;(2)除眾病惱;(3)能滅業障;(4)福智皆增;(5)不乏資財;(6)皮膚潤澤;(7)為人愛敬;(8)得孝養子;(9)眷屬和睦;(10)善心堅牢。
(二) 若人得聞此《心地經》,為報四恩發菩提心,若自書、若使人書、若讀念通利,如是人等所獲福德,以佛智力籌量多少不得其邊,是人名為諸佛真子,一切諸天梵王、帝釋四大天王、訶利底母五百眷屬、[仁-二+爾]羅跋多大鬼神王、龍神八部一切聽法,諸鬼神等晝夜不離,常當擁護如是佛子,增長念慧與無礙辯,教化眾生令種佛因,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臨命終時現前得見十方諸佛,三業不亂,初獲十種『身業』清淨。云何為十?即1)身不受苦;(2)目睛不露;(3)手不掉動;(4)足無伸縮;(5)便溺不遺;(6)體不汗流;(7)不外捫摸;(8)手拳舒展;(9)顏容不故;(10)轉側自如。由經力故有如是相;次獲十種『語業』清淨。云何為十?即(1)出微妙語;(2)出柔軟語;(3)出吉祥語;(4)出樂聞語;(5)出隨順語;(6)出利益語;(7)出威德語;(8)不背眷屬;(9)人天敬愛;(10)讚佛所說。如是善語皆由此經;次獲十種『意業』清淨。云何為十?即(1)不生瞋恚;(2)不懷結恨;(3)不生慳心;(4)不生妒心;(5)不說過惡;(6)不生怨心;(7)無顛倒心;(8)不貪眾物;(9)遠離七慢;(10)樂欲證得一切佛法圓滿三昧。
由此觀之,如是『諸種』功德,皆由受持讀習通利解說書寫深妙經典難思議力,此《心地經》於無量處,於無量時,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具足修習?吾等學佛修道者理應一心奉持,速捨凡夫當成佛道。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在在處處若讀、若諷、若解說、若書寫、若經卷所住之處,即是佛塔,一切天龍人非人等,應以人中天上上妙珍寶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此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況且一切賢聖皆從此經得解脫,一切如來修行此經,捨凡夫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修『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3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1452-云何為『法施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勝利功德』


標題:云何為『法施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勝利功德』

菩薩修行,不單是要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更主要之目的,即是廣度無量無邊一切眾生,而以四攝法為其方法,更以『法布施』為最,蓋法施能成就眾生之法身慧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甚至於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所謂『法施』者,為三施之一,說法使人聞之也。如同《無量壽經》曰:「演法施,常以法音,覺諸世間。」《維摩經菩薩品》曰:「夫大施會不當如汝所設,當為法施之會。」《智度論》曰:「以諸佛語妙善之法,為人演說,是為法施。」至於云何為『法施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之勝利功德』?茲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若有女人發菩提心,受持、讀習、書寫、解說此《心地經》,如是女人為最後身更不復受,不墮惡道八難之處,於現身中感得十種勝利(1)增益壽命;(2)除眾病惱;(3)能滅業障;(4)福智皆增;(5)不乏資財;(6)皮膚潤澤;(7)為人愛敬;(8)得孝養子;(9)眷屬和睦;(10)善心堅牢。
(二) 若人得聞此《心地經》,為報四恩發菩提心,若自書、若使人書、若讀念通利,如是人等所獲福德,以佛智力籌量多少不得其邊,是人名為諸佛真子,一切諸天梵王、帝釋四大天王、訶利底母五百眷屬、[仁-二+爾]羅跋多大鬼神王、龍神八部一切聽法,諸鬼神等晝夜不離,常當擁護如是佛子,增長念慧與無礙辯,教化眾生令種佛因,如是善男子善女人,臨命終時現前得見十方諸佛,三業不亂,初獲十種『身業』清淨。云何為十?即1)身不受苦;(2)目睛不露;(3)手不掉動;(4)足無伸縮;(5)便溺不遺;(6)體不汗流;(7)不外捫摸;(8)手拳舒展;(9)顏容不故;(10)轉側自如。由經力故有如是相;次獲十種『語業』清淨。云何為十?即(1)出微妙語;(2)出柔軟語;(3)出吉祥語;(4)出樂聞語;(5)出隨順語;(6)出利益語;(7)出威德語;(8)不背眷屬;(9)人天敬愛;(10)讚佛所說。如是善語皆由此經;次獲十種『意業』清淨。云何為十?即(1)不生瞋恚;(2)不懷結恨;(3)不生慳心;(4)不生妒心;(5)不說過惡;(6)不生怨心;(7)無顛倒心;(8)不貪眾物;(9)遠離七慢;(10)樂欲證得一切佛法圓滿三昧。
由此觀之,如是『諸種』功德,皆由受持讀習通利解說書寫深妙經典難思議力,此《心地經》於無量處,於無量時,不可得聞,何況得見具足修習?吾等學佛修道者理應一心奉持,速捨凡夫當成佛道。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在在處處若讀、若諷、若解說、若書寫、若經卷所住之處,即是佛塔,一切天龍人非人等,應以人中天上上妙珍寶而供養之。所以者何?若此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況且一切賢聖皆從此經得解脫,一切如來修行此經,捨凡夫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修『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3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May 29, 2006

1451-云何為『服棄藥之勝利』

標題:云何為『服棄藥之勝利』

眾所周知:『四事供養』者,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也;或房舍,衣服,飲食,湯藥也。此四者為佛所允許出家二眾,得接受供養者。何以故?蓋出家二眾為專心擔負『如來家業』弘法利生,不得從事『生產(否則屬【邪命為生】,為佛陀所不許)』,其生活所需,都來自『在家二眾』,只許三衣一缽而行『托缽』制度,是故有修『頭陀行』之比丘,常服『棄藥』以治病,為佛陀所贊賞。至於云何為『服棄藥之勝利』?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出家佛子恒服棄藥,是人獲得『十種勝利』。云何為十?即
(一)為求藥草不近佗人,永息貪求安住正念。
(二)不淨觀門易得成就,出世之心能得堅固。
(三)於諸珍味恒不貪著,速證正智飧禪悅食。
(四)於諸世間一切財物,常能知足早得解脫。
(五)不近世間一切凡夫,親近出世清淨善友。
(六)由不嫌惡諸棄藥等,於麤飲食亦得解脫。
(七)於所重藥永不希望,一切世間無不尊故。
(八)速能調伏諸煩惱病,證得如來常住法身。
(九)永斷三界一切煩惱,能療眾生身心重病。
(十)能順佛教修菩薩行,福智圓滿得大菩提。
由此觀之,如是棄藥『十種勝利』妙行,去來現在出家菩薩皆共修學,且應當為諸眾生演說流布,無令斷絕,即為如來廣設供養,世間所有財敬供養所不能及,於菩薩行不復退轉,速證無上正等菩提。何以故?蓋如同《寶雨經》云:「汝等比丘及未來世,求佛道者應如是學:(1)為攝受諸有情;(2)為次第乞食;(3)為不疲倦;(4)為知足;(5)為分布;(6)為不耽嗜;(7)為知量;(8)為圓滿善品;(9)為使善根現前;(10)為離我執。」如是將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世尊當時贊歎修『頭陀行』者,乃有其深刻用義。然而出家弟子在末法時代之今日,由於鮮少修『頭陀行』者,故素質差異甚巨,有(1)勝道沙門(通常指開悟證果之法師,大多數是佛菩薩示現);(2)說道沙門(通常指已調伏貪瞋癡三毒,能夠弘宗說教之法師);(3)活道沙門(通常指雖不會弘宗說教,但能安心立命,老實修頭陀行,亦能調伏貪瞋癡三毒者);(4)壞道沙門(通常指破禁戒、行惡法,以算命、占卜、趕經懺等邪命維生者)。前三者,乃上至諸佛,下至凡夫,括無不盡,雖優劣懸殊,同名僧寶,同名福田僧,為吾等供養(積功累德)之對象;然最後者,或因出家意圖(如逃債、失業)而可議,或因貪圖利養(如占卜、算命)而邪命,或因非梵行(如已婚、有事業)而自稱梵行,皆屬『偽作沙門』,如《地藏經》所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在家學佛者),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9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May 28, 2006

1450-云何得『入一切行門』

標題:云何得『入一切行門』

眾所周知:『教理行果』者,為自力聖道門修證得果之次第,『教門』為佛陀之言教,『理門』為教中所說法之道理,『行門』為順其道理而修行,『果門』為由其修行之因而得之證果。至於云何得『入一切行門』?依《悲華經》開示:有『十法』,專心發於無上菩提,則能入是一切行門。何等為十?
(一)欲令眾生悉得解脫,迴向隨喜故。
(二)發大悲心,攝眾生故。
(三)欲度未度,精勤修治無上法船故。
(四)欲解未解者莊嚴,觀脫於虛妄顛倒故。
(五)欲師子吼無所怖畏莊嚴,觀於諸法性無我故。
(六)隨所到一切世界心無分別,善學諸法同十喻故。
(七)欲得光明莊嚴世界,修治戒聚令清淨故。
(八)成就莊嚴如來十力,具足一切波羅蜜故。
(九)成就莊嚴四無所畏,如說而作故。
(十)莊嚴十八不共之法,隨所聞法悉得無餘,不放逸故。
由此觀之,如是名『十法』,專心發於無上菩提,則能入是一切行門,即得不退無上菩提。何以故?蓋學佛修道者欲成就『佛道』,必須首先難學能學(三種供養、三種律儀、三十七道品、四聖諦法、十二因緣法、六度萬行),其次難修能修(修三種三觀和三種淨福,破見思惑、塵沙惑和無明惑),再次難行能行(即得『入一切行門』),再次難忍能忍(伏忍、柔順忍、無生忍和寂滅忍),最後難證能證(方便菩提、實智菩提和真性菩提),各自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由粗入細,由狹至廣,由低至高,直至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觀察古來學佛修道者,對於修學佛法中通途法門,不外有二種感想:(1)欣羨其理論;(2)畏視其實行。前者,乃因三藏經典中,對人生宇宙真相探討,不但解說周詳,而且方法精細,故起欣羨之心;後者,乃因八萬四千法門,若要成就,皆須斷惑,而斷惑則甚難,況且修行證果,亦非三年五載短時可成。約小乘果位,只斷見惑而證初果,利者尚須三生,鈍者則須六十劫;而由初果,至證四果阿羅漢,尚須人間天上,七番生死。若是圓滿大乘『佛果』,則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其中,小乘又迷隔陰,菩薩猶昏出胎,不免又要進退蹉跎。是故, 釋迦牟尼佛憫念末代眾生,遂於一切通途教門之餘,特開淨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方便;既可免斷惑之困,又不必費多劫長修,但辦肯心,當生成就。所以華嚴起信,諸大經論,末後一致指歸西方;智者永明,歷代祖師,自行化他同趨淨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May 27, 2006

1449-云何為『平等緣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平等緣之涵義』

雖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但是『有情眾生』之異於『無情眾生』,在於前者有七情六慾而後者則無;而七情六慾中最突顯的就是『愛』。大凡『愛』可分為下列四種(1)貪愛的『愛』;(2)我愛人人,人人愛我的『愛』;(3)博愛的『愛』;(4)無緣大慈的『愛』。其中(4)的愛,是包括『六道眾生』,所以佛教徒在『水陸法會』或『積功累德』的迴向,都念誦『.....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其『四重恩』是指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和眾生恩四種,而『三途苦』是指餓鬼道、畜生道和地獄道三惡道的眾生,此即所謂『平等緣』之慈愛。至於云何為『平等緣之涵義』?依《大乘起信論廣釋》開示:平等緣者,亦有六義。何等為六?即所謂
(一)【平等人】。一切法佛及菩薩故。
(二)【平等願】。皆願度□等眾生故。
(三)【平等心】。自然熏習常不捨故。
(四)【平等行】。同體智力為行體故。
(五)【平等益】。隨應見聞現作業故。
(六)【平等機】。依於三昧平等見故。
由此觀之,如是『平等緣』雖有六義,其要有二(1)『約機』。言約機者,散心所見名差別,定心所見名平等;(2)『約緣』。言約緣者,化身多門名差別,根身稱性名平等。於二義中復有二義(1)『平等差別』。平等差別者,謂佛菩薩普皆攝益無怨親,相隨差別根差別現故;(2)『差別平等』。差別平等者,謂佛菩薩雖為差根現差別相,而無所簡悉普遍故。
總而言之,所謂『平等緣』之慈愛,乃指佛教具大慈心,雖與眾生(包括一切人類,甚至擴展至一切有情動物)無緣,甚至於『冤親平等』,同樣也發大慈心而救渡之。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成就『佛道』,亦應如教(本著佛教『無緣【平等緣】大慈』之精神)修行,並須具足(1)持戒清淨;(2)衣食不缺;(3)止諸緣務;(4)閑居靜處;(5)近善知識等五緣,方能有助『道行』之提昇。換言之,即是應時時本著 世尊『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之開示,身體力行。所謂『諸惡莫作』,即指凡妨害眾生,事無大小,皆不可去幹;而『眾善奉行』,則指凡利益眾生,事無大小,皆當為之。此兩句合起來,即是戒學中禁止及勒令之旨意。至於『自淨其意』,則是要使意業清淨無染(修清淨心);而禪定正是清淨意業之功夫,智慧卻是清淨意業之效果。是故要『戒定慧』三學普行,『聞思修』三慧並進,方能福慧圓滿。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May 26, 2006

1448-云何為『自然智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自然智之內涵』

眾所周知:『自然智』者,不借功用,自然而生之佛之一切種智也。如同《法華經譬喻品》曰:「自然智,無師智。」《同義疏》曰:「自然智者,無功用智也。」《大日經疏》曰:「自然智者,是如來自覺自證之智。昔所未聞未知之法,現前無所罣礙,故以為名。」同曰:「若法依師智得,從於眾因緣而生,即是戲論生滅之相,非法性佛自然之慧。若是自然之慧,則非修學可得,亦不可授人。」至於云何為『自然智之內涵』?依《大乘悲分陀利經》`開示:何謂一切法門行經?謂度生死淵入八聖道,滿足一切種智(自然智)中有『十事』。何等為十?即
(一)至意發心,迴向解脫。
(二)於一切眾生,發大悲心。
(三)以饒益心,攝一切眾生。
(四)未度者度,如大船師。
(五)未解者,解諸顛倒。
(六)大師子吼驚動一切眾生,使觀無我法。
(七)遊諸世界,覺一切法如幻夢影。
(八)莊嚴光飾一切世界,淨戒身力。
(九)成辦如來十力,滿一切波羅蜜。
(十)為具四無畏如說修行,為得十八不共法。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修行如是『十事』,將能除世愚惑,知至無相行門,思惟一切法,無我心無生滅,是不退不轉不斷不常無捨無證。何以故?蓋『一切種智』者,三智之一,言能以一種之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又能知一切眾生之因種也。
總而言之,如同《大智度論》所說:「(1)『一切智』。聲聞緣覺之智也,知一切法之總相者,總相即空相也;(2)『道種智』。菩薩之智也,知一切種種差別之道法者;(3)『一切種智』。佛智也,佛智圓明,通達總相別相化道斷惑一切種之法者。」天台宗以之配於空假中三諦之觀智。然三智就人分別,雖如上各別,而就法之勝劣分別之,則以上兼下,於一切種智中容餘二智,猶如五眼中之佛眼容餘四眼也。又《大智度論》曰:「一切智是聲聞辟支佛事,道智是菩薩事,一切種智是佛事。」《止觀》曰:「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見,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薩所見,名道種智。佛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名一切種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四教儀集註》曰:「三智圓明,五眼洞照。」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6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May 25, 2006

1447-云何為『轉輪王七寶』

標題:云何為『轉輪王七寶』

眾所周知:『轉輪王』者,梵曰斫迦羅代棘底曷羅闍,又作遮迦越羅,轉輪聖王,轉輪聖帝,轉輪王,輪王。此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又飛行空中,故曰飛行皇帝,在增劫,人壽至二萬歲以上,則出世,在減劫,人壽自無量歲至八萬歲時乃出世。其輪寶有金銀銅鐵四種。如其次第領四三二一之大洲,即金輪王為四洲,銀輪王為東西南之三洲,銅輪王為東南之二洲,鐵輪王為南閻浮提之一洲也。至於云何為『轉輪王七寶』?茲依《菩薩本行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金輪寶】。輪有千幅,縱廣四十里,周匝百二十里,王欲行時輪在前導,不賓伏者金輪自然在頭上旋,自然降伏不用兵仗。
(二) 【摩尼珠寶】。著於幢頭,晝夜常照千六百里。
(三) 【白象寶】。其象身體優脩姝好白如雪光,王乘其上自然飛行,一食之頃周四天下。
(四) 【紺馬寶】。朱色髦尾,王乘其上,一食之頃遍四天下。
(五) 【典兵臣】。王意欲得百千萬兵,自然而至。
(六) 【典藏臣】。王意欲須金銀七寶衣被飲食,披其兩手七寶財產一切所須,隨意所欲從手中出而無有盡。
(七) 【玉女寶】。端正無比猶若天女,無有女人瑕穢之垢,身體香潔如優缽花,王意欲得清涼之時身自然冷,欲得溫時身自然溫,聲如梵聲常能使王歡喜踊躍,名曰玉女寶。
由此觀之,王有千子勇猛無比,王欲出時,如是『七寶』,大蓋常在其頭上,七寶隨從,群臣無數導從前後,百千伎樂其音和雅,巍巍堂堂不可稱計。何以故?蓋如同《俱舍論》曰:「從此洲人壽無量歲乃至八萬歲,有轉輪王生。滅八萬時有情富樂壽量損減眾惡漸盛,非大人器,故無輪王。此王由輪旋轉應導,威伏一切,名轉輪王。施設足中說有四種,金銀銅鐵輪應別故,如其次第。勝上中下逆次能王,領一二三四洲。(中略)契經云:若王生在剎帝利種紹灑頂位,於十五日受齋戒時,沐浴首身,受勝齋戒,升高台殿,臣僚輔佐。東方忽有金輪寶現,其輪千輻,具足轂輞,眾相圓淨如巧匠成,舒妙光明來應王所,此王定是金轉輪王。餘轉輪王應知亦爾。」又《大智度論》曰:「問曰:轉輪聖王有三十二相,菩薩亦有三十二相,有何差別?答曰:菩薩相者有七事勝轉輪聖王。菩薩相者:一淨好,二分明,三不失處,四具足,五深入,六隨智慧行不隨世間,七隨遠離。轉輪聖王相不爾。」
總而言之,王身具三十二相,即位時,由『天』感得輪寶,轉其輪寶,而降伏四方,故曰『轉輪王』。轉輪王於輪寶之外,具六種之寶,合有七寶,又具足千子。如同《長阿含轉論聖王修行經》曰:「一金輪寶,二白象寶,三紺馬寶,四神珠寶,五玉女寶,六居士寶,七主兵寶。千子具足,勇健雄猛。」《涅槃經》曰:「即於東方金輪寶,其輪千輻,轂輞具足。(中略)復有象寶,狀白端嚴如白蓮華。(中略)次有馬寶,其色紺焰,髦尾金色。(中略)次有女寶,形容端正,微妙第一。(中略)其後不久,於王宮內自然而有寶摩尼珠,純青琉璃,大如人[月*坒]。(中略)其後不久,有主藏臣,自然而出,多饒財寶,巨富無量。(中略)其後不久,有主兵臣,自然而出,勇健猛略,策謀第一。(中略)七寶成就,千子具足。」又《俱舍論》曰:「經語輪王出現於世,便有七寶出現世間。其七者何?一者輪寶,二者象寶,三者馬寶,四者珠寶,五者女寶,六者主藏臣寶,七者主兵臣寶。」此中《長阿含》所說之『居士寶』,《涅槃》《俱舍》謂之『主藏臣寶』。《雜譬喻經》謂之『典財寶』。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5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May 24, 2006

1446-云何為『佛子五義』

標題:云何為『佛子五義』

眾所周知:『佛子』者,眾生受佛戒故稱佛子,以必當作佛故也;又為菩薩之通名,以其依佛之聖教而生聖道故也,又以紹繼佛種使不斷絕故也;又總稱一切眾生,以悉具佛性故也。如同《梵網經》曰:「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法華經譬喻品》曰:「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得佛法分。」《佛地論》曰:「由佛教力被聖道生故名佛子。(中略)能紹佛種,不令斷絕,故名佛子。」《嘉祥法華疏》曰:「大機既發有紹繼之能,為佛子義。」至於云何為『佛子五義』?茲依《攝大乘講疏》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願樂無上乘為種子者,由信樂故,得多聞熏習為種子。
(二)般若為母者,母有能生子義,若非無分別智則不脫生死,何得生如來家?智不令諸惡執之,惡執之則有無明,無明則能生生死,般若生即是無生生也,故離分別得無生生,故是生如來家也。
(三)以定為胎者,胎能含養兒滿十月故生,由定能含養眾行故無分別智生,即是佛子生。
(四)大悲為乳母者,乳母能資養兒,大悲利他即復資養成我眾行,若不為利他則同二乘,豈成大行?故大悲如乳母養子也。
(五)諸佛為父者(1)子藉父遣體生;(2)父又能訓誨令子成長;(3)又為外蔭護等,明佛子從佛性法身生即是體也。
由此觀之,如是『五義』,即所謂佛門四部眾之涵義也,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四部眾』,又曰四眾,又曰四部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是。如同《法華經序品》曰:「時四部眾咸皆歡喜。」又如同《仁王經》曰:「一切國王四部弟子。」《梁書》曰:「帝幸同泰寺,升法座,為四部眾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義。」此等即所謂佛門四部眾是也。
總而言之,佛門四部眾之所以學佛修道,其最終目的乃在欲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而欲達到此目的須歷經三大阿僧祇劫,即從初發心,經『十住』『十行』至『十迴向』,須一大阿僧祇劫,即佛法所稱『三賢位』之菩薩;從『初地(歡喜地)』至『七地(遠行地)』,又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二阿僧祇劫);從『八地(不動地)』至『成佛』,尚須一大阿僧祇劫(即第三大阿僧祇劫),是故誠非易事。況且菩薩乘『願力』再來,亦有『隔陰之迷』,尤其在『末法時期』之今日,欲『明心見性』都很困難,是故本師 釋迦牟尼佛大慈大悲『無問自說』,開示吾人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徑中之徑與十方諸佛共同讚歎、推薦之『念佛法門』,勸勉吾人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道,有一流之師資及諸大善人聚會一處,又有一流學佛環境及設備,不但沒有『隔陰之迷』之險,而且亦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之長,所謂『面見阿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May 23, 2006

1445-云何為『佛法僧三寶之涵義』

標題:云何為『佛法僧三寶之涵義』

眾所周知:佛陀主張學佛修行者應先『皈依三寶』,理由有五(1)為翻邪教三事而立三寶,(2)為除有情煩惱而立三寶,(3)為令眾生心起緣念而立三寶,(4)為求三乘道人而立三寶,(5)為種福人好樂不同而立三寶。至於云何為『佛法僧三寶之涵義』?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爾時佛告諸長者言,善哉善哉!汝善男子,能問如來甚深妙法,於未來世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譬如世間第一珍寶具足『十義』,莊嚴國界饒益有情,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何等為十?即
(一) 【堅牢】。如摩尼寶無人能破,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 【無垢】。世間勝寶清淨光潔不雜塵穢,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悉能遠離煩惱塵垢。
(三) 【與樂】。如天德瓶能與安樂,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與眾生世出世樂。
(四) 【難遇】。如吉祥寶希有難得,佛法僧寶亦復如是,業障有情億劫難遇。
(五) 【能破】。如如意寶能破貧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破世間諸貧苦故。
(六) 【威德】。如轉輪王所有輪寶能伏諸怨,佛法僧寶亦復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 【滿願】。如摩尼珠隨心所求能雨眾寶,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能滿眾生所修善願。
(八) 【莊嚴】。如世珍寶莊嚴王宮,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莊嚴法王菩提寶宮。
(九) 【最妙】。如天妙寶最為微妙,佛法僧寶亦復如是,超諸世間最勝妙寶。
(十) 【不變】。譬如真金入火不變,佛法僧寶亦復如是,世間八風不能傾動。
由此觀之,佛法僧寶具足無量神通變化,利樂有情暫無休息,以如是『十義』故,諸佛法僧說名為寶。何以故?蓋『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三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函,玉軸柳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三藏取來唐,萬古為敷揚;『僧寶』不思議,身披三事雲衣,浮杯渡海剎那時,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
總而言之,除非自甘墮落『六道輪迴』,否則要『了脫生死』學佛修行,必先『皈依三寶』,才能有朝一日證得佛果,況且『皈依三寶』,綜合佛經開示,至少有下列八種好處:(1)成為佛的弟子,(2)是受戒的基礎(才能進而受五戒八戒、十戒、在家菩薩戒),(3)減輕業障,(4)能積廣大的福德,(5)不墮惡趣(皈依佛不墮地獄;皈依法不墮餓鬼;皈依僧不墮畜生),(6)人與非人均不能攪亂(四王天派遣三十六善神隨身護持),(7)一切好事都會成功,(8)能成佛道。因此,身為一位已『皈依三寶』的佛門弟子,不但要時時如法修行,而且要時時記住『三皈依』的意義,做完早晚課並迴向後,要念誦『自皈依佛,當願眾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皈僧,當願眾生,統理大眾,一切無礙,和南聖眾』來提醒自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May 22, 2006

1444-何等為『出家菩薩住阿蘭若之清淨』

標題:何等為『出家菩薩住阿蘭若之清淨』

『菩薩』是菩提薩埵之略稱,意譯為覺有情,即覺悟之有情眾生,大致分為權教菩薩與實教菩薩二種。權教菩薩之修行,是處處著相。著相之修,稱為染修,以其不了解三輪體空之道理,是故只能稱菩薩,不能稱菩薩摩訶薩。實教菩薩之修行,是依實相理,修離相行。譬如發心修行布施波羅蜜,以自性本具之般若智慧,來觀照了知三輪體空,一切無著,不住於相。何謂三輪體空?三輪即是無布施之我相,無受施之人相,亦無所施之物相。唯有實教菩薩,才能稱為菩薩摩訶薩。至於何等為『出家菩薩住阿蘭若之清淨』?茲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出家菩薩住阿蘭若,具足『八種三昧清淨』莊嚴自身。云何為八?即(1)獨坐蘭若三昧清淨;(2)遠離綺語三昧清淨;(3)遠離五欲三昧清淨;(4)調伏身心三昧清淨;(5)飲食知足三昧清淨;(6)遠離惡求三昧清淨;(7)遠離因聲起愛三昧清淨;(8)為眾說法不求利養三昧清淨。如是八種三昧清淨,能生百千諸三昧門,吾等應當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二) 出家菩薩住阿蘭若,復有『八種智慧清淨』莊嚴自身。云何為八?即(1)五蘊善巧智慧清淨;(2)十二處善巧智慧清淨;(3)十八界善巧智慧清淨;(4)二十二根善巧方便智慧清淨;(5)三解脫門善巧方便智慧清淨;(6)能滅一切煩惱善巧方便智慧清淨;(7)能滅隨煩惱善巧方便智慧清淨;(8)能滅六十二見善巧方便智慧清淨。如是八種智慧清淨,吾等當勤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三) 出家菩薩住阿蘭若,復有『八種神通清淨』莊嚴自身。云何為八?即(1)於諸色法得無障礙天眼善巧方便神通清淨;(2)於諸聲境得無障礙天耳善巧方便神通清淨;(3)於諸眾生心心所法得無障礙他心智善巧方便神通清淨;(4)憶念過去生處死處得無障礙宿住智善巧方便神通清淨;(5)能往十方無數佛剎得無障礙神境智善巧方便神通清淨;(6)能知眾生漏盡未盡得無障礙漏盡智善巧方便神通清淨;(7)能滅一切煩惱得無障礙無漏智善巧方便神通清淨;(8)現見自身一切善根迴向眾生善巧方便神通清淨。如是八種神通清淨,十方菩薩同所修學,吾等亦應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四) 出家菩薩住阿蘭若,現身獲得『八種清淨』莊嚴自身。云何為八?即(1)身業清淨;(2)語業清淨;(3)意業清淨;(4)正性清淨;(5)正命清淨;(6)頭陀清淨;(7)離諂清淨;(8)一念不忘菩提心清淨。若有佛子住阿蘭若,具足如是八種清淨,現身成就無邊善根,不復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 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有『八種多聞清淨』莊嚴自身。云何為八?即(1)尊敬和上阿闍梨多聞清淨;(2)遠離憍慢生謙下心多聞清淨;精進勇猛多聞清淨;(4)安住正念多聞清淨;(5)為求法者說甚深義多聞清淨;(6)不愛自讚毀他多聞清淨;(7)常能觀察一切善法多聞清淨;(8)聽聞正法如說修行多聞清淨。如是八種多聞清淨,吾等皆應修習,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由此觀之,出家菩薩住阿蘭若,將能具足如是『四十種清淨』。何以故?蓋菩薩發菩提心,修菩薩道,要先發大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然後才能自他兩利、福慧雙修、三學具足、六度齊修、三覺圓滿、萬德具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May 21, 2006

1443-云何為『阿蘭若之勝德』

標題:云何為『阿蘭若之勝德』

眾所周知:『阿蘭若』者,華譯為寂靜處(遠離熱鬧之空閑處),是比丘(或出家菩薩)所居住之寺院總稱。至於云何為『阿蘭若之勝德』?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阿蘭若有『十種勝德』,能令證得三菩提果。云何名為十種勝德?即
(一)為得自在住阿蘭若,四威儀中不屬佗故。
(二)離我我所名阿蘭若,於樹下時無執著故。
(三)於臥具等無所愛著,由斯當臥四無畏床。
(四)阿蘭若處三毒微薄,離貪瞋癡所緣境故。
(五)樂阿蘭若修遠離行,不求人天五欲樂故。
(六)能捨喧鬧住閑寂處,修習佛道不惜軀命。
(七)愛樂寂靜離世言詞,棄捨凡愚無散亂故。
(八)世出世間一切事業易得成就,無障礙故。
(九)阿蘭若處是三昧室,能得百千大三昧故。
(十)清淨如空以為舍宅,心無障礙得大智故。
由此觀之,阿蘭若處有如是『十種勝德』,以是因緣,出家佛子誓捨身命不離山林,若為聽法供養病人師僧父母,出阿蘭若入聚落中,宜速還歸於蘭若處,若有因緣未得歸者,應作是想:今此聚落猶如山林,所得財物虛假如夢,若有所得不應貪著,如是佛子是『菩薩摩訶薩』。
總而言之,菩薩不但捨家出家;又性多善巧樂習威儀,於佛所說長幼法中,不假他緣自能解悟,及於教義能得善巧;又修行清淨得諸根圓滿,眼根不減、耳根無缺、身分具足;能隨先所誦及以所聞,晝夜三時恒常修習,誦經之聲不麤不細,善攝諸根不令變異,所受用物皆悉清淨,了知諸法差別之相,捨離惛沈思惟教理,其心不動亦不外緣而得多聞;又觀王等諸根寂然安隱調伏,菩薩爾時當為演說種種諸法,王若不樂說種種法,菩薩即當隨順說厭離法,王若不欲樂聞厭離之法,即應為說如來甚深廣大之法及大威德,如是及餘人間聚落婆羅門剎帝利諸有來者,隨宜為說亦復如是;而且能令聽聞者心皆歡喜,於菩薩所生淨信心,以能說法修習善品對除煩惱,以多聞力故得離我執;又能住『阿蘭若』,現前觀察無所住著,非如野獸無所觀察,及無有怖畏無有過患,非如野獸恒畏中傷;又為聚落中若男若女若童男若童女散亂心故,為攝受正法故,為無所住著故,非如野獸為護命故,遠避人間;又見『阿蘭若』有如是大功德,復見寂靜無厭離無覆蓋,修習諸法故菩薩得住『阿蘭若』。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1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May 20, 2006

1442-云何為『阿蘭若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阿蘭若之內涵』

眾所周知:『阿蘭若』者,華譯為寂靜處(遠離熱鬧之空閑處),是比丘(或出家菩薩)所居住之寺院總稱。比丘常居阿蘭若,不住於外,是十二頭陀行之一。至於云何為『阿蘭若之內涵』?茲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晝夜相續應如是觀,是阿蘭若。
(二)善能修習四無垢性安樂之處,是阿蘭若。
(三)善能修習知足之處,是阿蘭若。
(四)於諸煩惱得解脫處,是阿蘭若。
(五)具足多聞智慧之處,是阿蘭若。
(六)伏斷煩惱所知障處,是阿蘭若。
(七)能入三種解脫門處,是阿蘭若。
(八)善能證得八解脫處,是阿蘭若。
(九)善能觀察十二緣處,是阿蘭若。
(十)善能斷除業障之處,是阿蘭若。
(十一) 能得初果預流之處,是阿蘭若。
(十二) 能得第二一來果處,是阿蘭若。
(十三) 能得第三不還果處,是阿蘭若。
(十四) 得第四果阿羅漢處,是阿蘭若。
(十五) 證得辟支佛果之處,是阿蘭若。
(十六) 已辦所作得自在處,是阿蘭若。
(十七) 捨諸重擔得輕安處,是阿蘭若。
(十八) 證得二空真如之處,是阿蘭若。
(十九) 能修證無量大慈心處,是阿蘭若。
(二十) 修證無量大悲心處,是阿蘭若。
(二十一) 能善修習喜無量處,是阿蘭若。
(二十二) 善能修習捨無量處,是阿蘭若。
(二十三) 能發菩提心處,是阿蘭若。
(二十四) 菩薩修持到十信處,是阿蘭若。
(二十五) 復次進修到十住處,是阿蘭若。
(二十六) 展轉增修到十行處,是阿蘭若。
(二十七) 展轉修行十迴向處,是阿蘭若。
(二十八) 善能修習四善根處,是阿蘭若。
(二十九) 修行六度波羅蜜處,是阿蘭若。
(三十) 修行初地至十地處,是阿蘭若。
(三十一) 證得六根清淨之處,是阿蘭若。
(三十二) 善能證得天眼通處,是阿蘭若。
(三十三) 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神境他心如是通處,是阿蘭若。
(三十四) 有慚愧處,是阿蘭若。
(三十五) 不放逸處,是阿蘭若修。
(三十六) 五根處,是阿蘭若。
(三十七) 證得無量無邊三昧之處,是阿蘭若。
(三十八) 能得恒沙陀羅尼門證自在處,是阿蘭若。
(三十九) 悟無生忍,是阿蘭若。
(四十) 永出三界斷生死處,是阿蘭若。
(四十一) 得不退轉,是阿蘭若。
(四十二) 降伏一切眾魔怨敵,銷除業障見佛聞法,如是之處,是阿蘭若。
(四十三) 得佛不共最法門,是阿蘭若。
(四十四) 修習戒蘊清淨之處,是阿蘭若。
(四十五) 出生無漏三摩地處,是阿蘭若。
(四十六) 能生般若證解脫處,是阿蘭若。
(四十七) 能生解脫知見之處,是阿蘭若。
(四十八) 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阿蘭若。
(四十九) 善能修攝十二頭陀,是阿蘭若。
(五十) 智能分別諦理住處,是阿蘭若。
(五十一) 永離有漏五蘊生處,是阿蘭若。
(五十二) 能得解脫十二入處,是阿蘭若。
(五十三) 永離有漏十八界處,是阿蘭若。
(五十四) 微妙觀察十八空處,是阿蘭若。
(五十五) 容受一切諸法空處,是阿蘭若。
(五十六) 增長十善法生之處,是阿蘭若。
(五十七) 增長堅固菩提心處,是阿蘭若。
(五十八) 三世諸佛讚歎之處,是阿蘭若。
(五十九) 一切菩薩恭敬讚歎,如是之處,是阿蘭若。
(六十) 毘婆尸佛於尼俱陀樹下成道,是阿蘭若。
(六十一) 尸棄如來於尸利沙樹下成道,是阿蘭若。
(六十二) 毘舍如來阿尸娑多樹下成道,是阿蘭若。
(六十三) 俱留孫佛無憂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
(六十四) 俱那含牟尼如來優曇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
(六十五) 迦葉如來婆陀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
(六十六) 釋迦如來於畢缽羅樹下成道之處,是阿蘭若。
由此觀之,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功德勝利,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當知。何以故?蓋『阿蘭若』者,寺院之總名,是比丘之住處,又作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曷剌[羊*兒]等,譯曰無諍聲,閑寂,遠離處,離人里五百弓之處。如同《華嚴經》曰:「阿蘭若法,菩提道場。」《大乘義章》曰:「阿蘭若者,此翻名為空閑處也。」《慧苑音義》曰:「阿蘭若言阿蘭那,正云阿蘭攘,此翻無諍聲。」《玄應音義》曰:「阿蘭拏(友加反),或云阿蘭若,或云阿練若,皆梵音輕重耳。此云空寂,亦無諍也。」《金剛頂纂要》曰:「阿蘭那者,此云寂靜。」《可洪音義》曰:「阿蘭那,此云無諍,云空家也。」《大日經疏》曰:「阿練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於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也。」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May 19, 2006

1441-云何為『乞食十勝利』

標題:云何為『乞食十勝利』

『乞食』者,十二頭陀行之一,比丘為資自己之色身,乞食於人也,是為清淨之正命;若自作種種生業而自活,稱為邪命。如同《大乘義章》曰:「專行乞食,所為有二:一者為自,省事修道。二者為他,福利世人。」《行事鈔》曰:「善見云:三乘聖人悉皆乞食。」又「善見云:分衛者乞食也。」《法集經》曰:「行乞食者,破一切憍慢。」至於云何為『乞食十勝利』?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開示:出家菩
薩常行乞食有『十勝利』。云何為十?即
(一)常
行乞食以自活命,出入自由不屬佗故。
(二)行乞食時,先說妙法令起善心,然後自食。
(三)為不施人發大悲心,為說正法令
起捨心而生勝福。
(四)依佛教行增長戒
品,福德圓滿智慧無窮。
(五)常行乞食,於
七九慢自然消滅,眾所恭敬是良福田。
(六)於乞食時,當得如來無見頂相,應受世間廣大供養。
(七)汝等佛子隨學此法,住持
三寶饒益有情。
(八)於乞食時,不得為
求食故起希望心,讚歎一切男子女人。
(九)行乞食時須依次第,不應分別貧富之家。
(十)常行乞食諸佛歡喜,得一切智最
為良緣。
由此觀之,出家菩薩常行乞食略說有如是『十勝利』
,但若廣分別無量無邊。何以故?蓋如同《寶雨經》云:「汝等比丘及未來世,求佛道者應如是學:(1)為攝受諸有情;(2)為次第乞食;(3)為不疲倦;(4)為知足;(5)為分布;(6)為不耽嗜;(7)為知量;(8)為圓滿善品;(9)為使善根現前;(10)為離我執。」如是將能悲智雙運,圓滿福慧,直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總而言之,世尊當時制定『乞食』制度,乃有其深刻用義。然而出家弟子在末法時代之今日,由於未落實此制度,故素質差異甚巨,有(1)勝道沙門(通常指開悟證果之法師,大多數是佛菩薩示現);(2)說道沙門(通常指已調伏貪瞋癡三毒,能夠弘宗說教之法師);(3)活道沙門(通常指雖不會弘宗說教,但能安心立命,老實修行,亦能調伏貪瞋癡三毒者);(4)壞道沙門(通常指破禁戒、行惡法,以算命、占卜、趕經懺等邪命維生者)。前三者,乃上至諸佛,下至凡夫,括無不盡,雖優劣懸殊,同名僧寶,同名福田僧,為吾等供養(積功累德)之對象;然最後者,或因出家意圖(如逃債、失業)而可議,或因貪圖利養(如占卜、算命)而邪命,或因非梵行(如已婚、有事業)而自稱梵行,皆屬『偽作沙門』,如《地藏經》所云:『若有眾生,偽作沙門,心非沙門,破用常住,欺誑白衣(在家學佛者),違背戒律,種種造惡,如是等輩,當墮無間地獄,千萬億劫,求出無期。』難怪古德 江味農居士(《金剛經》之最佳註解者)曾大聲疾呼:若要紹榮佛種、延續佛運,惟有落實世尊之『乞食』制度,方能建其功,實是至理名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9日
妙音書院【
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May 18, 2006

1440-云何為『十往生淨土』

標題:云何為『十往生淨土』

眾所周知:欲成就『阿羅多羅三藐三菩提』,從初學佛起,歷經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一阿僧祇劫),再由初地到七地(第二阿僧祇劫),由八地到等覺(第三阿僧祇劫),共須三大阿僧祇劫,才能證得『妙覺位(佛果)』。是故 世尊大慈大悲開示多處『淨土』,鼓勵有情眾生,先發願『往生淨土』,再繼續學佛修道,俟證得八地菩薩摩訶薩(具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或等覺位(後補佛),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滿菩提願。如同法律系學生,先出國到美國『哈佛大學』等有名之學府(因有最好師資、最好設備、最好學風和最好同學)留學,等到獲得『法律學博士學位』,再歸國報效國家,服務人群。至於云何為『十往生淨土』?茲依《山海慧菩薩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觀身正念,常懷歡喜,已飲食衣服施佛及僧,往生阿彌陀。
(二) 正念甘妙良藥,施一病比丘及以一切眾生,往生阿彌陀。
(三) 正念不害一生命,慈悲於一切,往生阿彌陀。
(四) 正念從師所受戒,淨慧修梵行心常懷歡喜,往生阿彌陀。
(五) 正念孝順於父母,敬重於師長,不懷憍逆心,往生阿彌陀。
(六) 正念往詣於僧坊,恭敬於塔寺,問法解一義,往生阿彌陀。
(七) 正念一日一宿中受持八戒齋,一日一宿中受持不破一,往生阿彌陀。
(八) 正念若能齋月齋日中,遠離於房舍,常詣於善師,往生阿彌陀。
(九) 正念常能持淨戒,懃修樂禪定,護法不惡口,若能如是行,往生阿彌陀。
(十) 正念若能無上道不起誹謗心,精進持淨戒,復教無智者流布是經法,覺化無量眾,如是諸人等悉皆得往生阿彌陀。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修如是『十法』,即能往生阿彌陀極樂淨土。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想要『往生淨土』,首先要發『菩提心』,即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其次要受持三聚戒,即『饒益有情戒(饒益眾生而不忘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等心眾生謙下無礙)』、『攝善法戒(所未聞經,聞之不疑;)』、『攝律儀戒(不與聲聞而相違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常省己過,不訟彼短,恆以一心,求諸功德)』,如是則能『淨化三業』,即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意業,清淨無染,而與諸佛感應道交,於其臨命終時,必能預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而得諸佛接引,於一念頃,即可往生該淨土。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對於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不是夢寐以求,然而就時間言,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就經論言,須修學『無量法門』;就福慧修持言,須至『福慧兩足』;就自覺覺他言,更須至『覺行圓滿』地步,是故想在五濁(命濁、眾生濁、煩惱濁、見濁、劫濁)惡世之娑婆世界,於區區數十年,就冀望『見性成佛』或『即身成佛』,真是癡人說夢,此乃 世尊與歷代高僧大德們,諄諄告誡吾等先求生『淨土』,尤其是『西方極樂世界』。蓋如同古德云:「千經萬論不須標(深究),共指西方(極樂世界)路一條;不用三祇(三大阿僧祇劫)修福慧,但將六字(南無 阿彌陀佛)出乾坤(三界六道)。」換言之,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念佛法門』,乃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且只要念『南無 阿彌陀佛』六字洪名,能達到『一心不亂』,決定往生該淨土之『徑中之徑』之法門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8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May 17, 2006

1439-云何為『信之十心』

標題:云何為『信之十心』

眾所周知:『信』者,心所法之名,於諸法之實體,與三寶之淨德,世出世之善根,深為信樂,使心澄淨是為信。如同《唯識論》曰:「云何為信?於實德能信忍樂欲心淨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俱舍論》曰:「信者令心澄淨。」《頌疏》曰:「信者澄淨也,如水精珠能澄濁水,心有信珠令心澄淨。」《大乘義章》曰:「於三寶等淨心不疑名信。」《晉華嚴經》曰:「信為道元功德母,增長一切諸善法,除滅一切諸疑惑,示現開發無上道。」《菩薩本業經》曰:「若一切眾生,初入三寶海,以信為本。住在佛家,以戒為本。」《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至於云何為『信之十心』?依《佛為心王菩薩說投陀經》開示:於佛法中決定生信,更無別異,故名為信,然其信有『十心』。何等為十?即
(一) 【信心】。此身無常無我,信三寶,常信不滅,設有變滅,信知示現之非佛,是實滅,是名信心。
(二) 【念心】。非是生滅之念,色心不二,自性不動,守春不移,是名念心。
(三) 【進心】。進求涅槃,是名進心。
(四) 【惠心】。覺了自性,空寂無二,是名惠心。
(五) 【定心】。常住法性,是名定心。
(六) 【不退心】。進起波若,不為生死亡惑,是名不退心。
(七) 【迴向心】。觀行停熟,流入法河,是名迴向心。
(八) 【護法心】。護諸眾生而成就之,護已善根而不失之,是名護法心。
(九) 【戒心】。戒斷生死求捨俗緣,是名戒心。
(十) 【願心】。志願滿足,六者波羅蜜,超生死輪涅槃岸,是名願心。
由此觀之,如是『十心』,理行具足,且無理不能導行,無行不能成理,可謂即真如之理,成真如之行。何以故?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如是『十心』具足,則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穢,而自心穢理應厭離;極樂即自心所感之淨,而自心之淨理應欣求。厭穢須捨至究竟方無可捨,欣淨須取至究竟方無可取,故《妙宗鈔》云:「取捨若極,與不取捨亦非異轍,今設不從事於取捨,但尚不取不捨,即是執理廢事,既廢於事理亦非圓,若達全事即理,則取亦即理,捨亦即理,一取一捨無非法界。」如是『十心』具足,方能稱為『真信』。
總而言之,佛法乃是唯一能探求『人生宇宙真諦』之學問,佛教亦是唯一能指導吾人,如何斷除煩惱、了脫生死、超出三界、寂靜涅槃而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之宗教。何以故?蓋佛教所開示吾人之三藏十二部經典,不但『契機(契合於眾生之根機)』,而且『契理(契合於如來之真理)』。換言之, 世尊為契合眾生之求『人天福報』根器,故提出『持五戒』、『修十善業』之法,令得現世福報不失人身,或得勝妙天福誤為究竟;為契合眾生之『聲聞性』根器,故提出『四聖諦』之法,令斷見思惑,證阿羅漢;為契合眾生之『緣覺性』根器,故提出『十二因緣』之法,令斷見思習,證辟支佛;為契合眾生之『菩薩性』根器,故提出『六度萬行』之法,令自行化他,若能繼續修行『十波羅蜜』,悲智雙運、福慧雙修,歷經『三賢(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初地位至十地位)』『等覺位』,即可證得至高無上之『妙覺位(佛果)』,是故佛經,乃是唯一契合於眾生根機,又契合於如來真理之經文,誠非虛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uesday, May 16, 2006

1438-云何為『善惡五事』

標題:云何為『善惡五事』

俗話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其實所謂『命』,並不是指玄奧不可知的東西(應避免算命卜卦,免受江湖術士的詐騙,如果他們真有能耐的話,可以自己趨吉避凶,享不盡富貴榮華,不必辛苦地為人算命討生活),而所謂『天』也不是指神聖不可侵的上帝或玉皇大帝(祂們也無法給予福德或災禍,其實是你的『自作【善惡業】自受【樂苦果】』),而是指自己前世所造的善惡業,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至於云何為『善惡五事』?茲依《菩薩本行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人作惡有五事。何等為五?即(1)作事倉卒而不審諦;(2)後常多悔;(3)多懷瞋恚無有慈心;(4)惡名遠聞人所憎嫉不欲見之;(5)死墮地獄畜生餓鬼。
(二) 修善之人有五事好。何等為五?即(1)所作審諦以法自御而不卒暴後無所悔;(2)多慈愍心無所加害;(3)好名流布聲震四遠;(4)人皆敬愛猶若師父;(5)死生天上及與人中快樂無極。
由此觀之,修善或作惡之人,將獲得如是『善惡報』。何以故?蓋世間一切有情眾生,生起種種迷惑,就會造種種的業,有善業也有惡業,其果報也分善報或惡報。如果是造『惡業』,就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塗惡道中,受其痛苦的果報;如果是造『善業』,就會感應到富貴人家,或是天上,享受其自在快樂的福報。
總而言之,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乃是人生宇宙之真諦。然而大多數的眾生不知其原因,反而怨天尤人『迷惑』顛倒,因而再造『惡業(殺盜淫妄)』,從此再受『苦報』。所以『惑』、『業』、『苦』輪迴不息。設若我們深信三寶,探知『人生宇宙真諦』,從而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甚至於發菩提心受持『菩薩戒』,如法修行,由『戒』生『定』,再由『定』生『慧』。如此不但能永離三惡道,享受不盡的『人天福報』,甚至於能了脫生死,超出『六道輪迴』。如果沒把握『即身證果』,也可以先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繼續學佛修行,俟證『佛果』後,再倒駕慈航來普渡眾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Monday, May 15, 2006

1437-云何得『懺悔三障』

標題:云何得『懺悔三障』

眾所周知:所謂『三障』,謂障正道害善心者,有三(1)煩惱障,貪欲瞋恚愚癡等之惑;(2)業障,五逆十惡之業;(3)報障,地獄餓鬼畜生等之苦報。至於云何得『懺悔三障』?依《大佛略懺》開示: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是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晙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所以諸佛菩薩教依方便,懺悔除滅此三滅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牢門,皆悉清淨,是故弟子今日運此增上晙心,懺悔三欲滅,此三罪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罪滅待?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其此罪乃可得滅。何等為七?
(一) 【慚愧】。謂自強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如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爾所塵沙劫數,而我等相與耽染六塵,流浪生死永無出,其此寶天下可慚可愧,可著可恥。
(二) 【恐怖】。謂既是凡夫身口意業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我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
(三) 【厭離】。謂相以當觀生死之中,唯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流轉猶若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慚息,眾等相與但觀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三十六物,髮毛爪齒膿囊涕唾生熟二藏,大腸小腸脾腎心肺肝膽,唱肪膏膜腦筋骨髓,大小便利九孔常流,是故經言:「此身眾苦所集,一切皆不淨,何有慧者而當樂此身?生死既有而此種種惡法甚可患厭。」
(四) 【發菩提心】。經言:「常樂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世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知慧生。」如來身欲得佛身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知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憐惜。
(五) 【怨親平等】。謂於一切眾生起慈悲,無彼我相。何以故?爾若見怨親即是分別,以分別故起諸相著,相著因緣生諸煩惱,因緣造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
(六) 【念報佛恩】。謂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域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是故經言:「若以頂戴兩肩符負,於恒河沙劫亦不能報,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象猛精進得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佛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道。」
(七) 【觀罪性空】。謂無有實相,從因緣生,顛倒而有,既從因緣而則可從因緣而滅。從因緣而生者,押近惡友造作無端;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因沈心懺悔,是故經言:「此罪相不在內,不在中間,故諸此罪從本是空生。」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先當興如是『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其此罪(指『三障』)乃可得滅。何以故?蓋如是等『七種心』已如緣相,十方諸佛賢聖擎拳合掌,彼陳至到慚愧,改革舒歷心肝洗蕩腸胃,如此懺悔亦何罪而不滅?亦何障而不消?
總而言之,吾人由身口意而造『十惡』,由十惡而招致六道之苦。如《普賢菩薩十願品》開示:若此惡業有體相,盡虛空遍法界,都不能容納。吾人即有業障,必當早求懺悔,懺悔最好法門,莫如念佛。經云: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又菩薩初發心時,必須緣四聖諦,發四弘誓願,以廣心量,以明趣向。即(1)緣苦諦:對於六道有情,受無量苦,發眾生無邊誓願度之願;(2)緣集諦:對於無始以來,所積集之煩惱,發煩惱無盡誓願斷之願;(3)緣道諦:對於修道途程中之種種法門,發法門無量誓願學之願;(4)緣滅諦:對於清淨寂滅之涅槃極果,發佛道無上誓願成之願。凡是修菩薩道者,皆須依此四弘誓願,做為自利利他之啟導。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5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unday, May 14, 2006

1436-云何得名『知恩報恩』

標題:云何得名『知恩報恩』

眾所周知:佛門四眾最常用之《迴向文》,即是『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其中所謂『報四重恩』,即指報父母恩、師長恩、國家恩、眾生恩。至於云何得名『知恩報恩』?茲依《大方便佛報恩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當行四事是名『知恩』(1)親近善友;(2)至心聽法;(3)思惟其義;(4)如說修行。復有四法名為『知恩』(1)隨法不隨人;(2)隨義不隨字;(3)隨智不隨識;(4)隨了義經不隨不了義經。
(二) 復行八法是名『報恩』,何等為八?即(1)利;(2)衰;(3)毀;(4)譽;(5)稱;(6)譏;(7)苦;(8)樂。復行四事是名『知恩』,亦名『報恩』(1)見惡眾生心生憐愍,以修慈因緣故;(2)見苦眾生目不暫捨,起悲因緣故;(3)見師長父母有德之人心情歡悅,起喜因緣故;(4)見怨家眾生心不瞋恚,修捨因緣故。
由此觀之,吾等學佛修道者若能修行如是『諸法』,即得名『知恩報恩』。何以故?蓋舉凡『學佛修道』之最終目的,即是要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換言之,即是要成就『佛道』。為達此目的,必須要『福慧雙修』,自覺、覺他至覺行圓滿之境地,是故《普賢十願品》之最後一願『普皆迴向』之『知恩報恩』,就顯得非常重要,因如同大乘經云:「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悉皆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之路。」又云:「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
總而言之,不論禮佛、拜懺、念佛、放生,甚至於受持、讀誦經典,並為人演說,或誦戒(受菩薩戒者,不論在家或出家,每半個月都要依法誦戒,時時提醒自己)、贊助印經書、供養三寶、齋僧、齋眾、救濟孤兒院、養老院、賑災等種種功德,皆要在佛、菩薩像前(最好能到有供奉『西方三聖』之正信佛教道場,更容易提升自己在西方淨土的『蓮華品位』),依『適當』的迴向文迴向,並且於迴向後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才能達到『三輪體空』,而其所得之功德,就能如同東西南北之虛空一樣『無量無邊』(金剛經所示),也才能得到『無漏功德』,而非是人天福報之『有漏福德』。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Saturday, May 13, 2006

1435-云何為『波羅蜜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波羅蜜之內涵』

所謂『波羅蜜』,又作波羅蜜多,播囉弭多。譯言究竟,到彼岸,度無極,又單譯曰度。以名菩薩之大行者,菩薩之大行,能究竟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名事究竟,乘此大行能由生死之此岸到涅槃之彼岸,故名到彼岸,因此大行能度諸法之廣遠,故名度無極。至於云何為『波羅蜜之內涵』?茲依《菩薩藏修道眾經抄》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云何名波羅蜜?佛告觀世音,有五種(1)『無閡』。無閡者,謂於波羅蜜相違事不染著;(2)『無顧』。無顧者,謂於波羅蜜果報及現世利心不繫縛;(3)『無過』。無過者,謂於諸波羅蜜離雜染污無方便法;(4)『無妄想』。無妄想者,謂於諸波羅蜜不如言說計著自相;(5)『迴向』。迴向者,謂此諸波羅蜜已作已長養,為求無上大菩提果
(二) 何等為違波羅蜜事?佛告觀世音,當知有六事(1)欲樂錢財自在增上主,自見安樂功德福利;(2)隨其所欲縱身口意;(3)於他輕慢心不堪忍;(4)於諸善法不懃方便;(5)習近世間雜亂眾事見聞學識;(6)世間戲論作福利見
(三) 諸波羅蜜有何果報?佛告觀世音,彼亦有六種(1)大財;(2)善趣;(3)無怨;(4)不壞;(5)多喜樂眾生增上主;(6)無害自身有大堪能
(四) 何故菩薩深樂波羅蜜受果報?佛告觀世音菩薩,有五事(1)諸波羅蜜增上喜樂真實因;(2)攝取自他因;(3)來世受果報因;(4)離煩惱事;(5)不往惡趣
(五) 此諸波羅蜜各有何德力?佛告觀世音,當知各有四種(1)菩薩修諸波羅蜜時,捨離慳貪犯戒懈怠亂心諸見;(2)為無上菩提真實眾具;(3)於現法中攝取自他;(4)於未來世得廣大無盡受果報。
由此觀之,如上所述諸項,可說是『波羅蜜之內涵』,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應知。何以故?蓋如同《法華次第》曰:「此六通云波羅蜜者,並是西土之言,秦翻經論多不同。今略出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無極。菩薩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別二種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乘此六法能從二種生死此岸到二種涅槃彼岸,謂之到彼岸。因此六法能度通別二種事理諸法之廣遠,故云度無極也。若依別釋,三翻各有所主。若依通釋則三翻雖異,意同無別也。」又《大乘義章》曰:「波羅蜜者,是外國語。此翻為度,亦名到彼岸。(中略)波羅者岸,蜜者是到。」《俱舍光記》曰:「波羅,此云彼岸,蜜多此云到。菩薩能到自乘所往圓滿功德彼岸處故。」《智度論》曰:「問曰:云何名檀波羅蜜?答曰:檀義如上說。波羅(秦言彼岸)蜜(秦言到)是名渡布施河得到彼岸。復次此岸名慳貪,檀名河中,彼岸名佛道。」《慧琳音義》曰:「播囉弭多,唐云彼岸到,今迴文云到彼岸。」《仁王經良賁疏》曰:「言波羅者,梵語也。此云彼岸,對彼說此,此岸者何?於四諦中已起苦集而為此岸,未起苦集而為中流,涅槃菩提即滅道諦而為彼岸。(中略)言蜜多者,梵語也。此具二義。離義到義,於生死中離此到彼。」
總而言之,若菩薩能修行『六波羅蜜』,即能使菩薩:(1)乘於大乘(得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2)斷三惡趣因緣(往生『西方淨土』永離三惡道);(3)具足善為諸佛所護持(如《阿彌陀經》所云:為十方諸佛之所護念);(4)隨所欲至便得往生(西方淨土);(5)捨一切胞胎能化生諸佛前(蓮花化生並花開見佛);(6)能行無諍身口意業(能淨化身口意三業);(7)住不放逸行為諸天世人之所恭敬(自利化他而為天人師);(8)善通達三脫門而不證實際(通達『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而『留惑潤生』,不急於『涅槃』);(9)一切無我法皆現在前而猶不捨莊嚴六波羅蜜(再倒駕慈航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Friday, May 12, 2006

1434-云何為『十惡業之果報』

標題:云何為『十惡業之果報』

俗話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人之為善積福,就如同存錢到銀行;人之為惡損福,就如同把銀行的存款提出來花用。如果一個人知道惜福培福,就如同少提款且常存款,其銀行的存款就會越來越多,也就是說他的福報越來越大,不但可以來世生『富貴之家』享受人天福報,而且可以庇蔭子孫,所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相反地,如果一個人只會損福又不會培福,就如同多提款且未再存款,其銀行的存款必定越來越少,甚至於借貸度日(即使金山銀山,也有掏空之日),也就是說他的福報越來越小,甚至於受到災殃,不但來世有可能生『三惡道』(即使是人道也是生『貧賤家庭』),而且可能禍害子孫,所謂『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至於云何為『十惡業之果報』?依《善惡因果經》開示:如向所說種種眾苦皆由『十惡』之業,上者地獄因緣;中者畜生因緣;下者餓鬼因緣。茲分述之如下:
(一) 【殺生】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1)短命;(2)多病。
(二) 【劫盜】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1)貧窮;(2)共財不得自在
(三) 【邪婬】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1)婦不貞良;(2)二妻相諍不隨己心。
(四) 【妄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1)多被誹謗;(2)恒為多人所誑。
(五) 【兩舌】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1)得破壞眷屬;(2)得弊惡眷屬。
(六) 【惡口】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間得二種果報(1)常聞惡聲;(2)所有言說恒有諍訟。
(七) 【綺語】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間有二種果報(1)說正人不言受;(2)所有言說不能辯了。
(八) 【貪慾】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1)貪財無有厭足;(2)多求恒無從意。
(九) 【瞋恚】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1)常為他人求其長短;(2)常為他所惱害
(十) 【邪見】之罪,亦令眾生墮於地獄畜生餓鬼,若生人間得二種果報(1)常生邪見家;(2)心恒諂曲。
由此觀之,如是『十惡』業道,皆是眾苦大聚因緣。何以故?蓋如同古德曾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普賢菩薩曾開示:吾人起心動念,無不是業(身口意三業);設若業有形體,盡虛空遍法界都無法容納。此誠非虛言,為欲『了脫生死』的學佛修道者,應引以為誡,除非他願頭出頭沒,繼續『六道輪迴』。 總而言之,在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世末法時期之今日,上述之『十惡業果報』,更為層出不窮,言不及義,故有傷『肺臟』之SARS流行。何以故?蓋不仁傷『肝臟』;不禮傷『心臟』;不智傷『腎臟』;不信傷『腸胃』;不義傷『肺臟』,弄得是非不分、善惡不明,上行下效,導致『天怒人怨』『天災(尤其是瘟疫)連連』。執法者或可假『言論自由』,不慎思明辨,而造口業者假『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之歪理,而個個無罪,消遙法外。如此人人妖言邪論,無奇不有,惟恐天下不亂,無異『自作(親自造口業者)』『教他作(幕後操縱者)』『見作隨喜(執法者)』等共業,將無由而生,彼等終究會被『報應』所波及。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悲智雙運、福慧雙修,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對於十善業戒中之不惡口戒、不兩舌戒、不妄語戒、不瞋戒及不諍戒,更應堅守,不但來生將保住『人身』,繼續修『六度萬行』直至成佛,甚或今世就可『明心見性』,或往生『西方淨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2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Thursday, May 11, 2006

1433-『二諦之內容』為何

標題:『二諦之內容』為何

眾所周知:所謂『二諦』,即(1)俗諦,謂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云俗,其為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事相,於俗為實,故云諦;(2)勝義諦,又名真諦,謂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云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云諦,又此理性,於聖為實,故云諦。至於『二諦之內容』為何?依《因緣心釋論開決記》開示:言二諦者,勝義、世俗二種諦也。茲分述之如下:
(一) 【勝義諦】者。諸法性相無生無起,非斷非常,超語言道,心行處滅,唯聖自證之境界也。
(二) 【俗諦】者。略而言之有其四種(1)『真實』。言真實者,謂內外緣起於勝義諦,雖空無物世俗諦門,猶如幻化因緣力故成辨現事,聖見其過,凡愚執實不見其患,耽著造作久處生死因果法也;(2)『非真』。言非真者,謂陽焰幻化乾城等類,世諦門中不成辨事,凡亦了達不假聖說非真有也;(3)『近勝義』。言近勝義者,為欲詮其勝義諦故,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名句文身施設假立十二分教,彼名句文雖非本事,若無名等不能顯事,故名句等名近勝義也;(4)『清淨』。言清淨者,謂諸佛如來所有相好、力無畏等廣大功德,不同異生不善之業,染污煩惱之所生長,唯是白淨出世道法之所生起,故言清淨。
由此觀之,如上所述,即為『二諦之內容』,實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能不知。何以故?蓋『勝義諦』者,真理上之實義,又聖者所見之實義也;『俗諦』者,俗事上之實義,又凡夫所知之實義也。然而就經論所說,其名稱不一(1)《涅槃經》《仁王般若經》謂之世諦,第一義諦;(2)《瑜伽論》《唯識論》謂之世俗諦,勝義諦;(3)《南海寄歸傳》謂之覆俗諦,勝義諦,或謂之覆諦,真諦。其中以真俗之名最為通行。
總而言之,出二諦之法,諸家各異。如同《法華玄義》曰:「夫二諦者,名出眾經,而其理難曉,世間紛紜,由來碩諍。」蓋真俗之名,如言長短輕重,隨於所對而重重不同也。又如同《大乘義章》曰:「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諦,真者是其絕妄之稱。」《義林章》曰:「體相、顯現,目之為俗。」《二諦章》曰:「俗,是浮虛義;真,真實義。」《中論觀四諦品》曰:「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以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百論》曰:「諸佛說法常依俗諦、第一義諦。」《智度論》曰:「佛法中有二諦: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為世諦故說有眾生,為第一義諦故說眾生無所有。」是故真俗二諦,於涉一切諸法,而分別事理淺深之義門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1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Wednesday, May 10, 2006

標題:『十二因緣之內容』為何

標題:『十二因緣之內容』為何

眾所周知:『十二因緣』者,新作十二緣起,舊作十二因緣,又單名因緣觀,支佛觀,是為辟支佛之觀門,說眾生涉三世而輪迴六道之次第緣起也。至於『十二因緣之內容』為何?茲依《因緣心釋論開決記》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無明】。有十九種(1)前際無知;(2)後際無知;(3)彼二俱無知;(4)內無知;(5)外無知;(6)內外無知;(7)業無知;(8)異熟無知;(9)業異熟無知;(10)於佛無知;(11)於法無知;(12)於僧無知;(13)於苦無知;(14)於集無知;(15)於滅無知;(16)於道無知;(17)於因無知;(18)於果無知;(19)於處無知。
(二) 【行】。有三種,謂罪行、福行及不動行。
(三) 【識】。有八種,謂從眼識至賴耶識。
(四) 【名色】。有二(1)『圓滿』。謂下二界;(2)『不圓滿』。謂無色界。
(五) 【六入】。有六,謂眼根等。
(六) 【觸】。有六,謂從眼觸至意觸也。
(七) 【受】。有十八,謂眼具三至意具三。
(八) 【愛】。有三種,謂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愛。
(九) 【取】。有四種,謂欲、見、禁及我論也。
(十) 【有】有十二種,謂生果、業集、死、生中有三界五趣。
(十一) 【生】。有四種,謂胎、卵、濕、化生等
(十二) 【老死】。髮白面皺等是老差別;死及死性別離壽壞等是死差別 
由此觀之,如是『十二支』,即是所謂『十二因緣之內容』,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1)『無明』,過去世無始之煩惱也;(2)『行』,依過去世煩惱而作之善惡行業也;(3)『識』,依過去世之業而受現世受胎之一念也;(4)『名色』,在胎中心身漸發育之位也,名者心法,心法不能以體示之,但以名詮之,故謂為名,色者即眼等之身;(5)『六處』,即六根,為六根具足將出胎之位也;(6)『觸』,二三歲間對於事物未識別苦樂,但欲觸物之位也;(7)『受』,六七歲以後漸對事物識別苦樂而感受之之位也;(8)『愛』,十四五歲以後,生種種強盛愛欲之位也;(9)『取』,成人已後愛欲愈盛馳驅諸境取求所欲之位也;(10)『有』,依愛取之煩惱,作種種之業,定當來之果之位也,有者業也,業能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11)『生』,即依現在之業於未來受生之位也;(12)『老死』,於來世老死之位也。
總而言之,如是『十二因緣』,其中(1)無明與行二者,即惑業之二,屬過去世之因;(2)識名色六處觸受五者,屬緣於過去惑業之因,而受之現在果,是過現一重之因果也;(3)愛取二者為現在之惑,有則為現在之業也,緣於此惑業現在之因,而感未來之生與老死之果,是現未一重之因果也。此為三世兩重之因果,依此兩重之因果,而知輪迴之無極。何以故?蓋既見現在之惑(愛取)、業(有),由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而生,則知過去之惑(無明)、業行亦從過去之苦果而生,既見現在之苦果(識乃至受)生現在之業(有),則亦知未來之苦果(生老死),生未來之業。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果而來,下趁之則未來之苦果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此為無始無終之生死輪迴。辟支佛觀之,一以厭生死,一以知無常實之我體,遂斷惑業而證涅槃也。其中分別因與緣,則行與有之二支是因,無明與愛取之三支是緣,餘七支總是果,但果為還起惑業因緣之緣,故攝之於緣中,不別存果名,是曰『因緣觀』。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10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Sunday, May 07, 2006

1430-云何為『四依』


標題:云何為『四依』

眾所周知:通常稱『四依』者,係指(1)依法不依人;(2)依義依語;(3)依智不依識;(4)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然而依大藏經開示,則另有廣義之『四依』。至於云何為『四依』?即所謂(1)行四依;(2)法四依;(3)人四依;(4)說四依。茲依有關《大藏經》之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 【行四依】。謂行人所依之四法也。即(1)糞掃衣;(2)常乞食;(3)樹下坐;(4)腐爛藥。此四種之法,是入道之緣,為上根利器所依止,故名行四依,又名四聖種(見四分律)。
(二) 【法四依】。即(1)『依法不依人』。人為情有之假者,法為法性自爾之軌模,依法而可入道,人何關於實行,假令其人為凡夫外道,而所說契於法,亦可以信受奉行,假令現佛身之相好,而所說不契於法,則亦捨而不可依,況餘人乎?(2)『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藏中有了義經,有不了義經,明示中道實相之義為了義經,非然者為不了義經,入道之人,當先使曉之,則壅無不通,有疑皆決矣!(3)『依義不依語』。語乃言說,但是張筌蹄,若依言語,從增疑惑諍訟而已,義乃中道第一義,非言語所及,學人宜去筌蹄,思惟實義;(4)『依智不依識』。識為妄想之心,對於六塵而起,耽迷不覺,與牛羊何異?恣識則增長妄惑而已,智乃本心照明之德,可與法性契合,學人宜定止妄識,策發真智(見智度論)。
(三) 【人四依】。如來使者,於末世弘經,人天依止者四人,謂之人四依。有(A)《涅槃經》之(1)具煩惱性之人(即三賢四善根);(2)須陀洹(即預流果),斯陀含(即一來果)之人;(3)阿那含(即不還果)之人;(4)阿羅漢之人。是內證雖為大乘之菩薩,而外現聲聞之相,傳法化人者也。(B)天親之《涅槃論》之(1)初地為初依;(2)六七地為二依;(3)八九地為三依;(4)十地為四依。是內證之涅槃,而配於大乘之位次者也。
(四) 【說四依】。謂依四種之密意而說法。即(A)真諦之《攝論》謂之四依(意)。即(1)平等意;(2)別時意;(3)別義意;(4)眾生樂欲意;(B)玄奘之《攝論》謂之四意趣。即(1)『平等意趣』,如說我昔曾於彼時名毘婆尸佛,非昔時毘婆尸佛即今釋迦佛,但諸佛所證法平等,故說我即彼,彼即我,是名平等意趣;(2)『別時意趣』,如說稱多寶如來名,便可決定等正覺,稱阿彌陀名,便可往生極樂,是為勸懈意者,就別時利益說之,非言今直得之,猶如依一錢而說得百錢,是就別時說,故名別時意趣;(3)『別義意趣』,言說與意義不同,如說奉事幾許恒河沙之佛而解了大乘法,解了大乘法之義理,原非難事,凡夫能思惟,即能之,不須遭恒沙之佛,惟證得大乘之實理,非容易事,地上之菩薩,始能之,今言事恒沙諸佛解了大乘法者,其言相雖似只解大乘之教義,然其意思在證得大乘之實理,如是言說與意義各別,名為別義意趣;(4)『補特伽羅意樂意趣』,補特伽羅,譯言眾生或有情,隨眾生之樂意,而種種說法也,先對一眾生讚嘆布施,見其人已樂欲布施,更毀訾布施,持戒等亦如是,是於一法毀讚相違者,初為除其人慳吝之心,故讚布施,後為更勸無漏之勝法,故毀之也,是皆隨眾生之意樂而說,故名眾生意樂意趣。
由此觀之,所謂『四依』,有如是四種,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學佛應以正法為最高指導原則,究竟何者堪稱為正法,必須有此辨別力,才不致人云亦云,盲修瞎鍊。尤其是生居末法,眾生福薄,真正明眼知識,甚為難得,倘智不足以辨別邪正,取捨由情,鮮有不自取顛墜者。是故佛將涅槃時,為愍念後世眾生,特說『四依』,為考量佛法之標準。用此『四依』抉擇法之邪正去取,庶幾可以行得其正,而不入於權小與魔邪。佛之施化設教,行包鉅細,無法不備(包含五乘),吾等學佛修道者,倘能宗本佛陀遺教以行,則無往而不清明純正。 總而言之,學佛修道者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修『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7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Saturday, May 06, 2006

1429-云何為『十六宗』

標題:云何為『十六宗』

眾所周知:『外道』者,謂於佛教外立道,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如同《資持記》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又《天台淨名疏》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三論玄義》亦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至於云何為『十六宗』?依《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開示:三論所宗者,統論諸宗不過三種,外道、小乘、大乘別故,『外道』所宗雖九十六,然今類攝為『十六宗』。何等十六?即所謂
(一) 【因中有果宗】。則雨眾等所說,求此果時唯取此因,唯從此生不從餘故。
(二) 【從緣顯了宗】。即聲論等所執,彼說聲等體常本有,緣至即顯非自出故。
(三) 【去來實有宗】。則時論者所說,去來同現皆實有故,小乘有部亦同此執。
(四) 【計我實有宗】。謂獸主等所知,起色受相行識覺時,別有薩埵我等覺故。
(五) 【諸法皆常宗】。伊師迦等所說,極微等法一切常住,以前後際物相續故。
(六) 【因定宿作宗】。即離繫子等所說,苦樂等果定宿因作,見行善惡倒受果故。
(七) 【自在所作宗】。如不平等論說,欲行善等事皆違返,由世間事作者別故。
(八) 【害為正法宗】。愛肉梵志說,於天祠中害生祠祀皆得生天,由咒力故。
(九) 【邊無邊等宗】。為得世靜慮者,憶壞成劫觀上下傍,治前所執有邊等故。
(十) 【不死憍亂宗】。謂愚無智者計,懼問失名不敢正對,推不死天憍亂答故。
(十一) 【諸法無因宗】。彼見欻爾大風,卒起暴河彌漫後,見正息宛然無故。
(十二) 【死後斷滅宗】。邪思論者所立,若有後身何有作業,我體既空業果無故。
(十三) 【因果俱空宗】。得世定通者,見行善惡得果皆差,梵行入定後身無故,
(十四) 【妄計最勝宗】。即執梵志論者說,婆羅門最勝白色,梵王種胤性梵行故。
(十五) 【妄計清淨宗】。如下劣戒見者,執雞狗等諸戒清淨,四河水淨浴除罪故。
(十六) 【妄計吉祥宗】。歷算論者所說,於日月星常行供養不失度時,所欲成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六宗』所執邪論,皆依無明邪思所起,背內真理皆名『外道』,六師皆有此十六法,故總說為九十六種(外道)。何以故?蓋如同《圓覺經集註》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經》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法華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是故外道之種類不一(1)《百論》有「二天三仙」;(2)《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3)《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4)《唯識論》有「十三外道」;(5)《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6)《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7)《大日經》有「三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8)《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
總而言之,佛陀曾在大乘經典多次地開示,修『外道法』不能超出三界,乃因外道無『八正道』,惟有修學佛法,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何以故?蓋如來博為眾生,演說菩薩之行,令得身口意三業清淨,長久無垢不中有懈,無惓弗退,至得十力四無所畏,而得具足諸佛之法,因而為吾等廣說菩薩大士清淨道品,即菩薩行『八正道』是也。是故『八正道』是了脫生死之基礎,如同建築高樓大廈之地基,不但是修『六波羅蜜』之三賢菩薩,或修『十波羅蜜』之地上菩薩摩訶薩所必備,而且也是等覺菩薩,甚至於妙覺之『佛陀』所必備。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1429-云何為『十六宗』

標題:云何為『十六宗』

眾所周知:『外道』者,謂於佛教外立道,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如同《資持記》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別行邪法。」又《天台淨名疏》曰:「法外妄解,斯稱外道。」《三論玄義》亦曰:「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遊道外,故名外道。」至於云何為『十六宗』?依《大乘百法明門論開宗義記》開示:三論所宗者,統論諸宗不過三種,外道、小乘、大乘別故,『外道』所宗雖九十六,然今類攝為『十六宗』。何等十六?即所謂
(一) 【因中有果宗】。則雨眾等所說,求此果時唯取此因,唯從此生不從餘故。
(二) 【從緣顯了宗】。即聲論等所執,彼說聲等體常本有,緣至即顯非自出故。
(三) 【去來實有宗】。則時論者所說,去來同現皆實有故,小乘有部亦同此執。
(四) 【計我實有宗】。謂獸主等所知,起色受相行識覺時,別有薩埵我等覺故。
(五) 【諸法皆常宗】。伊師迦等所說,極微等法一切常住,以前後際物相續故。
(六) 【因定宿作宗】。即離繫子等所說,苦樂等果定宿因作,見行善惡倒受果故。
(七) 【自在所作宗】。如不平等論說,欲行善等事皆違返,由世間事作者別故。
(八) 【害為正法宗】。愛肉梵志說,於天祠中害生祠祀皆得生天,由咒力故。
(九) 【邊無邊等宗】。為得世靜慮者,憶壞成劫觀上下傍,治前所執有邊等故。
(十) 【不死憍亂宗】。謂愚無智者計,懼問失名不敢正對,推不死天憍亂答故。
(十一) 【諸法無因宗】。彼見欻爾大風,卒起暴河彌漫後,見正息宛然無故。
(十二) 【死後斷滅宗】。邪思論者所立,若有後身何有作業,我體既空業果無故。
(十三) 【因果俱空宗】。得世定通者,見行善惡得果皆差,梵行入定後身無故,
(十四) 【妄計最勝宗】。即執梵志論者說,婆羅門最勝白色,梵王種胤性梵行故。
(十五) 【妄計清淨宗】。如下劣戒見者,執雞狗等諸戒清淨,四河水淨浴除罪故。
(十六) 【妄計吉祥宗】。歷算論者所說,於日月星常行供養不失度時,所欲成故。
由此觀之,如是『十六宗』所執邪論,皆依無明邪思所起,背內真理皆名『外道』,六師皆有此十六法,故總說為九十六種(外道)。何以故?蓋如同《圓覺經集註》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網經》曰:「天魔外道,相視如父母。」《法華經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圓覺經》曰:「汝善男子,當護末世是修行者,無令惡魔及諸外道惱身心。」是故外道之種類不一(1)《百論》有「二天三仙」;(2)《四宗論》及《入大乘論》有「四外道」;(3)《維摩經》《涅槃經》等有「六師」;(4)《唯識論》有「十三外道」;(5)《瑜伽論》有「十六外論師」外道;(6)《小乘涅槃論》有「二十種」;(7)《大日經》有「三十種」;《涅槃經》《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種」;(8)《華嚴經》《智度論》等有「九十六種」。
總而言之,佛陀曾在大乘經典多次地開示,修『外道法』不能超出三界,乃因外道無『八正道』,惟有修學佛法,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何以故?蓋如來博為眾生,演說菩薩之行,令得身口意三業清淨,長久無垢不中有懈,無惓弗退,至得十力四無所畏,而得具足諸佛之法,因而為吾等廣說菩薩大士清淨道品,即菩薩行『八正道』是也。是故『八正道』是了脫生死之基礎,如同建築高樓大廈之地基,不但是修『六波羅蜜』之三賢菩薩,或修『十波羅蜜』之地上菩薩摩訶薩所必備,而且也是等覺菩薩,甚至於妙覺之『佛陀』所必備。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6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Friday, May 05, 2006

1428-云何將『退菩提心』

標題:云何將『退菩提心』

眾所周知:小乘修持目的是在證『聲聞菩提』,大乘的目的是在『佛果菩提』,蓋聲聞的人但求自了證入涅槃,而大乘的人自了了他,共證真常。是故大乘菩薩學處,以發『菩提心』為最切要。發菩提心,即四弘誓願的第四句『佛道無上誓願成』。但推動這種向上欲心、希望心期其必達,還須其他三願來互相推動以輔助之。至於云何將『退菩提心』?茲依有關《大藏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大莊嚴論》云:退菩提心由四因緣(1)非種性離菩薩種性故;(2)非法明離善知識故;(3)少慧力未解大乘法空故;(4)少因力先世不種諸波羅蜜自性善根。
(二)《涅槃經》云:復有六法壞菩提心(1)吝法(慳纏);(2)於諸眾生起不善心(瞋恚);(3)親近惡友(愚癡);(4)不懃精進(懈怠);(5)自大憍慢(憍慢);(6)營務世業(因於貪愛生三毒煩惱)。如是六法破菩提心。
(三)《涅槃經》又云:復有五法退菩提心(1)樂苦外道出家(邪見);(2)不修大悲心(愚癡煩惱);(3)好求法師過罪(瞋恚);(4)常樂處生死(貪愛);(5)不喜受持十二部經(不信)。
由此觀之,設若學佛修道者具有如是『諸法』,將直退菩提心而起煩惱,起時亦乃失菩薩戒。何以故?蓋成佛是以說法度眾生為目標,不度眾生,根本不能成佛,故首發『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第一悲願。成佛是不唯斷個己的煩惱,而且也要幫眾生斷其煩惱方能畢竟,故再發『煩惱無盡誓願斷』。要成佛,要度眾生,要斷煩惱,決不是盲目的衝動,須自己要有智慧,有智慧才能說法教化眾生,有智慧才能令自若他斷除煩惱,此智慧之獲得必賴廣學佛陀所說法門,故再發『法門無量誓願學』。
總而言之,舉凡學佛而欲證佛果者,首發『菩提心』,其次尚須有(1)決定心(非成不遷);(2)長時心(常常做去,不可間斷);(3)無間心(如雞孵卵,熱氣一斷,便無生意),有此三心,無不成功。又佛有種種法,治眾生種種心,然而方便雖有多門,卻貴信一門,入其深際,乃有是處。四弘誓願所謂『法門無量誓願學』者,是豎論而非橫論,莫誤會。豎論者學通一法,再學別種,以後有無量法門也,非謂一時並進。若一時並進,一法都不能成,有何利益?又值此末法時期,尤以『念佛法門』最契機,何以故?殊不知淨宗六祖 永明禪師(也是一位『明心見性』的禪師)曾有四料簡開示:「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忽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淨土,銅床併鐵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又學佛者要少欲知足,不外慕,不求名聞利養,方是佛子。願與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5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Thursday, May 04, 2006

1427-云何為『沙門六念』

標題:云何為『沙門六念』

依《無量壽經》開示:所謂『捨家去欲而作沙門』,可分(1)身(為了脫生死而著袈裟)心(不貪五欲六塵)皆出家(2)身出家(或因逃債,或因婚姻不滿而著袈裟)心不出家(尚貪戀家眷、五欲)(3)身不出家(或因照顧老弱眷屬,或因學佛較晚)心出家(為了脫生死,由聞思修三慧而看破五欲)(4)身心皆未出家(指一般未學佛凡夫)。而『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並不一定要出家。是故所謂『沙門』,在此應指前述(1)和(3)兩者。至於云何為『沙門六念』?茲依《毘尼心》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知月日(知今月大小,念若于日過無常迅速布薩時到)。
(二)知夏數(我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受大戒,今已若干夏老去無業,若入眾知上下坐也)。
(三)迴請(我若先受前請,今欲更受後請,當迴前請食施比丘某甲,彼某甲於我不計,我得自恣食,彼某甲於我不計者,彼前請施主也)
(四)受持三衣有長財當說淨。
(五)不別眾食(四人已上皆受別眾,當食時界內有比丘)。
(六)有病當急治(病人有五法(1)不食不應食者;(2)喜服藥;(3)如實語瞻病者;(4)應行便行,應住便住;(5)身有苦痛能忍,身少有能作便作),無病依眾行道(即淨坐思惟(1)悔先罪病,是苦報由惡所招念,復不懺定墮惡道;前身積罪餘報未盡,今生以來自少及長,為惡曰多,作善時少,諸戒一一思量,各曾違犯,今當懺悔,若發此心神生淨處;(2)當觀無常身,如坏器假合所成,速朽易壞不可久保,命尚不存財何足惜,於諸衣物莫以經懷,應捨不須囑授,死後任僧不煩留吝也;(3)當念佛三昧善調氣息定心守境,正向西方觀清淨佛土如在目前,念念之中如注流水,直到彼岸也)。
由此觀之,如是六項,稱為『沙門六念』,為吾等佛門四眾不得不知。何以故?蓋出家者唯有不計較功德與利益,秉持無利益無功德去度化眾生,功德與利益方能圓滿歸向他;出家者不執著而超越出家之定義,方能遠離六十二種邪見,進入智者方能感受到,聖者所追求目標之不生不滅永恆世界;出家者要降伏各式各樣之妖魔鬼怪,救度五道眾生,證得清淨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獲得五力(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與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方能圓融無礙,不使學佛修道者產生不必要之干擾與煩惱,尚能讓有煩惱之眾生起善心,而遠離一切邪惡因緣與環境;出家者須能攝服一切外道,剖析一切事物皆因緣生而不執著,如同蓮花出於污泥但不為污泥所染,亦無私我之希求,更無得失之心,對外界現象不計較,心湖平靜無波;出家者更應心存感恩心,心胸開朗喜悅,方能隨順眾生之心意,循循善誘,引導其步入正法,雖身在五濁惡世,但心常在禪定之中,而遠離一切過失。 總而言之,『出家』,依古德開示是指(1)出煩惱家(2)出輪迴家(3)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家,而不是形式的世間法的家,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成就佛道,必須發心出煩惱家、輪迴家與三界火宅家,最好要身心皆出家,至少也要身未出家而心已出家,方能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精進勇猛地向『成佛之道』邁進。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4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Wednesday, May 03, 2006

1426-云何為『沙門四依法』

標題:云何為『沙門四依法』

依《無量壽經》開示:所謂『捨家去欲而作沙門』,可分(1)身(為了脫生死而著袈裟)心(不貪五欲六塵)皆出家(2)身出家(或因逃債,或因婚姻不滿而著袈裟)心不出家(尚貪戀家眷、五欲)(3)身不出家(或因照顧老弱眷屬,或因學佛較晚)心出家(為了脫生死,由聞思修三慧而看破五欲)(4)身心皆未出家(指一般未學佛凡夫)。而『沙門』,華譯勤息,即勤修佛道和息諸煩惱,並不一定要出家。是故所謂『沙門』,在此應指前述(1)和(3)兩者。至於云何為『沙門四依法』?依《毘尼心》開示:欲得寂滅樂,當習沙門法,衣食繼身命,精麤隨眾等四依法。何等為四?即 
(一)【依糞掃衣】。謂(1)上品人,但捨棄之物納以為衣,不受信施,此嚴少欲得供身修道也;(2)中品人,不堪聽依僧次受同利物;(3)下品人,聽受別施及貴賈割壞衣。
(二)【依乞食】。謂(1)上品人,除慢降身伏貪乞食,不受請供,不擇貧富,趣得支身濟命修道;(2)中品人,聽受僧次及送供;(3)下品人,聽受僧常住食及別請供養也。
(三)【依樹下坐】。謂(1)上品人,不受房舍臥具位衣,塚間樹下僅得陰蔽漏形修道;(2)中品人,居小房石室,起不礙頭痤趣容膝;(3)下品人聽受大房及私房也。
(四)【依腐爛藥】。謂(1)上品人,有病時為除報障服,此陳棄藥,此大小便計能差眾病而不傷人,但取愈患得存身修道;(2)中品人,依僧次受蘇油蜜;(3)下品人受施也。
由此觀之,比丘依託如是『四法』,得資身活命,寧處修道,衣為外資,食為內資,臥具能遮外患,湯藥能除內患,外託衣及處,內假食與藥,藉此四緣方得修道,能生無漏,故名『四聖種』也。
總而言之,『出家』,依古德開示是指(1)出煩惱家(2)出輪迴家(3)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火宅家,而不是形式的世間法的家,是故吾等學佛修道者若欲成就佛道,必須發心出煩惱家、輪迴家與三界火宅家,最好要身心皆出家,至少也要身未出家而心已出家,方能真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精進勇猛地向『成佛之道』邁進。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3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Tuesday, May 02, 2006

1425-云何為『犯戒人之過失』


標題:云何為『犯戒人之過失』

《四分律》曰:「持律人有五功德,一戒品堅牢;二善識諸怨於眾中決斷無畏;三有疑悔能為開解;四持毘尼;五令法久住。」然而若學佛修道者犯戒,亦將有過失。至於云何為『犯戒人之過失』?茲依《四分律》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或有比丘身口意業不淨,如彼死屍不淨。
(二)或有比丘身口意業不淨,惡聲流布,彼死屍氣從身而出,破戒比丘亦復如是。
(三)或有比丘身口意業不淨,諸善比丘畏避,如彼死屍令人恐畏,破戒比丘亦復如是。
(四)或有比丘身口意業不淨,令善淨比丘見之生惡心言,云何乃見如是惡人,如見死屍生大恐畏,令惡鬼得其便,破戒比丘亦復如是。
(五)或有比丘身口意業不淨,與不善人共住,如彼死屍處惡狩非人共住,我說此人亦復如是。
由此觀之,如是五者,即為學佛修道者『犯戒五過失』,如彼死屍。何以故?蓋佛教『戒律』,真是生死海中之慈航,迷津道上之寶筏,暗室中之明燈,渡巨浪之浮囊,故佛經云:「護戒如護目,皎潔若冰霜,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淨戒。」又云:「戒如大明燈,能消長夜暗;戒如真寶鏡,照法盡無餘;戒如摩尼珠,雨物濟貧窮,離世速成佛,惟此法為最,是故諸菩薩,應當勤護戒。」
總而言之,舉凡佛門弟子,皆應以清淨心,受持戒法,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使正法永住,佛日爭輝。蓋舉國人民,若能受持三皈五戒,不殺生即是『仁』之表現;不偷盜即是『義』之表現;不邪淫即是『禮』之表現;不飲酒即是『智』之表現;不妄語即是『信』之表現。如此謹守『仁義禮智信』五常,有生之年不會違法亂紀,身陷囹圄,安樂過一生;死後也可保住『人身』,不墮三惡道(餓鬼道、畜生道或地獄道),現今社會之亂象,亦可銷聲匿跡於無形。設若更能止惡(不造十惡業)、行善(造十善業),必能往生『欲界六天』,若能加修禪定,必能往生『色界天』,甚至於『無色界天』。設若更發『菩提心』,受持『在家菩薩戒』,修學『六度萬行』,並如法修行,俱足『信願行』三資糧,說不定能『明心見性』,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 

Monday, May 01, 2006

1424-云何為『尼修八敬法』

標題:云何為『尼修八敬法』

眾所周知:如來成道之十四年,姨母求出家,佛不許之,蓋以正法千年,若度女人,則減五百也。阿難三請,便傳『八敬法』,使向彼說,若能行之,則聽女出家。姨母頂戴信受,乃得戒,由得戒之十緣而正法亦復千載。至於云何為『尼修八敬法』?茲依《毘尼心》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應禮大比丘(身業恭敬)。
(二)不得罵謗比丘(口業無過)。
(三)不舉比丘罪為作憶念(意業不欺慢也)。
(四)二歲學戒已,大僧中受具足戒(受戒之法成由大僧)
(五)若犯僧殘應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出罪(本應堅持既犯此戒,罪由僧滅法罪之法出在大僧)。
(六)半月半月大僧中請教授(出家人法學戒為先,請為師訓開示行則)。
(七)不得無大僧處夏安居(修道多難事須依護諮參決疑,採訪有地,極遠去大僧一由旬,四十里即日得往返,若依沙彌塞律,極遠聽受七日往返成安居也)。
(八)安居竟,大僧中說三事自恣(人多迷已,而傍矚者明懼脫違失不自覺知,垂大慈示之不及)。
由此觀之,如是八者,稱為『尼修八敬法』,前三明『致敬之儀』;中二明『所尊之法』;後三明『請誨之方』,即(1)敬人為師;(2)依人取法;(3)如說而行。比丘尼應修如是『八敬法』,並禮請具備『十德』比丘應差教誡1)戒律具足(善修威儀);(2)多聞(善修解經論);(3)誦二部戒利(偏熟律文);(4)決斷無疑(深達旨趣);(5)善能說法(言辭辨了);(6)大姓出家(風理可觀);(7)顏貌端正(舉動方富);(8)堪任為尼說法(善識機宜);(9)不犯重禁(內無染心);(10)滿二十[萉-巴+(日/(句-口+匕))](年高德重)。
總而言之,『尼修八敬法』者,又名八敬戒,八尊師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過法,如同《四分律》曰:「佛告阿難,今為女人,說八盡形壽之不可過法,若能行之,即是受戒也。何等為八?一、百歲之比丘尼,見新受戒之比丘,亦應起而迎逆禮拜,敷淨座請坐。二、比丘尼不得罵謗比丘。三、不得舉比丘之罪,說其過失,比丘能得說尼之過。四、式叉摩那(學法女)已學戒(六法也)應從眾僧求受大戒。五、比丘尼,犯僧殘(罪名)應於半月中在二部之僧(比丘,比丘尼)中行摩那埵。六、尼於半月內當於僧中求教授之人。七、在比丘處不可夏安居。八、夏訖則當詣僧中,求自恣之人(自恣者,懺悔之法也),如此八法,應尊重恭敬讚嘆,不可盡形違越。」又《善見律》亦曰:「比丘尼犍度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但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中阿含瞿曇彌經》亦說八尊師法同此,但第五云非得比丘之聽許,不得就比丘問經律論之義。尊師即敬之異名,故八尊師法即八敬也。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4月30日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