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0, 2006

1442-云何為『阿蘭若之內涵』

標題:云何為『阿蘭若之內涵』

眾所周知:『阿蘭若』者,華譯為寂靜處(遠離熱鬧之空閑處),是比丘(或出家菩薩)所居住之寺院總稱。比丘常居阿蘭若,不住於外,是十二頭陀行之一。至於云何為『阿蘭若之內涵』?茲依《大乘本生心地觀經》所開示,分述之如下:
(一)出家菩薩住阿蘭若,晝夜相續應如是觀,是阿蘭若。
(二)善能修習四無垢性安樂之處,是阿蘭若。
(三)善能修習知足之處,是阿蘭若。
(四)於諸煩惱得解脫處,是阿蘭若。
(五)具足多聞智慧之處,是阿蘭若。
(六)伏斷煩惱所知障處,是阿蘭若。
(七)能入三種解脫門處,是阿蘭若。
(八)善能證得八解脫處,是阿蘭若。
(九)善能觀察十二緣處,是阿蘭若。
(十)善能斷除業障之處,是阿蘭若。
(十一) 能得初果預流之處,是阿蘭若。
(十二) 能得第二一來果處,是阿蘭若。
(十三) 能得第三不還果處,是阿蘭若。
(十四) 得第四果阿羅漢處,是阿蘭若。
(十五) 證得辟支佛果之處,是阿蘭若。
(十六) 已辦所作得自在處,是阿蘭若。
(十七) 捨諸重擔得輕安處,是阿蘭若。
(十八) 證得二空真如之處,是阿蘭若。
(十九) 能修證無量大慈心處,是阿蘭若。
(二十) 修證無量大悲心處,是阿蘭若。
(二十一) 能善修習喜無量處,是阿蘭若。
(二十二) 善能修習捨無量處,是阿蘭若。
(二十三) 能發菩提心處,是阿蘭若。
(二十四) 菩薩修持到十信處,是阿蘭若。
(二十五) 復次進修到十住處,是阿蘭若。
(二十六) 展轉增修到十行處,是阿蘭若。
(二十七) 展轉修行十迴向處,是阿蘭若。
(二十八) 善能修習四善根處,是阿蘭若。
(二十九) 修行六度波羅蜜處,是阿蘭若。
(三十) 修行初地至十地處,是阿蘭若。
(三十一) 證得六根清淨之處,是阿蘭若。
(三十二) 善能證得天眼通處,是阿蘭若。
(三十三) 得天耳通及宿住智、生死智,明神境他心如是通處,是阿蘭若。
(三十四) 有慚愧處,是阿蘭若。
(三十五) 不放逸處,是阿蘭若修。
(三十六) 五根處,是阿蘭若。
(三十七) 證得無量無邊三昧之處,是阿蘭若。
(三十八) 能得恒沙陀羅尼門證自在處,是阿蘭若。
(三十九) 悟無生忍,是阿蘭若。
(四十) 永出三界斷生死處,是阿蘭若。
(四十一) 得不退轉,是阿蘭若。
(四十二) 降伏一切眾魔怨敵,銷除業障見佛聞法,如是之處,是阿蘭若。
(四十三) 得佛不共最法門,是阿蘭若。
(四十四) 修習戒蘊清淨之處,是阿蘭若。
(四十五) 出生無漏三摩地處,是阿蘭若。
(四十六) 能生般若證解脫處,是阿蘭若。
(四十七) 能生解脫知見之處,是阿蘭若。
(四十八) 得三十七菩提分法,是阿蘭若。
(四十九) 善能修攝十二頭陀,是阿蘭若。
(五十) 智能分別諦理住處,是阿蘭若。
(五十一) 永離有漏五蘊生處,是阿蘭若。
(五十二) 能得解脫十二入處,是阿蘭若。
(五十三) 永離有漏十八界處,是阿蘭若。
(五十四) 微妙觀察十八空處,是阿蘭若。
(五十五) 容受一切諸法空處,是阿蘭若。
(五十六) 增長十善法生之處,是阿蘭若。
(五十七) 增長堅固菩提心處,是阿蘭若。
(五十八) 三世諸佛讚歎之處,是阿蘭若。
(五十九) 一切菩薩恭敬讚歎,如是之處,是阿蘭若。
(六十) 毘婆尸佛於尼俱陀樹下成道,是阿蘭若。
(六十一) 尸棄如來於尸利沙樹下成道,是阿蘭若。
(六十二) 毘舍如來阿尸娑多樹下成道,是阿蘭若。
(六十三) 俱留孫佛無憂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
(六十四) 俱那含牟尼如來優曇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
(六十五) 迦葉如來婆陀樹下成等正覺,是阿蘭若。
(六十六) 釋迦如來於畢缽羅樹下成道之處,是阿蘭若。
由此觀之,阿蘭若處有如是等無量無邊功德勝利,為吾等學佛修道者所當知。何以故?蓋『阿蘭若』者,寺院之總名,是比丘之住處,又作阿蘭那,阿蘭攘,阿蘭若迦,阿練若,阿爛拏,阿練茹,曷剌[羊*兒]等,譯曰無諍聲,閑寂,遠離處,離人里五百弓之處。如同《華嚴經》曰:「阿蘭若法,菩提道場。」《大乘義章》曰:「阿蘭若者,此翻名為空閑處也。」《慧苑音義》曰:「阿蘭若言阿蘭那,正云阿蘭攘,此翻無諍聲。」《玄應音義》曰:「阿蘭拏(友加反),或云阿蘭若,或云阿練若,皆梵音輕重耳。此云空寂,亦無諍也。」《金剛頂纂要》曰:「阿蘭那者,此云寂靜。」《可洪音義》曰:「阿蘭那,此云無諍,云空家也。」《大日經疏》曰:「阿練若,名為意樂處,謂空寂行者所樂之處。或獨一無侶,或二三人,於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為造,或但居樹下空地,皆是也。」
總而言之,菩薩自發菩提心起,至成就『佛道』,不但須經三大阿僧祇劫,而且常遭『障道因緣』之阻礙,是故如同《大智度論》所云:菩薩發大心,魚子菴羅花,三事因時多,成果時甚少。何以故?蓋雖有三事因,即(1)布施無盡(2)持戒無盡(3)博聞無盡,而能激發大心;然而亦有三退屈,即(1)菩提廣大屈(因無上菩提廣大深遠而退屈)(2)萬行難行屈(因布施等六度萬行難修而退屈)(3)轉依難修屈(因轉煩惱障所知障成菩提妙果難修難證),導致退失『菩提心』,故發大心者雖如『魚子』『菴摩羅花』成千上萬,而能長成『大魚』或結成『菴摩羅果』者(證得『佛果』者),卻少之又少。是故若欲不退失菩提心,唯有選擇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之淨宗『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以『持名念佛』為正行,『六度波羅蜜』為助行,先行求生『西方淨土』繼續修道,終究決定能速證『佛果』。蓋如同《大集經》云:末法時代,億萬人修行,難得一二人成就,唯有念佛法門,最容易得成就。願與諸仁者共勉之!2006年5月20日
妙音書院【http://blog.xuite.net/famscl/a 】【http://blog.sina.com.tw/famscl/ 】【http://home.kimo.com.tw/famscl/ 】【http://tw.myblog.yahoo.com/famscl/ 】【http://blog.yebi.com.tw/blog/famscl 】【http://club.pchome.com.tw/myclub/famscl/ 】【http://home.pchome.com.tw/school/famscl/ 】【http://groups.msn.com/p477dr5jofi8mjdsl9vac38hh4 】【http://club.yam.com/club/Learning/Religion/famscl/

No comments: